仝 娜
(江蘇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從翻案視角透視楊萬里詩歌的“誤會之法”
仝娜
(江蘇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徐州221116)
摘要:楊萬里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和詩人,他的詩歌充滿活潑諧趣的因素。而這些特色的形成首先要歸因于他的翻案法。通過楊萬里詩歌對翻案的另類闡釋,我們進一步知曉了“誤會”這一手法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楊萬里詩歌中的審美表現(xiàn)和文學意義。
關(guān)鍵詞:楊萬里;翻案;誤會;審美表現(xiàn)
作者簡介:仝娜,在讀碩士,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
文章編號:1672-6758(2015)11-0128-3
中圖分類號:I207.21
文獻標識碼:標識碼:A
Abstract:YangWanli is a famous Confucian scholar and poet of the Song Dynasty, his poetry is full of lively and humorous factors. 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attributed to the use of the overturn method. Through the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verdict of poems applied by YangWanli, we can further underst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approach and its aesthetic expression and literary significance.
作為中興四大詩人之一,楊萬里的詩歌因獨具特色而被譽為“誠齋體”。輕巧活潑,諧趣靈動便是對“誠齋體”特色的最好闡釋。而構(gòu)成這一特色又必須歸因于他的翻案之法以及在這一系列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悟入和活法精神。如果將以上的分析具體而微,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在眾多的詩歌特色之中,隱藏在翻案視角之下的“誤會”描寫為楊萬里的詩歌錦上添花,諧趣橫生。由此,從翻案法到參悟的禪學思維再到誤會描寫便構(gòu)成了楊萬里詩歌特色的一條主線。從此條主線,我們可以探尋它的分支,即歷史、文化和社會的影響以及在這條主線之下所蘊蓄著的詩歌的無窮魅力。
一反常合道覓翻案
所謂“翻案”即是宋代詩人為走出詩學承襲的困境,自立新意,敢于突破而創(chuàng)造出的別一種詩歌理論方法。雖然“翻案”一詞在中國早期詩歌中已經(jīng)有所體現(xiàn),但是這一詩法獨具理論特色還需歸因于宋代詩人的不懈努力、翻空出奇。宋代詩人在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時,故意沿用前人之意。但在具體的表述上則是反一層說,曲一層說??此埔饬x相反的兩句詩卻能讓讀者感悟到某種共通性。如果說前一層的句意相反是“翻案法”的具體表現(xiàn),那么在讀者心靈之中所產(chǎn)生的共鳴和感悟則是反常合道在后一層中的具體表現(xiàn)。神秀謂:“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倍婊勰艽鹬唬骸捌刑岜痉菢?,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作為南北禪宗的代表,二人的禪學思想雖是翻案的典型,但兩首詩在基本精神和著力處卻能讓讀者產(chǎn)生共鳴。即心與佛的關(guān)系,有與無的關(guān)系。在翻案的過程中,詩人們向禪宗取法。王安石、蘇軾、楊萬里等人便是翻案的主力。他們在詩歌中所使用的翻案之法在向人們展示宋代詩歌的獨辟蹊徑。同時,也向人們展示了這一手法之所以能夠形成風氣的歷史文化原因。
唐詩猶如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峰在宋人的心目中樹立起一道屏風,跨越這座高峰并看清屏風背后的精彩實屬難事。也如后人所說:人世間的好語言已經(jīng)被杜甫用詩歌完美地闡釋出來;人世間的俗語言也已經(jīng)被白居易用他的語言傳達出來。宋代詩人在夾縫中求得了生存,他們將視角伸向民間大眾和日常生活,將詩歌表現(xiàn)手法與當時流行的禪悟精神以及理學精神相結(jié)合。在悟道與尊理的指導(dǎo)下,宋代詩人開辟了一番新天地。禪宗的頓悟精神,參省意識無疑都成為他們?nèi)》ǖ膶ο蟆6U悅化的傾向引導(dǎo)當時的詩人以俗話、口語化的語言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在敢于懷疑、否定前人之意的基礎(chǔ)上達到詩歌的再創(chuàng)造。翻案法便在這一時代風氣的影響下走入宋代詩人的詩作中。楊萬里作為這一典型時期的典型詩人,他的詩歌因翻案而成名,也在翻案之中完成了自我詩歌的蛻變。然而,楊萬里詩歌中的翻案描寫與前人的翻案之法有著顯著的不同。前人的翻案或是翻他人之意或是翻他人之事,雖在某種程度上與禪學精神達到了統(tǒng)一,但是他們的翻案往往只是流于表面,流于意思的相反。然而楊萬里的詩歌不僅成熟運用了翻案法,同時也使得詩歌的內(nèi)在詩意與外在表象達到了和諧統(tǒng)一。翻案法的運用不僅僅停留在句意的否定,詩意的轉(zhuǎn)折。同時,他的詩歌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否定之中的肯定乃至轉(zhuǎn)折之后的柳暗花明。這其中,不得不歸因于“誤會”這一詩歌手法的運用。
二 “誤會”闡釋揚清風
1.禪學悟入精神之滲透。
所謂“誤會詩法”指的就是楊萬里詩歌中的視覺和感知的誤差。在特定的情境中,人的感受會由親眼所見轉(zhuǎn)變?yōu)槔硇缘母兄?,它是詩人審美意識的主觀投射。在楊萬里的詩法運用上,他絕非簡單化用前人的翻案之法。前人的翻案之法更多選擇翻前人已有之意或前人已有之詩,而楊萬里詩中的“翻案法”卻更多地運用“誤會”這一角度來闡釋自己的詩學理論。楊萬里的詩作中充滿清新自然的味道,這就是作者充分運用誤會以達諧趣的作用。在詩人眼中萬事萬物都可以被陌生化,經(jīng)過詩人的細心觀察和主觀感受使原本是如此的事物,變成別一種事物,由此實現(xiàn)詩歌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然而誤會詩法的形成絕非簡單的視覺感受誤差,它是詩人所處的社會歷史文化環(huán)境使然。南宋的偏安一隅使得忠君愛國之士憤懣不平,同時也給了主和派以茍延殘喘的機會。然而,作為詩人兼理學家的楊萬里心系國之安危卻無路可走。他所服膺的仁人志士在一次又一次的黨爭和迫害中憤懣而終。楊萬里在樹立自身價值追求的同時,也體會到了內(nèi)在與外在的矛盾,并因此而陷入迷茫和苦悶之中。詩人選擇詩這一載體和人生妙悟來實現(xiàn)內(nèi)在與外在的和諧。楊萬里也將自己的滿腔愁緒化作禪學的頓悟修身。作者曾為朝廷寫過《千慮冊》,然而昏庸的君主卻拒絕了楊萬里的赤子之心。他的退避心態(tài)在外部環(huán)境活生生的打壓下日漸明顯。他以禪頓悟的方式更多像是在“帶著枷鎖跳舞”,只是缺乏了那種隨心所欲的悵然心態(tài)。有詩如下:“句法天難秘,工夫子但加。參時且柏樹,悟罷豈桃花?要共東西玉,其如南北涯??蟻碚剛€事,分坐白鷗沙。”[1]這首詩中描述了作詩法度并非千古不變,詩人要在創(chuàng)新的基礎(chǔ)上,隨著詩歌的發(fā)展演變,通過不斷地繼承,擺脫既有法則的束縛,從而實現(xiàn)自我的變通?!皡r且柏樹,悟罷豈桃花”所體現(xiàn)的“為文因自樹立”正是依據(jù)這種悟道的精神。由參悟到悟入,這一過程的最終結(jié)果便是不凝滯于物,從而得到詩之奧妙。
2.宋詩活法精神之透脫。
由“誤會”到翻案再到禪學精神這條脈絡(luò)主線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誤會詩法也是以禪學為依據(jù)。然而,詩歌所處的歷史文化環(huán)境還為其增添一抹理性的色彩?;罘ň褡鳛槔硇陨手?,為楊萬里詩歌的藝術(shù)特色另辟蹊徑。蘇軾、黃庭堅的詩作中充斥著“以故為新”的詩學精神,“以俗為雅”的理論更是將其詩歌推向宋詩的巔峰。然而,楊萬里的詩歌更多地還是崇尚活法之精神。所謂活法即是從自然之中感受詩歌的無窮魅力,萬事萬物便成為詩歌諧趣的源頭?;罘ń^非從舊紙堆中而來。它來源于自然,又不為自然所囿?!盁捑錉t槌豈可無?句成未必盡緣渠。老夫不是尋詩句,詩句自來尋老夫?!盵2]如果說“悟入的妙處主要不在于作品的內(nèi)容,而在于句法命意等藝術(shù)技巧或格韻氣味等抽象精神?!盵3]那么,活法精神所體現(xiàn)的卻正是內(nèi)容與形式的完美結(jié)合?!盎睢敝饕侵冈娋涞膬?nèi)容有意義,通過活句實現(xiàn)詩歌的啟示功能;“法”指的是詩歌的結(jié)構(gòu)所遵循的理路,而這一理路又難以為他人所發(fā)覺。楊萬里在詩歌中所運用的誤會之法即是對之最好的闡釋。在胸襟透脫的詩歌表達上,詩人不囿于外界的事物,只是一意憑主觀感受達到詩歌語言的活潑諧趣以及詩意的騰空翻越。可以說,在誤會的襯托之下,活法才可以更多地走入詩人和讀者的心中?;罘ㄅc句法之間的關(guān)系也不容小覷,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活法為句法和妙悟之間搭建了詩歌語意的橋梁。它所體現(xiàn)的是重才學與重自然的結(jié)合,從而實現(xiàn)翻案的另類飛躍。
3.“誤會”與“誤入”之結(jié)合。
結(jié)合以上幾點分析可知,楊萬里詩歌中的翻案之法離不開禪學悟入精神的滲透,也離不開江西活法說的透脫。仔細觀察楊萬里詩歌的語言和結(jié)構(gòu)特色,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一切無意也是有意。我們難以否認詩人在作詩的時候沒有將主觀誤會“誤入”詩歌之中。同樣寫奇,楊萬里則用“誤會”這一方式呈現(xiàn)出來,詩歌不但沒有因奇出錯,反而因奇而有理:“沙鷗數(shù)個點山腰,一足如鉤一足翹。乃是山農(nóng)墾斜崦,倚鋤無力政無聊?!盵2]此首詩初次讀來便會有一種奇趣的感覺。由于空間位置的久遠,視力所及之處有限。觀者很容易將遠處墾荒的山農(nóng)當作是沙鷗在休息。沙鷗的形體從遠處觀看與山農(nóng)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山農(nóng)在墾荒之余也會倚著鋤頭,暢聊正事。正像沙鷗翔集于水邊,唧唧鳴叫會帶來一種誤會的景象。楊萬里在這首詩中,并沒有可以雕琢山農(nóng)墾荒的姿態(tài)與情態(tài),卻通過“誤會法”將山農(nóng)與沙鷗聯(lián)系起來,創(chuàng)造出一副充滿活潑諧趣的農(nóng)耕圖。古代社會的人們大多都有農(nóng)耕的經(jīng)驗,因此在讀此詩的過程中,所能體會的除了奇趣還是濃濃的生活氣息。至于晦澀不通的弊病則不在楊萬里的詩歌風格內(nèi)。通過此詩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詩歌中的沙鷗、農(nóng)夫的出現(xiàn)不是偶然,它們是詩人生活經(jīng)驗和視覺誤會相結(jié)合所產(chǎn)生的奇思妙想。顯然,沙鷗屬于“悟入”,而農(nóng)夫則是誤會基礎(chǔ)之上的奇趣和妙想。宋代詩學中占主流地位的便是無所用意之有意。就算是蘇軾對于陶淵明詩歌的評價,我們所看到的仍然是無意之中的有意。走進楊萬里的詩歌中,我們才能體會到翻案法的另類趣味。他不似前人的拘囿于既有的詩歌法則和精神,而是以兒童的輕快活潑,自然的深情流露,誤會的妙趣橫生來實現(xiàn)翻案之法的貫穿。
三誤會之筆立翻案
誤會之法的意義在于將詩學、真情、實踐相結(jié)合從而構(gòu)筑了楊萬里詩歌的獨特色彩。錢鐘書曾經(jīng)就翻案之法批評王安石為詩之作。錢鐘書認為,王安石作為一個政治家,在朝廷上與人爭法,在詩文之間流露出與古人爭勝的姿態(tài)。過于嗜好翻新出奇而忽略了歷史典故的真實面目和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精神涵養(yǎng)。王安石采用古人之句,反轉(zhuǎn)騰挪已然喪失古意和古態(tài)。由此可以看出王安石生性好強好勝,以此心態(tài)勢必有損詩之品格。先不論錢鐘書對于王安石所用翻案之法的譏諷是否合理,我們首先能夠體會到的應(yīng)該是錯用乃至濫用翻案之法所帶來的不得當之處。然而,相對于王安石的翻案之法運用,楊萬里的詩歌顯然是“翻案法”的巧妙運用。他并非將翻案之法依照它的字面意義對前人詩句和詩意進行翻案創(chuàng)作,而是在詩句中運用“誤會”的筆法將心里所想,眼中所見,定后所思巧妙地結(jié)合起來,為讀者創(chuàng)造一種視覺的假象。這種“誤會”的筆法經(jīng)過楊萬里的精心結(jié)構(gòu)給讀者不一樣的視覺感受:“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它長。”[2]柳條的長度并沒有詩人所想象的那樣長,然而眼前的柳條卻能蘸水。這實際上是詩人的一種巧妙構(gòu)思,作者先設(shè)疑問而后作答。原來,柳條的長度是難以觸及水面的,只是因為湖面映出了柳條的倒影從而將它的長度“加長了”。讀到這里,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楊萬里“誤會法”的言外之意以及味外之旨。楊萬里的詩歌中有多處運用這種誤會的筆法來闡釋自己的詩學見解。而這種“前人詩意的否定和翻轉(zhuǎn),窺入前人之詩胎”[4]楊萬里正是在翻案之法的啟示之下,獨創(chuàng)出“誤會”筆法。這一筆法帶給讀者的是想象空間的擴張以及自我感受的提升。這種留白的藝術(shù)想象,并非王安石的翻案法,而是與其有相似之處。楊萬里作為一個行走于自然的詩人,他的詩歌在誤會的筆法下因此也更為自然、清新和透脫。王安石作為一個政治家,更多的是將個人的政見依附于詩歌翻案之中,由此抒發(fā)襟懷以期得到同盟之人的認同。但他忘記了詩歌的本質(zhì)所在,情之所歸才是其本質(zhì),而非翻案之下一己之意的附著??梢哉f,正是楊萬里的誤會筆法使得他的詩歌因“翻案”而奇,因“翻案”而有理。作為南宋的理學家兼詩人,楊萬里以自己所獨有的詩歌藝術(shù)魅力影響后世的詩人和評論家。嚴羽《滄浪詩話》,魏慶之的《詩人玉屑》,錢鐘書的《宋詩選注》,周汝昌《楊萬里詩選》等著作中都對“翻案”提出了精到的見解?!罢`會”之法是翻案之上的詩歌藝術(shù)手法,它是詩人悠然瀟灑的生命情調(diào)乃至理學家的道德關(guān)懷的契合。
楊萬里生活在南宋,作為理學和禪學交融的時代,他的詩歌也受到了理學和禪學的影響。然而,在翻案法的變相運用上,他選擇將禪學作為根基。也正是禪學悟入精神乃至宋詩活法精神的滲透,他的詩歌才會有理而妙。誤會與誤入的相結(jié)合也使得楊萬里的誤會之法超越翻案法而獨具一家之色彩。我們從誤會筆法中體會到詩人的心性所在,在自然中行走,忘情于自然的美妙與愜意??v是一種對自然景物的“誤會”,也是對人生所處時代環(huán)境的一種“真知”。
參考文獻
[1]章楚藩. 楊萬里詩歌賞析集[M].四川: 巴蜀書社,1986:41.
[2]周汝昌. 楊萬里詩選[M].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79,199,227.
[3]周裕鍇. 文字禪與宋代詩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41.
[4]周裕鍇. 宋代詩學通論[M].四川:巴蜀書社,1997:196.
The Law of Misunderstanding Used by Yang Wanli in His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turn Method
Tong Na
(School of Liberal Arts,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16,China)
Key words:YangWanli; reverse a case ; misunderstanding; aesthetic manifestations
Class No.:I207.21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鄭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