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蕾
(1.上海外國語大學 德語系,上海 200083;2.華東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上海 200237)
默里克(Eduard M?rike)是德國19世紀著名詩人,其創(chuàng)作受到浪漫主義晚期的影響,德國浪漫主義宣揚神秘,沉溺于夢幻,逃避現(xiàn)實。他的詩作歷經畢德邁爾時期,畢德邁爾文學常因逃避現(xiàn)實伴隨著回憶,還帶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鑒于此,默里克常被看做兩耳不聞窗外事、在風花秋月里尋求滿足的詩人。但弗雷德里?!喾颍℅undolf Friedrich)在他1931年出版的《浪漫主義作家》一書中,稱默里克為法國現(xiàn)代派詩人波德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和美國詩人愛倫·坡(Edgar Allan Poe)的同行者以及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的先行者[1]。
仔細研讀其詩作,發(fā)現(xiàn)他的作品在借鑒傳統(tǒng)詩歌風格的基礎上,巧妙地借助回憶和想象,營造出詩意世界;通過對“現(xiàn)在”別樣的理解,借助寫實和意識流等風格,用“瞬間”的沉淀和“詠物”展現(xiàn)了反思的力量。默里克的詩歌創(chuàng)作既采用現(xiàn)實主義,又采用意識流手法,糅合了現(xiàn)實主義、印象主義和象征主義元素,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的詩歌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性。
默里克在他1832年1月22日的信中描述了到某個陌生地赴任的情形:我對這個地區(qū)和環(huán)繞我的村莊沒有清晰的概念……卻又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所處空間的廣闊?!覐奈堇锟梢愿惺艿轿輧鹊莫M小與事實的廣闊是如此臨近,它們只有一步之遙[2]。這封信勾勒出默里克生命的基本脈絡:外部世界的局限和內心世界的無限。默里克一生踏足的范圍僅在海德堡、雷根斯堡、博登湖,而居住范圍更小。與生活空間的狹隘和內心的起伏相對照的是詩人豐富的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早就成為他對世界的體驗,他所寫的,并不是他所經歷的,而他正在感受著的,卻是他寫的內容。
例如,《美人羅特勞特》的創(chuàng)作過程:“類似的瞬間靈感不在少數(shù),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羅特勞特敘事詩的創(chuàng)作過程。那是在克雷汶蘇爾茨巴赫,我偶然翻閱字典,碰到一個陌生的古德語婦女名字,它如同玫瑰的火熱點亮了我,我看到國王的女兒已在這兒。受到想象的觸動,我走出房間,到花園平坦的地面,沿著寬闊的路走到最底層的涼亭,就完成了詩歌,……一切像自然而成?!保?]它在幻想中誕生,并不來自詩人的經歷,但是,它同樣可以作為現(xiàn)實生活的一面鏡子,引起今天讀者的共鳴。這首詩里交織著未滿足的和已經實現(xiàn)的愿望,前兩節(jié)用“于是”連接,第一節(jié)的渴望在第二節(jié)成為現(xiàn)實,前兩節(jié)構成詩歌的引子。第三節(jié)獨立成段,“有一次他們靠在橡樹旁”表明回憶開始,接下來的“這時”讓特別時刻愈發(fā)突出,“這時美人羅特勞特笑了”①文中默里克的詩句引自M?rike Eduard.S?mtliche Werke in zwei B?nden,1997.均為筆者自譯,下同。,少年心中的渴望,出乎意料地臨近,“‘你為何這樣開心地瞧著我,你如有勇氣,就來吻我!’”“靠在”德文用的過去式,表示實際時態(tài),后面的內容用的現(xiàn)在時,將這一時刻“即時化”,將無比幸福的時刻永遠定格在現(xiàn)在?!坝谑俏橇_特勞特的櫻唇”,“沉默吧,我的心”在得到短暫的滿足后,心中的渴望安靜下來。接下來,“兩個人騎馬默默而歸”,“騎馬”采用過去時,表示時態(tài)的回歸,在幸福過后,兩人又拉開了距離,沉默產生,距離引起回味,它將流逝的瞬間這一幸福時刻永恒化了:
即使你今天當上了王后,
也不會使我傷心!
林中的樹葉啊,你們都知情,
我吻過羅特勞特的櫻唇!
回憶中的幸福就是濃縮的現(xiàn)在,是滿足的最高境界,這樣的感悟匯集于此:
——沉默吧,我的心![4]701-702
在這首詩里,默里克講述了故事的背景、短暫的現(xiàn)在和幸福經歷的“現(xiàn)在化”,完成了將經歷提升到感悟的過程,而這一切不過是詩人對一個陌生的名字發(fā)揮的想象而已,可見,詩人的詩意世界早已跨越個人經歷,進入了自由王國。默里克的詩意世界開啟了從未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實層面,挖掘和發(fā)揮了讀者感知的欲望和能力,正是在這點上,我們看到了默里克詩歌的即時性和超越現(xiàn)實的意義。
默里克詩歌里的現(xiàn)在包含著未來,現(xiàn)在意即時間的運動、視角的轉換。默里克將“現(xiàn)在”置于不斷變化中,每個瞬間成為過渡。消除回憶的恒久和瞬間之間的對立即感知瞬間的深度,這首先要將瞬間內心化,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超越其外表,進入內心深層次意識:《被遺棄的女仆》中“突然,我就想起”[4]703,《是它》里“聽,從遠處”[4]684,《九月的早晨》里,“很快,當霧簾散去,你就看到”[4]743,《想想吧,心靈》里“想想吧,心靈”[4]745,《在清晨》里“恐懼不再煩惱著你,我的心”[4]683,《春天里》的“我的心,哦,告訴我”[4]684,《詠燈》里“可是誰會在意它的存在”[4]735。反思和升華構成詩歌的過渡,如從現(xiàn)實觀感到主觀想象的過渡,如《九月的早晨》、《詠教堂塔尖》、《詠刻有季節(jié)女神像的鐘表》;由模糊的思緒轉變?yōu)橥纯嗟捏w驗,如《被遺棄的女仆》、《矛盾》;從看到的事物到啟發(fā)性認知,如《詠燈》。瞬間的象征性意義存在于流逝里,“還”、“已經”、“很快”反映了意識里過去和未來交織的“現(xiàn)在”的意識流主題。
默里克青年時期的創(chuàng)作就猶如閱歷豐富的中老年詩人的深沉和成熟,他在時間的深度中理解和詮釋現(xiàn)在?!段缫埂穼Α艾F(xiàn)在”的刻畫富有哲理意義,表現(xiàn)了瞬間里的對立,第一節(jié)前四行節(jié)奏舒緩:
黑夜沉靜地爬上大地,
夢幻般倚靠著山脊,
此刻,它望著時間的黃金天平,
它的秤盤靜靜地保持平衡;
接下來節(jié)奏加快:
泉水更加放縱地喧囂,
它對黑夜母親的耳邊唱歌,
歌唱那白天,
今天已經逝去的白天[4]749。
“沉靜”和“放縱”暗示了基調的反差,“沉靜”代表遠離紛擾的世界、承載未來的希望,象征永恒的智慧,“放縱”代表活力,象征現(xiàn)實的生活狀態(tài),一靜一動構成了對立畫面。第一節(jié)“爬上”采用過去時,“倚靠”采用現(xiàn)在時,體現(xiàn)了默里克對時間性的理解:“現(xiàn)在”是過程?!昂谝埂痹趬艟持袛[脫了時間和空間的約束,望著時間轉換的天平,“此刻”,即午夜時分構成“瞬間”,也是視角的轉折和詩人想象的開始,靜靜的“天平”使時間的流逝在這樣輕柔的畫面里近乎停滯?!胺趴v”帶來了富有力量的動態(tài)畫面,唱響的泉水喚起了人們對時間流逝的回憶,泉水的流動象征著開始和結束。午夜的瞬間仿佛在視覺里(黃金天平)俯瞰蒼穹里時間靜止,但耳朵傾聽卻能夠感受到時間的流逝。第二節(jié)承接上節(jié)的話題,黑夜的“沉靜”映襯在未被在意的泉水歌唱中,內心化得以深入:“黑夜”有意回避泉水追憶般的吟唱,轉而投入到持久的瞬間,并用不同的感官感受,“它倒愛聽碧天悅耳的聲音,像牛軛擺動勻稱的流光的聲音”。這樣的聯(lián)覺描述增強了對“午夜”的擬人化,使后一節(jié)在感官上更廣闊和深入。詩作因而有了兩個中心:超越時間性、愈加深廣的黑夜和讓回憶輕吟的泉水。兩個原點賦予了《在午夜》雙元性和雙重意義,構成了詩歌的對照圖景。在輪回世界里,“泉水”里象征反思的力量,凸現(xiàn)出瞬間的象征意義:在表面的永恒和現(xiàn)實的時間性間的游離。
默里克表現(xiàn)瞬間在聯(lián)覺基礎上揉和了想象、梳理式的思考和反思,如《是它》:
春天留下它藍色的帶子,
又在空中飄蕩;
視覺的比喻隱含了嗅覺的因素:空氣里有某種變化著的氣息。相對感官感知的具體事物,這里是預告,它賦予“現(xiàn)在”以深度。接下來,氣味也勾起了回憶:
甜蜜而熟悉的香氣,
預感地輕拂著大地。
“預感”暗指這里也是想象,它超出視覺,擴展了想象的空間:
紫羅蘭已在夢想,
期盼很快到來。
幻想使人們在“當下”發(fā)現(xiàn)未來,“已經”,“很快”預指將來。聽覺感受印證了所想:
聽,遠處傳來輕輕的豎琴聲,
在感官和想象交匯中產生了這樣的認知,也是預感的內心化:
春天,是你,
我已聽到你的聲音[4]684。
聯(lián)覺是指互為支撐和加強的感覺效果,常出現(xiàn)在默里克的詩歌里,相互聯(lián)系的感知和重現(xiàn)觸及瞬間的深沉,匯集為領悟。默里克筆下的回憶被用以抹殺時間的界限和時間的變化,用永恒的生命領悟來抗拒歲月的流逝和無情,包含了現(xiàn)代派的意識流特點。
到了創(chuàng)作的中晚期,默里克詩歌里盡管有“瞬間”的痕跡,但越來越多地圍繞人或物展開敘述,回指過去,進而在思考中得到啟示:如《一個穩(wěn)當人的童話》講述了圣典起源于谷倉和穩(wěn)當人面對陰暗的地獄預言世界末日的故事,《博登湖的田園牧歌》講述了鐘的故事,如《啊,生命中再來一次》講述了歌唱的花園門的故事;《卡陶勒之行》里奇跡創(chuàng)造的鐘的故事,“鐘”是時間流逝的象征,“每個物體都包含了時間”是它的主旨。還有一類諷刺或警句式的短詩,它將某人或某物作為對象,寫實勾勒出基本特征,用“呼語”式詩歌讓作者的反思過程躍然紙上。
《詠燈》借助視覺和反思逐步逼近物體的本質。前三節(jié)將物體的外在形式和對逝去的感受匯聚在一起,“燈”凝聚了對其美的贊嘆和這樣的體會:不變的是燈的美麗外形,但歲月的無情使它黯然失色。開始的“依然”,將持久狀態(tài)“現(xiàn)在化”,體現(xiàn)了敘述對象對時間沖蝕的抗拒,突出其現(xiàn)實性意義:
美麗的燈啊,你依然不動如故,
……
接下來,寫實的描述被升華,“呼語”式被直接敘述所代替,思緒將感受提升:
多么美妙!歡笑著,嚴肅的
輕柔的精神,貫穿了整個形式——
破折號成為思緒的轉折點,將觀感和思考分離:
一件真正的藝術品??墒钦l會在意它的存在?
一句話包含了對立,促人深思。“但是”引出的回答成為點睛之筆:
但是凡是美的,都會美在其中。(selig scheint es in ihm selbst)[4]735
德文“scheint”富有辯證意義,它既可指閃爍(leuchtet),也可指表象(Anschein),兩者的結合揭示出默里克詩歌里被打破的瞬間(還,已經)的意義,促使人們思考持久和消逝的辯證關系:“還”表明燈美麗依舊,但它的光環(huán)被時光流逝的規(guī)律所黯淡,“已經”使得它的存在成為一種表象,是現(xiàn)實性被抹去的符號。認識因“燈”而生,也賦予了象征物體以力量和深度,被遺忘的“燈”猶如在交替更迭年代里的高雅藝術,也猶如作者本人詩作在他那個年代不被人重視的境況。默里克的詩歌借助開頭的簡單場景和結尾處的廣闊的反差累積象征含義的力量,最后驚奇地靈光突現(xiàn),顯現(xiàn)出當下“瞬間”的深度。
《美麗的山毛櫸》也是默里克式的。內心化的終點和高潮經過了前14行形象現(xiàn)實性描寫的充分醞釀:
……
純粹而光滑,粗壯地挺拔,脫穎而出,
……
周圍是青綠的草坪,讓眼睛神清氣爽;
四周的樹枝纏繞著中心的山毛櫸樹干,
……
柔弱的灌木開始裝飾它;高大粗壯的樹木,
隨它在密葉中,抵擋天空的蔚藍。
……
只是在那里,隱藏在巖石中,陡峭的小路蜿蜒而下,
陽光才讓我注意到這塊空地。
詩人的目光,以“山毛櫸”為原點進行發(fā)散的觀察,直到注意到“空地”,它暗示生存的空寂,與山毛櫸的中心形成相對之勢。這里的德文盡管用的現(xiàn)在時,實際上是回憶里的“現(xiàn)在”。
接下來的破折號表明轉折,現(xiàn)實描寫變?yōu)閿⑹鲞^去,感官感知變?yōu)橹饔^意識,深沉的思緒從這里開始:
——那是不久前,我孤單地,被夏天的新的身影所吸引,
沿小路而下,迷失在那片小樹林里,
……
多么心醉神迷!這正是正午時分,
萬物寂靜,樹上的鳥兒也沉靜下來。
山毛櫸的正午畫面象征性地隱含了時間歸于平衡。焦點再次集中到山毛櫸周圍:
我還在猶豫,是否踏上這片優(yōu)美的地毯,
……
此刻,我靠著樹干(它頂著寬闊的蒼穹,不太高),我眼睛打量四周。
在回憶中,對事物的觀察又反方向進行:從外部的草坪到內部的樹干和樹冠,然后又回到外部,光影交錯。前后相反方向的觀察軌跡構成了外部的平衡,而本質上來說,“向心力”聯(lián)系并主宰了這一切:
可是,我站立著,一動不動;魔鬼般的寂靜,
深不可測的寂靜下,我的心在低語。
詩人若有所思,用睿智的頭腦將這一刻詮釋為孤獨神秘的經歷:
綠地,哦,孤獨,我感覺到了,我只想到你?。?]726
從事物描寫和對它的詮釋中誕生了象征意義。
作者這一類中晚期詩歌常為具有沖擊力的結局效果做好前戲,通過對事物細致寫實的描寫營造出背景,臨近結尾處神秘的“內心化”與之形成強烈反差,“轉為內心”使感悟式的意識流構成詩歌結尾處的高潮。
默里克詩歌的現(xiàn)代性根源于古希臘和古羅馬詩歌,詩人有意識地模仿古代詩歌傳統(tǒng),他對古希臘和羅馬的推崇反映在他翻譯的詩歌《古典詩集》,其中包括提俄克里特、賀拉斯、提布盧斯的詩歌。提俄克里特是西方田園詩始祖,他的一個特點是對日常生活畫面的寫實描寫,默里克進行了模仿,如《貝本豪森的圖景》里的《生活中》:
少女在飼料槽旁,你這個金發(fā)女郎,手臂沒有露出,
肩膀露在外面,在修道院院長的窗下!
他雖然碰巧沒有看到你,但優(yōu)雅的森林護林員看到了你,
哪怕看到你的香肩就已經擾亂了他原本平靜的思緒[4]836。
這樣的畫面就來自于貝本豪森的日常生活。默里克模仿提俄克里特的另一特點是對詩歌中藝術對象栩栩如生的描寫,也是在《貝本豪森的圖景》里,水井小教堂、修道院十字形回廊、修士大會會堂、夏季齋堂成為描寫對象?!对仧簟芬彩菍λ囆g品細致的描寫。默里克對賀拉斯也很推崇,模仿其諷刺詩中的原始質樸的幽默,如《森林之靈》中閑談的筆調,《啊,生命中再來一次》里音樂靈性的花園門,《虔誠的觀賞》里對鞋子的贊譽,《致瀾谷斯》中對“極品人”的嘲諷,《卡陶勒之行》和《致保羅·海澤信箋》里古鐘的故事。默里克的一系列敘事詩也是繼承賀拉斯敘事的傳統(tǒng),如《一個穩(wěn)當人的童話》、《博登湖的田園牧歌》和《古老的風信雞》。情感交替轉化運動是提布盧斯詩歌的基本特點,而這也是默里克的典型特征?!渡竦氖疽狻防镉葹橥怀?,在詩歌臨近末尾的轉折讓人聯(lián)想到提布盧斯式愛的哀歌:開頭是渴望,摻雜著淡淡的憂傷,結尾處(突然)轉換為確切的情感(直到今天,這幸福,屬于大膽魯蠻的我,還縈繞著這封閉的小屋)。但不同的是,默里克的詩歌超越提布盧斯式的情感和想象,用跨越瞬間的感悟結束:震撼人心,魔鬼的呼喚,向你預示著勝利。這種對瞬間描述的穿透是典型的默里克式,也是他現(xiàn)代性的表現(xiàn)。默里克的《愛爾依娜致薩?!?,通過描述薩福的世界和她的藝術表達了對薩福的懷念,而他的許多詩作里,也流露出薩福式的優(yōu)雅。還有民歌般的詩作《想想吧,心靈》和《被遺棄的女仆》。
默里克通過借鑒這些文學模式,為現(xiàn)代派創(chuàng)作引領了道路。默里克的詩有著不易于與其他人混淆的特點:內涵豐富的瞬間不像歌德的詩歌那樣包含在自身,而是通過“還”,“已經”將“現(xiàn)在”置于時間的任何節(jié)點上,“現(xiàn)在”并非是連續(xù)性的,而是斷裂式的:“睡眠還沒讓我的眼睛清醒,白晝就來了”[4]683,“世界還在霧中安息,……很快,當霧簾散去,你就看到”[4]743,“天色破曉,田野在晨曦中,淡淡的帶子已經照亮了遠處的東方,在晨光中,人們很快看到星星消逝,但在松樹林里,圓月還掛著”[4]744。默里克詩歌里的“瞬間”是“經過”,是流逝和誕生間的游離,它代表的是一點到另一點的轉換。默里克對時間性的感知沒有依賴于情感的無意識性,而是依靠聯(lián)覺的沉思,從開始的感官感知到被包含感情和想象的回憶取代,然后在轉折里實現(xiàn)“內心化”,最后形成深層次的體會。
默里克詩歌里的世界是藝術化的世界,顛覆了作詩的契機源于生活的傳統(tǒng),除了少數(shù)詩歌,如《佩蕾格麗娜》、《漫步》、《致圣誕樹》、《貝本豪森的生活圖景》可以在詩人的生活中找到出處,更多的詩歌無法從詩人的生活經歷中得到解釋,如《老者的勸誡》、《烏拉赫之行》,這次旅行似乎并非真有其事,只在作者的回憶里存在,《美人羅特勞特》、《神的示意》,這美妙的愛情詩也無法究其生活根源。還有默里克歡快的、如同與對方閑談式的晚期詩歌,營造出熱鬧的人群氣氛,也是人為地填補了真實生活,是并不存在的現(xiàn)實的替代,這樣的風格讓人聯(lián)想到法國19世紀象征派詩歌先驅波德萊爾筆下的“幻覺天堂”,身處畢德邁爾時期的默里克,人為地營造出詩意世界,走在了許多現(xiàn)代派作家的前面。
如之前的分析,詠物詩對事物細致的描述,栩栩如生,還有敘述的手法,都體現(xiàn)了現(xiàn)實主義特點。默里克通過極具細膩的感官洞察事物,而這樣的手法是現(xiàn)代派作家里爾克和豪夫曼斯塔爾等人才開始使用的。默里克的詩歌還包含現(xiàn)代派的基本特點——意識流形式,即不連續(xù)、破碎的整體。現(xiàn)代派將意識看做無限的、借助聯(lián)覺加強的、突然聚合的感覺,意識流常在敘事作品里細致、令人印象深刻地刻畫出現(xiàn)代人凌亂、發(fā)散的思緒,默里克卻運用了這種手法,突出的例子是《冬日的早晨,日出之前》和《烏拉赫之行》,它們展現(xiàn)了分散、相互沒有直接聯(lián)系的思緒暫時合為一體的過程。默里克通過思緒整理式的反思來達成感悟的瞬間,反思突然打破意識進程,讓流動的意識凝固,構成停留的港灣,到達“感悟的瞬間”,這種反思造成思緒的突然靜止既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性,也是獨特的默里克式的。默里克所處的時代,文學創(chuàng)作悄然發(fā)生著激流暗涌,默里克對它們持包容、融合的態(tài)度,將其接納、改造,在傳統(tǒng)的沉淀里使自己的詩歌體現(xiàn)出了現(xiàn)代性。
[1]Gundolf Friedrich.Romantiker.Neue Folge[M].Berlin-Wilmersdorf,1931:224.
[2]M?rike Eduard.Werke und Briefe,Bd.11[M].Stuttgart:Hans-Hernrik Krummacher,Herbert Meyer und Bernhard Zeller.1967ff:243.
[3]M?rike Eduard.S?mtliche Werke,Briefe.Ausgabe in drei B?nden,Band 3[M].Stuttgart:Gerhart Baumann in Verbindung mit Siegfried Grosse.1957-1959:842.
[4]M?rike Eduard.S?mtliche Werke in zwei B?nden.Bd.1,6.Aufl.[M].Düsseldorf/Zürich:Artemis & Winkler Verlag,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