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也探“靺鞨七部”的分布與遷徙

2015-03-17 18:04:58雒文龍鄭英玲
關(guān)鍵詞:黑水部落黑龍江

雒文龍,鄭英玲

(黑龍江工業(yè)學院,黑龍江雞西158100)

也探“靺鞨七部”的分布與遷徙

雒文龍,鄭英玲

(黑龍江工業(yè)學院,黑龍江雞西158100)

學術(shù)界對“靺鞨七部”的存在狀態(tài)與歷史遷徙存在較大爭議。在收集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提出“歷史觀點(民族觀點)—時代觀點—個人觀點”三步歷史研究方法,認為靺鞨七部乃是“由多個部落組成的七個聯(lián)合部落的合稱,靺鞨七部不能完全涵蓋隋唐時期‘靺鞨’名族的所有部落”,并在其基礎(chǔ)上探究了靺鞨七部的歷史發(fā)展、演進及原因。

靺鞨七部;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存在狀態(tài);歷史遷徙

“靺鞨”作為族名最早見于《北齊書》。據(jù)該書記載:“河清二年(公元563年),室韋、庫莫奚、契丹并遣使朝貢”,此后這一族名逐步增多,而“勿吉”之名則不見于史籍記載了。

隋唐時期,靺鞨各部發(fā)展極不平衡,在唐朝初年靺鞨七部只?!坝泻谒呿H、粟末靺鞨,其五部無聞”。只有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兩部強盛起來。粟末靺鞨是第一個擁有歷史政權(quán)的靺鞨民族(公元698年,大祚榮建立渤海國),能夠建國的基礎(chǔ)得益于深受唐王朝與高句麗的文化影響。黑水靺鞨地處東北亞最北端,大約在今黑龍江省三江地區(qū)一帶,居住地大致在松花江下游和黑龍江中下游一帶,距離唐朝與高句麗等文化繁榮區(qū)域較遠,接受的文化影響當然不及粟末靺鞨,盡管有16個部落聯(lián)盟,但至少由于文化發(fā)達程度不夠的原因,始終也沒有建立國家機器。被稱為靺鞨的民族,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發(fā)展,還有一個逐漸擴大的趨勢。至于靺鞨的歷史存在及變遷,則眾說紛紜,不一而足。

一 “靺鞨七 部”形成的歷史淵源

學術(shù)界關(guān)于“靺鞨”族名的爭議不大,但對靺鞨民族的形成卻眾說紛紜。靺鞨七部的來源在《北史》(卷94《勿吉傳》)與《隋書》(卷81《靺鞨傳》)中均有提到,并且有相同的稱謂,即粟末、黑水、拂涅、號室、白山、伯咄、安車骨。由此可以推斷出《隋書》關(guān)于靺鞨七部的記載有抄襲《北史》的可能,因為在兩部史書中所記載的靺鞨七部名稱、方位完全一致。因此,也有學者認為“勿吉—靺鞨七部”的稱呼有可能是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谶@種抄襲的可能,即使《北史》屬于記載南北朝的史書,也不免記載有誤,不能統(tǒng)一靺鞨七部確切形成的時間。按照修史慣例,以后出現(xiàn)的各種史料,如《文獻通考》卷326《勿吉》、《太平寰宇記》卷175《勿吉》等書中的關(guān)于靺鞨七部的記述,不同程度地受到《北史》的引導。綜上認為,在南北朝時期,形成靺鞨七部的說法證據(jù)鏈條不完整,值得推敲。

“靺鞨”一詞真正見于史志,當屬于《太平寰宇記》卷71“河北道燕州”條引用的《北蕃風俗記》云:“開皇中,粟末靺鞨與高麗戰(zhàn),不勝,有厥稽部渠長突地稽者,……凡八部,勝兵數(shù)千人,自扶余城西北舉部落向關(guān)內(nèi)附,處之柳城?!边@應該是“靺鞨七部”之一的粟末靺鞨首見于史料的有力證據(jù),說明此時,靺鞨七部應該已經(jīng)形成。

《舊唐書》卷199下《靺鞨傳》云:“其國凡為數(shù)十部”,由此可以推斷,《魏書》記載靺鞨部落有12個,隨突地稽降隋內(nèi)附的粟末靺鞨部落有8個,這至少證明了《舊唐書》記載的正確性,所謂的“靺鞨七部”不應當理解為7個部落,而應該是包括7個小部落以上的7個部落聯(lián)盟。從史料的記載來看,靺鞨七部至少擁有70個以上小部落。這也許是“靺鞨七部”形成的真正原因。

筆者贊同這種觀點,類似于贊同當時古蒙古的歷史存在狀態(tài)一樣。原因在于,在考量少數(shù)民族歷史存在問題時,應該秉承“歷史觀點(民族觀點)—時代觀點—個人觀點”。歷史觀點,是指在研究靺鞨民族到底存在幾部時,應該考慮“此民族存在中原地區(qū)屬于封建社會,而此時大多數(shù)少數(shù)民族卻仍然處于原始、奴隸或者奴隸向封建社會過渡轉(zhuǎn)型”的特定歷史階段。時代觀點,是指在研究歷史存在特征時,要認識到時代的局限性,不可以拿今人認識歷史問題的眼光來看待當時的歷史事實,因此,需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時代

觀點。個人觀點(又稱平民觀點、樸素觀點),是指在認識歷史事實時,應該在現(xiàn)有證據(jù)基礎(chǔ)上,用科學的歷史觀去評判,而不是刻意捏造或者故意歪曲,證明自己的觀點。筆者站在這種層面用“列舉式”的研究方法對“靺鞨七部”的歷史存在與遷徙作以粗淺的探究。

二 “靺鞨七 部”的存在狀態(tài)

關(guān)于靺鞨民族的分布地區(qū),學界歷來有多重表述。姜維公、高福順認為,挹婁人主要分布在松花江下游、黑龍江中游及牡丹江流域。楊保隆認為,挹婁人的地域東臨日本海,西至呼蘭河流域,南至黑龍江寧安和東寧縣以南。孫進己認為,靺鞨人的先世挹婁人居住地的四至大致為,東至今日本海,南至今老爺嶺及完達山脈,西至今小興安嶺及張廣才嶺,北至今鄂霍次克海(吉林琿春和汪清縣一帶,北達黑龍江入海處及其以西的廣大地區(qū))。

《隋書》卷81《靺鞨傳》記載“靺鞨七部”分布是,號室部在拂涅部之東,黑水部在安車骨部西北,安車骨部在伯咄部之北,伯咄部在粟末部之北,白山部在粟末部東部以南,拂涅部在伯咄部之東,并自稱:“自拂涅部以東,矢皆石鏃,即肅慎氏也?!彼裕统霈F(xiàn)了拉林河流域之說。此后,又逐漸產(chǎn)生了牡丹江中游至興凱湖之說,興凱湖西北之說和張廣才嶺以東牡丹江流域之說等不同學說?!缎绿茣ず谒呿H傳》記載,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徙太山,與高麗接,依粟末水以居,水源于山西”,則粟末部當居住在第二松花江上、中游,位于其北的伯咄當在今黑龍江五常一帶,拂涅部在伯咄部東,應在張廣才嶺以東、牡丹江中游一帶。換言之,靺鞨族群原居住地應在今長白山以北、張廣才嶺以東、北及黑龍江下游的廣大地區(qū)。

由此看出,靺鞨民族始終是存在于我國東北地區(qū)的,始終也是在從事自己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各種對外交流。

三 “靺鞨七 部”的歷史遷徙

學界通常認為,先秦之肅慎,兩漢之挹婁,南北朝之勿吉,即隋唐時靺鞨之先世。但有學者認為,肅慎、挹婁、勿吉、靺鞨乃一脈相承,而是不同時期肅慎系族群中興起的不同部族。本文研究對象不在于此,故而以“靺鞨”統(tǒng)稱,代替族群不同時期之異名,來研究靺鞨七部的歷史遷徙。

1.政治因素。

“靺鞨七部”中發(fā)展較為成熟的應該屬于粟末靺鞨,原因在于其部落最終實現(xiàn)了政治體制構(gòu)建目標。據(jù)《新唐書》之《渤海傳》記載,渤海國建國之后,曾在自己統(tǒng)治轄區(qū)夫余設立兩個府,主要是安置深受高句麗統(tǒng)治的不幸同宗。申言之,渤海國的建立,在政治方面深刻地影響著其余六部的發(fā)展,至少在政治方面促進了靺鞨七部的發(fā)展演變。理由是渤海國有15府62州,夫余故地設二州很顯然不符合行政區(qū)劃設置要求,如此設置肯定是有專門需要。如大祚榮自號震國王后,夫余一府幙頡府所管轄舊地就是安車骨和伯咄部的。此處的“幙頡”即是“靺鞨”的音轉(zhuǎn),同時也說明了這時的靺鞨七部聯(lián)盟是受到高句麗的破壞,至少在渤海國建立之前,就連“靺鞨”名稱也未能因此沿襲。換言之,渤海國的建立保護了靺鞨七部的繼續(xù)存在,但渤海國所保護的對象也只限于兩府轄區(qū),地域有限,當然保護部落的數(shù)量更加有限,畢竟渤海國只是七部之一建立的,沒有形成聯(lián)盟大一統(tǒng)。政治局勢的變化使得其余六部數(shù)十個小部落開始了自己遷徙或者自謀發(fā)展的趨勢,這也為后來的各種遷徙打下了基礎(chǔ)。

2.戰(zhàn)爭因素。

戰(zhàn)爭是導致局勢變化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生產(chǎn)力不發(fā)達時期,戰(zhàn)爭往往決定了一個部落的生死存亡?!端鍟酚涊d,靺鞨七部中,黑水部尤稱勁健,每恃其勇,恒為鄰境之患,未附于高句麗,粟末主體部分則遷至中原。這說明在隋唐時期,靺鞨七部面對的戰(zhàn)爭不僅僅是對外性質(zhì)的(如對抗唐王朝和抵制高句麗等),也存在著聯(lián)盟內(nèi)部相互廝殺的情形。亂則思定,靺鞨七部同樣也思考著如何安定發(fā)展。從生存發(fā)展角度考慮,就會出現(xiàn)分裂與遷徙。唐朝期間,發(fā)生了40余城請降的史實,這代表著戰(zhàn)爭因素導致了靺鞨七部的發(fā)展改變,在這部分請降的人中,也就一定包含了上文所述及安車骨部和伯咄部族人,只是唐人統(tǒng)稱其為“靺鞨人”,沒有意識區(qū)分。這并不代表此兩部從此絕跡于歷史,而是以夫余代稱伯咄、安車骨部而生存繁衍。所以在歷史資料中就找不到這兩部的遷徙與發(fā)展情況資料,同時也不能斷定因為戰(zhàn)爭因素而使靺鞨兩部從此湮滅歷史。此外,其中一部分靺鞨部落也遷至中原(如高句麗夫余城在今吉林市龍?zhí)渡缴匠前l(fā)現(xiàn)的有關(guān)靺鞨族人的墓葬遺址,就說明唐人與該地區(qū)靺鞨人接觸的事實),開始了漢化生活。

3.安全因素。

生產(chǎn)力不發(fā)達時期,安全意味著生命。靺鞨七部雖然發(fā)展各異,但在重視部落安全問題上觀點一致。如《舊唐書》記載《烏羅渾傳》:“烏羅渾國,蓋后魏之烏洛侯也,今亦謂之烏羅護?!瓥|與靺鞨、西與突厥、南與契丹、北與烏丸接,……”這說明與靺鞨七部同時存在著“外族”。防衛(wèi)“外族”侵害是任何一個民族應該做的事,但如果一旦敗北,或者發(fā)生致命性的打擊之后,就有可能基于安全的需要,發(fā)生舉族全遷的行動?!杜f唐書》卷199下《室韋傳》中有記載,稱七部“其語言,靺鞨也”。這說明一部分靺鞨人因為某種原因而融入了室韋部,同時也證明室韋部的烏羅護部受到了靺鞨族人不同程度上的影響。至于烏羅護部的具體居住地目前還難以確定,有學者認為是在嫩江以西,觀點是一部分靺鞨族人沿著松花江河谷向西遷徙,最終到達嫩江西部。同時,《舊唐書》之《室韋傳》記載,靺鞨一部烏素固部遷徙到室韋今呼倫湖(倫泊)西南,若果烏素固部確定是《舊唐書·地理志》記載的“浮渝靺鞨”,則可以證明靺鞨七部之一最遠遷徙可達今呼倫湖西南。

從上述材料可以看出,靺鞨處于多個少數(shù)民族之中(少數(shù)民族本身帶有封閉性和未開化性),所以鑒于安全或者防衛(wèi)等因素考慮,靺鞨族選擇向西遷徙,進入地理位置更幽深

的“無人區(qū)”。

4.風俗因素。

靺鞨人除西遷外,還有一直沿著長白山脈邊緣南下,此即靺鞨七部中的白山靺鞨。對于白山靺鞨的居住地學術(shù)界看法不一,或認為居于今敦化至琿春、延吉一帶,或認為居于朝鮮半島北部的咸境南北道。

時移俗易、重土難遷意識自古就有。雖然靺鞨族處于漁獵時期,基本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化體系,但是圍繞河流流域開展?jié)O獵生活的范圍不會太大,這其中包括當時的社會生產(chǎn)力和技術(shù)發(fā)達程度,尤其在人少獸多的艱苦時期,很多“土著”是不愿意放棄現(xiàn)有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而去冒險深入不毛之地的,除非有特殊原因或者特殊利益驅(qū)使。

四 結(jié)論

隋唐時期,靺鞨各部發(fā)展極不平衡,在唐朝初年靺鞨七部只剩“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無聞”。只有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兩部強盛起來,其中粟末靺鞨還建立了自己的政權(quán),保護了一部分七部成員,但這種保護也存在著時空與條件限制。總體來講,“靺鞨七部”在為高句麗控制以前就已經(jīng)開始分化?!办呿H七部”的遷徙路線可以劃分為三部分:第一,白山部南下與沃沮部相融合。第二,粟末部、伯咄部、安車骨部西進在夫余城相融繼續(xù)生活在中原。第三,拂涅部、號室部、黑水部沒有大范圍遷徙,基本居于肅慎故地。由此看來,《隋書》所記載靺鞨七部,實際上是靺鞨人中新興起的七個部落聯(lián)盟。由西遷靺鞨諸部落組成的部落聯(lián)盟共有三個:占據(jù)第二松花江流域的粟末靺鞨,分布于東流松花江流域的伯咄靺鞨、安車骨靺鞨。伯咄靺鞨約在今吉林榆樹、夫余至黑龍江雙城、五常一帶,安車骨靺鞨在今黑龍江阿什河流域。筆者認為,產(chǎn)生三路分化的原因有政治因素、戰(zhàn)爭因素、安全因素和風俗因素,沒有考慮經(jīng)濟因素是因為當時生產(chǎn)力比較低下,影響“靺鞨七部”自身發(fā)展幾率較小,故不論述。

[1]孫進己.女真史[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2]姜維公,高福順.東北歷史地理簡論[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3]楊保?。C慎挹婁合考[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4]董萬倫.東北史綱要[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

[5]張博泉,蘇金源,董玉瑛.東北歷代疆域史[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6]魏存成.第二松花江中游地區(qū)的靺鞨、渤海墓葬[J].北方文物,1998.

[7]董萬倫.白山靺鞨五考[J].北方文物,1986(2).

On Historical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of Mohe Tribes Union

Luo Wenlong,Zheng Yingli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ixi,Heilongjiang 158100,China)

There ar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historical life situation and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Mohe Tibes Union in the academic circle in China.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the paper put forward Three Steps Research Method to study the problem of Mohe Trbes Union,which is a union consisted of seven Mohe tribes.The paper pointed out that the name of Mohe Trbes Union can not cover all of the Mohe tribes existed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Mohe Tibes Union.

Mohe Trbes Union;HeishuiMohe;Somua Mohe;life situation;historical migration

K289

A

1672-6758(2015)05-0045-3

(責任編輯:宋瑞斌)

雒文龍,實習研究員,黑龍江工業(yè)學院。

鄭英玲,碩士,講師,黑龍江工業(yè)學院。

黑龍江歷史文化研究工程項目(編號:01YB1310);黑龍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中國肅慎文化研究”(編號:12535177)成果之一。

Class No.:K244 Document Mark:A

猜你喜歡
黑水部落黑龍江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Write a caption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小小勵志雞—黑水雞
黑龍江棄風博弈
能源(2016年1期)2016-12-01 05:10:04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阿穆爾”源于契丹語“黑水”說
西夏黑水名義考
百色市| 静乐县| 滕州市| 桂平市| 济南市| 通辽市| 津市市| 康保县| 商丘市| 宜川县| 翁牛特旗| 磐安县| 平原县| 泸州市| 庄浪县| 荃湾区| 松溪县| 来安县| 达州市| 来宾市| 横峰县| 哈尔滨市| 汽车| 乐昌市| 安远县| 淳化县| 望奎县| 吴忠市| 崇明县| 宁陕县| 乳山市| 黄大仙区| 梁平县| 乌海市| 赤壁市| 桑日县| 报价| 平原县| 北碚区| 秭归县| 方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