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雪山
(合肥學院 中文系,安徽 合肥 230601)
政治抑或學術:梁啟超對嚴復之批評
任雪山
(合肥學院 中文系,安徽 合肥 230601)
梁啟超和嚴復都是中國現(xiàn)代思想文化史上深有影響的人物,梁啟超對嚴復的批評,有明顯的感情色彩,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戊戌變法之前,流亡日本期間,放棄政治生涯之際和嚴復去世以后。批評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翻譯“成一家之言”,一是言辭“太務淵雅”??傮w評價可謂不低,但著墨委實偏少。究其原因,除了他們的個人恩怨以外,還與兩個人的政治傾向與學術理念不同有關。
梁啟超;嚴復;學術批評;一家之言;淵雅
梁啟超和嚴復,都是清末民初文化舞臺上深有影響的人物。章士釗晚年回憶道:“從晚清以至民初,二三十年間,以文字攄寫政治,跳蕩于文壇,力挈天下而趨者,唯嚴幾道與梁任公二人。”[1]1896年梁啟超赴上海辦《時務報》期間,經(jīng)馬建忠兄弟介紹,結識嚴復。梁氏小嚴復近20歲,嚴復對他的影響不言而喻,張灝說:“梁對西方進步思想的興趣必須追溯到他流亡前的幾年里。在那段時期,主要通過康有為和嚴復的影響?!盵2]史華慈說:“嚴復對于梁啟超后來發(fā)展的影響遠比他的老師康有為對他的影響深刻?!盵3]既然嚴復對梁啟超影響如此重要,那么他是如何評價嚴復的呢?縱觀梁氏一生,著述達1 400余萬字,專門涉及嚴復的僅有一篇,即:光緒23年(1897)所寫的《與嚴幼陵先生書》,清代學術史和其他報刊文章雖也有提及且評價不低,但著墨委實偏少,個中緣由令人深思。概而言之,梁啟超對嚴復的批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戊戌變法之前。1896年,梁啟超在上海開辦《時務報》,嚴復極為贊嘆,并捐助百元以示祝賀。[4]505但此后不久,嚴復覺得梁氏心浮氣躁,便修書直言批評。這封信讓梁啟超頗傷腦筋,幾個月后才予以回復,即1897年的《與嚴幼陵先生書》。該文主要涉及五個方面:一是辦報之意;二是變法之難;三是古議院考;五是保教問題??傮w來看,梁啟超主要是正面回應嚴復的批駁,且力陳己見。既不卑不亢,亦不失禮貌,正如信函開頭所言:“循環(huán)往復誦十數(shù)過,不忍釋手,甚為感佩,乃至不可思議。今而知天下之愛我者,舍父師之外,無如嚴先生。天下之知我而能教我者,舍父師之外,無如嚴先生。”[5]71雖是客套話,聽起來依然充滿感情。這封信稍后,梁啟超在給康有為的信中提及此事:“嚴幼陵有書來,相規(guī)甚至,其所規(guī)者,皆超所知也。然此人之學實精深,彼書中言,有感動超之腦氣筋者。欲質之先生,其詞太長,今夕不能罄之,下次續(xù)陳?!盵6]結合兩封信可知,梁啟超當時對嚴復評價頗高,且尊敬有加,畢竟他只是20多歲剛出茅廬的小伙子,嚴復已聲名遠播。
第二階段,流亡日本期間。梁啟超創(chuàng)辦《新民叢報》,鼓吹維新運動,影響力愈大。雖然嚴復時有批評,他卻并不惱恨。1902 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報》第1號《紹介新著》欄目介紹嚴復翻譯的《原富》、譚嗣同的《仁學》和他自己的《李鴻章》,并把《原富》放在第一個,足見彼時嚴復及其譯書的地位。梁啟超對《原富》的評價涉及正反兩個方面,涵蓋該書內容與形式。在翻譯形式方面,梁氏認為嚴復借鑒中國傳統(tǒng)注疏方式,“于翻譯之外,常自加案語甚多。大率以最新之學理,補證斯密之所不逮也”。而其效果可以“啟發(fā)學者之思想力別擇力,所益實非淺鮮?!痹诰唧w名詞術語的選擇上,嚴復也能夠“按諸古義,達諸今理,往往精當不易。后有續(xù)譯斯學之書者,皆不可不遵而用之也?!蹦軌蛉绱素炌ü沤裰形鳎覟楹笕藥?,梁啟超盛贊嚴氏“于西學中學,皆為我國第一流人物?!碑斎淮藭⒎菦]有遺憾:“其文筆太務淵雅,刻意摹仿先秦文體,非多讀古書之人,一翻殆難索解。……況此等學理邃賾之書,非以流暢銳達之筆行之,安能使學僮受其益乎?著譯之業(yè),將以播文明思想于國民也,非為藏山不朽之名譽也。”[7]此后不久,梁啟超寫作《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論中國最近世之學術,再評嚴復:“海禁既開,譯事萌蘗,游學歐美者,亦以百數(shù),然無分毫影響于學界。惟侯官嚴幾道(復),譯赫胥黎《天演論》、斯密亞丹《原富》等書,大蘇潤思想界。十年來思想之丕變,嚴氏大有力焉。 顧日本慶應至明治初元,僅數(shù)年間,泰西新學,披靡全國。我國閱四五十年,而僅得獨一無二之嚴氏?!盵5]619不難看出,此階段梁啟超對嚴復有批有評,肯定多于否定,總體評價較高。
第三階段,放棄政治生涯之際。1920年初,梁啟超離開政治舞臺,全力從事教育事業(yè)。雖然在《佛典之翻譯》一文,他肯定了嚴復的信達雅三義,但在其學術史名著《清代學術概論》里,對嚴復的翻譯成就評價過低,其他學問更是只字不提:“時獨有嚴復,先后譯赫胥黎《天演論》,斯密亞丹《原富》,穆勒約翰《名學》、《群己權界論》,孟德斯鳩《法意》,斯賓塞爾《群學肄言》等數(shù)種,皆名著也,雖半屬舊籍,去時勢頗遠,然西洋留學生與本國思想界發(fā)生關系者,復其首也。”[5]3105由此可見,在梁啟超眼里,嚴復的成就只是翻譯幾本過時的書。最多只能夠在普遍令人不滿的留學生中居首,根本與清代學術沒有銜接,而對于嚴譯諸書在社會的巨大影響,不著一墨。這是公開評價嚴復最低的一次,把嚴復降到普通留學生的水平。且在論述篇幅安排上,也明顯偏少。在該書中,他論康有為和他自己都用了兩節(jié)內容,論述譚嗣同和章太炎也都是完整一節(jié),到嚴復僅一句。這種明顯淡化嚴復的做法,可以說是梁氏對嚴復長期批評他的一個正式而文雅的回應。嚴復確實有自己的問題,可梁啟超的做法與評價與嚴復的地位實不匹配,與梁啟超在其他時期的評價不合,也與事實不符。
第四階段,嚴復去世之后。1922年梁啟超的《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一文,以進化論為原則把五十年來中國社會變遷分為三個時期,“在第二期,康有為、梁啟超、章炳麟、嚴復等輩,都是新思想界勇士,立在陣頭最前的一排”,并認為這一時期學問上最有價值的作品,“要推嚴復翻譯的幾部書”。[5]4030-4031隨后在1923年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梁啟超談到清末新思想運動時,再次將嚴復與其本人和章太炎、孫中山等人同列并置,提出四大潮流,即:梁啟超自己和他的朋友、章太炎、嚴又陵、孫逸仙。在具體論嚴復時,他說:“他是歐洲留學生出身,本國文學亦優(yōu)長,專翻譯英國功利主義派書籍,成一家之言?!盵5]4442應該說,這一階段,梁啟超對嚴復的評價相對客觀,給予其很高地位,把嚴復和他本人一起放在思想第一方陣,引領時代潮流,兼通中西,能夠“成一家之言”。但是也應該看到,梁啟超在嚴復身上著墨依然不多。此后,梁啟超再未公開評論過嚴復之學。其實,即便是之前嚴復1921年的去世,梁亦只字未提。
從以上四個階段可以看出,梁啟超對嚴復的評價雖有反復且?guī)в絮r明的個人感情,但總體評價不低,給予其應有的歷史地位。不過他幾乎從來沒有認真討論過嚴復的學問,好像嚴氏徒有其名。某種程度上,梁啟超評價嚴復,只是因為那一段歷史實在無法繞開嚴復,不得不評,評又不太情愿,只好盡量節(jié)省筆墨。概而言之,梁氏對嚴復的評價,雖涉及很多方面,主要還是體現(xiàn)在翻譯言辭上,這也是后來引起頗多論爭的問題。從正面來說,認為其翻譯“成一家之言”;從反面來說,認為其言辭“太務淵雅”,而嚴復“一家之言”的最大特點就是“淵雅”。梁啟超對嚴復的批評是否公允,這是我們要弄清楚的。
嚴復的翻譯能否“成一家之言”,基本沒有什么異議??涤袨樵u價當年的翻譯界說“譯才并世數(shù)嚴林”。[8]黃遵憲盛贊嚴復為學界第一流人物,“一言而為天下法則。”[4]1572蔡元培認為彼時介紹西洋哲學“要推侯官嚴復為第一”,他的譯詞“物競”“爭存”“優(yōu)勝劣汰”等都成了人們的口頭禪。[9]351-352胡適評價嚴復是“介紹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10]211從他的《天演論》以后,中國學者才知道西洋除了槍炮之外,還有如此精到的哲學思想。就連他的名字也是源于《天演論》之“適者生存”。[10]70胡漢民則稱嚴復是“譯界泰斗”,[11]1又說:“近時學界譯述之政治學書,無有能與嚴譯比其價值者”,[11]7吳汝綸高度稱贊嚴復:“自吾國之譯西書,未有能及嚴子者。”[12]柳詒徵說:“近世譯才,以侯官嚴復為稱首?!盵13]888能夠得到各方人士的肯定,實屬不易,嚴復在晚清民初翻譯界地位,可謂舉世公認。而他翻譯的明顯特征就是,以淵雅古文譯西書。與林紓不同的是,他的翻譯以哲學社科類為主,林譯以文學類為主,他們可謂在各自領域成就一家之言。
當年翻譯西書,可選擇的文辭有四種:八股文、駢文、古文和白話文,嚴復最終使用了桐城派古文,并取得了成功,但梁啟超批評其“太務淵雅”?!皽Y雅”到什么程度,不妨看看其他人的看法。吳汝綸認為嚴譯《天演論》“惠書詞義深懿,有合于《小雅》怨誹之旨”,[4]1560又言其文“骎骎與晚周諸子相上下”。[12]賀麟說讀嚴復譯書“儼有讀先秦子書的風味。”[14]82柳詒徵說嚴復的譯文:“悉本信雅達三例,以求與晉隋唐明諸譯書者相頡頏”。[13]888黃遵憲細致地描述了自己的讀后感:“《天演論》供養(yǎng)案頭,今三年矣。本年五月,獲讀《原富》,近日又得讀《名學》,雋永淵雅,疑出北魏人手。于古人書求其可以比擬者,略如王仲任之《論衡》,而精深博則遠勝之?!盵4]1571可見,“淵雅”實在是嚴復給時人的普遍印象,而非梁啟超一人感覺。問題關鍵是,嚴復譯文是否“太務淵雅”。
賀麟認為嚴復的譯文“很爾雅,有文學價值,是人人所公認無有異議的”,“嚴譯雖非今日普通人所易解,但能使舊文人看明瞭,合于達的標準,這也是無人否認的”。[14]81王佐良細致分析了雅,認為嚴復的“雅”與“信”是緊密相連的,雅不是美化,而是一種努力,“要傳達一種比詞、句的簡單的含義更高更精微的東西:原作者的心智特點,原作的精神光澤?!盵15]26而之所以選擇“漢以前字法句法”,主要是吸引當時士大夫們的注意,因為只有他們引領中國的變革。而士大夫們的改變,又要通過思想意識的改變來實現(xiàn),所以嚴復有選擇的翻譯了西方的一批涉及經(jīng)濟、政治、哲學、社會科學名著?!八麑τ谖鞣轿幕牧私獗热藗兯姓J的要深得多,他想通過翻譯達到的目的也比人們所覺察的要大得多?!钡撬舱J識到,這些書對于那些睡在中古夢鄉(xiāng)里的人是多么難以下咽的苦藥,因此他在上面涂了糖衣,“這糖衣就是士大夫們所心折的漢以前的古雅文體。雅,乃是嚴復的招徠術?!盵15]27只有古雅,才是當時知識階層普遍接受的語體風格。
胡適對嚴復的古文譯西書表示理解,他說:“當時自然不便白話: 若用白話,便沒有人讀了。八股式的文章更不適用。所以嚴復譯書的文體,是當日不得已的辦法。”[10]212他認為嚴復的翻譯在古文學史上應該占一個很高的地位,“這種文字,以文章論,自然是古文的好作品;以內容論,又遠勝那無數(shù)‘言之無物’的古文: 怪不得嚴譯的書風行二十年了。”[10]213但是,以新文學標準來衡量,情形就不一樣了。胡適認為:“古文只配做一種奢侈品,只配做一種裝飾品,卻不配做應用的工具?!盵10]201在胡適看來,只有白話文是最適合應用的,而此前的古文字是僵死的文字,古文學也是“死文學”或“半死文學”。胡先嘯認為文言與白話之別不在古今,而在雅俗,所以典雅的古文也可以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絕非胡適所謂的“死文字”。他特別欣賞嚴復:“以不刊之文,譯不刊之書,不但其一人獨自擅場,要為從事翻譯事業(yè)者永久之模范也?!盵16]
張君勱對嚴復大加贊賞,認為其“以我之古文家言,譯西洋哲理之書,名詞句調,皆出于獨創(chuàng)。譯名如‘物競天擇’‘名學邏輯’,已為我國文字中不可離之部分。其于學術界有不刊之功,無俟深論”。但他也指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特其立言之際,務求刻肖古人,往往以古今慣用之語,譯西方科學中之義理,故文字雖美,而意轉歧混?!盵17]接著他還舉《天演論》之例進行說明。張君勱看到了嚴復譯文的價值與意義,但是沒有把嚴復譯詞放在當年的特定環(huán)境來理解,嚴復所處時代的讀者與張已有很大不同,嚴復的譯詞恰恰是為了滿足當時讀者的口味。蔡元培看到了嚴復的良苦用心,他說:“他的譯文,又都是很雅馴,給那時候的學者,都很讀得下去。所以他所譯的書,在今日看來,或稍嫌舊;他的譯筆,也或者不是普通人所易解。但他在那時候的選書的標準,同譯書的方法,至今還覺得很可佩服的。”[10]351-352
吳汝綸和黃遵憲都是嚴復與梁啟超的朋友,他們都很欣賞嚴復淵雅的古文,但也有自己不同的意見。吳汝綸認為淵雅之時,應該尊重原著,不能隨意更改:“若以赫氏之書為名,則篇中所引古書古事,皆宜以元書所稱西方者為當,似不必改用中國人語?!盵4]1560這實際涉及雅與信、達之間的關系。黃遵憲持論頗為中立,首先他認為不同文本應該采用不同語言,像《名學》這樣的著作不用艱深之文不足以發(fā)其蘊,而《原富》這樣的書以流暢文筆未嘗不可。其次,古文之勉強可以表達古代,表達今天則不足,表達西方更是不夠,所以黃氏提議通過造新字和變文體來解決。最后,文界可謂無革命,但要有維新。[4]1571-1573某種程度上,黃的理解要更客觀科學,也更符合文字本身發(fā)展邏輯和當時社會實際。真正的批評來自王國維,他認為嚴譯之《名學》,“古則古矣,其如意義之不能了然何?以吾輩稍知外國語者觀之,毋寧手穆勒原書之為快也”。[18]王國維認為嚴譯缺少精確度,不能準確傳達原文的意思,這樣一來,失去了信,只剩下古雅了。
對于梁啟超的批評,嚴復也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他認為文詞是表達思想情感的工具,且兩者關系成正比,“理之精者不能載以粗獷之詞,而情之正者不可達以鄙倍之氣”,中國歷史上司馬遷與韓愈的文字最為優(yōu)美,所以他用古文翻譯西書,并非一味淵雅,而是為了文章本身的需要,“仆之于文,非務淵雅也,務其是耳?!盵4]516若要改變時代社會風貌,就必須采用符合當時讀書人習慣的語言,那些鄙俗之詞對文界相當于凌遲,而不是什么文界革命。況且他的翻譯本來就不是給學童看的,而是給讀古書的知識階層看的,“不佞之所從事者,學理邃賾之書也,非以餉學僮而望其受益也,吾譯正以待多讀中國古書之人。使其目未睹中國之古書,而欲稗販吾譯者,此其過在讀者,而譯者不任受責也?!盵4]516-517嚴譯的目的顯然與梁啟超面向大眾的報章新民體不同,雖然嚴梁都有社會啟蒙革新之宏愿,但一個是寄希望于知識階層,一是寄希望于廣大的民眾。后來張法把他們的不同歸結為“傳世之文”和“覺世之文”,并引用梁啟超在《湖南時務學堂學約》里的話來說明兩者差別:“傳世之文,或務淵懿古茂,或務沉博絕麗,或務瑰奇奧詭,無之不可;覺世之文,則辭達而已矣,當以條理細備,詞筆銳達為上,不必求工也。”[5]109他認為,嚴復的傳世與梁啟超的覺世,包含三個方面的考量,一是目標讀者是精英士大夫還是廣大讀者,二是時間效果是長遠流傳還是當下功效,三是文章性質是把中國性(古雅)放在第一,還是把世界性的(通俗)放在第一位。[19]從當代眼光來看,嚴復傳世之文在后世并沒有收到預期效果,而梁啟超的覺世之文傳至今日,依然吸引眾多讀者,且令人心潮澎湃。
除了上述原因,嚴復要求譯詞爾雅,而不鄙俗,還受桐城派古文的影響,尤其是桐城派后期大師吳汝綸對嚴復發(fā)生直接影響。嚴復翻譯時,曾經(jīng)多次向吳汝綸求教,并虛心接受吳的建議。兩人專門談論過爾雅的問題,吳汝綸說:“來示謂:行文欲求爾雅,有不可闌入之字,改竄則失真,因仍則傷潔,此誠難事。鄙意:欲其傷潔,毋寧失真。凡瑣屑不足道之事不記何傷!若名之為文,而俚俗鄙淺,薦紳所不道,此則昔之知言者無不懸為戒律,曾氏所謂辭氣遠鄙也。”[20]雅潔是桐城派文論的基本主張,由方苞首倡。如果說雅是一種古,那么潔則是一種簡,所謂“清真古雅”。方苞的“雅”主要是指文辭的妥帖雅馴、不俗不俚。如果行文引喻凡猥、辭繁而蕪、句佻且稚者,都屬不雅的范圍,應當予以避免。方苞曾對門人沈廷芳云:“南宋、元、明以來,古文義法不講久矣。吳、越間遺老尤放恣,或雜小說,或沿翰林舊體,無一雅潔者?!盵21]方苞針對于此提出雅馴的標準,認為古文不可采用語錄語、佻巧語、佛氏語、雋語、藻儷俳語,因其皆有悖于質而不蕪的單行古文特征。將此類語言摒棄于古文之外,恢復其溫文爾雅、遠離鄙俗的語言本色,既是方苞以古雅論文的意旨所在,也可以說是他對古文文體的一種約定,為后來的桐城派諸家普遍恪守。嚴復翻譯三原則之一的雅,可以說是在翻譯領域對桐城派古文的承接和延展。當然,語言不僅僅是語言,它總是和思想相連,言辭的古雅也正是其思想傳統(tǒng)的真實表現(xiàn),雖然嚴復到西方留學,翻譯了大量西方書籍,接受了西方的思想,但是骨子里還是一個傳統(tǒng)學者,按照當時形象的說法,叫老新黨,以新知識武裝起來的老派人物,嚴復在戊戌政變之后政治上的漸趨保守就是最好的證明。
綜上所述,各家意見紛呈,從不同角度表達了對嚴復以淵雅古文譯西書的不同意見,他們基本認可嚴復的翻譯成就,同時看到其不足,而主要的不足就是梁啟超批評的淵雅。梁氏對嚴復的批評,甚至長期的有意淡化,有著復雜的社會政治背景和個人原因,郭雙林總結為三個方面:一是梁啟超和嚴復在某些學術和政治問題上的見解不同。二是嚴復多次對梁啟超進行批判指責,雖然是私下,但在友人圈造成很不好的影響。三是在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問題上,兩人嚴重對立。[22]當然嚴復與桐城派的關系密切,梁啟超夙不喜歡桐城派,這也是原因之一。劉夢溪從學術統(tǒng)系的角度指出了兩者的不同,他把晚清新學劃分為兩個譜系:一是由傳統(tǒng)今文學轉化而來的趨于政治化的新學,以康梁為翹楚;一是以直接譯介輸入西方學術思想為職事的啟蒙派新學,以嚴復為代表,“前者把目光放在朝廷上,熱衷于現(xiàn)實政治秩序的變革,學術思想不過是達致政治目的之手段;后者著眼于知識階層,希望通過傳播新的學術思想來推動民眾的精神覺醒?!盵23]兩者流派不同,目標不同,看法也自然不同。佐藤一郎說:“梁啟超不是把他當作桐城派系統(tǒng)的古文家,而是當作新時代的知識分子來看待的。”[24]嚴復開始確實是很新的,但后來逐漸變得不新了,他嫌康梁的變法太激進,支持復辟帝制,抨擊辛亥革命,反對民主共和,甚至否定向西方學習,肯定尊孔讀經(jīng),完全將之前推崇的自由、民主拋諸腦后,背離了他早年熱情信仰過、傳播過的西學和新學,用李澤厚的話說是:“完全回到傳統(tǒng)懷抱中去了?!盵25]所以梁啟超批評嚴復是有其充分理由的,除了個人恩怨以外,還有深遠的學術背景和政治動因。
[1] 章士釗.柳文指要[M].北京:中華書局,1971:2118.
[2] 張 灝.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121.
[3] 史華慈.嚴復與西方[M].葉鳳美,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9:76-77.
[4] 王 栻.嚴復集(3)[M].北京:中華書局,1896:505.
[5] 梁啟超.梁啟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6] 丁文江,趙豐田.梁啟超年譜長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77.
[7] 梁啟超.紹介新書·原富[N].新民叢報:1902(1):113-115.
[8] 康有為.琴南先生寫萬木草堂圖題詩見贈賦謝[J].庸言,1913,1(7):1.
[9] 高平叔.蔡元培文集:4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0] 歐陽哲生.胡適文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11] 胡漢民.述侯官嚴氏最近之政見[J].民報,1905(2):249-250.
[12] 吳汝綸.天演論·序言[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2.
[13]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4] 賀 麟.嚴復的翻譯[J].東方雜志,1925,22(21):79-81.
[15] 王佐良.嚴復的用心[M]//王栻,王佐奶,賀 麟,等.論嚴復與嚴譯名著.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16] 胡先驟.說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J].學衡,1923(18):7.
[17] 張嘉森.嚴氏復輸入之四大哲學家學說及西洋哲學界最近之變遷[G]//申報館.最近之五十年.上海:申報館,1923:68.
[18] 王國維.王國維文集:3冊[M].姚淦銘,王 燕,編.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43.
[19] 張 法.嚴復哲學譯詞:特征與命運[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9(02):116.
[20] 吳汝綸.吳汝綸全集:3[M].施培毅,徐壽凱,校.合肥:黃山書社,2002:235.
[21] 方 苞.方苞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890.
[22] 郭雙林.沉默也是一種言說——論梁啟超筆下的嚴復[J].史學理論研究,2011(2):84-86.
[23] 劉夢溪.晚清新學敘論[J].江西社會科學,2004(1):96.
[24] 佐藤一郎.中國文章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36.
[25]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291.
Political or Academic: Liang Qichao's Criticism of Yan Fu
REN Xueshan
(Department of Chinese and Literature, Hefe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Liang Qichao and Yan Fu are both deep influential figures in Chinese modern thought and cultural history. Liang Qichao's criticism of Yan Fu has obvious emotional color. I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before the Wuxu political reform, during the period of exile in Japan, after the abandonment of the political career and after the death of Yan Fu. Criticism mainly includes two aspects: one is "Into the statements of a School" of the translation, the other is "Over-Quaint". The overall evaluation is not very low, but too little writing. To investigate its reason, besides their personal resentment, it is also related to their political orientation and academic concepts.
Liang Qichao; Yan Fu; academic criticism; statements of a School; quaint
責任編輯:黃聲波
2015-10-11
安徽省高校社科重點基地項目( SK2015A163)
任雪山 (1976- ),男,安徽泗縣人,合肥學院講師,文學博士,研究方向為文藝學、清代文學。
10.3969/j.issn.1674-117X.2015.06.018
K203
A
1674-117X(2015)06-00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