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忠靜
玉冠山古寺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盛衰交替,雖幾經(jīng)損毀,卻保留下來大量的歷史遺跡,深入挖掘,定能從中發(fā)掘深厚而獨特的文化底蘊。春寒料峭,冷雨飄飄。選一個午后,前往玉冠山尋找古寺遺址,去揭開“玉冠山”的神秘面紗。
玉冠山原名香爐嶺,位于清鎮(zhèn)市西南部犁倭鎮(zhèn)小屯村境內(nèi)?!肚彐?zhèn)縣志》載:“玉冠山廟遺址,在犁倭鄉(xiāng)玉冠山。山高140余米,廟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清雍正十三年、光緒初年曾幾度重建增修。明天啟二年,安邦彥反明,曾據(jù)玉冠山廟觀為天險,寺前有一夾耳,為安邦彥建桅遺跡。依山勢建有佛殿、觀音閣、玉皇閣、韋馱殿、三官樓等?,F(xiàn)尚存山門、殘垣、屋基、摩崖、碑碣等?!?/p>
穿過一碧萬頃的桃園勝地,下得車來,玉冠山就赫然矗立在前方。抬頭仰望,整個山峰高聳入云,巍然屹立,別有幾分雄勢。仔細端詳,真是山如其名,整個山形好似哪一個皇帝厭倦了皇位,毫不吝嗇地把那象征高貴身份和無上權力的玉冠遠遠地拋在了這荒山野嶺,擱置在這突峰兀石上,讓它孤獨地躺在那兒,千百年來滋生了無數(shù)神奇佳話。
仰觀眼前的玉冠山,只見它拔地而起,逼面而立,懸崖如刀削,直上300余米,大有沖霄之勢。其北面是盤龍山,雙峰競上,高聳入云,氣勢宏大;南面是鷹嘴坡,其勢走向磅礴,嶺背雄闊,氣魄蒼莽。左有靈龜向上朝拜,右有靈蛇俯首,呈玄武之像;東北方山頭群星點點,款款而來;周圍共有“九條來龍”環(huán)繞此山,山如大印,故曰九龍捧印。從高處俯瞰,眾山或俯首、或朝拜、或環(huán)護、或烘托,用各種不同的姿勢“呵護”玉冠。此山位置或許不是最高,卻居中盡顯王者風范。當年張三豐到此處,觀之大喜,便賜名“玉冠山”,并發(fā)動周圍大富、軍戶等信眾籌集善款修建道觀,隨后香火鼎盛,觀里鐘聲方圓數(shù)十里可聞。
沿著一條幽長的桃園小路前行,鳥聲清脆,農(nóng)耕牧歌,不絕于耳。漸漸到了山腳,抬頭仰望,眼前的山崖絕壁挺拔,粗獷冷峻,令人感到一種剛正不阿、力爭上游的質(zhì)樸美。細細想來,眼前景致又似一幅凝重的畫,如一首深邃的詩,讓你不得不產(chǎn)生探究奧秘的沖動。
山麓左側(cè)有一條幽深的小徑繞道山后,順著小徑往上爬。小徑兩側(cè)草樹萋萋,生機盎然,放眼望去,山勢蜿蜒回環(huán),美不勝收。不時有大大小小的摩崖殘碑隱現(xiàn)于路邊草叢中,雙手輕輕扒開,若隱若現(xiàn)的碑文,字跡模糊但依稀可辨。走走停停,來到一緩坡處,地勢較為平整寬闊。再走近細看,寬大的石頭壘砌的屋基呈現(xiàn)眼前,面積百余平米,據(jù)說這即為曾經(jīng)的大佛殿。沿佛殿左側(cè)穿過一石門洞即為觀音閣,斷壁殘垣散落其間。穿過大佛殿回到小徑,攀巖而上,沿途偶見整塊石壁上也刻有楷體碑文,因時間久遠,已星星點點殘缺不全,無法全部識別。
將至山頭,有一拱形山門鎮(zhèn)守著,略為完整。山門高約兩米,門額上書“玉冠圣境”4字,陰刻,每字七八寸見方,頗有氣勢;左右鐫刻有楹聯(lián)一副,上聯(lián)書“金闕化身百千載威靈如在”,下聯(lián)書“玉虛上帝億萬年圣德昭明”,亦為陰刻,字體遒勁有力、古樸厚實。穿拱而入,山門陰森威嚴,大有將牛鬼蛇神拒之門外的感覺。
沿山勢再走二三十米,有一口長方形水井出現(xiàn)在眼前,兩尺見方。水井處于山頂極高處,井口狹小,四壁明顯脫落;因無人管理,井中雜草叢生,水質(zhì)渾濁。這口當年供寺僧飲用的水井,聽說一直干枯多年,但去年武當派第十五代弟子紫云道長來此考察時,突然重新冒水,也許這就是遇到有緣人了吧。
繼續(xù)往上走,便到達了峰頂。峰頂有一小草坪,站立其間,清風徐徐,思緒飛揚,遠離喧囂的那份寧靜與淡泊、閑適與恬靜悄然而至,令人心情豁然開朗。舉目環(huán)顧,群山連綿起伏,猶如大海掀動的波瀾。仔細觀看,卻又各有不同,它們一座座拔地而起,有的高聳入云,有的逶迤伸展,有的飛騰似龍,有的偃臥如牛,千姿百態(tài),無窮無盡地延伸到遙遠的天盡頭,消失在那云遮霧漫的深處。眼前景象,真令人心中驚喜不已,驚喜于大自然之鬼斧神工,真是“一峰一世界,一步一重天”。稍稍收回視線,環(huán)顧周遭,但見近山俯伏,一股群山跪拜之勢逶迤而來,不得不叫人佩服當初選址修建寺廟的那位高人眼光之獨到。
往北稍斜下,穿過一段雜樹叢生,荒草沒膝的亂石路,即是昔日玉皇閣之正門,正門兩側(cè)墻垣最高處3米有余,斷壁殘垣散落一地。巨大的石柱,寬廣的地基,精美的浮雕呈現(xiàn)眼前。山門、殘垣、屋基、摩崖、碑碣等遺跡盡管已長滿青苔、爬山虎,卻依然給人安詳之感,仿佛在等待著后人來揭開它們神秘的面紗。浮雕上的圖案十分精美,為常見的巨龍、麒麟、雄獅、大象、蓮花之類,雖經(jīng)歷史歲月的磨蝕,仍栩栩如生,令人遐想。窺一斑而知全豹,我們對這里的宗教文化當年之昌盛情形已能略知大概。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一個地方常常是被當?shù)厝艘詾闃s的。
據(jù)當?shù)?9歲的趙永貴老人介紹,玉冠山上的道觀,解放以前香火之盛遐邇聞名,信徒延及織金、普定、平壩、安順、黔西、修文諸縣。每年六月十九觀音會,不但縣內(nèi)名士鄉(xiāng)紳騎馬乘轎上山朝拜,方圓一二百里內(nèi)的善男信女不分老少青壯,亦相邀前往,前呼后應,絡繹不絕,極盛之時,可達三五千人次往返。其時行商小販不下百余戶亦聞風而至,依山設攤,食雜果蔬,粉面小吃,應有盡有,叫賣兜售之聲此起彼伏,鼎沸如潮,二三里外仍可聞余響。
繞道玉皇閣遺址后面,舉步前行,未見端詳,心便沒有了那種游客覽勝的輕松情緒,而不知不覺肅然起來。
眼前的一切讓人為之惋惜:殘損的廟基已倒塌破損,部分鐫刻著文字或圖案的石頭已攔腰斷裂,許多有考證價值的石頭湮沒于泥土之中,一些摩崖文字經(jīng)風雨剝蝕已嚴重風化,甚至有刻面石塊脫落的現(xiàn)象。
這些斷壁殘基,曾經(jīng)幾度見證輝煌,幾度經(jīng)聲浸潤,幾度風雨駁蝕。數(shù)百年時光過去,它們至今仍傲視蒼穹,屹立于山巔,永遠記錄著玉冠山的滄桑歲月。在微弱的陽光反射下,寺廟遺跡給人一種厚重的殘缺之美。玉冠山古寺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盛衰交替,雖幾經(jīng)損毀,卻保留下來大量的歷史遺跡,深入挖掘,定能從中發(fā)掘深厚而獨特的文化底蘊。
甚感欣慰的是,如今犁倭鎮(zhèn)黨委政府正以玉冠山佛道文化資源作為全鎮(zhèn)鄉(xiāng)村旅游項目實施開發(fā)。多么期盼,玉冠山古寺能得以重建、恢復,規(guī)模遠超既往,香火日益鼎盛,鐘磬之聲不絕于耳,飄出殿宇,在千山萬水間、在天地間回響,滋潤人們的心田,洗滌人們的靈魂。
(作者單位:清鎮(zhèn)市文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