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琴 王斌
內(nèi)容摘要:“借代”在認(rèn)知語言學(xué)領(lǐng)域里已經(jīng)從傳統(tǒng)的修辭格研究上升到人們思維方式在語言上的表達(dá)的研究。這給英漢“借代”翻譯拓展了空間,提醒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重視不同民族文化差異。譯者在翻譯文本時(shí)已不能僅從字面上尋求信息對等,而要了解跨文化區(qū)間內(nèi)利用“借代”方式表達(dá)的差異性,要顧忌到由于文化差異而引起的“代體”在目的語信息缺失現(xiàn)象。在英漢“借代”翻譯中,原語和目的語有相似“代體”的情況下,直譯就是信手拈來的譯法;意譯法是用在原語的“代體”所表達(dá)的修辭意義在目的語中沒有同樣之意義的情況下而且目的語“代體”缺失;增譯法是直譯無法體現(xiàn)原語“代體”的全部意思,而是在其后加注式地解釋說明原語“代體”所表達(dá)的內(nèi)容。
關(guān)鍵詞:借代 跨文化差異 直譯 意譯 增譯
傳統(tǒng)上把“借代”看做成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正如在《韋氏大辭典》(1971)里所給“借代”下的定義:一種修辭格,即用某一事物的名稱來代替與之相關(guān)的另一事物的名稱。以及在維基百科上給的定義是:修辭學(xué)上的一種修辭格,即不用某一事物或概念的本來名稱而是用另外一個(gè)與之密切相關(guān)的事物或名稱代替。目前我國的認(rèn)知語言學(xué)界很多學(xué)者都將metonymy譯為“借代”,(也有人將它譯為“轉(zhuǎn)喻、換喻”)認(rèn)為metonymy是一種基于鄰里關(guān)系的修辭格,是一種“用一種名稱代替另一種名稱的方式”,“大體上相當(dāng)于漢語中的借代”(周立三, 1985,p.23)。然而,George Lackoff和Mark Johnsen在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 (2003) 里面提出“It is also like metaphor in that it is not just a poetic or rhetorical device. Nor is it just a matter of language. Metonymic concepts (like THE PART FOR THE WHOLE are part of the ordinary, everyday way we think and act as well as talk”(Lackoff & Johnsen,2003,p.30).他們把對“借代”的研究從傳統(tǒng)的修辭角度擴(kuò)展到人們?nèi)粘K季S的認(rèn)知角度。這與他們對隱喻的顛覆性研究有相似之處?!敖璐焙碗[喻都是人們?nèi)粘I钏季S活動(dòng)和認(rèn)知在語言上的表現(xiàn)。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崩铎习褲M載的愁苦心腸比喻成綿綿春水滔滔不絕向東流去。把看不見摸不著的愁苦用春水這一人們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形象化,這就是人們生活認(rèn)知所形成的思維對隱喻表達(dá)的作用。這種研究方式給對“借代”的英漢翻譯研究拓展了空間?!敖璐弊鳛橐环N思維方式在語言上的表達(dá),它根植于人類的體驗(yàn)認(rèn)知。但是,不同的地域與文化差異在“代體”(“借代”中被借用來的事物)的選擇上會有差異。比如西方人的飲食習(xí)慣對語言的影響:用“bread and butter”來代指“生計(jì)”,而漢語中沒有這一說法;它采用其他的表達(dá),如“保住飯碗”,“丟了飯碗”。反之,漢語中也有在英文里不能形式對等的,如“三個(gè)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這種以典型性人物的專有名稱來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的借代方法,在英文里經(jīng)常找不到一一對應(yīng)的詞。所以,“借代”作為人類體驗(yàn)認(rèn)知所形成的思維方式在語言上的再現(xiàn),在跨文化翻譯時(shí)不能夠時(shí)時(shí)在兩個(gè)文化域中找到對等的“代體”,出現(xiàn)“代體”缺失的情況生活體驗(yàn)和思維活動(dòng)多樣性和差異性的結(jié)果。這也是在處理“借代”翻譯的重點(diǎn)和難點(diǎn)。遇到這一問題時(shí)學(xué)者們大多采取意譯和增譯法。
一.借代的分類
英語的“借代”分為三類:轉(zhuǎn)喻(metonymy)、提喻(synecdoche)和換稱(antonomasia)。也有人把提喻歸屬于轉(zhuǎn)喻行列。但是提喻的“本體”與“代替”關(guān)系比轉(zhuǎn)喻更加明確、清晰、辨別度高,此處就把它們分別歸類。(在摘要中為了方便陳述,都是用了metonymy指稱“借代”)
1.轉(zhuǎn)喻是用一種事物的名稱代替另一種事物的名稱的方式。
(1)用容器指代其內(nèi)的東西或內(nèi)容
例:Linda has to take a few bottles every night to avoid agrypnia.
這里用“the bottle”指代其內(nèi)容“酒”,從而聯(lián)想得知“Wendy”在其丈夫離開后開始酗酒了。)
(2)用作者的名字代替其作品
例:Don't leave so soon. You haven't seen Picasso yet. It's in my study.
畢加索肯定就不是說畫家本人了,而是借其名代其作。
(3)用人體器官代替其功能
用人體器官的名稱來代替其功能意義或者其他延伸意義是中英文語言中常見的表達(dá)之一,也是認(rèn)知語言學(xué)家一直關(guān)注的地方。因?yàn)椤案拍钍峭ㄟ^身體、大腦及其世界的體驗(yàn)而形成的,并只有通過它們才能被理解。概念是通過體驗(yàn),特別是通過感知和肌肉運(yùn)動(dòng)能力而得到的。”(王寅, 2006,p.57)
例:I am not that kind of person who lets his or her heart rules mind.
“heart”和“mind”分別代替“sensibility和“sense”。因?yàn)椤癶eart”是感受各種情感的器官,它指感性。而“mind”則是人們的思考工具,指理性。所以,聯(lián)想得知這句話的意思是“我不是那種讓情感控制理性的人?!?/p>
(4)用地名代替政府機(jī)構(gòu)、名稱、事件
例:What worries me is that White House's influence is not translating support on the hill.
這里的“White House”和“hill”都是“借代”的修辭手法。美國式三權(quán)分立的國家,這兩者分別代表行政部門和國會。所以可以說白宮方面對國會有影響。
(5)以有鮮明的特點(diǎn)的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例:You as a congressman are more useful to me on the Hill than in handcuffs.坐牢的一個(gè)標(biāo)志就是手要帶鐐銬以顯示犯人與自由人的區(qū)別?!癷n handcuffs”的聯(lián)想意義之一就是蹲監(jiān)獄,坐牢的特點(diǎn)之一就是帶鐐銬。像這樣的代替還有“set foot behind the bars”。這里就是用牢房的結(jié)構(gòu)代替監(jiān)獄這個(gè)地方。
也有用事物本身的明顯特點(diǎn)來代替自身。如:當(dāng)描述“foreign people”的話,可以用“big nose,blue eyes and yellow hairs”代替;“Armchair General”代替紙上談兵的人們。
(6)用具體的事物代替抽象概念(張瑛,2009,p.263)
例:Whipping votes is Francis Underwood's strong suit in House of Cards.(鞭策投票是《紙牌屋》里弗蘭西斯·安德伍德的強(qiáng)項(xiàng)。)
“suit”在這句話里的意思語境延伸到抽象意義,脫離其“衣服”和“西裝”的意思。
(7)用抽象的事物代指具體的事物
例:As far as I know, people don't show much interest to the things happen to the help.(據(jù)我所知,人們對傭人的事不怎么關(guān)心)
2.提喻是用事物的部分代替整體,或者是用整體代替部分;以及以種代替類,以類代替種。
(1)用部分代替整體
例:The employer pays fifty bucks a day for each head.
“head”作為人身體的一部分,在這里代替了“worker”。
(2)用整體代替部分
例:Most of my friends speculate that Brazil will win the 2014 World Cup.
在2014年的世界杯比賽中,巴西隊(duì)的氣勢很震撼。這里用“Brazil”國名代替巴西足球隊(duì)。
(3)以種代類
例:Spring has vanished with the rose.
“rose”屬于花類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此處用“rose”代替“flowers”。
(4)以類代種
例:The poor creature can not stand the pain of cancer any more.
“creature”作為生物的總稱,在這里代替的是“人”。
3.換稱是用頭銜、綽號和稱呼等代替姓名、稱謂,或者是用專有名詞代替普通名詞。也就是用專有名詞來替代普通名詞,或者是用普通名詞代替專有名詞。也有學(xué)者把它歸屬在轉(zhuǎn)喻一類。由于其替代的方式特殊,而且“本體”和“代體”的詞性比較固定,很容易區(qū)分;所以此處把它另外分類。
(1)以普通名詞代替專有名詞
例:常見的有“Iron Lady”代替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His Majesty”代替國王等。
(2)以專有名詞代替普通名詞
例:The immediate effect would plainly be a Dunkirk for US foreign policy.
“Dunkirk”是個(gè)地名。二戰(zhàn)時(shí)英軍失利、形勢緊迫,被迫從此地撤軍回國。因此,在這里是用它來指代美國外交將面臨嚴(yán)重危機(jī)。
二.“借代”的翻譯
1.直譯法
生活在同一個(gè)地球的大環(huán)境里,來自不同的國家、地域的人們都會有相同的體認(rèn)與認(rèn)知。因?yàn)槿藗儗ι瞽h(huán)境、生產(chǎn)、生活、生理和心理的認(rèn)識都是通過自身與世界接觸得到的,所以在這些方面有共同的認(rèn)知。英漢語言中用同一個(gè)“代體”代替“本體”的情況是很常見的。因此,在“借代”翻譯里,原語和目的語會出現(xiàn)“代體”對等的局面。這種情況下直譯就是信手拈來。
例:I've stared at your desk in the Oval and coveted it. The power,prestige,those things have a strong pull on someone like me who came from a small South Carolina with nothing.
“came......with nothing”在這里直譯為“白手起家”。這樣不但更加符合語境,而且能夠用具體代替抽象,使得語言更加生動(dòng)、內(nèi)容更加形象。
2.意譯法
之前用直譯法是在源語和目的語都有相同的“代體”情況下使用的。然而,“借代”是反映不同民族文化以及其思維方式再現(xiàn)的語言表達(dá)??绲赜虻奈幕町愂遣豢杀苊獾?,這也導(dǎo)致了“借代”的語言表達(dá)在不同民族間的差異性。意譯法是用在源語的“代體”所表達(dá)的修辭意義在目的語中沒有同樣的修辭內(nèi)容。而是要靠譯者對原語修辭隱含意思的掌握并運(yùn)用目的語其他詞語組織翻譯。這種譯法經(jīng)常發(fā)生在“借代”的抽象與具體互譯的情況中。
例:Palestinian strikes and Israel curfews are the tit for tat of a lengthening that is causing economic distress on both sides of the battle lines. The pain is great but so is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adversaries to soldier on, unaware that a two-way sword takes double toll.
“a two-way sword”在這里借其與流血相關(guān)特征來指代巴基斯坦和以色列之間的戰(zhàn)爭沖突?!皌oll”是“損失”的意思,用在這里就可以意譯了,從而使得句子翻譯的更加貼切現(xiàn)實(shí)?!癮 two-way sword takes double toll”翻譯成“冤冤相報(bào),兩敗俱傷”更加形象、生動(dòng)。也符合我們漢語四字成語的表達(dá)方式,從而易于讀者接受。
3.增譯法
增譯法是直譯后用目的語其他詞語來解釋說明原語“代體”所表達(dá)的內(nèi)容的方法,解釋性較強(qiáng)。其主要原因在于原語的“代體”在目的語中信息不充分,目的語讀者對其沒有概念。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用和備注的功能相似的譯法,“即直譯加解釋法或直譯加異譯法”。(韋孟芬,2011,p.82)
例:Still another Chinese proverb says, “Ther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would equal Zhu Geliang the master mind.”It simply means that the masses have great creative power.(吳忠齊,2006,p.51)(中國還有一句成語,“三個(gè)臭皮匠,合成一個(gè)諸葛亮。”這就是說,群眾有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
由于中西民族文化的不同,西方人不太能接受把“cobblers”和一個(gè)人不太了解的人相比,所以添加“the master mind”修飾“Zhu Geliang”是的譯文更加清晰合乎語境。
三.結(jié)語
“借代”作為中英語言通用的表達(dá)方式、人們共同的思維方式,在翻譯的過程中對二者的文化差異的了解非常重要。因?yàn)槌四切┕餐恼J(rèn)知體驗(yàn)所形成的共有的“借代”方式,還有許多“借代”在兩文化內(nèi)的表達(dá)方式有明顯的區(qū)別。這一點(diǎn)在翻譯中需要給予更多的關(guān)注。當(dāng)然,除了直譯法、意譯法、增翻法還可能有其他的翻譯方法。無論如何,譯者都要付出更多的勞動(dòng)在掌握不同民族文化差異和如何翻譯才能使讀者與文本有更好的溝通上。
參考文獻(xiàn)
1.Lackoff,G.& Johnsen,M. (2003). Metaphors we live by.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Shakespeare,W. (2004). Macbeth. 收入劉海平,朱雪峰(主編),British and American drama:Plays and criticisms (pp.21-121).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3.王寅.(2006).認(rèn)知語言學(xué).上海:上海外國教育出版社.
4.周立三.(1985).英漢修辭比較與翻譯.北京:商務(wù)印刷館.
5.韋孟芬.(2011).英漢借代修辭的比較與翻譯.攀枝花學(xué)院學(xué)報(bào).28,80-82.
6.吳忠齊.(2006).借代與翻譯.福建師范大學(xué),福建.
7.張瑛.(2009).英語Metonymy和漢語“借代”之比較.語言文學(xué).10,263-264.
(作者單位:上海理工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