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6日,包括瑞士在內(nèi)的47個國家簽署了關于實施銀行間自動交換信息全球新標準的宣言。這是瑞士銀行保密制度發(fā)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有人甚至據(jù)此認為瑞士銀行保密制度已宣告終結,這種觀點的正確與否尚待歷史的檢驗。但這一事件不能不說是全球合作打擊避稅取得的階段性成果。銀行保密制度歷史悠久,其中流變沿革,值得追尋。
揭開“保密”的面紗
六世紀,隨著基督教加爾文教派的興起,大量受迫害的新教徒從法國和意大利逃到瑞士日內(nèi)瓦,這些新教徒也帶來了大量金錢,交由日內(nèi)瓦銀行家打理。為了避免泄露這批新教徒的財政狀況,銀行家們逐步建立起保密制度。
1713年,日內(nèi)瓦議會制定了銀行法,規(guī)定銀行人員有責任記錄客戶信息,但是禁止將客戶的信息透露給其他人。
到了二十世紀30年代,德國納粹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法令,要求德國公民必須交代自己在外國的所有資產(chǎn),如被發(fā)現(xiàn)作假或是拒絕交代,會被處以死刑。而后的“三條人命”則給予了保密法充分的存在理由:三個德國人因在瑞士擁有實名銀行賬號而被處死,而那些使用匿名賬戶的客戶則逃過此劫。1934年,瑞士政府制定了西方第一部銀行保密法,鑒于當時德國納粹在歐洲各國清查猶太人資產(chǎn)的間諜行為,這部《銀行法》中特別加入了銀行信息保密及泄密處罰等條款。
《1934年銀行法》的第47條明確規(guī)定:任何銀行職員,包括雇員、代理人、清算人、銀行委員會成員、監(jiān)督員、法定審計機構人員,都必須嚴格保守其與客戶往來情況及客戶財產(chǎn)狀況等有關機密。上述人員一旦泄密,將面臨監(jiān)禁和最高5萬法郎的罰款。而且,無論銀行職員是離職、退休還是被解雇,這樣的保密協(xié)議是終身生效的。更重要的是,根據(jù)該法,任何儲戶都可以選擇自己認為妥當安全的方式開戶存款。儲戶被允許使用化名、代號或數(shù)字來代替真名實姓。不但開戶存款時可以委托代理人辦理,而且取款或轉(zhuǎn)賬時銀行也完全按照與客戶事先約定的章程辦理,財產(chǎn)的真正擁有者可以做到永不露面。
另一個似乎有些悖論的規(guī)定是,任何外國人和外國政府,甚至包括瑞士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以及法院等,都無權干涉、調(diào)查和處理任何個人在瑞士銀行的存款,除非有證據(jù)證明該存款人有犯罪行為——而銀行賬戶信息常常是用來作為定罪的證據(jù)的。這樣,在法律的保護下,當你踏入瑞士某一家銀行的那刻起,你與銀行發(fā)生的一切行為都是你的秘密,哪怕你最終沒有開戶。
關于《1934年銀行法》,衍生出許多感人至深的傳說,瑞士銀行家保護猶太人資產(chǎn)的人道主義精神被廣為傳頌。
然而在部分歷史研究者看來,瑞士《1934年銀行法》其實并無道德上的考慮,與所謂“人道主義精神”更是風馬牛不相及。“那只是一些憧憬二戰(zhàn)故事、但并未親身經(jīng)歷這部法律制定過程的年輕銀行經(jīng)理們想出來的宣傳手段?!比鹗繗v史學家Robert V Ogler認為,《1934年銀行法》頒布的背景是德國納粹上臺后停止償還外國銀行的貸款,導致對德國風險敞口極大的瑞士銀行業(yè)陷入危機,而這部法律的主要內(nèi)容是銀行業(yè)監(jiān)管和風險控制,保密制度只是其中的一個輔助性條款。盡管如此,保密制度卻從此成為瑞士銀行業(yè)的代名詞,亦成為瑞士國家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1934年銀行法》頒布后,來自全球的資金開始大量涌入瑞士,這里的銀行成為富人、政客以及流亡外逃者的資金保險庫。
盡管博得了客戶的信賴,保密制度卻始終逃不出涉嫌隱藏非法資金以及幫助客戶逃稅、漏稅的質(zhì)疑,而最富爭議的是瑞士銀行在二戰(zhàn)中的一些秘密交易。
“納粹銀行”的惡名
可正是在這種納粹橫行歐洲伊始就被最終定格的保密制度下,瑞士銀行還做著一些其他的秘密交易。先是在二戰(zhàn)結束之際,盟軍發(fā)現(xiàn),瑞士曾幫助納粹進行轉(zhuǎn)運黃金等秘密交易。而這正是得益于瑞士銀行保密法的“不問出身”、“不問出處”。
1997年,一份美國國會就瑞士銀行與納粹合作問題的調(diào)查報告,揭露了瑞士還從德國那里接受過59.7噸黃金的歷史,而戰(zhàn)后瑞士只歸還了荷蘭和比利時共13.2噸黃金。此外還有6噸來源可疑的黃金,很可能來自納粹集中營的受害者。該報告說,瑞士在道義上應該把這些黃金歸還給猶太人,但在法律上沒有義務。
猶太人對瑞士銀行的憤怒還有一個原因:除了戰(zhàn)爭中掠奪而來的黃金,還有許多猶太人的現(xiàn)金存款被瑞士銀行隱瞞了。二十世紀90年代,不少以色列猶太人社團和美國國會議員紛紛抨擊瑞士銀行企圖發(fā)不義之財。為了維護瑞士銀行的信譽,瑞士政府親自出面調(diào)解。1996年5月2目,世界猶太人大會同瑞士銀行協(xié)會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決定建立一個由獨立人士擔任主席的委員會,并要求瑞士聯(lián)邦議會調(diào)查納粹掠奪的財產(chǎn)。1998年,瑞士幾家主要銀行與國際猶太人組織達成一項協(xié)議,由瑞士銀行一次性出資12.5億美元建立一個基金,用于賠付已死去的猶太人存款賬戶戶主的親屬和后裔,條件是后者放棄對瑞士銀行的一切司法追究。與猶太人長達幾十年的恩怨,讓瑞士堅如磐石的銀行保密體系有了一絲松動,而實際上,更為根本性的變化早已發(fā)生。
瑞士銀行“保密”保密制度開放歷程
瑞士銀行保密制度一個關鍵性的改變發(fā)生在1987年。此后,匿名賬戶就消失了。即使客戶再敏感,瑞士銀行也要求職員“了解你的客戶”,即必須確認每個開戶客人的身份及經(jīng)濟上的“合法性”——從這一時期開始,世界范圍內(nèi)如菲律賓的馬科斯、羅馬尼亞的齊奧塞斯庫、扎伊爾的蒙博托等獨裁者的貪腐統(tǒng)治被推翻后,總是能看到背后瑞士銀行保管著他們掠奪來的巨額財產(chǎn),這類消息激發(fā)的憤怒和難堪,或許正是瑞士銀行保密體制變革的導火索。
“了解你的客戶”制度實施20年后,2007年9月,聯(lián)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與世界銀行聯(lián)合發(fā)起了一項新倡議,即《追回被竊資產(chǎn)倡議:挑戰(zhàn)、機會和行動計劃》,旨在幫助發(fā)展中國家追回被腐敗的領導人和官員所竊取的國家資產(chǎn),并將這些資產(chǎn)用于發(fā)展項目投資。
倡議面世第二天,瑞士就馬上發(fā)表聲明,表示愿意與聯(lián)合國和世界銀行合作,共同幫助發(fā)展中國家追回被腐敗官員所竊取的國家資產(chǎn)。2010年,瑞士議會通過了關于歸還獨裁者在瑞士銀行所存非法資金的新法律《獨裁者資產(chǎn)法》,這顯然是瑞方履行倡議行動的一部分。
2009年,瑞士銀行向美國財政部國內(nèi)收入署提供一份4450名美國客戶名單,這些人涉嫌開設秘密賬戶以逃避稅收,瑞士銀行保密制度再度開始松動。
2013年初,因幫助百余位美國富人逃避稅收12億美元,美國紐約曼哈頓地區(qū)法院對韋格林銀行開出了5780萬美元的巨額罰款,并宣布永久終止運作。該事件甚至令瑞士整個銀行業(yè)倍感危機,長期恪守的銀行保密傳統(tǒng)也面臨嚴峻挑戰(zhàn)。
2013年10月,在歐盟和美國要求瑞士幫助打擊逃稅的壓力下,瑞士政府簽署《多邊稅收征管互助公約》,成為了第58個加入經(jīng)合組織的與外國稅務當局共享稅務信息公約的國家。確認了瑞士參與全球打擊逃避稅的承諾,決心保護該國作為金融中心的誠信和聲譽。
2014年5月6日,瑞士政府同意簽署一份有關自動交換信息的全球新標準的協(xié)議,銀行將自動向其他國家交出外國人賬戶的詳細資料。
不到一年前,瑞士財政部長還曾宣稱,涉及瑞士銀行保密法的問題沒得談,那就是鐵板一塊,絕不動搖。然而,面對美國近幾年強大攻勢,瑞士的保密傳統(tǒng)已然淪陷,在被迫與美國簽署《海外賬戶納稅法案》(FATCA)并將于今夏實施后,所謂銀行保密制度不再是“鐵板一塊”。
隨著美國政府加強對協(xié)助本國國民逃稅的外國銀行的打擊,瑞士的銀行已苦不堪言。瑞銀(UBS)早在2010年就因在美稅收咨詢服務受罰,被迫支付7.8億瑞士法郎求得和解。眼下,瑞士信貸銀行正試圖解決在美國面臨的更嚴厲的幫助逃稅指控。據(jù)知情人士透露,瑞信可能需要為此繳納16億美元以上的罰款。
在歐盟內(nèi)部,瑞士的保密法也成了布魯塞爾的靶心,面臨著來自其它成員國越來越大的施壓。自2005年初,瑞士開始執(zhí)行歐盟的儲蓄稅指令(EUSD),后者要求銀行向歐盟客戶的存款利息征稅,并轉(zhuǎn)交給其屬國。去年,英、德、法、意和西班牙干脆率先結成一個愿意實行信息自動交換政策的小組以打擊偷逃稅,奧地利和盧森堡則死死咬住一個條件——只要瑞士不執(zhí)行,它們也絕不放行。
在瑞士伯爾尼大學商法教授昆茨(Peter V. Kunz)看來,瑞士銀行界和政治家最終接受AEOI是因為,這既然已成為不可避免的國際標準,誰也不能置身局外,積極參與比一味反對更符合瑞士的利益所在。
對瑞士而言,實際情況也沒那么緊迫。盡管OECD正緊鑼密鼓制定確保新標準有效實施的技術解決方案,以便在2014年9月的二十國集團財長會順利通過,47國的宣言中并未公開承諾具體實施日期,一些積極推動國也僅透露希望能在2017年9月前開始交換自2015年12月31日以后收集到的稅務信息。
與其它簽署共同聲明的國家不同,瑞士要簽署有關自動信息交換的協(xié)議,必須得到瑞士國會的通過,并有可能要由全民公投做出決定。
所以,盡管瑞士銀行保密制度已發(fā)生嚴重動搖,但現(xiàn)在就斷言瑞士銀行保密制度退出歷史舞臺還為時尚早。
想說再見不容易
忙著為貪官污吏存在瑞士的黑錢即將曝光而雀躍的人們怕是得先停下來。瑞士銀行家協(xié)會(SBA)公共關系負責人沃納(Sindy Schmiegel Werner)明確表示:確保信息交換嚴格限于稅務目的并且客戶數(shù)據(jù)受到保護將非常重要——客戶數(shù)據(jù)受保護仍是瑞士銀行的“專業(yè)原則”。
這說明斷言瑞士將就此告別保護銀行客戶隱私這個已堅持幾百年的做法實在是為時尚早,至少瑞士的銀行家們可沒這么想。
沃納說,對于本國將加入OECD自動稅務信息交換的聲明,瑞士的銀行們不會感到驚訝,實際上迄今為止,瑞士銀行家協(xié)會接受AEOI已超過一年時間,而且在OECD層面上的起草過程中還“作出了建設性的貢獻”。
他強調(diào)巴黎聲明可被視為一個“政治聲明”,因為后者不單還沒對明確的實施細節(jié)作出澄清,具體哪些信息將被共享以及以何種方式共享目前也不清楚。但有一個原則很明確。瑞士在打擊洗錢和處理政治敏感人物信息方面。有非常嚴格的法律保護將保持不變,同時瑞士銀行法所規(guī)定的對銀行客戶保密的總條款也不會發(fā)生變化。
從全球范圍來說,瑞士銀行加入信息交換系統(tǒng)對全球性打擊逃避稅的行動是個重要突破,但其影響仍需假以時日才能顯現(xiàn)。
這是因為,新宣言并不具有法律強制力,瑞士銀行并不需要立即開始傳遞客戶信息。大部分國家的政府都可以直接引入銀行信息自動交換系統(tǒng),但瑞士不允許。瑞士首先要修改立法,還要簽訂新的國際法條約,這些都需要議會批準,甚至要發(fā)起全民公投,估計最早也要到2017年才生效。
而且,即便生效以后,宣言如何具體實施也將面臨諸多問題。各國在界定逃避稅法律法規(guī)方面并不一致,統(tǒng)一打擊逃稅在執(zhí)行過程中也還有彈性空間,分歧在所難免。全球多數(shù)國家和地區(qū)尚未加入自動交換信息新標準,其他資本管制寬松的世界離岸金融中心也能為全球性灰色和黑色資本提供新的避風港。
由此可見,打擊黑金和逃避稅不是朝夕之事,更不是瑞士單方面有所作為就可以完成的任務,需要國際社會和相關國家切實下定決心,密切配合。
銀行保密制度并非瑞士獨有
事實上,在任何一個國家,銀行信息都是不可能隨意向外界透露的。而將銀行保密制度寫入法律的也不止瑞士一家,新加坡、盧森堡、黎巴嫩,以及很多其他離岸金融中心,都有嚴格的保密和泄密處罰規(guī)定。至于瑞士著名的非實名“數(shù)字賬戶”(Numbered Account)制度,也已經(jīng)被許多國家仿效。
近年來,其他銀行保密制度嚴格的國家和地區(qū),已經(jīng)向瑞士發(fā)起了嚴峻的挑戰(zhàn)。從2008年1月到2009年11月,在瑞士擁有銀行賬戶的外國人減少了28.1%。新加坡、阿聯(lián)酋的迪拜、盧森堡等新興離岸金融中心,正在從瑞士銀行手中搶奪客戶資源,而瑞士信貸干脆在新加坡設立了全球業(yè)務支援中心,利用競爭對手的銀行保密制度來拓展國際業(yè)務。
或許瑞士銀行保密制度真的會因此退出歷史的舞臺,那么對所有人來說無疑是一件幸事。但我們一定要記住一個歷史的教訓,瑞士銀行保密制度的終結并不代表所有銀行保密制度的終結,因為會有新的金融中心成為各路避稅者的天堂,為各種不法財富提供庇護所,因為避稅有巨大的市場,洗錢、為非法財富提供庇護具有巨大的收益,而全球聯(lián)合打擊避稅具有天然的弱點,那就是各國不齊心。
參考文獻:
[1]謝夢.瑞銀80年保密制度破冰.
[2]楊伶.瑞士銀行保密“金身被破”的背后.
[3]師琰.簽署AEOI不等于瑞士放棄銀行客戶隱私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