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勇 蘭再平 孫尚偉 劉俊琴
(湖南省林業(yè)廳,長沙,410004) (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世界銀行項目辦公室)
責任編輯:王廣建。
我國楊樹人工林面積已達757 萬hm2,居世界首位[1],但由于絕大部分林地為非宜林地,立地條件較差,經(jīng)營管理粗放,生產(chǎn)力普遍較低,其平均生產(chǎn)力為15 m3·hm-2·a-1以下,低于國際中等水平(20~30 m3·hm-2·a-1),更遠低于國際最高水平(53 m3·hm-2·a-1)[2]。隨著我國木材需求量的逐年增加,急需通過高效的集約經(jīng)營措施,提高我國現(xiàn)有楊樹人工林的生產(chǎn)力,從而緩解我國日益增加的木材缺口壓力。
灌溉能提高植物根區(qū)的土壤水分有效性及改善樹體的水分狀況,提高植物生長量,是一項重要的楊樹人工林集約經(jīng)營措施[3-4]。然而,灌溉雖可促進林木生長,但不適當?shù)墓喔裙芾聿粌H會浪費大量水資源,而且還會對環(huán)境產(chǎn)生負面影響(土壤鹽澤化、地下水污染等)[5-6]。受社會發(fā)展和經(jīng)濟條件的限制,目前我國對楊樹人工林灌溉時,大都采用傳統(tǒng)的灌溉技術(shù)(溝灌、畦灌、漫灌、穴灌等)[7-9],這些傳統(tǒng)的灌溉技術(shù)不僅會浪費大量水資源,而且較差的灌溉管理和較長的灌溉間隔,限制了林木的生長。與傳統(tǒng)灌溉技術(shù)相比,滴灌具有灌水均勻、節(jié)水、省工、省能,而且對土壤和地形的適應(yīng)性強等特點[10]。目前,國內(nèi)外一些地區(qū)已經(jīng)將滴灌技術(shù)運用到楊樹栽培中,并開展了一系列相關(guān)研究[11-21],研究表明采用滴灌技術(shù)栽培楊樹能極大地提高楊樹人工林的生產(chǎn)力[22-26],取得的綜合效益遠大于常規(guī)灌溉[14,20-21]。但是,在滴灌狀態(tài)下,研究楊樹對水肥利用率的較少。我國水資源極度虧缺[27],而且近年來地下水和河流污染以及土壤鹽澤化問題也日益嚴重。因此,在面臨水資源虧缺、環(huán)境污染和木材缺口的三重壓力下,如何通過高效且環(huán)境友好的節(jié)水灌溉方式,大幅提高楊樹人工林生產(chǎn)力成為我國森林培育工作者共同面臨的難題。本文在灌溉施肥一體化條件下采用相同控制指標(相同的灌溉量和施肥量),按照溝灌和滴灌的技術(shù)要求來運行操作,比較兩種灌溉方式,對楊樹幼林生長情況及水分、養(yǎng)分利用效率的影響。
研究區(qū)位于北京市大興區(qū)林場,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日照時間2 620.4 h,年均氣溫11.6 ℃,冬季平均氣溫-2.3 ℃,夏季平均氣溫25.1℃,年平均降水量552.9 mm,全年無霜期180~200 d。
試驗地土壤為永定河故道沖積的沙土,土壤剖面調(diào)查表明,土壤從地表向下1.2 m 無明顯腐殖質(zhì)層,均為質(zhì)地均勻的細沙。地下水位深36 m,土壤密度(1.46±0.15)g/cm3,土壤田間持水量為10%,有機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低于0.2%,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差。
采用滴灌栽培和常規(guī)栽培的歐美楊107 無性系(Populus×euramericana cv.‘74/76’)人工林作為研究對象。該人工林于2011年春季安裝了自動化地表滴灌系統(tǒng),采用30 cm 長的插條進行扦插造林,株行距為2 m×4 m,滴灌毛管在地表沿行距方向鋪設(shè)。滴灌栽培和常規(guī)溝灌栽培的楊樹人工林面積均為1 600 m2,中間設(shè)有50 m 的緩沖帶,株數(shù)均為200株。在生長當年對新造林進行了統(tǒng)一的灌溉與施肥管理,年末平均樹高為3.5 m,平均胸徑為2.3 cm。
從4月初到9月底,滴灌栽培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灌溉,每次灌水量6~9 mm,灌水總量為250 mm;常規(guī)溝灌栽培灌溉5 次,春季一次、夏季三次和秋季1 次,每次灌水量50 mm,灌水總量為250 mm。從5月下旬到8月底,滴灌栽培施肥隨灌水進行,每隔十天施肥一次,共施10 次;常規(guī)栽培施肥4 次,施肥后灌水,施肥總量與滴灌栽培相等,具體施肥量見表1。
表1 107 楊幼林年度每株施肥標準 kg
林分生長量調(diào)查與計算:分別于2012年和2013年生長季末,對試驗小區(qū)所有樣木的樹高和胸徑進行調(diào)查,運用歐美楊二元立木材積公式[28]:V=0.254 547 545D2H+0.784 642 807D2計算立木材積,進而得出每公頃蓄積量。
生物量調(diào)查與養(yǎng)分含量測定:每年生長季末,在各小區(qū)內(nèi)選擇3 株標準木進行樹干解析,測定其枝、葉、干、根部位生物量及N、P、K 元素質(zhì)量分數(shù)。每年生長季前和長季末,對各小區(qū)土壤0~80 cm 土層進行堿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鉀質(zhì)量分數(shù)測定。
養(yǎng)分利用效率的計算方法(以N 為例):田間養(yǎng)分利用效率(NUE)是單位養(yǎng)分資源消耗量所獲得的生物產(chǎn)量,計算公式為[28]:
式中:Y 為樹木生物產(chǎn)量,Ncon為土壤N 的消耗量,Nf為施氮量,Ne和Ni各為生長期末和生長初始的土壤氮量。
植物養(yǎng)分利用效率(NUEp)是樹木個體吸收單位養(yǎng)分資源生產(chǎn)的生物產(chǎn)量。計算公式為[28]:
式中:Y 為樹木生物產(chǎn)量,Nup為樹體氮吸收量。
田間耗水量測定:采用美國DECAGON 公司生產(chǎn)的EC-5 土壤濕度傳感器測量土壤水分變化情況。各處理選出3 株標準木,再沿滴灌管線或灌溉溝線選3 個測點(分別位于標準木樹干基部、距基部50 cm 處、距基部100 cm 處);垂直管線或灌溉溝線方向各選2 個測點(分別位于距標準木樹干基部100 cm 處和200 cm 處)。結(jié)合根系分布情況和計劃濕潤層深度,土壤水分測量深度為80 cm,每20 cm分為一層。每日記錄各觀測點土壤水分變化情況。在林地周邊空地無林木遮擋處安裝一個氣象用標準雨量筒,測量降水數(shù)據(jù)。
根據(jù)《灌溉試驗規(guī)范》(SL13-2004)中的水量平衡法計算耗水量,公式如下:
式中:ET1-2為階段需水量;ri為第i 層的土壤干密度;Hi為第i 層的土壤厚度;Wi1、Wi2分別為第i 層土壤在計算時段始末的含水率;M 為時段內(nèi)灌水量;P為時段內(nèi)降水量。
水分利用率(WUE)的計算方法:水分利用率指的是農(nóng)田蒸散消耗單位質(zhì)量水所生產(chǎn)的干物質(zhì)量,計算公式為[29]:
式中:WUE為水分利用率;B 為生物總量;ET為耗水量。
運用excel 軟件進行計算和經(jīng)濟效益分析,應(yīng)用R語言軟件對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
由表2可知,滴灌栽培的107 楊幼林在樹高、胸徑和蓄積的生長均明顯優(yōu)于溝灌栽培的,方差分析表明兩者從第2年到第3年,在樹高、胸徑和蓄積量上均始終存在極極顯著差異(p<0.001),并且雙方在蓄積的差距逐漸加大。同時,在均勻度方面,滴灌栽培區(qū)也好于常規(guī)灌溉區(qū)。
表2 不同灌溉方式107 楊幼林2、3年生樹高、胸徑和蓄積量
從圖1~3 中可以看出,107 楊的生長期主要集中在5—8月份,9月份基本停止生長。不論滴灌還是溝灌,107 楊第3年的蓄積開始快速增長,增長量遠大于第2年。滴灌條件下107 楊胸徑、樹高和蓄積的生長高峰期為7月,而溝灌條件下107 楊胸徑、樹高和蓄積的生長高峰期則為8月。
圖1 107 楊不同灌溉方式各月胸徑生長量
由表3可知,滴灌第1年(即107 楊第2年)能提高整株生物量,比溝灌提高了118.80%;滴灌第2年,其他部分生物量也大幅度增加,3年生楊樹葉、枝、干、根和單株的干生物量分別比溝灌栽培的提高了111.88%、163.66%、141.79%、153.63%和142.41%。
圖2 107 楊不同灌溉方式各月樹高生長量
圖3 107 楊不同灌溉方式各月蓄積生長量
同時發(fā)現(xiàn),在含水率方面,滴灌栽培的楊樹也略大于溝灌栽培的,分別為溝灌栽培的103.38%、108.22%、104.60%、117.29%和107.54%。由此可見,滴灌栽培不僅能促進107 楊幼林各器官的生長、增加生物量,還能提高107 楊體內(nèi)含水率。
表3 不同灌溉處理107 楊幼林2、3年生物量
從表4可以看出,107 楊幼林生物量增量逐年增加,滴灌栽培的增加幅度大于溝灌栽培的。滴灌栽培107 楊幼林2、3年生的水分利用率分別是溝灌的1.91 倍和2.84 倍,因此,相對于溝灌,滴灌栽培能大幅度提高107 楊幼林的水分利用率。
表4 107 楊幼林生物量增量和水分利用率
從表5~6 可以看出,2、3年生107 楊幼林對N、P、K 元素的消耗量和吸收量逐年加大,且第3年顯著增加,各養(yǎng)分元素消耗、吸收量由大到小的順序為:N、K、P;而利用率由大到小的順序為:P、K、N;說明滴灌栽培能減少田間養(yǎng)分的流失。
在田間養(yǎng)分利用率方面,3年生107 楊各養(yǎng)分利用率均高于2年生,滴灌栽培各養(yǎng)分利用率明顯均優(yōu)于溝灌栽培;在植物養(yǎng)分利用率方面,3年生107 楊各養(yǎng)分利用率均高于2年生,滴灌栽培各養(yǎng)分利用率略高于溝灌栽培。因此,107 楊幼林隨著樹齡的增長,田間養(yǎng)分利用率和植物養(yǎng)分利用率不斷提升;滴灌栽培能顯著提高107 楊幼林的田間養(yǎng)分利用率,同時對植物養(yǎng)分利用率也有一定提升。
表5 107 楊幼林田間養(yǎng)分利用率
表6 107 楊幼林單株養(yǎng)分利用率
有研究顯示,與常規(guī)灌溉相比,滴灌技術(shù)應(yīng)用于北京沙地楊樹人工用材林培育,可大大加快樹木的生長,林地生產(chǎn)力顯著提高,隨著樹齡的增長這種差異越來越明顯[14],滴灌栽培的107 楊幼林2、3年生的蓄積量分別為13.37、41.15 m3/hm2,是溝灌的2.22、1.68 倍,并且滴灌能使107 楊生長整齊。
與常規(guī)灌溉相比,地下滴灌能大幅度增加楊樹林地生物量,6年生楊樹林提高幅度達118.72%,尤其是主干和葉的生物量較常規(guī)灌溉增加了147.40%和178.33%[15]。本研究發(fā)現(xiàn)滴灌能明顯促進107楊各器官的生長,增加生物量,滴灌栽培使楊樹3年生單株的葉、枝、干、根的生物量分別為溝灌的2.12、2.63、2.42、2.54 倍,增幅效果較之前的研究更加明顯,并且滴灌還能提高107 楊幼林體內(nèi)的含水率。
楊建偉等[30]研究表明,土壤含水量越低,楊樹干物質(zhì)積累量和水分利用率越低。本研究發(fā)現(xiàn),相比于常規(guī)溝灌,滴灌能及時補充土壤水分并大幅度提高107 楊幼林的水分利用率,滴灌栽培107 楊幼林2、3年生的水分利用率分別是0.84、3.89 kg/m3,分別是溝灌的1.91、2.84 倍,同時隨著107 楊幼林樹齡的增長,水分利用率也顯著提高。
2、3年生107 楊幼林對N、P、K 元素的消耗量和吸收量逐年加大,各養(yǎng)分元素消耗、吸收量由大到小的順序均為:N、K、P,這和余常兵等[31]對楊樹幼林養(yǎng)分積累量的研究結(jié)果相吻合。但是利用率由大到小的順序均為:P、K、N,并且隨著樹齡的增長,107楊幼林田間各養(yǎng)分利用率和植物各養(yǎng)分利用率均不斷提升。相比于常規(guī)溝灌,滴灌能減少107 楊幼林田間養(yǎng)分的流失,顯著提高107 楊幼林田間各養(yǎng)分的利用率,同時對107 楊單株各養(yǎng)分利用率也有一定提升。
建議在干旱半干旱及存在季節(jié)性干旱的地區(qū)營造速生豐產(chǎn)用材林時,結(jié)合當?shù)亟?jīng)濟條件推廣地表滴灌技術(shù),實施集約經(jīng)營。這不僅使水資源得到可持續(xù)利用,而且將大幅度提高林地生產(chǎn)力,從根本上減輕我國木材需求對天然林和生態(tài)公益林的壓力。
[1] 國家林業(yè)局.全國森林資源統(tǒng)計: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10.
[2] 鄭世鍇.楊樹豐產(chǎn)栽培[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
[3] Kim H S,Oren R,Hinckley T M.Actual and potential transpiration and carbon assimilation in an irrigated poplar plantation[J].Tree Physiology,2008,28(4):559-577.
[4] Coyle D R,Coleman M D.Forest production responses to irrigation and fertilization are not explained by shifts in allocation[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5,208(1):137-152.
[5] G?rden?s A I,Hopmans J W,Hanson B R,et al.Two-dimensional modeling of nitrate leaching for various fertigation scenarios under micro-irrigation[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05,74(3):219-242.
[6] Robert T,Lazarovitch N,Warrick A W,et al.Modeling salt accumulation with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 using HYDRUS-2D[J].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2009,73(1):233-240.
[7] 任忠秀,聶立水,張強,等.水氮耦合下毛白楊無性系材積生長規(guī)律及品種選擇[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2011,31(8):187-193.
[8] 孫兆地,聶立水,辛穎,等.水氮耦合效應(yīng)對三倍體毛白楊林木生長狀況的影響[J].土壤通報,2012,43(4):896-902.
[9] 史冊,范文波,朱紅凱,等.不同灌水梯度下新疆楊耗水過程與灌溉制度初步研究[J].中國農(nóng)村水利水電,2011(9):1-7.
[10] 康紹忠.農(nóng)業(yè)水土工程概論[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7:452-482.
[11] 傅建平,蘭再平,孫尚偉,等.滴灌條件下楊樹人工林土壤水分運移[J].林業(yè)科學,2013,49(6):25-29.
[12] 傅建平,蘭再平,孫尚偉,等.滴灌條件下楊樹人工林土壤水分變化規(guī)律研究[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13,35(6):61-66.
[13] 傅建平,蘭再平,孫尚偉,等.地面滴灌對107 楊人工林根系分布的影響[J].林業(yè)科學研究,2013,26(6):766-772.
[14] 賈黎明,刑長山,李景銳,等.地下滴灌條件下楊樹速生豐產(chǎn)林生產(chǎn)力及效益分析[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05,27(6):43-49.
[15] 韋艷葵.地下滴灌下沙地楊樹速生豐產(chǎn)機制與灌溉制度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03.
[16] Christersson L.Biomass production of intensively grown poplar in the southernmost part of Sweden:Observations of characters,traits and growth potential[J].Biomass and Bioenergy,2006,30(6):497-508.
[17] O’Neill M K,Shock C C,Lombard K A,et al.Hybrid poplar(Populus ssp.)selections for arid and semi-arid intermountain regions of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J].Agroforestry System,2010,79(3):409-418.
[18] Musselman R C.Response of transplanted aspen to drip irrigation on reclaimed mine lands[D].Colorado State: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2007.
[19] 張龍寧,向地奎,席本野,等.三倍體毛白楊人工林淺層土壤細根對地下滴灌不同水分處理的響應(yīng)[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2013,41(7):40-44.
[20] 席本野,王燁,邸楠,等.地下滴灌下土壤水勢對毛白楊紙漿林生長及生理特性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12,32(17):5318-5329.
[21] 席本野,賈黎明,王燁,等.地下滴灌條件下三倍體毛白楊根區(qū)三土壤水分動態(tài)模擬[J].應(yīng)用生態(tài)學報,2011,22(1):21-28.
[22] 司婧,賈黎明,韋艷葵,等.地下滴灌對楊樹速生豐產(chǎn)林碳儲量的影響[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12,34(1):14-18.
[23] 賈黎明,劉詩琦,祝令輝,等.我國楊樹林的碳儲量和碳密度[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7(2):1-7.
[24] Hansen E A.Irrigation short rotation intensive culture hybrid poplars[J].Biomass,1988,16(4):237-250.
[25] Dickmann D I,Nguyen P V,Pregitzer K S.Effects of irrigation and coppicing on above-ground growth,physiology,and fine-root dynamics of two field-grown hybrid poplar clones[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1996,80(1/3):163-174.
[26] Khamzina A,Lamers J P A,Vlek P L G.Tree establishment under deficit irrigation on degraded agricultural land in the lower amu darya river region,aral sea basin[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8,255(1):168-178.
[27] V?r?smarty C J,Green P,Salisbury J,et al.Global water resources:vulnerability from climate change and population growth[J].Science,2000,289:284-288.DOI:10.1126/science.289.5477.284.
[28] 陳章水.楊樹栽培實用技術(shù)[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5.
[29] 李韻珠,王鳳仙,黃元仿.土壤水分和養(yǎng)分利用效率幾種定義的比較[J].土壤通報,2000,31(4):150-155.
[30] 楊建偉,梁宗鎖,韓蕊蓮.不同干旱土壤條件下楊樹的耗水規(guī)律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J].植物生態(tài)學報,2004,28(5):630-636.
[31] 余常兵,羅治建,陳衛(wèi)文.幼齡楊樹養(yǎng)分含量及其積累季節(jié)變化研究[J].福建林學院學報,2005,25(2):18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