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富
《孟子》語言修辭特點芻議
——兼及教學(xué)意義
□陳明富
《孟子》語言犀利、雄辯、縝密而又生動形象,這與大量修辭手段的運用是分不開的。如準(zhǔn)確生動的用詞、鮮明突出的對比、氣勢恢宏的排比、排列整齊的對偶、形象生動的比喻、蟬聯(lián)而下的頂真、豐富靈活的問句、層層深入的遞進等,都極大地增強了孟子語言的準(zhǔn)確性、辯論性、縝密性和生動性。
孟子 語言 修辭 芻議
孟子是儒家思想史上第二大宗師,其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尊之為“亞圣”。孟子在哲學(xué)上提出“性善”論,在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這些思想主張主要集中體現(xiàn)于《孟子》一書[1][2]。《孟子》在宣傳孟子思想學(xué)說和政治主張時,集中展示了孟子非凡的辯論藝術(shù)。尤其是大量修辭的運用,使得《孟子》一書語言犀利、縝密而又生動形象,富于極強的辯論性和表達效果。可以說,孟子不僅是一位思想大師,也是一位語言大師?!睹献印芬粫揶o豐富靈活,無論在用詞、辭格、結(jié)構(gòu)、謀篇等方面都較有特色。關(guān)于《孟子》的修辭特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分析。
《孟子》不僅能做到詞語語義表達的準(zhǔn)確,還十分注意形象詞語的選用,有時還采用對比的形式來加以突出,從而極大地增強了表達效果[3]。如《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边@里的“肥”“饑”“餓”不僅充分突出了統(tǒng)治者視民竟不如牲畜的所為,而且將“肥”與“饑”“餓”對比使用,效果更加鮮明突出。又如《梁惠王下》:“今王鼓樂千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龠之音,舉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薄敖裢豕臉酚诖?,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龠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這里的“疾首蹩頞”“欣欣然”不僅描繪了百姓“相告”的情態(tài),而且通過兩者的對比,使暴政與仁政、虐民與愛民的結(jié)果躍然紙上,更加鮮明。《孟子》中有不少成語的使用,凝練、準(zhǔn)確、生動,也增強了其表達效果。如:自暴自棄(《離婁上》)、 出爾反爾(《梁惠王下》 )、明察秋毫(《梁惠王上》)、綽綽有余(《公孫丑下》)、不言而喻(《盡心上》)、 言近旨遠(yuǎn)(《盡心下》)、一曝十寒(《告子上》)、金聲玉振(《萬章下》)、出類拔萃(《公孫丑上》、 自怨自艾(《萬章上》)、左右逢源(《離婁下》)、一傅眾咻(《滕文公上》)等。另外,《孟子》有時還十分注意感情色彩詞的運用,如《梁惠王下》:“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唬骸紡s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wù)D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這段話中,齊宣王為了讓孟子落入自己設(shè)下的圈套,采用了偷換概念、移花接木、轉(zhuǎn)移感情色彩的方式,先是用“放”“伐”來詢問孟子“湯放桀,武王伐紂”的歷史事實,孟子當(dāng)然只能回答“于傳有之”了,因為事實就是事實,不容更改。但是狡猾的齊宣王馬上就換了一個詞,用“弒”來問孟子“臣弒其君”是否可以?!胺拧薄胺ァ迸c“弒”在這里顯然有感情色彩的區(qū)別,“放”“伐”可用作褒義或中性色彩,不用于貶義色彩,而“弒”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貶義詞。由于“桀”“紂”都是暴君,所以對于“桀”“紂”可以說“湯放桀,武王伐紂”,卻不能說“臣弒其君”。不過可說“誅”殺“桀”“紂”,因為“誅”也可用作褒義或中性色彩,而不用于貶義色彩。所以孟子說“聞?wù)D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同時孟子用貶義詞“殘賊”“一夫”來稱呼“桀”“紂”。可見,《孟子》對于感情色彩詞的運用非常嫻熟而貼切,充分顯示了孟子的辯論藝術(shù)和超強的語言駕馭能力。
對比的效果使得形象鮮明而突出,從而增強了語言的辯論性和說理效果[4][5]。如《梁惠王上》,梁惠王問孟子為什么魏國沒有出現(xiàn)“民之多於鄰國”的情況,孟子就從“仁政”的角度出發(fā),先正面闡述了不違農(nóng)時、加強教化的重要性,即只要不違農(nóng)時、加強教育,人民就會“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養(yǎng)生喪死無憾”,就會“衣帛食肉”“不饑不寒”,從而實現(xiàn)王道、招來人民。但是現(xiàn)實中卻又有許多當(dāng)政者并未如此行事,而是做的恰恰相反,梁惠王就是后者之一。于是,孟子緊接著就從反面擺出事實,以示警示,即“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百姓餓死了,統(tǒng)治者不知自省卻怪罪于年成不好。這樣,通過仁政與暴政的鮮明對比,大大增強了語言的辯論效果。又如《離婁上》,先用“為淵驅(qū)魚者”“為叢驅(qū)爵者”“為湯武驅(qū)民者”來隱喻當(dāng)政者不為民著想、不實行仁政的反面例子,接著就從正面肯定實行仁政帶來的效果,即“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驅(qū)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這種鮮明的對比,極大地增強了語言的辯論效果?!睹献印分?,這種對比修辭比比皆是?!峨x婁上》:“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薄叭酥愑谇莴F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公孫丑上》:“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薄豆珜O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p>
《孟子》中的辯論語言氣勢恢宏,不可阻擋,其中排比修辭比比皆是[4][5]。如《梁惠王上》:“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三句分別從農(nóng)業(yè)、漁業(yè)、林業(yè)的角度說明了減輕剝削、與民休養(yǎng)生息的重要性?!读夯萃跎稀罚骸拔瀹€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於道路矣?!边@四句以普通的家庭為基礎(chǔ),從宅基利用、牲畜繁衍、農(nóng)田耕作、道德教育四個方面出發(fā),說明了給人民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切實實行惠民政策的重要性?!豆珜O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猶其有四體也?!边@一段在闡述“善”之“四端”說時,接連運用了三處排比句段。先用三個“非”起頭的句子來排除救人者救人動機中“善”性以外的可能,從而充分說明了人性之善;緊接著連用兩組四句排比段來闡述“善”之“四端”,文氣暢達,水到渠成。《滕文公下》:“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寶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边@段話中,連用兩組三句排比段,以無懈可擊的語勢闡述了真正“大丈夫”的偉大形象。又如《告子下》:“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盡心下》:“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边@些排比句無不顯示出孟子高超的語言和論辯技巧。
整句的廣泛運用是《孟子》語言的突出特色之一,除了前面所列舉的排比句外,《孟子》中還有很多非排比的對偶句,同樣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4][5]。如《盡心下》:“犧牲既成,粢盛既潔?!薄读夯萃跎稀罚骸肮峰槭橙耸扯恢獧z,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薄陡孀由稀罚骸安S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薄吧辔宜?,義,亦我所欲也?!薄耙缓勈?,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薄侗M心上》:“求則得之,舍則失之?!薄按嫫湫?,養(yǎng)其性?!薄疤煜掠械溃缘姥成?;天下無道,以身殉道?!薄峨x婁上》:“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梁惠王上》:“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薄对S行》:“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偪人。”《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薄叭镏?,七里之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边@些對偶句的大量運用,無不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和辯駁的氣勢,使語言顯得既有文采又有氣勢。
比喻修辭在《孟子》中也很多,充分體現(xiàn)了孟子語言的生動性和靈活性。比喻的形式也較靈活,如明喻、借喻、夸喻等[4][5]?!峨x婁上》:“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边@里用“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來比喻“民之歸仁”,淺顯易懂,便于說理,使人對于施行仁政的好處一目了然?!陡孀由稀罚骸叭诵灾埔玻q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同樣是用水來比喻人的與生俱來的先天善性。水從高處往低處流,是自然界的常識,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這樣,人先天具有善性也就是自然而然的道理了,這種闡述顯得深入淺出,雄辯有力?!峨x婁上》:“故為淵驅(qū)魚者,獺也;為叢驅(qū)爵者,鹯也;為湯武驅(qū)民者,桀與紂也?!边@里將“獺”“鹯”與“桀紂”并列闡述,實際是用“獺”“鹯”這種暴戾恣睢、貪得無厭的禽獸來比喻“桀紂”這類暴君,從反面闡述了實行仁政的重要意義。又如《梁惠王上》:“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呛萎愳洞倘硕鴼⒅?,曰:‘非我也,兵也?!苯y(tǒng)治者因為自己的不仁而使百姓餓死,卻還厚顏無恥地說“不是自己的原因,而是年成不好造成的”。這種歸罪于自然的做法無異于將一個人殺死了,卻說是兵器殺死的,這不是十分荒誕嗎?比喻形象而貼切。再如《公孫丑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猶其有四體也?!边@里用人之四肢來比喻“善”之“四端”,形象而易懂。
頂真語句前后連貫,蟬聯(lián)而下,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僅結(jié)構(gòu)整齊,而且語氣貫通,極大地增強了《孟子》語言的論辯效果[4][5]。如《梁惠王上》:“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逼渲小笆鞘姑耩B(yǎng)生喪死無憾也”與“養(yǎng)生喪死無憾”形成頂真修辭;《離婁上》:“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逼渲小笆涿褚病迸c“失其民者”形成頂真修辭;《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眱删湟浴暗乩边B接,形成頂真;又如《告子上》:“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分別以“所欲”“所惡”作為連接詞形成兩處頂真修辭。這些都促進了語言的連貫性和齊整性,從而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
《孟子》中的問句有的屬于反問,有的屬于設(shè)問,有的是單個問,有的是連續(xù)問,還有的是排比問。問句的運用極大地增強了語言的氣勢,使論證雄辯有力,不可阻擋[4][5]。單個反問,如《告子上》:“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又如《梁惠王上》:“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呛萎愳洞倘硕鴼⒅?,曰:‘非我也,兵也。’”單個設(shè)問,如《告子上》:“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連續(xù)反問,如《梁惠王上》:“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又如《告子上》:“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連續(xù)設(shè)問,如《滕文公下》:“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與?抑亦盜跖之所筑與?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抑亦盜跖之所樹與?是未可知也?!迸疟仍O(shè)問,如《告子下》:“公孫丑曰:‘樂正子強乎?’曰:‘否?!兄獞]乎?’曰:‘否?!嗦勛R乎?’曰:‘否?!粍t奚為喜而不寐?’曰:‘其為人也好善?!迸疟确磫?,如《梁惠王上》:“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孟子雄辯語言的特色是與這些問句修辭的大量使用分不開的。
孟子擅長采用層層推進的方式進行說理與辯論。《離婁上》:“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毕葟姆疵嬲f“桀紂之失天下”的原因,就是“失其民也”。進一步由淺入深,為什么桀紂會“失其民”呢?原來是“失其心也”,即失去了民心。這樣,通過遞進的修辭,就從反面闡述了民心的重要性。接著又從正面來闡述,正面的闡述同樣采用了遞進的方法,仍然由淺入深說理,先說“得天下”的方法,即“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既然“得其民”重要,那么如何“得其民”呢?“得其心,斯得民矣?!奔热弧暗闷湫摹本涂梢浴暗闷涿瘛保敲从秩绾巍暗闷湫摹蹦??“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蓖ㄟ^逐層深入,層層推進,最終的落腳點是“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币簿褪菍嵭腥收???梢?,遞進修辭的運用使論證更加縝密,更加無懈可擊,邏輯性更強。又如《梁惠王上》:“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毕壤门疟鹊姆绞綇摹稗r(nóng)、漁、林”幾個方面來說明減少剝削、與民休養(yǎng)生息的重要性,然后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闡述:“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比嗣瘛梆B(yǎng)生喪死無憾”,即統(tǒng)治者獲得了民心,統(tǒng)治還能不穩(wěn)固嗎?孟子進一步推論道:“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边@幾句的推理層次為:民生→民心→王道。文章整個思路顯得水到渠成,一氣呵成。又如《梁惠王上》:“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边@一段開始也是采用排比句的形式,從四個方面來闡述實行惠民育民的重要性,然后以此為基點,深入推論:“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p>
由上可知,準(zhǔn)確生動的用詞、鮮明突出的對比、氣勢恢宏的排比、排列整齊的對偶、形象生動的比喻、蟬聯(lián)而下的頂真、豐富靈活的問句、層層深入的遞進等,都極大地增強了《孟子》語言的準(zhǔn)確性、辯論性、縝密性和生動性。其實,《孟子》語言的修辭特色遠(yuǎn)不止以上這些,如在動詞的選用、長短句的搭配以及其他修辭格和謀篇布局等方面都還有很多特色。本文僅就以上幾點作以膚淺的梳理,希望能對修辭教學(xué)與研究有所裨益。
我們知道,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當(dāng)代大學(xué)生素質(zhì)教育的必修課。儒家思想以其博大精深的內(nèi)涵成為當(dāng)代大學(xué)生文化素質(zhì)教育的一個重要源泉,而《孟子》無疑是這一源泉的重要組成部分?!睹献印沸揶o分析對于大學(xué)語文、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等課程教學(xué)都很有意義: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xué)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利于增強他們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有利于堅定他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呂濤著.孟子評傳[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2]趙明義著.孟子思想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xué)出版社,2002.
[3]陳汝東著.當(dāng)代漢語修辭學(xu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4.
[4]王德春等編.修辭學(xué)詞典[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5]唐松波,黃建霖主編,漢語修辭格大辭典[Z].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
(陳明富 江蘇南京 南京工業(yè)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文化研究所21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