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曦
“汲冢竹書”的發(fā)現(xiàn)和整理
○趙曦
摘要:“汲冢竹書”的發(fā)現(xiàn)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當時的學者荀勖、和嶠、束皙等人進行了整理工作。后來大多散佚,流傳至今的有《竹書記年》和《穆天子傳》。
關(guān)鍵詞:汲冢竹書發(fā)現(xiàn)整理
近年來,大量的先秦竹簡文獻被發(fā)現(xiàn)和整理,如湖北荊門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簡》、上海博物館整理的《戰(zhàn)國楚竹書》、清華大學整理的《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等。其實,在中國古代也有竹簡文獻的發(fā)現(xiàn),如《漢書·藝文志》記載:“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jīng)》凡數(shù)十篇,皆古字也?!庇秩纭稌x書·束皙傳》記載:“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發(fā)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書數(shù)十車?!边@就是史稱的“孔壁汲冢”。本文在此只介紹“汲冢竹書”的發(fā)現(xiàn)和整理。
“汲冢竹書”是指晉武帝司馬炎時在汲郡戰(zhàn)國魏王墓(在河南汲縣,今為衛(wèi)輝市境內(nèi))出土的一批竹簡文獻。其出土時間眾說不一:1.咸寧五年(279年)說。唐房玄齡等《晉書·武帝紀》記載咸寧五年“汲郡人不準,掘魏襄王冡,得竹簡小篆古書十余萬言”。2.太康元年(280年)說。杜預(yù)《春秋經(jīng)傳集解后序》云:“大康元年三月,吳寇始平,余自江陵還襄陽,解甲休兵,乃申抒舊意,修成《春秋釋例》及《經(jīng)傳集解》。始訖,會汲郡汲縣有發(fā)其界內(nèi)舊冡者,大得古書,皆簡編科斗文字。”唐房玄齡等《晉書·衛(wèi)恒傳》載衛(wèi)恒《四體書勢》云:“太康元年,汲縣人盜發(fā)魏襄王冢,得策書十余萬言?!?.太康二年(281年)說。唐房玄齡等《晉書·束皙傳》云:“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發(fā)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書數(shù)十車。”荀勖在整理《穆天子傳》作序云:“古文《穆天子傳》者,太康二年,汲縣民不準盜發(fā)古冢所得書也?!?.太康八年(287年)說?!渡袝は逃幸坏隆房追f達正義持此說。
上述諸說,應(yīng)以太康元年說最為可靠。持此說者,杜預(yù)是當時之人,又是一位嚴謹?shù)膶W者,衛(wèi)恒是整理者之一。且杜預(yù)《序》和衛(wèi)恒《四體書勢》均為自作文,非后來史家傳述。唐房玄齡等《晉書》記載的咸寧五年說和太康二年說,顯然是根據(jù)舊有資料整理的,因而出現(xiàn)了矛盾的記載。持太康二年說的荀勖、束皙也是整理者,但最有可能是他們見到這批竹簡的時間。至于孔穎達正義的太康八年說,很可能是元年之誤。
關(guān)于文字,杜預(yù)《春秋經(jīng)傳集解后序》說是“蝌蚪文”,《晉書·武帝紀》說是“小篆”,荀勖《穆天子傳序》說是“古文”。這是因為當時人對先秦文字見得很少而產(chǎn)生分歧的緣故。近年出土文獻所見三晉文字較多,魏國是三晉之一,“汲冢竹書”應(yīng)當使用的是三晉文字。
根據(jù)《晉書·束皙傳》等文獻,出土的“汲冢竹書”文獻共有十幾種,約75篇。
1.《束皙傳》:“《紀年》十三篇,記夏以來至周幽王為犬戎所滅,以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釐王之二十年。蓋魏國之史書,大略與《春秋》皆多相應(yīng)?!倍蓬A(yù)《春秋經(jīng)傳集解后序》:“《紀年》篇,起自夏、殷、周,皆三代王事,無諸國別也。唯特記晉國,起自殤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莊伯。莊伯之十一年十一月,魯隱公之元年正月也。皆用夏正建寅之月為歲首,編年相次。晉國滅,獨記魏事,下至魏哀王之二十年。蓋魏國之史記也。”宋裴骃《史記集解·魏世家》引荀勖曰:“和嶠云:‘《紀年》起自黃帝,終于魏之今王。’今王者,魏惠成王子。案《太史公書》惠成王但言惠王,惠王子曰襄王……今王者魏襄王也?!睋?jù)上述記述,《紀年》為魏國的史書,或以為記夏以來直至魏襄王二十年(今人多認為是魏襄王),或以為“起自黃帝”至魏襄王。
2.《束皙傳》:“《易經(jīng)》二篇,與《周易》上下經(jīng)同。”
3.《束皙傳》:“《易繇陰陽卦》二篇,與《周易》略同,《繇辭》則異?!倍蓬A(yù)《春秋經(jīng)傳集解后序》:“《周易》上下篇,與今正同。別有陰陽說,而無《彖》《象》《文言》《系辭》。疑于時仲尼造之于魯,尚未播之于遠國也?!?/p>
4.《束皙傳》:“《卦下易經(jīng)》一篇,似《說卦》而異。”
5.《束皙傳》:“《公孫段》二篇,公孫段與邵陟論《易》。”
6.《束皙傳》:“《國語》三篇,言楚、晉事。”
7.《束皙傳》:“《名》三篇,似《禮記》,又似《爾雅》《論語》?!?/p>
8.《束皙傳》:“《師春》一篇,書《左傳》諸卜筮,“師春”似是造書者姓名也。”
9.《束皙傳》:“《瑣語》十一篇,諸國卜夢妖怪相書也。”
10.《束皙傳》:“《梁丘藏》一篇,先敘魏之世數(shù),次言丘藏金玉事?!?/p>
11.《束皙傳》:“《繳書》二篇,論弋射法。”
12.《束皙傳》:“《生封》一篇,帝王所封?!?/p>
13.《束皙傳》:“《大歷》二篇,鄒子談天類也?!?/p>
14.《束皙傳》:“《穆天子傳》五篇,言周穆王游行四海,見帝臺、西王母?!?/p>
15.《束皙傳》:“《圖詩》一篇,畫贊之屬也?!?/p>
16.《束皙傳》:“雜書十九篇:《周食田法》,《周書》,《論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p>
“汲冢竹書”出土后,當時的晉武帝很重視這批文獻,在他的倡導(dǎo)下開始了整理工作。一些史書記載了整理的情況:唐房玄齡等《晉書·荀勖傳》云:“及得汲郡冢中古文竹書,詔勖撰次之,以為《中經(jīng)》,列在秘書?!庇帧妒獋鳌吩疲骸拔涞垡云鋾睹貢>Y次第,尋考指歸,而以今文寫之。皙在著作,得觀竹書,隨疑分釋,皆有義證。遷尚書郎?!庇帧锻踅觽鳌吩疲骸皶r秘書丞衛(wèi)恒考正汲冢書,未訖而遭難。佐著作郎束晳述而成之,事多證異義。時東萊太守陳留王庭堅難之,亦有證據(jù)。晳又釋難,而庭堅已亡。散騎侍郎潘滔謂接曰:‘卿才學理議,足解二子之紛,可試論之。’接遂詳其得失。摯虞、謝衡皆博物多聞,咸以為允當。”又《儒林傳》記續(xù)咸作“《汲冢古文釋》皆十卷行于世”。唐魏征等《隋書·經(jīng)籍志》云:“晉太康元年,汲郡人發(fā)魏襄王冢,得古竹簡書,字皆科斗。發(fā)冢者不以為意,往往散亂。帝命中書監(jiān)荀朂、令和嶠,撰次為十五部八十七卷。多雜碎怪妄,不可訓知?!碧扑抉R貞《史記索隱·史記集解序索隱》云:“按《穆天子傳》目録云:傅瓚為校書郎,與荀勖同校定《穆天子傳》?!?/p>
據(jù)此可知,“汲冢竹書”出土后,主要的整理者有荀勖、和嶠、傅瓚、束皙、衛(wèi)恒、王庭堅、王接、續(xù)咸等。荀勖、和嶠等主要作了編次和隸定工作,但因為竹簡為戰(zhàn)國文字,即使精通古文者,也難以盡識其書,所以后來許多研究者仍在繼續(xù)整理。束皙的整理應(yīng)當在荀勖、和嶠之后,其主要工作是“隨疑分釋,皆有義證”,即文字疑難考釋和旨意注解。衛(wèi)恒也有考正,但沒有完成,束皙繼之而成。王庭堅曾與束皙辯難。王接在王、束辯難的基礎(chǔ)上“詳其得失”。續(xù)咸則完成了《汲冢古文釋》??梢姟凹弛V駮钡某鐾粒玫搅水敃r學術(shù)界的熱切關(guān)注和重視。
其后,史書對“汲冢竹書”的一些文獻尚有著錄。梁沈約《宋書·藝文志》、唐魏征等《隋書·經(jīng)籍志》、后晉劉昫撰《舊唐書·經(jīng)籍志》、歐陽修等《新唐書·藝文志》、元托克托等《宋史·藝文志》等,對《竹書記年》《汲冢周書》《汲?,嵳Z》《師春》《穆天子傳》等,或有著錄。大約自宋代,除《穆天子傳》外均亡佚?!凹弛V駮绷鱾髦两竦挠猩⒇剌嫳尽吨駮o年》和《穆天子傳》5卷及附于其后的《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
今天我們可以讀到的《竹書記年》有“今本”和“古本”兩種?!督癖局駮浤辍烦霈F(xiàn)的年代,或以為南宋,或以為元末明初,或以為明代中期。明代嘉靖年間天一閣主人范欽刊刻的《竹書記年》即為“今本”。后世學者多認為此書是偽作,但也有學者認為不是偽作,至今仍在爭訟?!端膸烊珪肥珍浀牧荷蚣s注《竹書紀年》和清徐文靖的《竹書統(tǒng)箋》均為“今本”。清代考證研究此書的很多,如雷學淇的《竹書紀年義證》、陳逢衡的《竹書紀年集證》、郝懿行的《竹書紀年校證》等。近人王國維著有《今本竹書紀年疏證》,力主“今本”為偽作?!豆疟局駮浤辍肥菍W者從西晉以后文獻中搜集整理出來的,其著述先后有清人朱右曾的《汲冢紀年存真》、近人王國維的《古本竹書紀年輯較》、今人范祥雍的《古本竹書紀年輯較訂補》和方詩銘、王修齡的《古本竹書紀年輯證》等。
《穆天子傳》五卷及附于其后的《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據(jù)《束皙傳》所云《穆天子傳》有五篇,另《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屬于雜書十九篇之一。后合為《穆天子傳》六卷。這也是“汲冢竹書”流傳至今、沒有散佚的文獻?!赌绿熳觽鳌肥怯涊d周穆王西游之事的文獻。其記載雖有荒誕不經(jīng)的成分,但《竹書紀年》《列子》《楚辭》《左傳》《史記》等均有記述,所以此書有一定的史實根據(jù)。其最早的整理者是荀勖,并為此書作了序,其后晉郭璞為之作注?!稌x書·郭璞傳》記載郭璞:“注《三蒼》《方言》《穆天子傳》……皆傳于世?!薄端鍟そ?jīng)籍志》《舊唐書·經(jīng)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均將郭璞注此書列入史部起居注門。后歷代史志目錄、官私書目多有著錄?!端膸烊珪肥杖牍弊⒋藭熊髹眯蚝驮琳晖鯘u序。王漸序云:“南臺都事海岱劉貞庭干,舊藏是書,懼其無傳,暇日稍加讎校訛舛,命金陵學官重刋,與博雅之士共之諗,予題其篇端云?!泵髑逯T版本多從元“至正本”而來。并《四庫提要》認為:“今盛姬事載《穆天子傳》第六卷,蓋即《束晳傳》所謂雜書之一篇也。尋其文法,應(yīng)歸此傳,《束晳傳》別出之,非也?!薄赌绿熳觽鳌穫魇赖陌姹?,主要有《四部叢刊》影印明天一閣本、《漢魏叢書》本、《道藏》本、《四庫全書》本等。清人洪頤煊《校正穆天子傳》是較為完善的校注本。今人王貽樑、陳建敏《〈穆天子傳〉匯校集釋》是最為完備的本子。
“汲冢竹書”流傳至今的二種文獻,仍然為當今學者們所關(guān)注和研究。
(趙曦山東曲阜曲阜師范大學圖書館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