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喜麗
?
語文教學中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策略研究
◎肖喜麗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國間的競爭已經上演為激烈的人才競爭,新時期領導人提出了“到2020年要進入創(chuàng)新型國家行列”的目標?!芭行运季S是創(chuàng)新人才的首要思維范式”,語文作為“學科之母”,應肩負起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重任。
我國的批判性思維研究是在國外的影響下興起的,其英文“critical thinking”一詞暗含發(fā)展“基于標準的有辨識能力的判斷”之意。目前學界對于批判性思維的界定眾說紛紜。綜合已有基礎,本文中“批判性思維”指作為思維主體的“人”自覺地對思維客體作出理智深刻的評判與思考,進而指導信念與行動的思維過程、品性與能力。
我國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展開相關研究以來,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逐漸得到重視,語文新課標在一定程度上關注了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問題。然而,統(tǒng)觀我國當前語文教學現狀,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實踐仍普遍缺失。
(一)知識本位,偏廢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
批判性思維過程中,思維者是完整的主體,不因外界而迷失,而是積極自覺地對問題和刺激等思維客體做出理性的思考與獨立的評判,進而指導自己的信念與行動,表現出強烈的思維主體性。現今語文教學中,知識本位的教學目標頑固不化,完成知識性教學任務成了課堂教學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目標,學生機械地儲納知識。在課改倡導“發(fā)展思維能力”影響下涌現的眾多“思維活動秀”,大多止步于對知識的認知、理解、記憶等膚淺的思維活動。在知識本位的主宰下,整個教學機制絕對統(tǒng)一化,學生思維同質化,語文學習異化為對學生批判性思維主體性的教化專制。
(二)接受本位,扼制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fā)展
批判性思維主體絕不是消極地接受,而是主動地對思維客體的真實性、精確性、相關性、性質與價值等作出理性的評判,批判性地應對,展現思維批判性風采。現今的語文教學仍嚴格按教學預設展開,學生被動地聽講,被動地進行所謂的思考與發(fā)問、被動地接受未經批判性思維檢驗過的課程內容。如此,教學過程成了教案執(zhí)行的嚴密流程,教師思想被冷酷操縱、學生個性被扼殺。這種接受本位的教學過程,嚴重阻礙了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fā)展。
(三)形式主義,忽視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
批判性思維不僅僅是對思維客體的淺表質疑和反思,而是全方位深刻地解釋、分析、評估、推論、說明、自我校準,進而做出明智的決策,表現出批判性思維高度的深刻性。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新式的教學方法不斷地涌現,這在一定程度上利于突破傳統(tǒng)教學方法單一的僵局,然而這些所謂的教學新貌僅停留在表面的熱鬧,未脫接受本位、知識本位的母胎,有的則矯枉過正,大多為架空學生思維活動的形式主義變革。大量充斥于教學中的假對話正是這一問題的明證,它們形式上是對話,實為掩蓋自我、偏離主題、教師獨白式的虛假對話,如教師“問題圈套”下的對話,如側重事實強調考察記憶的“滿堂問”對話,如生生之間表面熱鬧實則對話權被少數強占非全員參與的零散對話,這些缺乏真正的碰撞、交鋒與辯論的虛假對話,缺乏深刻的認知與反思,絲毫無益于批判性思維深刻性的加強?,F代化教學手段也未得到充分應用,大多成了教師講解和演示的輔助工具,未能充分用于引進媒介信息,進而組織豐富的批判性思維活動,致使學生批判性思維未得到應有的發(fā)展。
(四)教學評價單一化,缺乏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
批判性思維具備嚴謹的自我調節(jié)性特征:思維主體監(jiān)控著批判性思維過程,并根據問題診斷,積極調節(jié)思維結構,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和心理表征。目前,語文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關注,學生自評的教學評價方式得到了推崇。然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仍以教師評價為主,學生自評卻流于形式,且教師的單向評價大多簡短、淺顯,未深入學生的具體思維過程有針對性地反饋,錯失了發(fā)展學生批判性思維自我調節(jié)能力的良機。
(一)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禁錮
自新課改革以來,沉悶的語文教學有了一定的改觀。然而,關于語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等傳統(tǒng)教學觀念禁錮仍未完全解除。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依附于教育者的頭腦中,致使其養(yǎng)成教學思維的定式,隱形地指揮著課程標準的制定、教材的編撰、課程教學的實施。
(二)教師自身批判性思維素養(yǎng)的缺乏
教師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維的素養(yǎng),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能否將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在課堂上得以培育。試想一個沒有批判性思維素養(yǎng)的教師,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然而,作為教師成長搖籃的師范院校缺乏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教師從業(yè)后,被繁雜的教務纏身更是無力或無心于批判性思維的自我培育與發(fā)展。
(三)應試教育下升學壓力
迫于升學的壓力,學校普遍追求升學率,教師評價走向機械化。有調查得出,學校對教師的評價內容具體操作中,主要依據教師的工作量、考試成績等顯性工作,忽視了教師對學生的品德教育、思想引領、心理疏導等隱性工作;評價標準過度量化,把“考試成績”當做“教育成績”,學生的成績成為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主要參照指數。如此情況下,教師教學陷入教案抄襲化、教學模式化的困境中,對教學內容未做批判性的分析,僅圍繞考綱,領著學生為了分數而疲憊地奮斗著;同時,升學的壓力使學生的語文學習功利化,無心關注與考試無關的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整個語文教學被困在考試的牢籠里寸步難行。
(四)教學評價中,缺乏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考核
目前,教學的評價仍以定量評價為主,考試內容重課本、以知識的記誦為主,忽略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考核,單元測試、期中期末測試皆為對中考與高考的模擬。在如此同質性的嚴密的考試系統(tǒng)中,語文課堂成了全力訓練考試技能的場所,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被嚴重忽視。
關于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羅清旭曾提出三種可供選擇的教學途徑:“設置單獨的批判性思維課程”、“把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與各類學科教育相結合”與“通過隱性課堂發(fā)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他基于國情分析指出,批判性思維的訓練與學科教育相結合的方法最為理想。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需要配合其他語文教學任務,切實將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中,實現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與語文教學的有機融合。
(一)前提保障
首先,教師應更新教學觀念,提升批判性思維素養(yǎng),并積極地將批判性思維運用到教學及其日常生活中去;其次,優(yōu)化教師評價機制,適量地簡化對教學無意義的繁雜教務,給教師教學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氛圍,以保證教師的個性解讀,優(yōu)化教學設計;再次,作為教學內容主要載體的教材,應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與心理需求,允許個性解讀,真正地給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提供開放的空間;此外,教師應發(fā)揮民主的教學思想,積極創(chuàng)設思維型教學文化氛圍,為學生提供一個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與自由表現的空間。
(二)語文教學中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實施環(huán)節(jié)
1.個性化解讀。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首先要為學生的個性化解讀騰出寬裕的空間,讓其先獨立感悟、思考與審美,形成自己的見解,從而在批判性繼承的基礎上完善知識與能力結構。此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鼓勵學生不盲從、不迷信,敢于對經典名篇中已有的定論提出質疑,從多元的角度獨立地進行批判性的個性解讀,夯實思維主體性。無疑,學生個性化解讀的前提是教師的個性化解讀。只有教師在課前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批判性的個性解讀,而非照搬教參、網上課件等現成解讀,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才成為可能。
2.開展對話教學。繼個性化解讀形成批判性思維成果后,通過開展對話教學,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將在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自我、教師與教師自我的交流和碰觸中得以不斷發(fā)展與完善。由于傳統(tǒng)思想文化和教學觀念的影響,學生易在學習過程中養(yǎng)成思維惰性,形成盲目從眾的思維定勢,教師應適時利用學生的多元化解讀,組織生生對話,通過學生間不同起點、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思考,拓寬學生批判性思維,豐富其思考問題的方式,不斷提升思維批判性。其次,由于學生知識與能力的限制,單靠學生與學生之間對話的開展來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所取得的效果是很有效的,還需結合教師點撥與引導適時地展開師生對話,教師巧妙地將批判性思維技能與知識融入語文教學中,啟發(fā)學生進行由淺入深的理解、分析與評鑒,從深刻性的角度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再次,學生與教師都應持續(xù)醞釀與自我的對話,即學生要在學習過程中持續(xù)關注自己的思維過程,及時調整學習狀態(tài),教師也應該在教學過程中以批判性思維審視教學過程,并據學情進行生成性教學。
3.聯(lián)系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精神。借鑒羅清旭對批判性思維的人格特征描述,筆者認為批判性精神即思維主體“對于批判性思維活動持有一種積極的情感和態(tài)度,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善于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分析所遇到的思維、觀點、方法等的合理性”,它是批判性思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批判性思維發(fā)展的必要先行條件。可見,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精神是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應有之義。批判性精神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僅需在語文學習中進行,更應將其遷移至現實生活中。為此,語文教學應充分借助多媒體及網絡等媒介,引進國際國內熱點焦點評論、社會人物訪談、文化現象評說、演講辯論賽等鮮活素材,搭建通向現實生活的橋梁,引導學生自覺地在日常生活中豐富批判性思維精神,實現批判性思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身處“大數據”時代,我們時刻面臨著知識大爆炸的考驗,如缺乏批判性思維,必將被知識信息汪洋掀起的驚濤巨浪所吞噬。語文教學應該及時更新教學觀念,變革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積極迎接時代新挑戰(zhàn)。
(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教育學重點研究基地課題《語文教學中學生表達力培養(yǎng)的研究》[項目編號:JXYSSS066]的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趙曉芬.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新人才的首要思維范式[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8,(3).
[2]羅清旭.批判性思維的結構、培養(yǎng)模式及存在的問題[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03)
[3]谷振詣、劉狀虎著.批判性思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羅清旭.論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
[5]鐘啟泉.“批判性思維”及其教學[J].全球教育展望,2002,(1).
(肖喜麗 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3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