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平 陳 穎 江蘇省南京市高淳人民醫(yī)院 211300
十二指腸Brunner腺瘤臨床診斷、治療及病理觀察
馬平陳穎江蘇省南京市高淳人民醫(yī)院211300
摘要目的:探討十二指腸Brunner腺瘤的臨床表現、病理特征。方法:對1例十二指腸Brunner腺腺瘤進行臨床病理觀察和分析。結果:腫物位于十二指腸黏膜下層,由增生且分化成熟的Brunner腺組成,腺體大小較一致,黏膜上皮未見明顯異型。結論:Brunner腺瘤是少見的十二指腸良性腫瘤,其診斷主要依靠組織病理學。
關鍵詞十二指腸腫瘤Brunner腺瘤病理診斷鑒別診斷
Brunner腺瘤是一種少見的十二指腸良性腫瘤,本文報道1例Brunner腺瘤,并結合復習相關文獻,探討其臨床表現及病理特征。
1資料及方法
患者女性,52歲。因“反復上腹部脹痛不適半年,加重3d”入院?;颊甙肽昵盁o明顯誘因出現上腹部脹痛不適,主要在進食后出現,人工催吐后癥狀好轉,發(fā)作時可伴有陣發(fā)性絞痛,主要位于上腹部劍突下,不向他處放射,無腰背部疼痛,無畏寒、發(fā)熱,無腹脹、腹瀉,無嘔血和黑便,無肛門停止排氣排便,自購胃藥治療,病情能緩解。3d前再次出現上腹部劇烈疼痛,無畏寒、發(fā)熱,無眼黃和尿黃,無惡心嘔吐,無心悸心慌,無胸悶呼吸困難。查體:一般情況好,全身淺表淋巴結無腫大,心肺未見異常,全腹叩診呈鼓音,肝、腎區(qū)無叩擊痛,移動性濁音陰性,腸鳴音約4次/min。查上消化道造影:胃竇炎,瀑布型胃十二指腸球部息肉。腹部B超:膽囊炎、膽囊結石,肝點狀回聲細密,脾略大。胃鏡:慢性淺表活動性胃炎,十二指腸球部棒槌樣息肉。擬“十二指腸球部息肉、膽石癥”收入病房。臨床擬(1)膽囊切除術。(2)胃切開十二指腸息肉摘除術,術中見十二指腸球部息肉長約5cm,直徑約0.8~1.0cm,基底部較寬,表面光滑。標本送病理檢查。
2結果
大體:灰白息肉狀組織一塊,大小3cm×1cm×0.8cm,切面灰白、質地中等。 鏡檢:腫瘤位于十二指腸黏膜下層,由增生且分化成熟的Brunner腺構成,腺體大小較一致,導管部分囊狀擴張,囊內有粉染分泌物。間質內有不同程度的炎細胞浸潤,以淋巴細胞為主。腫物表面覆蓋的十二指腸黏膜上皮未見明顯異型(圖1、圖2)。病理診斷:十二指腸腺瘤(Brunner腺瘤)。
圖1Brunner腺瘤低倍鏡下圖2Brunner腺瘤高倍鏡下
HE表現。(HE,×100)HE表現。(HE,×200)
3討論
十二指腸腺瘤即Brunner腺瘤,是一種很少見的十二指腸良性腫瘤,僅占消化道腫瘤的1%~5%[1]。腫瘤好發(fā)于十二指腸球部,腫瘤較小時無明顯臨床癥狀和體征,當瘤體逐漸增大后會產生相應的臨床表現,主要為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等體征[2]。目前發(fā)病原因尚不清楚[3]。本例患者臨床表現與文獻報道相似。
該腫瘤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容易被誤診、漏診,術前診斷率低,確診依靠病理組織學檢查。組織學上腫瘤位于十二指腸黏膜下層,由增生且分化成熟的Brunner腺構成,腺體大小較一致,導管部分囊狀擴張,囊內有粉染分泌物。間質內有不同程度的炎細胞浸潤,以淋巴細胞為主。腫物表面覆蓋的十二指腸黏膜上皮未見明顯異型。診斷該腫瘤時還需要與Peutz-Jeghers息肉、炎性纖維樣息肉等鑒別[4]。
Brunner腺瘤為良性病變,預后良好,極少數病例有惡變傾向,特別是病理類型為絨毛狀腺瘤或管狀絨毛狀腺瘤者惡變率更高[5]。所以手術方法應該根據腫瘤的大小、部位、冰凍快速病理結果選擇手術方法,避免不必要的擴大切除。對腫瘤體積較小,有蒂者內科治療,定期隨訪;對有明顯臨床癥狀、惡變的或未能排除惡性腫瘤者應該及時手術治療。該患者因癥狀明顯選擇十二指腸息肉摘除術,術后患者恢復良好,需繼續(xù)隨訪以觀察療效。
參考文獻
[1]姜旭生,徐克森,壽楠海.十二指腸良性腫瘤的診斷和治療〔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3,12(11):849-851.
[2]陳文旭.Brunner腺瘤研究現狀〔J〕. 現代診斷與治療,2010,21(5):276-277.
[3]許國強,章宏,厲有名,等.15例十二指腸Brunner腺瘤的診治〔J〕.中華消化雜志,2006,28(8):511-514.
[4]秦東梅,蘭建云.十二指腸Brunner腺瘤1例臨床病理分析及文獻復習〔J〕.現代中西醫(yī)結雜志2012,21(36):4066-4067.
[5]魯嘉越,王堅,陳濤,等.十二指腸腺瘤一例〔J〕.外科理論與實踐,2008,13(4):375-376.
(本文通訊作者:馬平)
(編輯楊陽)
收稿日期2014-06-17
中圖分類號:R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7585(2015)01-01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