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鳳
(桐鄉(xiāng)市衛(wèi)生學校,浙江314500)
中職護理教學中護生“患者意識”的培養(yǎng)
張燕鳳
(桐鄉(xiāng)市衛(wèi)生學校,浙江314500)
通過到實習醫(yī)院走訪,了解中職護生在實習期間的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了一些令人深思的現(xiàn)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職護生缺乏“患者意識”。文章從3個方面分析中職護生缺乏“患者意識”的原因:課堂教學中重專業(yè)知識技能輕素質培養(yǎng),方法單一致“患者意識”滲透不深,護生成長經(jīng)歷致“患者意識”薄弱。然后從三緯聯(lián)動,滲透“患者意識”;教學創(chuàng)新,提升“患者意識”;實習實踐,強化“患者意識”3個方面實施中職護生“患者意識”的培養(yǎng)。
學生,護理; 臨床實習; 護士病人關系; 教育改革
近年來,通過走訪實習醫(yī)院了解到中職護生的一些情況。護生到臨床實習表現(xiàn)較好,操作能力強,取得了部分醫(yī)院護理部的好評,但是也發(fā)現(xiàn)一些令人深思的現(xiàn)象。現(xiàn)象一:有的護生上班期間對患者的病痛漠不關心,覺得患者主要是醫(yī)生的責任,導致護患關系和溝通不良等?,F(xiàn)象二:護生剛踏入社會,在護理工作中技巧不足,會因為一件小事或者一句話與患者發(fā)生沖突,嚴重的話導致一系列的護患醫(yī)療糾紛。以上案例說明了中職護生“患者意識”較差,也反映了護生培養(yǎng)存在著缺陷,尚不能充分地滿足社會和醫(yī)院的需求。“患者意識”在護理倫理學中可以稱為“同理心”。同理心是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觀地理解當事人的內(nèi)心感受,而且把這種理解傳達給當事人的一種溝通交流方式[1]。在與患者接觸過程中,護患關系的和諧建立是保證患者康復、提高患者治愈率、減少糾紛和矛盾的基本條件[2]。
1.1 課堂教學中重專業(yè)知識技能輕素質培養(yǎng) 目前護理專業(yè)課堂教學中一直沿用傳統(tǒng)學科型課程教學模式,比較注重理論的講授和護理操作的訓練,而忽略了學生素質方面的培養(yǎng)。護生投身在繁重的理論學習和操作技能訓練中,無暇顧及非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加上其沒有真正認識到人文素質知識在護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導致護生在護理工作中普遍缺乏“患者意識”。
1.2 方法單一致“患者意識”滲透不深 傳統(tǒng)的護理教學方法可以使護生的專業(yè)護理操作技術得到鍛煉,理論知識得到豐富,但是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比較適用于培養(yǎng)考試型人才。教學方法的單一沒有體現(xiàn)出對于護生“患者意識”的培養(yǎng)的重要性,導致護生在實習的時候仍然不能有效地與患者進行溝通。作為中職學校護理教育的教師,要具備教師身份的“三重性”,即知識的傳授者、操作技能的指導者、工作態(tài)度與情感的引導者。
其中每一個角色要充當成功,教師均要付出艱辛的努力。
1.3 護生成長經(jīng)歷致“患者意識”薄弱 大部分護生受心理成熟度、生活經(jīng)歷及文化背景等影響,護生在準確感知不同護理對象的情緒和護理需求,滿足其情感和護理方面的需求方面存在不足,從而影響了其溝通能力[3]?,F(xiàn)在的中專生護生年齡16~18歲。很大一部分是獨生子女,從小生活條件優(yōu)越,嬌生慣養(yǎng),很少參加家務勞動,對他人缺乏理解和關心,缺少同情心,愛心和責任感。護生考慮問題較多的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導致在工作中的“患者意識”較為薄弱。
2.1 三維聯(lián)動,滲透“患者意識”
2.1.1 看 以榜樣的事跡來感動和激勵護生。榜樣作用具有廣泛的感染力,榜樣對先進人物是一種贊譽、一種尊重,將人類高尚的品質和頑強的意志通過榜樣的力量體現(xiàn)出來[4]。在課堂教學中觀看南丁格爾事跡的影片片段,讓學生們看后思考和討論,并概括其品質。處處為患者著想,急患者所急,將患者的健康和幸福作為自己最大的快樂;展示非典時期的新聞和事跡,護士戴著多層口罩,穿著厚厚的防護服,無怨無悔的護理非典患者的景象;查閱“5·12”汶川地震時的圖片和資料,看到一個個“白衣天使”救護傷員的感人事跡,其優(yōu)秀品質深深感動著護生,當這些榜樣的事跡深入護生的腦海時,無形中就理解了什么是“患者意識”。
2.2.2 聽 邀請護理專家進行護理服務禮儀,護患溝通藝術,護理專業(yè)人文精神等的講座。從護理前沿信息出發(fā),結合醫(yī)院實際工作案例,與學生進行思想上的深層次的交流。在講座時,也可以安排現(xiàn)場提問,現(xiàn)場安排游戲環(huán)節(jié)等,使學生學會傾聽,在聽的過程中理清思路,明白護理工作中的“患者意識”。
2.2.3 動 在平時護理課堂教學中開展“患者意識”培養(yǎng)的實踐活動。如“假如我是一名患者”、“白衣天使,我心中的夢”等征文和演講比賽;開展護理技能操作競賽;在護理禮儀課堂后進行護士禮儀的匯報表演等。通過一系列活動,使護生對護理專業(yè)的認識更加全面,在不知不覺中培養(yǎng)了很好的“患者意識”。作為課堂的延伸,安排護生到社會上進行實踐活動。護生將來從事的是治病救人的職業(yè)。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引導護生對我國醫(yī)療衛(wèi)生工作現(xiàn)狀有進一步了解,讓護生知道高質量的護理工作對人們健康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義。例如,到社區(qū)進行常見疾病的健康預防宣傳,到社區(qū)給居民測血壓和測血糖,并對其進行健康宣教。
2.2 教學創(chuàng)新,提升“患者意識”
2.2.1 案例分析,捕捉患者心理 有研究顯示,患者收治??撇煌湫枨笥刑厥庑訹5]。在講解課本專業(yè)知識用到的案例分析,要經(jīng)過精心設計,要具有典型性。教師給出教學案例,學生通過分組討論,對患者提出整體護理。在討論過程中重視分析患者的心理,捕捉患者在疾病不同階段的心理需要,并制訂相應的護理措施。在教學中,教師從學生角度思考問題,學生覺得很有收獲,同理讓學生理解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要有“患者意識”,從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患者,同情患者,關心患者。
2.2.2 角色扮演,感知患者需求 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沒有接觸過臨床,沒有臨床護理工作的親身經(jīng)驗。所以在護理教學中改編原始的臨床病例,通過角色扮演,情景模擬展現(xiàn)典型案例。讓學生分別扮演某種疾病的“患者”與“護士”進行交流,通過角色扮演,鍛煉學生“患者意識”的能力,培養(yǎng)理解和尊重患者的思維習慣。如在外科護理“闌尾炎患者的護理”教學時,讓1名學生表演患者,表現(xiàn)疾病的癥狀和體征,1名學生扮演家屬,1名學生扮演護士。重點是術前護理和術后護理表演,表演過后,讓扮演“患者”的學生講述自己作為患者的感受,并討論提出新的“術前、術后護理方案”,然后調換角色進行表演。在這個過程中激發(fā)護生探索減輕患者生理和心理痛苦的方法,并且增進了護生對患者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從而對護生的心靈造成觸動。
2.2.3 真人演練,體驗患者病痛 在護理操作教學中選擇部分操作如靜脈輸液、肌內(nèi)注射、皮內(nèi)注射、口腔護理、鼻導管吸氧等操作,教學過程中讓護生相互之間以真人練習,請學生一對一分別扮演“護士”和“患者”進行真人操作,學生體驗護士及患者的角色。通過交流,捕捉患者的心理需求,產(chǎn)生對患者的同情心。學生在扮演“護士”角色時會有緊張和焦慮等心理,主要是擔心扮演“患者”的學生會因為自己操作失敗受痛苦,當實驗成功后又會感到喜悅和自信。扮演“患者”角色的時候,擔心“護士”的護理技能不熟練。通過真人演練,明白護士角色功能,也能從患者角度理解其心理需求,培養(yǎng)了護生的“患者意識”。
2.3 實習實踐,強化“患者意識”
2.3.1 分組課后見習 護理人員是臨床一線人員,是和患者接觸最為密切的醫(yī)院工作者,在校學習期間加強護生和患者接觸和溝通,讓護生切身地感受患者的疾痛,強化護生在校學習期間“患者意識”的培養(yǎng)。授課后及時安排臨床實踐活動,讓帶教教師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個體化教學,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疾病護理評估,作為課后作業(yè),并上交護理評估報告。把見習所見所感帶回到課堂上,能幫助護生很好地應用所學知識,也可以增加護生的專業(yè)興趣,把簡單的被動教學變?yōu)橹鲃訉W習[6]。讓護生在短暫的護理見習過程中以最有效的方法深入了解患者,真切接觸患者,重點是交流溝通,感知患者的疾苦,進行心理護理,在與真實的患者交流的過程中去體察自己和患者的感受,體驗尊重、同情和理解,從而提高自己的“患者意識”。在見習過程中,學生跟著帶教教師,也觀察到教師在日常護理工作中對患者的關心和護理技能,親身體會到一線工作中醫(yī)護人員對患者關愛的重要性。通過實踐達成對護理理念的深度了解,使護生明確自己的專業(yè)地位和今后的就業(yè)取向[7]。
2.3.2 低年級預見習 安排護理專業(yè)學生利用寒假和暑假,回家鄉(xiāng)所在地,根據(jù)家鄉(xiāng)的具體情況任選一所的社區(qū)醫(yī)療服務站、各級醫(yī)院,按照要求進行為期2周或4周的預見習。學生自主聯(lián)系,自愿參與,早期感受醫(yī)院環(huán)境和護理工作,感受患者疾苦,促進醫(yī)學基礎知識與臨床護理知識的結合。在臨床預見習中,看見危重患者的痛苦,甚至看到生命的消逝,讓同學們感受學習知識的重要性。參加過預見習的護生在后期學習中會更加主動,更容易理解臨床專業(yè)知識;在實習的時候也能很快進入角色,較快地展開獨立操作。有利于激發(fā)護生的“患者意識”,促使其自覺樹立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思想。
2.3.3 安排臨床實習 實習前加強人文培訓,包括常用溝通技巧、護患溝通技巧、實習初期角色的轉換等,強化臨床護理操作技能培訓,教學中多組織病例討論等。增強護生自身心理素質,臨床理論和技能,增加到臨床實習的自信心,減輕護生下臨床之前的焦慮。有人建議,護理專業(yè)實習生應學會換位思考、學會稱呼、學會微笑、學會傾聽、學會表達尊重[8]。在參與醫(yī)生、護士查房和操作的過程中,以及面對病情變化莫測的患者時,可以提高觀察能力[9],并能體會到患者的疾苦和需求。對患者的需求能進行恰當?shù)幕貞缡中g室護士術前到病房,為患者提供專業(yè)訪視,術中推行“細節(jié)告知”[10],讓患者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減輕對自己病情的擔憂等。除了向臨床教師學習外,多借閱心理和溝通方面的書籍,運用于臨床實踐。有意識地增加與患者的溝通交流,改變患者對護生持有的一些不信任看法,爭取理解,為自己創(chuàng)造出有利的實習條件。對于一些樂意合作的患者,尋找機會邀請其開展護患交流,讓護生真正了解患者的期待和需求,收集好意見和建議,改進自己的工作。同時在實習期間增加關懷項目,每月對患者進行1次健康教育或心理護理,寫成報告,記錄在實習手冊內(nèi),成為考核學生實習合格和優(yōu)秀的內(nèi)容之一。
綜上所述,教師在中職護理教學中加強對護生“患者意識”的培養(yǎng)實踐,長期堅持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培養(yǎng)訓練,護生就會養(yǎng)成一種積極和主動的習慣站在患者角度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增加護生在護理工作中的自信,增強護理技術的提高,獲得捕捉患者心理需求的能力,最終提升護理服務質量,同時得到患者對實習護生的滿意和認可。
[1]王靜.高職護生同理心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4,12(20):101-102
[2]鄭華,吳海燕.激勵理論在化療病人心理護理的應用效果[J].中國健康月刊:學術版,2011,5(5):56.
[3]莊沁紅,江金梅.護生共情能力與護患溝通能力的相關性研究[J].當代護士,2014(2):174-175.
[4]陳綺美,曾華志,梁麗敏,等.激勵模式用于護理管理中的效應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6):94-95.
[5]高興蓮,胡娟娟,楊英,等.手術患者人性關懷護理需求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外科版,2012,27(20):17-19.
[6] 鄒玉萍.臨床見習在護理學基礎教學中的重要作用[J].當代醫(yī)學,2011,17(2):158.
[7]陳潤,楊艷,蘇紅衛(wèi).護理專業(yè)學生臨床營養(yǎng)學教學現(xiàn)狀調查分析[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1,27(14):2237-2238.
[8]王曉燕,彭晶.共情在護患溝通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1,9(8A):2032-2033.
[9]姜雋,李信梅.高職護理專業(yè)2種臨床見習模式的對比研究[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7,25(24):111-112.
[10]白曉霞,敬潔.手術室開展優(yōu)質護理服務的實踐與效果[J].護理學雜志,2012,27(8):51-53.
10.3969/j.issn.1009-5519.2015.09.062
B
1009-5519(2015)09-1425-03
2014-12-23)
張燕鳳(1981-),女,浙江海鹽人,講師,主要從事護理教學工作;E-mail:537914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