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學審美與法律人正義信念的養(yǎng)成
鄧春梅,董慧
(湘潭大學法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湖南女子學院會計系,湖南 長沙 410004)
摘要:通過文學欣賞,文學審美為法律人正義信念的養(yǎng)成提供了最富感染力的倫理教化與人文熏陶,能夠大大提升法律職業(yè)者的人格魅力。然而,文學愛“美”,法學求“真”,二者在講究個性還是立足共性、結(jié)果正義還是過程正義等方面又齟齬不合。
關(guān)鍵詞:文學審美;法律人;職業(yè)倫理;正義信念
中圖分類號:D9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681(2015)01-0065-03
收稿日期:2014-10-28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文學修養(yǎng)與法律職業(yè)素養(yǎng)研究”,編號:12C0381。
作者簡介:鄧春梅(1979— ),女,湖南邵陽人,湘潭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后在站研究人員。研究方向:法學理論。董慧(1987— ),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女子學院會計系助教。研究方向:法學理論。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legal belief in the literary aesthetic justice can not only provide the most rich ethical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edification infectious, but also greatly enhance the legal occupation personality charm. However,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For example, the pursuit of literature is "beauty", while for law it is "real" .Moreover, they are very different in emphasizing personality or common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 justice or procedural justice, etc.
文學審美,簡單來說,就是通過閱讀,文學敘事中內(nèi)含的“美丑是非”觀念能夠滲入讀者的心田,進而對讀者的人生觀、價值觀等產(chǎn)生某種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具體到法律人正義信念的養(yǎng)成而言,文學審美可以陶冶情操,培養(yǎng)法律人對公平正義價值的豐富理解與深刻認識,進而推動法律人正義信念與人文關(guān)懷的養(yǎng)成。從某種意義上說,西方“法律與文學”運動的濫觴,正是基于此種判斷。因此,文學審美對法律人以正義信念為核心的職業(yè)倫理的養(yǎng)成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
對文學敘事的“審美”,其實就是對文學作品的審美判斷,是文學作品通過故事情節(jié)的設(shè)計、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展現(xiàn)出互為對照的美丑善惡對比,從而在讀者心目中形成關(guān)于是非美丑、好歹善惡的復雜判斷。好的文學作品,之所以獲得普遍認同與廣泛共鳴,原因之一在于作品內(nèi)含的是非美丑觀,與廣大讀者的審美意識、是非判斷遙相呼應、彼此契合。整體而言,文學敘事中的“美丑善惡”與法律正義信念之“是非曲直”判斷間存在著某種同源性與一致性。換言之,文學敘事與正義信念都秉承著對善良正直、誠實信用等人類主流價值的共同追求,它們是“真善美”樂園中兩枚同樣瑰麗的果實。因此,通過閱讀文學作品,提高法律人的文學審美能力,可以為法律人理解公平正義提供人文精神的滋養(yǎng)。像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狄更斯的《荒涼山莊》等涉及法律題材的作品,通常都是引導法律人形成正確的是非觀正義觀的優(yōu)秀教程。丹勒普就曾說過,“在一名律師或者一名法律系學生閱讀狄更斯的《荒涼山莊》之后,他就不會再對在桌間穿梭的當事人完全冷漠或客觀了。”[1]而一些即便看似與法律并無直接關(guān)聯(lián)的作品,如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國人熟知的《西游記》等名著,因為充滿了對人生信念、生命價值等人類永恒主題的思考與探索,因此也會成為文學審美與法律正義信念養(yǎng)成間的有益橋梁。
卡多佐法學院的威斯伯格教授很早就提倡將名著法適用到法學教育中來。他出版的《語詞的失敗》里,就融會貫通這個方法。他認為,文學名著為法律的各種人文價值提供了最好的倫理描述。他指出,文學作品詳盡地描述了各色人物的生命關(guān)懷與價值訴求,它具有各種道德倫理學說所無法企及的動人效果。他進一步指出,通過研究名著里面的人文價值,能夠使法律人切實地洞察法律文本內(nèi)含的人文關(guān)懷。他說:“關(guān)于法律的小說,一如我們所提到的,特別是法律程序小說,是通往人類理解的道路。”[2]除此之外,威斯伯格也堅信,對于法律人正義信念的養(yǎng)成而言,作品閱讀、文學審美有著不可替代的教化與啟示作用。在他看來,對文學作品的閱讀,一方面增強了法律人對是非善惡的感受力與敏感度,同時也符合將法律人塑造為有教養(yǎng)群體的目標。
努斯鮑姆(Nussbaum)——法律與文學研究的另一位主將,在其著作《詩性正義——文學想象與公共生活》的第四章“詩人作為裁判”中,從文學修辭的角度對史蒂文斯、波斯納、懷特以及伯格大法官針對具體案件撰寫的法律意見進行了文學分析。努斯鮑姆的基本判斷是:“為了達到完全的理性,裁判必須同樣有能力進行暢想和同情?!盵3]在這里,努斯鮑姆的本意是,一名法官該通過恰當?shù)奈膶W修辭來最好地、最有說服力地表達其心中的是非判斷,從而達至一個“詩性裁判”。而他所指出的文學修辭與法律判斷之間的密切關(guān)聯(lián),同樣也包含了法官乃至所有的法律人通過文學審美來形成更具包容性、更富同情心的正義信念的意涵在內(nèi)。正如美國斯蒂芬·布雷耶法官指出的那樣,“能夠以小說家的方式去思考人們的生活,是法官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盵4]
另一方面,通過文學審美提升文學素養(yǎng),為法律人理解正義提供了多元的視角。一般而言,法律人處理案件時,總是會習慣性地站在法學的視角來進行思考,其思維容易陷入一種機械化和邏輯化的模式中,由此導致過多地關(guān)注法律條文本身,從而忽略了隱匿于法律背后的人文精神與社會關(guān)懷。這種單向度的法律思維往往過于片面單調(diào)。而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尤其是直接涉及法律問題的文學作品時,法律人會被引導著去挖掘隱藏在作品背后的公平正義等法律精神,從而為法律人理解枯燥的法律價值提供一條新的、感觸細膩的文學路徑。此外,通過跌宕起伏的劇情發(fā)展、扣人心懸的情節(jié)設(shè)計,文學作品往往容易牢牢抓住法律人的視線,打動法律人的心弦,從而舒緩法律人僵化呆板的專業(yè)思維。這樣一來,通過大量的閱讀體驗獲得文學審美后,法律人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感受會大大增強,此后他們在制定、適用法律時,也就會從更多的視角與層次來考慮法律的價值與意義問題。
簡言之,文學審美為法律人理解多樣性的是非善惡觀,形成更具現(xiàn)實感、更有包容性的正義信念提供了新的視角與路徑,它能增強法律人的人文關(guān)懷,進而提升法律人的人格魅力。
二
當然,文學中的美丑善惡與法律中的是非曲直雖然存在著明顯的同源性與一致性,但不可否認的是,二者間確實也存在著一些區(qū)別與差異。因此,通過文學審美來促使法律人養(yǎng)成正義信念也有其限度問題。
首先,在真善美三個同樣終極的目標之中,文學最講究“美”,而法律則通常更看重“真”與“善”。讀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作品中有許多關(guān)于寶玉夢游太虛幻境的玄妙描寫。從文學審美的角度來看,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合理虛構(gòu)與想象,“太虛幻境”的存在為寶玉、黛玉、寶釵之間的愛情糾葛增添了某種神秘的宿命論色彩,大大增強了小說的厚重感與審美感。然而,要是從講究真實性的法律思維邏輯來看,《紅樓夢》關(guān)于太虛幻境的描寫可能會變成一種無稽之談。因此,文學審美與法律正義感畢竟是兩種不同的事物,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讀者所經(jīng)歷的審美體驗并非全部都有益于法律人正義信念的養(yǎng)成。
而且,法律所追求的正義,被稱為是“看得見的正義”,它源于一句廣為流傳的法律格言:“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xiàn),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加以實現(xiàn)”(Justice must not only be done, but must be seen to be done)。這種“應得到實現(xiàn)”的“看得見的正義”,重點是指司法過程、審判過程的公平,而不是司法結(jié)果、裁斷內(nèi)容的公正。也就是說,雖然并非完全不關(guān)注實質(zhì)結(jié)果,但法律直接追求的往往只是一種形式正義或程序正義。與之相反,文學審美所看重的,恰恰是某種實質(zhì)正義或者說結(jié)果正義。例如,戲曲、小說里的包公,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鐵面無私、執(zhí)法嚴明,在民間贏得了“青天”的美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上的“正義之神”。然而,從現(xiàn)代法律人的正義信念來看,包公的很多斷案卻是有違程序正義或法治精神的。如著名的尚方寶劍案中,包公先斬后奏、輕信口供等,明顯就違反了程序正當原則。
最后,文學審美追求個性張揚,注重讀者個人的文學感受,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法律人正義信念的養(yǎng)成,強調(diào)的卻是作為職業(yè)共同體的法律人的整體感受與群體共性。因此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感受總是天馬行空,恣肆汪洋,盡力追求變化與創(chuàng)新,充分彰顯其個性與獨特性。而法律人思考的正義問題,卻是社會大眾的普遍要求與整體訴求,它是一種共同意志的凝結(jié)或多元訴求間的折衷妥協(xié)??傊扇说恼x信念主要回應人類整體的普遍欲求,而文學審美倡導的恰恰是一種獨特私秘的個人體驗。
三
綜上所述,通過作品閱讀,文學敘事中內(nèi)含的善惡美丑觀念能夠影響讀者的內(nèi)心,提升其感悟力與敏感度,增強其對人、事、物同情性的理解能力與想象能力。就法律人正義信念的養(yǎng)成而言,這種文學審美過程能夠為法律人理解多樣性的是非善惡觀,形成更具現(xiàn)實感、更有包容性的正義信念提供豐富多樣的多元視角。與此同時,文學審美還能提升法律人的人文情懷,增強其對社會問題的深層關(guān)懷,從而為法律人正義信念的形成提供堅實的情感基礎(chǔ)與厚重的責任倫理。
不過,雖然文學審美對法律人正義信念的養(yǎng)成具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但二者也并非是若合符結(jié),完全契合的。文學與法學,一個追求激情與浪漫,一個則秉持理性與務(wù)實。在真善美這三種人類終極價值面前,文學最講究“美”,法學卻更看重“真”。此外,文學審美看重的通常是某種實質(zhì)正義與結(jié)果正義,而法律正義直接實現(xiàn)的往往只是一種過程正義或程序正義。最后,文學審美追求個性與獨創(chuàng)性,而法律人正義信念的養(yǎng)成,強調(diào)的卻是作為職業(yè)共同體的法律人的整體感受與群體共性??偠灾?,文學審美能夠在很多方面促進法律人正義信念的養(yǎng)成,但在個別層面二者又分道揚鑣了。
參考文獻:
[1] 張文顯,李步云.法理學論叢(卷3)[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 胡水君,南溪.法律與文學:文本、權(quán)力與語言[A].朱景文.當前西方后現(xiàn)代法學[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4]瑪莎·努斯鮑姆.詩性正義[M].丁曉東,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On Literary Aesthetic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Legal Professionals’Justice Beliefs
DENG Chunmei,DONG Hui
(School of Law,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China;
Department of Accounting,Hunan Women’s Univ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4, China)
Key Words:literary aesthetics; legal professionals; professional ethics; justice beliefs
(責任編校: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