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反民主言論試析*
薛光遠,陳宇翔
(湖南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湖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長沙410082)
摘 要:“民主”自傳入海內(nèi)之日起,便與“西化”、“君憲”、“共和”等觀念混雜通融,成為影響中國社會變革不容忽視的思想力量之一。在中西分化、新舊對立的思想環(huán)境中屢遭質(zhì)疑和反對。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部分知識精英針對“民主”在理論與實踐中所顯露的弊端持續(xù)進行理性思考與建言;二是部分儒生士紳基于傳統(tǒng)價值觀念而排斥或反對新觀念或新思想;三是文化保守主義者因“西學東漸”而產(chǎn)生的抵制情緒。這些理性思索與情緒宣泄交織的言論,涉及“民主”的諸多方面,對民主觀念在中國的開通前進產(chǎn)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任何時候輕視、蔑視甚或無視反民主言論,均不能構(gòu)成對中國近現(xiàn)代民主發(fā)展史的完備研究。因此,就清末民初的反民主言論及其背后的思想因素做必要的綜合與分析,用以探查民主在中國舉步維艱的歷史因緣以及中國民主發(fā)展的若干特質(zhì)。
關鍵詞:清末民初;反民主;民主
中圖分類號:D08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5-06-12
作者簡介:薛光遠(1983-),男,河南平頂山人,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生。研究方向: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陳宇翔(1965-),男,湖南隆回人,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政治思想史。
晚清以來,西方文化挾風鼓浪、叩關而來,古舊中國沉悶的思想空氣為之一變,各種思潮、言論在謀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核心理念下如雨后春筍,紛紛嶄露頭角,甚或奪人耳目。其中,“民主”因與“西化”、“君憲”、“共和”等觀念的混雜通融,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思想力量之一,既被許多人奉為進步之利器、救亡之圭臬,也不乏有人視之為肇亂之淵藪、亡國之觸媒。懷疑民主甚或反對民主的言論便由此而生。然而正如“民主”概念在今日學界仍無法取得共識一樣,“反民主”的言論多因人們對“民主”的理解與闡釋不同而有所區(qū)別。具體而言,清末民初之時,“民主”始終處于不斷地變化發(fā)展之中,其形態(tài)逐漸由對西方富強之道的觀察與想象變?yōu)閷嶋H的政治操作,其觀念也漸次由君主立憲變?yōu)槊裰鞴埠汀M管這種發(fā)展始終與作為榜樣的西方有所區(qū)別,卻彰顯出民主在中國獨特的生命力與適應性。與之相對應,反民主言論對“民主”的發(fā)展亦步亦趨,在具體的時空背景之中各有所指,甚或針鋒相對,呈現(xiàn)出流質(zhì)多變且針對性極強的特點。它既有礙于民主的開通前進,又為民主發(fā)展提供了難得的“諫言”,擴散了民主的影響,成為觀察和梳理近現(xiàn)代中國民主發(fā)展歷程的重要視角。
一、湮沒在反對西化聲浪中的反民主論述
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屢敗于西方列強之手,國人不得不“睜開眼看世界”,并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基調(diào)之上謀求富強之途,對于西方政教、文化開始有所了解,并漸生羨慕之情?!拔骰敝饾u成為晚清變革在思想與行動上的后援之一,無論自強,還是求富,背后都有向西方學習的影子存在。以歷史長程的眼光來看,此實為社會發(fā)展之必然,然而在所謂碩儒士紳的眼中,“西化”之種種措施不但有違儒家倫理綱常之基本教義,更在形勢上攜堅船利炮之威勢,勢必引發(fā)情緒上的反彈。值此情勢之下,夾雜在“西化”之中的民主因素,也一并受到質(zhì)疑與反對。
就晚清士人的變革思想而言,大抵不出練兵制器、興實業(yè)、育人才的范疇,他們對于民主的認知主要來自于部分士人的見聞。這些士人或由于出使國外、或由于流連香港等地,對西方政教有直觀的感知和向往,因而對于最能代表西方民主形式的議會制度多做留意和宣傳。如張德彝在記錄1876年隨郭嵩燾出使英國見聞的《四述奇》中,留下他參觀英國巴力門開會議時情形的記述,并且盛贊巴力門的成員議論時政“務期適于理,當于事而后已”,“合眾論以擇其長,斯美無不備,順眾志以行其令,斯力無不殫”,理想至極;又如王韜稱譽“泰西”的“君民共主之國”的政治體制是“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隱得以上達,君惠亦得以下逮”的體制,“猶有中國三代以上之遺意焉”。[1]121以今人的眼光來看,這些論述不但極為膚淺,且多有牽強謬誤之處,然而即使這一點民主因子的介紹,也在閉目塞聽、夜郎自大的國內(nèi)思想界引起了不小的反應?!傲郎卸Y義而不尚權(quán)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2]倭仁將“嚴夷夏之防”的傳統(tǒng)理論發(fā)揮到極致,進而在華夷之辨、人禽之辨中徹底否定西方的政教與器物。郭嵩燾出使英國,未出行便已“人神共憤”,更有王闿運“不容于堯舜之世”的挖苦與嘲弄。中國雖于外戰(zhàn)接連失利,但并未觸動儒家士紳在文化和心理上的優(yōu)越感。他們?nèi)匀怀撩栽凇疤斐蠂钡穆淙沼鄷熤?,對于夾雜在西方觀感之中的民主因子缺乏必要的敏感和足夠的重視,在他們看來,中國固有政教文化遠非外國所及,西方的東西只是末藝而已?!凹妓嚮臻L,富強謀術(shù),即縱能精,于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又何有所取耶?若謂天地人物,皆可以算學得之,似此則外洋宜有治而無亂,有興而無衰,有生而無死,有存而無亡,有強而無弱,有富而無貧。何以治亂興衰生死存亡富貧之故,外洋亦又得而握之?蓋此算數(shù)之中又有一天理之主宰焉。外洋但知一時一事之推測,而中華早悉百世千載之推測,斯即我又圣人,而外洋不能企及者”。[3]159更有論者言:“治國之道以正人心,原風俗為先。法制之明,抑又其次,況(中國)法制本自明備,初無俟藉資于異俗。詎可以末流之失,咎其初祖,而遂以巧利之說道之哉”。[3]159-160這些針對西學的言論自大且傲慢,透露出當時思想界對于西學的批判多是基于態(tài)度,而非學理——他們無意對西方政教進行細致的了解,更無意與倡言西學之人進行學理上的探究,而將其言論一概視為“妄言”進行詆毀與謾罵,如指責馬建忠、丁日昌等人,“其人皆屢被譏彈,而時號通曉洋務,專能依據(jù)洋書,條陳新法,陽為創(chuàng)設,陰便私圖”,“皆唯利是圖,通外洋以蠹中國”。
由此可見,在甲午巨創(chuàng)之前,中國思想界的反民主言論基本被湮沒在反對西化的聲浪之中,少有切實的理性爭論。究其原因,則在于民主聲音過于微弱。從邏輯上講,反民主言論因“民主”議題的爭論而起。在當日中國,議會、立憲、選舉等與民主緊密相關的內(nèi)容并不為人熟知,導致“民主”既不具備明晰的概念,也沒有特定所指,只是一種對于西方政教的描摹與想象,因此也就不可能產(chǎn)生真正的思想爭鳴,只能是一種指向不明(多為針對空泛的“西化”概念)的態(tài)度上的否定和情緒上的宣泄,真正具有學理色彩和思想爭鳴意味的反民主論述要到戊戌維新之時才蔚為大觀。
二、以綱常倫理反對變法圖存的反民主言論
戊戌變法前后為西方民主觀念在中國思想史及政治史上的第一次集體發(fā)聲時期??涤袨椤⒘簡⒊?、譚嗣同等人直言“國之強弱悉推原于民主”,[4]42欲以君主立憲取代皇權(quán)專制,如巨石投湖,激起思想界的強烈反彈。一時之間,關于域外政治制度及思想文化的論述被域內(nèi)士子爭相閱覽、辨析。圍繞著變法圖存,康、梁等人與固守儒家倫理綱常的衛(wèi)道士展開針鋒相對的辯駁。雖然論爭雙方均著眼于現(xiàn)實政治的興革存續(xù),而無意對“民主”思想本身做學理上的建構(gòu),但伴隨著批駁詰難的深入,民主的面目越發(fā)清晰,其影響也逐漸擴大;與其相對應,反民主言論也逐漸脫離單純的情緒宣泄,引申出部分具有歷史合理性的擔心與憂慮。
察康、梁等變法之言說,并不非議孔孟,反以孔子學說為表,內(nèi)里填塞了大量君主立憲、民主政治的因素。但這一委婉的處置手段,并不能安撫以綱常名教為言行準則的士大夫,其根本原因在于民主思想與儒家主流價值南轅北轍、相互抵觸。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儒家思想的非議不啻動搖傳統(tǒng)士大夫安身立命的根本——倫理綱常,因此,這一時期的反民主言論借助于對綱常名教的維護,繼續(xù)肯定君主地位的不可動搖,進而反對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在傳統(tǒng)士大夫心中,君為五倫之首,神圣而不可侵犯,議之非之,俱為大逆,因此,他們進而肯定上下之義、陰陽之說,認為此乃自然之秩序,不容紊亂。張之洞言道:“五倫之要,百行之原,相傳數(shù)千年,更無異義,圣人所以為圣人,中國所以為中國,實在于此”。[5]18至于中國之積弱,在傳統(tǒng)士大夫眼中,與民主、變法并無關系。“富強必探其本,必進其治,斷非法自然,棄君臣,專事賈胡之事,變?yōu)槊裰髦畤?,而后乃與大道適也”。[6]27在他們看來,國政之本在君而非民,權(quán)利之始由君而非民,因此,暢言民主,不但無助于國家富強,反而會招致內(nèi)亂外侮,導致速亡?!爸翁煜抡撸髾?quán)不可旁落,況下移于民乎?所以宜通者,惟上下之情耳!……樊錐謂可一其心,吾謂實億萬其心,此則亡且益速,又焉能起而救之”,[7]3“中國自堯舜禪讓以來,已成家天下之局,亦以地大物博,奸究叢生,以君主之,猶且治日少亂日多;以民主之,則政出多門,割據(jù)紛起。傷哉斯民,不日在瘡夷水火之中哉”。[8]13由此可見,以固守倫理綱常為核心,保存道統(tǒng)為主軸,這是戊戌變法時期反民主言論的第一個顯著特點。
隨著爭論的逐步深入,傳統(tǒng)士大夫不得不以較為客觀、開闊的眼光去看待民主在西方國家實行的情況,進而找到其不足之處,用以證明中國確實無仿效西方、實行民主政治的必要,這是維新變法時期反民主言論的第二個特點。雖然這種言論為數(shù)不多,所察亦多有失實,卻也能反映出反民主言論的理性韻味來。譬如,王仁俊就西方史實觀察,認為民主國家的動亂不安是不可避免的命運;西方之強盛,與民主政治的施行并無太多關系:“自周敬王三十四年時,大秦始立民主,宜乎天下無事,永永禪賢矣。然而屋大維踐位后,仍為君主者十有余年,可見民主之政未必能久。法之多亂無論矣,西國如意為教主所駐地,而盜賊多;德為文學邦,而風俗靡。獨俄不有民主,軍權(quán)仍操,而勢甚浮興,然則彼之興豈在民主哉”。[6]22后世許多反民主言論,均是這種邏輯的推衍。張之洞、王先謙均持類似的觀點,即中西歷史發(fā)展迥異,政教風俗不同,長于西方的民主政制不合于中國的國情民俗,二者鑿枘不投?!懊駲?quán)之說,無一益而有百害。將定議院歟?中國士民至今安于固陋者尚多,環(huán)球之大勢不知,國家之經(jīng)濟不曉,外國興學立政,練兵制器之要不聞。即聚膠膠擾擾之人于一室,明者一,暗者百,游談囈語,將焉用之?且外國籌款等事重在下議院,立法等事重在上議院,故必家有中貲者乃得舉議員。今華商鮮有巨資,華民又無遠志,議及大舉籌餉,必推諉默息,議與不議等耳”。[5]20此種以中西歷史國情不同、國民素質(zhì)有別等原因證明民主并不適合中國發(fā)展的言論,比閉塞雙耳、不問黑白地將民主拒之門外的情緒反彈更進一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它表明儒家士大夫開始以理性的眼光看待民主問題,而他們所指出的國情問題也成為制約中國民主發(fā)展的重要議題。因此,無論從提升反民主言論深刻性的角度,還是從對民主發(fā)展阻礙因素的指明來看,他們的思想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三、對共和體制的反思與誤解
戊戌之后,康、梁流亡海外。身處“東學”策源地的日本,有助于以更為開闊的眼光反思變法的成敗,將近代以來國人關于民主的認知做系統(tǒng)的梳理,逐步形成完備的理論框架。其時正逢革命運動興起,充滿激進訴求和浪漫主義色彩的民主觀念逐漸取代康、梁等人的民主改良觀念,成為中國民主發(fā)展史上又一重大轉(zhuǎn)折。1911年,辛亥革命意外成功,革命黨人向往的共和體制取代康有為等人熱衷的君主立憲體制,成為中華民國最為基本的政治共識。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民主與共和本為西方政治觀念中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二者頗多抵牾之處。但在民國肇始之時,無論政治人物或思想人物是否清楚民主與共和的區(qū)別,大都傾向以共和統(tǒng)領民主,或以共和體制指稱民主,導致在當時的思想環(huán)境之中,共和與民主成為不可分割的關系,反對共和即反對民主,一時之間成為共識。另一方面,彼時對共和體制表示懷疑、否定的康有為、楊度等人,以今日眼光衡量,其言論均難用“反民主”一詞來概括。但若以當日思想環(huán)境為標準,設身處地的來看,他們對共和體制否定,不但與洪憲帝制、張勛復辟等歷史鬧劇相勾連,更與歷史前進的動向、民主發(fā)展的趨勢背道而馳,無論在現(xiàn)實發(fā)展還是國民情緒上都難以被理解和接受?,F(xiàn)實政治的發(fā)展既不能削足適履,更不可逆勢而動,因而他們的這種言論,亦應在反民主的框架下做必要的說明和論析。
民國建立之后,共和體制獲得空前的關注,同時也肩負著眾多的期許、承擔著極大的責任。但頂著“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光環(huán)的民國,迅速陷入軍閥混戰(zhàn)的局面,社會亂象叢生,民不聊生,比之晚清亂局似乎猶有過之??涤腥说热藢埠偷姆穸ㄓ纱苏归_:“夫以吾國廣土眾民,非整齊嚴肅不能為治。今盡棄整齊嚴肅之容,而為爭亂逢雜之象……政黨之大害如彼,國會之不肅如此。夫國會、政黨,立憲之二巨物也,而我國如此也,則立憲尚未可行也。追思戊戌時,鄙人創(chuàng)議立憲,實鄙人不察國情之巨謬也。程度未至,而超越為之,猶小兒未能行,而學逾墻飛瓦也。若夫未行立憲而超入共和,則是小兒慕飛船之悠揚太空,而邃欲學言,未有不顛墜而死者矣”。[9]880
承認共和體制的優(yōu)越性,但否認其能在中國取得成功,成為康有人等人共同的立論基礎,其原因大致有二個:第一,共和直接構(gòu)成對儒家倫理綱常及其政治原則的否定,而后者恰是中華立國之魂?!胺蚓V常名教,中國數(shù)千年相傳之國粹,立國之大本也。有之則人,無之則獸;崇之則治,蔑之則亂”。[10]141康有為還進一步論證了“國魂”與立國的關系:“亡莫大于國魂亡,而國亡次之。意大利不亡于奧乎?而國魂不亡,則今復立國而再強”。[9]797孔教一旦棄之,“則舉國四萬萬之人,彷徨無所從,行持無所措,悵悵惘惘,不知所之。若驚風駭浪,泛舟于大霧中,迷惘惶惑,不知所往也”。[9]863第二,中西國情不同,尤其是民眾素質(zhì)低下,驟然實行共和只能以悲劇收場。 “其一曰:東西學術(shù),事事可會通,唯倫理不可會通……其二曰:東方國以君主為國性,天命之性,順天者種存,逆天者種亡;其三曰:雖治道極盛至大同,猶為君主國。中華自古無民主觀念,故中華斷不能成為民主國體”。[11]古德諾的《共和與君主論》宣稱:“中國數(shù)千年以來,狃于君主獨裁之政治,學校闕如,大多數(shù)之人民智識,不甚高尚,而政府之動作彼輩絕不與聞,故無研究政治之能力。四年以前由專制一變而為共和,此誠太驟之舉動,難望有良好之結(jié)果者也”,因而”中國如用君主制,較共和制為宜,此殆無可疑者也”。[12]楊度更言,中國實行共和制,“欲為強國無望也,欲為富國無望也,欲為立憲國亦無望也,終歸于亡國而已矣”。欲謀國富民強,則“先去共和”,“非立憲不足以救國家,非君主不足以成立憲;立憲則有一定之法制,君主則有一定之元首,皆所謂定于一也”。[13]573古、楊論述,不出國情論之藩籬,本身并無特色,不過?;逝膳c革命派論戰(zhàn)中,梁啟超部分言論的變種而已,誠如梁氏所言:“與我十年舊論,同其牙慧,特其透辟精悍尚不及我十分之一、百分之一耳”。但古、楊一經(jīng)發(fā)聲,唱和之聲不絕于耳,亦可見反民主思想在中國之根深蒂固,非一日之寒。
憑心而論,康有為、楊度等人的言論,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民主,尤其是共和體制在中國情境的反思,將其歸入“反民主”范疇,多少有矯枉過正的嫌疑。但康有為、楊度等人沒能明白的是,國人固然由于五千年思想禁錮而對民主認知不足,但爭取自由、獨立、富強之心從未懈怠,而這些在近、現(xiàn)代歷史上從來都是與民主的發(fā)展息息相關、互為表里的。因此,以素養(yǎng)低下、準備不足等理由試圖挽住民主發(fā)展的大潮,只能與歷史發(fā)展的動向南轅北轍,注定以悲劇收場。
四、結(jié)語
民主觀念在近代中國具有多變的特質(zhì),不同的歷史階段側(cè)重各有不同,但其基本目標卻是明確的,即反對皇權(quán)專制、爭取自由空間和限制專制權(quán)力。這一條主線始終貫穿于不同階段的民主訴求之中,違背和反對的意見均構(gòu)成反民主言論的基本內(nèi)容。
反民主言論在中國思想界占有一席之地的主要原因在于“民主”在近現(xiàn)代中國的特殊遭遇:第一,民族危亡促使國人對于民主制度寄托了過于理想化的、急功近利的情緒,以為民主可以快刀斬亂麻般,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問題。這種在短期內(nèi)解決所有問題的幻想,一旦遇上挫折就會泄氣、抱怨以至砸爛重來。正如魯迅所講:“凡中國人說一句話做一件事,倘與傳統(tǒng)的積習有若干抵觸,須一個斤頭便告成功,才有立足之處,否則免不了標新立異的罪名,不許說話”。[14]第二,中國民主政治的先行者,在其思想深處大多認為國人智識太弱、素質(zhì)低下,需要在威權(quán)的訓導下才有實現(xiàn)自治的可能。從康有為到孫中山,概莫能外。
由此可見,近代中國無論是對民主抱以幾近盲目信仰的知識精英,還是對其持懷疑與猶疑態(tài)度的人士,對民主政治的籌議與論爭,幾乎都是對現(xiàn)實政治的回應,而非學理上的認知。正如哈耶克所言:“那些來自較不發(fā)達國家的、承擔著向其人民傳播理念之使命的人士,在接受西方訓練的過程中,所習得的并不是西方早先建構(gòu)文明的方式,而主要是那些由西方的成功所引發(fā)的各種替代性方案的夢想”。[15]2他們對民主價值的理解或依附于“西化”、“西方文明”之一端,在中西對立、古今對立的劃定中獲得肯定;或參差于中外有別的文化認知之中,成為根植于特定文化體系的政治景象,獨缺純?nèi)灰悦裰髦毩r值基點的思考。
參考文獻:
[1]熊月之.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籌辦夷務始末(六)[M].同治朝,卷四十七.
[3]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9.
[4]梁啟超選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5]張之洞.勸學篇·明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6]翼教叢編(卷3)[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7]翼教叢編(卷5)[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8]翼教叢編(卷4)[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9]湯志均編.康有為政論集(下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8.
[10]勞乃宣.桐鄉(xiāng)勞先生遺稿(卷1)[M].桐鄉(xiāng)盧氏刊朱印本,1927.
[11]祝曙光.袁世凱功過辯[J].探索與爭鳴,2004(1).
[12]古德諾.共和與君主論[N].亞細亞日報,1915-08-03.
[13]楊度集[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14]魯迅.熱風·隨感錄四十一[J].新青年(第6卷第1號),1919.
[15]F.A.Hayek.The Constiution of Libert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0.
責任編輯:立早
On the Research of Anti Democratic Rhetoric at the Period of Late Qing Dynasty at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XUE Guang-yuan,CHEN Yu-xiang
(MarxismSchool,Hu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Xiangtan,Hunan411201;
MarxismSchool,Hunan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2,China)
Abstract:“Democracy” had been mixed with other ideas such as “Westernization”, “Constitutional Monarchy”,“republican”and so on and had become one of the ideological forces impacting on Chinese social changes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since its incoming. It had been repeatedly queried and opposed in the environment that old and new ideas objecting to each other. As to the reasons, there may be three of them. Firstly, part of intellectual elites reflected and advised rationally on the malfunctions it presented in theories and practices.Secondly,it is that some Confucian scholars and country gentries rejected new thoughts based on traditional values. Thirdly, because of the fact that western countries invade China,cultural conservatives opposed to learn the western democratic politics. These anti-democracy words are full of rational and emotion, they involve many of the content related to democracy. The author believes no matter what people, what time can’t despise and neglect the study of the democratic rhetoric, otherwise you will make the history of Chinese Democracy not complete. Therefore, the author will make necessary synthesis and analysis on the anti-democratic literatur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and the thought factors behind them, so as to explore the historic reasons for why it is so difficult for China to implement democracy and some of the traits represen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emocracy.
Keywords: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anti-democracy; democ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