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艷芳,劉永安 (長江大學臨床醫(yī)學院 荊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普外科,湖北 荊州434000)
盡管在直腸癌經腹會陰切除術(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APR)中采用了TME技術,但因為盆底和會陰部顯露困難,操作難度大,所以仍有較高的環(huán)周切緣(circumferential resection margin,CRM)陽性率和局部復發(fā)率[1]。近年來,Holm等發(fā)明了直腸癌柱狀經腹會陰切除術(柱狀APR),通過改變患者體位來改善會陰部術野的顯露,使得手術難度大幅降低,擴大了切除范圍,使CRM陽性率得到有效的保證[2]。我科在2011年9月對2014年9月開展柱狀APR手術45例,經過積極的術后護理,效果滿意。
本組直腸癌患者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齡49~70歲,平均58歲。術前經結腸鏡及取活檢確診,腫瘤距肛緣1~5cm,T1~3期31例,T4期14例。22例接受了術前新輔助放化療,休息6周后手術。
先取平臥位,腹部按TME技術要求游離直腸系膜,保護好輸尿管和骶前神經叢,后方和兩側向下游離到肛提肌的起點處停止,前方切開腹膜返折,沿Denonvillier筋膜前向下稍做游離即可,切斷腸管,近端乙狀結腸于左下腹作永久性造口,縫合盆底腹膜關閉盆底,依層縫合腹部切口。翻轉患者置于折刀位,縫閉肛門,行擴大的會陰部切除:前方自會陰中心,兩側距肛緣3~4cm,后方自骶尾關節(jié)處,切口呈梭狀。依層切開,切除尾骨,打開骶前筋膜進入骶前盆腔,然后由后至前,將兩側肛提肌自起始處離斷,在前列腺或陰道后側直視下完整切除直腸、肛管。骶前放置引流管1~2根,自會陰傷口兩側引出,縫合皮下脂肪層和皮膚。如直腸前壁腫瘤累及前列腺或陰道壁,也一并切除,切除的標本呈柱狀。
本組患者手術均順利完成,術后出現(xiàn)肺部感染2例,抗感染治療后好轉。肝功能損害1例,患者年齡大,一般情況差,護肝治療后好轉。腹部傷口感染、脂肪液化3例,經保守治療好轉。骶尾部傷口延遲愈合3例,頑固性尿潴留1例,經反復導尿及口服藥物治療后好轉。1例患者放療后出現(xiàn)小腸不全梗阻,保守治療好轉。沒有出現(xiàn)造口出血、壞死、回縮、狹窄,未出現(xiàn)盆底腹膜疝,平均住院時間16.5d。術后隨訪,1例肛管肉瘤患者術后5月復發(fā),行擴大切除,現(xiàn)住院治療中,1例T4期患者出現(xiàn)腹壁傷口轉移癌,局部切除加放療后好轉,其余患者沒有出現(xiàn)局部和遠處轉移、復發(fā)。
患者最大的心理障礙是大便改道,所以要詳細解釋改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告知改道后剛開始有些不適應,但經過半年左右的適應后大部分病人都能正確的接受和護理,對勞動和社交活動影響很?。?]。
本組患者術后即使做了盆底生物材料修補或者縫合重建了盆底腹膜,但仍然較為薄弱,如過早下床活動易發(fā)生盆底腹膜疝[4],故術后臥床休息時間要適當延長,一般5d左右,這與傳統(tǒng)的APR手術有所不同。平時保持頭高腳低位,以利骶前引流和減少膈下積液積膿的發(fā)生。
注意查看腹部和會陰部切口有無出血、發(fā)紅、腫脹、溢液等情況,每1~2d換藥1次。對于肥胖患者腹部切口,我們應用自制多孔輸液器管做皮下引流1周左右,能顯著減輕感染機會。會陰部切口因為張力較大,拆線一般要14d以后,減少切口裂開的可能,如發(fā)現(xiàn)有感染的跡象如發(fā)熱、骶尾部墜脹疼痛等,要及時查看是否有骶前間隙積液積膿等情況。
觀察造口有無出血、血腫、變黑壞死、回縮、狹窄,觀察排便排氣的時間,及時傾倒排泄物,清洗造口袋和周圍皮膚,保持清潔干燥。同時指導患者及家屬進行造口袋更換、造口沖洗等護理工作,緩解患者的焦慮、恐懼情緒,提高對造口的護理能力,從而有利于促進患者盡早康復[5]。
由于本術式切除組織增多,術后骶前腔隙較大,容易發(fā)生積血積液,形成感染化膿,影響愈合,所以骶前引流相當重要。我們的經驗是傷口兩側各擺放引流管一根,擺放的時間要長,一般在術后10d拔除1根,12d拔除第2根,拔管的指征是每根引流量連續(xù)3d的引流量小于15mL。如果引流管分泌物較多,甚至可以延長到出院后拔除。引流管保持負壓吸引[6],每天需用甲硝唑、鹽水沖洗1~2次,觀察沖洗液的顏色、性質。
出院后注意飲食,加強營養(yǎng),保持造口通暢。注意訓練造口排便的感覺,掌握排便的規(guī)律,以達到一定程度上的排便控制。術后3月內避免負重和劇烈活動,減少盆底疝的發(fā)生。
[1]West N P,F(xiàn)inan P J,Anderin C,et al.Evidence of the oncologic superiority of cylindrical abdominoperineal excision for low rectal cancer [J].J Clin Oncol,2008,26(21):3517~3522.
[2]池畔,陳致奮,林惠銘,等 .腹腔鏡經腹柱狀會陰聯(lián)合切除術治療低位直腸癌 [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2,15(6):589~593.
[3]張竹華 .直腸癌造瘺口病人生活質量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 [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9,25(9):1360~1361.
[4]殷燕,馮畢龍,江從慶 .改良式柱狀APR術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 [J].護理學雜志,2012,27(24):25~26.
[5]田芳曦.結腸造口患者家屬早期參與護理干預對其心理及護理能力的影響 [J].護理學雜志,2010,25(2):81~82.
[6]陳小林,區(qū)詠儀.12例低位直腸癌患者行柱狀腹會陰切除術后的護理 [J].護理學報,2013,20(11A):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