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奎林楊 璐
(1.井岡山大學人文學院,江西吉安,343009;2.揚州大學文學院,江蘇揚州225000)
[文 學]
《人民日報》文藝副刊刊載抒情散文探究①
龔奎林1楊 璐2
(1.井岡山大學人文學院,江西吉安,343009;2.揚州大學文學院,江蘇揚州225000)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故鄉(xiāng);想象;意蘊
散文在《人民日報》文藝副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散文是一種主觀抒情色彩很濃的文體,因此從“情”的解析出發(fā),可以很好地感受《人民日報》文藝副刊抒情散文中的故土情、親情、友情、愛國情以及對奉獻之情的歌頌。
《人民日報》文藝副刊創(chuàng)刊始于1948年的《戰(zhàn)地副刊》,改革開放以后更名為《大地副刊》,但是其宗旨一直未曾改變:緊密聯(lián)系時代,反映時代的變化,服務(wù)于人民大眾,貼近人民群眾,傳播主流意識,一直都以先進的思想和健康的創(chuàng)辦風格感染群眾,提升讀者的文化素養(yǎng),贊揚人性中的真善美。文學本身的作用之一就是挖掘人性中的各種美與丑,起到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在各種文學體裁中,散文是一種特別講究真美、側(cè)重表現(xiàn)個性感受的文學樣式,無論是記事、懷舊、寫人,都離不開以情感人,能充分發(fā)揮報紙副刊服務(wù)大眾的作用。因此,散文在《人民日報》文藝副刊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其中具有強烈抒情性和濃烈詩情畫意的抒情散文更是獨占鰲頭②。而通過對《人民日報》文藝副刊抒情散文③的研讀,可以感受其故鄉(xiāng)情、親情、友情、愛國情——無論是對戰(zhàn)士還是對平凡人無私奉獻的崇敬之情,一直都是不變的主題,而且其抒情真誠、細膩、酣暢,有一種親切真實的美感。
故土情思的書寫 故鄉(xiāng)是無論走到哪里都割舍不了的一份記憶、一份牽掛,從一出生開始故鄉(xiāng)就融入了每個人的血液中。這類散文以改革開放為分界點,可以分為兩大類。
第一,歌頌新中國成立的故土情。新中國的成立宣告人民當家做主時代的到來,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主義三座大山,從此翻身成為國家的主人。歌頌新生活,憧憬未來,無疑是這個時期文學的主題。值得注意的是老舍在1951年寫的抒情散文《我熱愛新北京》。在解放前的作品中,老舍筆下塑造了一批又一批苦苦掙扎的北京下層人民形象,窮人們深受剝削之苦,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沒有,居住的環(huán)境極其惡劣,并時刻承受著三座大山的壓迫。而隨著北京的解放,一切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北京是清潔的、美麗的、明亮的,最重要的是:下層人民不再受到剝削,迎來了光明。作者在作品中直接表露自己所見所聞所感,作品中的人、事、景、物等都是具體實在、真切可信的,抒發(fā)的情感真實動人,這樣真摯的情感是建立在對生活的真實理解上的,只有親身經(jīng)過這樣翻天覆地變化的人才能向讀者傳達這樣最真實的情感。老舍的這篇抒情散文以小見大,透過故鄉(xiāng)北京的變化書寫整個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并將對故鄉(xiāng)的愛升華為對新中國和偉大領(lǐng)袖的愛,正如老舍在文中寫道“我怎么能不感謝毛主席呢?是他,給北京帶來了光明,和說不盡的好處呀”。在立意上,徐遲的《歸來》和《我熱愛新北京》很相似。雖然徐遲不是重慶人,但他在重慶生活過幾年,山城重慶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經(jīng)朝夕相對的山城有著熟悉的山峰,熟悉的樹木。在熟悉的風景下是不一樣的變化,闊別幾年的重慶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迎接作者的是一座美麗、偉大、富饒的城市。與《我熱愛新北京》直接歌頌黨、歌頌領(lǐng)袖的風格不同,徐遲是通過對過去重慶的戰(zhàn)爭歷史和革命歷史的回憶,以及與當時社會的比較,抒發(fā)對新政府以及對領(lǐng)袖的愛戴之情。
第二,質(zhì)樸清新的故土情。以1976年“文革”的結(jié)束為標志,我國文學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新時期文學以快速的發(fā)展變化、紛繁的文學現(xiàn)象和多姿多彩的創(chuàng)作成果,成為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極為重要的一頁①朱棟霖.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1.。這一時期,散文創(chuàng)作更加廣泛多樣地描寫社會生活,并且弱化了政治情感色彩。同時新一代的作家陸續(xù)登上文壇,為中國文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們懷念故鄉(xiāng),圍繞故土風物人情來抒發(fā)情感或是敘事。1981年,汪曾祺回到闊別40多年的故鄉(xiāng)探望,看到家鄉(xiāng)人還有“吃晚茶”的習慣,他非常的感慨,便寫下了《吳大和尚和七拳半》這篇回憶故鄉(xiāng)的散文,通過對比兩代“燒餅王”的生活,讀者能體會到作者對家鄉(xiāng)人的殷切期盼:他希望新一代做燒餅的“七拳半”,能夠娶到本地“一個最漂亮的姑娘”,不要像40年前的“吳大和尚”一樣,在一夜之間被妻子給拋棄了。生活得“更合理一些,更好一些”,這是對所有素昧平生的高郵老鄉(xiāng)所表達的美好祝福。汪曾祺的這篇散文語言平淡不奇,抒情質(zhì)樸,但鄉(xiāng)情的芬芳,淡淡的,都彌散在字里行間里。趙大年的《豆汁記》則是以小見大,透過北京的傳統(tǒng)飲料——豆汁來寫北京的鄉(xiāng)土人情。這是一種味蕾的鄉(xiāng)愁。作者通過日本教授日下恒夫喝豆汁的經(jīng)歷,梁實秋先生和林海音女士對豆汁的懷念,以及京劇《豆汁記》的故事告訴讀者們:“豆汁是北京喜愛人的傳統(tǒng)飲料”,是北京人難以釋懷的“北京情結(jié)”。這篇散文同樣是以平淡的風格來記敘作者對老北京的一份懷念和情思。
以上兩篇抒情散文均是將抽象的懷鄉(xiāng)之情與具體可感的風俗人情相聯(lián)系,表達對故鄉(xiāng)的眷戀。孫繼泉《魯南的月光》則站在更高的角度,探尋故土對人的重要意義。作者以“月光”為主線,描繪了月光下恬靜和諧的鄉(xiāng)村美景,批評現(xiàn)代人背棄故土,反思都市生活對人性的扭曲和異化。作者將“月光”喻為人的精神家園,呼吁人們回歸純真質(zhì)樸的故鄉(xiāng),跳出城市喧囂和浮華的羈絆,重新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
深厚親情的書寫 親情散文表現(xiàn)的通常是父子、母子、兄弟姐妹之間的深情摯愛,往往是在強烈的感情驅(qū)使下寫成的泣淚橫流的文字。散文不同于詩歌,可以通過大量的想象,夸張等表現(xiàn)手法抒發(fā)奔放熾熱的情感,或者通過意向引入情感。散文也不同于小說,可以通過塑造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或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來表情達意。散文往往是取材于平淡的生活片段,以平淡自然的特點抒發(fā)或奔放或含蓄的情感②李志良.論親情散文的情感控制[J].散文寫作,2008(7):28-30.。在散文寫作中,作者運用各種表現(xiàn)手法對日常生活進行藝術(shù)加工,表達出平凡事件下人們共同擁有的情感,從而達到吸引廣大讀者的目的?!度嗣袢請蟆肺乃嚫笨铝τ诜?wù)人民大眾,提高大眾審美情趣。能夠展現(xiàn)人類最柔軟的情感,引起讀者廣泛注意的親情散文自然是其刊載散文的主流,在《人民日報》文藝副刊有許多有關(guān)親情的抒情散文。如武華的《三妹,三妹……》、遲浩田的《懷念母親》以及莫言的《母親》等等。這些文章取材于對往日的平淡回憶,寄予著作者對親人的思念和哀思。
第一,手足情深。散文是最貼近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文體,作家們通過手中的筆,在平淡自然的敘述中,回憶過往的“苦難”,懷念親人,抒發(fā)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武華的《三妹,三妹……》是一篇用眼淚和著墨水寫成的文字,文章以“苦難”二字為主線,記敘了三妹心酸苦楚的一生,一生都遭受到苦難現(xiàn)實的重壓,但最終逃脫不了苦難的命運。作者面對妹妹的一生坎坷,亦是充滿后悔和無奈:“我的心如被揉搓踐踏了的一捆青菜?!蔽闹袥]有強烈的感情傾瀉,讀者讀到的是過往的一件件小事:去地里摘野菜、去野外拾柴……在作者平淡的敘述中,讀者能體會到真實的人生,真實的情感——純真的姐妹親情。
第二,懷念母親。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幾乎所有的作家都曾致力于母親形象的藝術(shù)表現(xiàn)。以冰心為代表的一批作家善于塑造高尚、完美、充滿詩意的母親形象,具有理想化的情感色彩。以魯迅為代表的部分作家筆下的母親則是深受苦難現(xiàn)實重壓,身心受封建主義和宗法制度極大摧殘的受害者?!度嗣袢請蟆肺乃嚫笨d了兩篇懷念母親的抒情散文,一篇是遲浩田《懷念母親》,另一篇是莫言的《母親》。兩位作者筆下塑造母親不是詩意化的,而是生活寫實型的藝術(shù)形象。兩位作者的視角都是從母親在世時的細節(jié)入手,表面看來不過是寫一些互不關(guān)聯(lián)的生活瑣事:貧困的家庭環(huán)境,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養(yǎng)育孩子。乍一看似乎顯得散亂,但真實感人,而且這些都被一條至誠醇厚的懷念母親的情感線索串聯(lián)在一起。平實的記敘中蘊藏著深情厚意。此外,母親面對困境時堅韌的品格,深深地影響孩子們對生命的感悟和理解。
心照神交的友情書寫 友情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交往中形成的深厚感情,更多體現(xiàn)的是一種志同道合的思想碰撞和惺惺相惜?!度嗣袢請蟆肺乃嚫笨杏写罅渴惆l(fā)友情的作品,這些散文體現(xiàn)的或是對革命戰(zhàn)友的崇敬和思念之情,亦或是對逝去友人的追思和懷念。
第一,對革命戰(zhàn)友的敬仰懷念之情。1949年10月,在新中國成立一周年之時,胡風寫下了紀念魯迅先生的《不死的青春》。魯迅是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家、革命家,面對黑暗的舊社會和國民精神的麻木,他棄醫(yī)從文,立志用文藝喚醒民眾,期待中華民族的振興。胡風對魯迅先生充滿了敬仰和思念之情?!霸诤L看來,魯迅是中國文化史、思想史上絕無僅有的一代宗師,對于中華民族來說具有無法復制的歷史和現(xiàn)實的雙重價值和深遠意義,而魯迅的人格境界和所展示出的人性魅力釋放出無窮的能量,具有魔力般的吸引力。”①高文波.胡風與魯迅[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5):52-57.魯迅一直都是胡風學習的榜樣。魯迅是師長、朋友和知己。從青年時期,胡風就非常崇敬魯迅,對魯迅的作品愛不釋手。雖然,胡風和魯迅真正交往和相處的時間只有三年,但他對魯迅的崇敬之情是深刻的。胡風從人格精神、事業(yè)上和思想上全面吸收感受著魯迅的精神。不同于小說塑造典型環(huán)境下的典型人物,散文側(cè)重刻畫人物的某些性格特征。在文中,胡風將魯迅塑造成為“思想戰(zhàn)士”。這位戰(zhàn)士為人民革命沖鋒陷陣,“有一份熱,就發(fā)一分光”。這位戰(zhàn)士是嚴于律己也對他人要求嚴格的“真誠的思想戰(zhàn)士”。胡風借對“思想戰(zhàn)士”的描繪吐露對魯迅敬仰的一片真情。胡風認為“戰(zhàn)士的肉體和碉堡同時滅亡了,但他的精神將永遠照耀,而且反映現(xiàn)實要求,而且發(fā)生了戰(zhàn)斗光彩的真實的生命,是會通過將來,且要留到將來的”。雖然社會解放了,但魯迅的精神應當保存下去。就如《不死的青春》這個題目一樣,魯迅精神就像是永存的青春,將一直充滿著活力。丁玲《詩人應該歌頌您——獻給病中的宋慶齡同志》,以飽含詩情畫意的情感波濤來激起讀者心潮的浪花,用詩化的語言將宋慶齡與溫暖的春天、傲霜的秋菊、清白飄灑的白雪作比較,作者對宋慶齡的敬仰之情躍然紙上。
第二,對逝去故友的深切懷念之情。文革之后,反映十年動亂的抒情散文不少,比較常見的是哀婉悼念的這類作品。十年文革,一大批革命者,文藝家罹難身亡,而在浩劫中幸存的文藝工作者,面對好友迫害身亡的現(xiàn)實,心中充滿悲憤與哀傷。這些散文記述了友人生前的一些細事,回憶懷念逝友平凡業(yè)績,寫出一片真情,動人心弦,感情細膩而又樸素。樓適夷的《我懷孟超》,展現(xiàn)的是一段艱苦心酸的回憶。文革受到迫害的孟超在“牛棚”的生活處處受到欺壓,處境十分艱難?!叭硕硪?鞭尸三百賈似道;生尤死乎,悲歌一曲李慧娘”,這是作者對孟超逝世的惋惜,也是對“四人幫”迫害文藝工作者的控訴。賀敬之的《你永遠和我們同在》以第二人稱為敘事角度,回憶一件件往事,抒情強烈,如泣如訴,連用多個“不,我不愿相信”,真誠地敘寫自己的哀痛之情。作者像是在為因故友離世產(chǎn)生的壓抑之情尋找一個突破口,讓這股悲痛、哀嘆之情噴涌而出。正如胡風《不死的青春》寓意魯迅精神永存,作者為紀念故友文章取名為《你永遠和我們同在》,也寓意著和故友之間的情誼永存,同志間的共產(chǎn)主義信念永不動搖。
愛國情思的書寫 從題材和主題來看,無論是新中國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學”,還是“文革”之后的新時期散文,其主旨多為歌頌黨和祖國。作者的情感常以“具體”作為載體,無論是寫景狀物、歌頌祖國大好河山,還是敘事寫人,大都表達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和對祖國的美好期盼。
第一,歌頌祖國的大好河山。新中國成立后,面對煥然一新的生活,作家們不禁拿起自己手中的筆描繪自己的生活,描繪祖國的美麗山河,一種彰顯中華巍然屹立的氣勢躍然于紙上。楊朔的《泰山極頂》通過記敘游歷泰山這一普通的事,反映新中國正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里。楊朔筆下的泰山是一副規(guī)模驚人的青綠山水畫,這幅畫卷代表的是祖國的大好河山。祖國擁有如此雄壯的景色,怎能不令人興奮和自豪呢?描繪壯麗景色只是抒發(fā)愛國情的一個方面。作者游歷泰山是為了觀看日出,但是天氣不佳無法觀看,但這并不影響作者的喜悅心情,因為作者在泰山之頂看到了另一幅無比壯麗的風景——新中國蒸蒸日上的景象:“其實我們分明看見另一場更加輝煌的日出。這輪曉日從我們民族歷史的地平線一躍而出,閃射著萬道紅光,照臨到這個世界上”。作者托物言志,發(fā)出自己最真誠的愛國之聲。
蕭乾的《初冬過三峽》運用了大量的比喻、擬人和排比的修辭手法,將整個經(jīng)過三峽的過程喻為奔放浩蕩的交響樂,形象生動。作者筆下時隱時現(xiàn)的陽光和變化萬端的云朵更是襯托出三峽“重巖疊嶂,隱天蔽日”的險峻形勢。面對如此奇瑰的景色,作者不禁感嘆“體會到我們的詩歌何以那樣峻拔奇?zhèn)?氣勢萬千”,讀者也被帶進這宏偉的意境之中。作者并沒有簡單停留在對三峽壯麗景色的描繪上,而是有著更高深的立意。其贊頌沿岸勞動人民征服自然的精神,更是體現(xiàn)了三峽進入新時代的變化、中國的新變化。
井岡山被譽為是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搖籃,在吳伯蕭的筆下井岡山是“天下第一山”,井岡山不如珠穆朗瑪峰高,不如奧林匹斯那樣富有神話色彩,但井岡山的意義在于那段震撼環(huán)宇、長青萬古的歷史。吳伯蕭筆下的井岡山也是有著壯麗的景色和壯闊的氣勢,但作者更多的筆墨是描繪那段艱苦的斗爭歷史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紅軍將領(lǐng)心系百姓、同甘共苦的崇高感情,展示了中國人民在無產(chǎn)階級的領(lǐng)導下抵抗外來侵略者、反抗黑暗的生命火焰,回蕩著愛國主義的旋律,表達對祖國深沉而又真摯的熱愛之情。
劉白羽《黃河精魂》也是一篇歌頌祖國河山、表現(xiàn)深沉愛國情懷的抒情散文。劉白羽筆下的黃河有著奔騰壯闊的景致,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誕生和中華民族抗爭的歷史。他贊美黃河是民族精魂。劉白羽緬懷戰(zhàn)斗生活,寫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鼓勵人們乘風破浪、激流勇進,借著黃河表達自己對祖國未來的美好期盼,體現(xiàn)著對新中國的熱愛,對人民大眾的崇敬和對社會主義生活的贊美。
第二,歌頌祖國走出浩劫的新勝利。十年浩劫,劫后重生,回憶過去的種種,不禁萬千感觸涌上心頭,是喜悅,是感慨,是對祖國能走出浩劫的歡欣鼓舞。1976年10月,何為來到上杭縣的臨江樓,寫下《臨江樓記》。文中,作者緬懷和追思了毛主席在土地革命時期開辟閩西革命根據(jù)地的歷史,抒發(fā)了對毛主席逝世的悼念情懷。文章在展開記述抒情時,由樓而及汀江,由汀江聯(lián)想到1929年的歷史畫面,由毛主席的革命實踐寫到毛主席逝世后人民的悲愴和歷史性的勝利。作者第二次登樓時傳來一舉粉碎“四人幫”的消息,在這個悲淚和喜淚交流的時刻,作者用六個排比句描述歡慶場面,歌頌這偉大的勝利,“歡呼光明中國的勝利”。作者在離開上杭前,第三次登上臨江樓,整個場面是歡慶的、縱情歡笑的,國家將迎來一個“社會主義的春天”。作者以三次登樓為主線,抒情也隨著三次登樓層層遞進,愈加強烈,歡呼粉碎“四人幫”的偉大勝利,歡呼祖國的偉大勝利,抒情強烈真摯,深刻地表達了愛國的主題。
第三,歌頌祖國新生活新變化。改革開放猶如一股春風,帶來的是經(jīng)濟的騰飛、生活日新月異的變化以及人們思想的急劇變化。何申的《暖冬和寒冬》就是一篇描繪生活變化、在今夕對比中歌頌祖國新貌的抒情散文。從前的冬天是格外漫長難熬,如今的冬天是暖冬,這并不是天氣的變化,而是國家經(jīng)濟的發(fā)展帶來的物質(zhì)生活的豐富。作者巧妙通從人們過冬的變化,展現(xiàn)生活新變化。這種變化無疑是令人激動和喜悅的,正如作者所寫“沒錯,只要國家富強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甭管寒冬還是暖冬,我們都愛?!睈鄣氖亲兓说纳?更是逐漸走向富強的國家。葉君健的《五臺山隨感》著眼于黃土高原的變化:先是回憶了黃土高原上的抗日歷史,重點突出了白求恩的事跡。而后贊揚了勇于為正義、為人類進步抗爭的知識分子。最后寫中國將成為現(xiàn)代化的、富強的國家,致力于保衛(wèi)世界的和平,字里行間充滿著自豪之情。
在新時期,散文更加廣泛多樣地描寫社會生活。作家不再是一味地稱頌,而是轉(zhuǎn)向?qū)ι畹奶剿骱退伎??!霸诳茖W充分發(fā)達與理性高度發(fā)揚的未來歲月中,人們的興奮中心必然會更多地集中于對如何推動生活前進的思考。”①林非.林非論散文[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379.有的作家立足歷史,面對未來,從歷史教訓中引起讀者的思考。雷抒雁《犁鏵,耕耘著宮闕》是對一個王朝興與衰的思考,歷史是一個輪回——推翻一個王朝、建立一個新王朝無休止的循環(huán)。作者用含蓄的筆調(diào)促使我們思考:怎樣才能跳出歷史循環(huán)?
無私奉獻精神的書寫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崇尚集體主義的國家。無論是傳統(tǒng)價值觀還是現(xiàn)在的主流價值觀都強調(diào)集體主義,在強調(diào)集體主義的時候,也在宣揚人應該具有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寫照,《人民日報》的特殊地位決定了其弘揚主流價值觀的重要使命,仔細研讀《人民日報》文藝副刊可以發(fā)現(xiàn),宣揚無私奉獻之情的抒情散文在副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一,贊揚戰(zhàn)士的奉獻之情。1951年,魏巍在《人民日報》發(fā)表的《誰是最可愛的人》的散文在全國引起轟動。一時之間,“誰是最可愛的人”就成了人民志愿軍的代名詞。作者選取了三件具有代表性意義的事情,真實再現(xiàn)志愿軍在朝鮮的生活,表現(xiàn)戰(zhàn)士們無私奉獻、英勇無畏的高尚精神。第一個故事是記敘朝鮮戰(zhàn)場上最壯烈的一次戰(zhàn)斗——松骨峰戰(zhàn)斗,作者具體描寫了這次戰(zhàn)斗搏斗的壯烈經(jīng)過,并且用敵人的瘋狂爭奪來反襯戰(zhàn)士們的英勇抗爭。第二個故事是馬玉祥火中救小孩,表現(xiàn)了戰(zhàn)士們對朝鮮人民質(zhì)樸純真的愛。危急時刻,戰(zhàn)士們首先想到的是國家,是群眾,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第三件事是和一個普通戰(zhàn)士在防空洞中的談話,雖然戰(zhàn)爭條件艱苦,戰(zhàn)士們也時刻想念著祖國和人民,但他們明白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要把這份對祖國的思念深埋在心底,完成祖國交予的任務(wù)。作者通過這三件事,描繪了戰(zhàn)士們美麗、寬廣、具有奉獻精神的心靈。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連用三個“當你……”句式,在增強文章氣勢的同時,其抒情也更加強烈有力。葉文玲《太陽的香味》為讀者展現(xiàn)了風景如江南的高原美景。文中特別突出了由高原戰(zhàn)士萬千汗水澆灌而成的香甜蔬菜瓜果,不僅體現(xiàn)高原戰(zhàn)士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品格,更體現(xiàn)了戰(zhàn)士們無私的奉獻精神,因為是戰(zhàn)士們的辛苦勞作和奉獻才造就了高原上的神話。
第二,贊揚平凡人的奉獻之情?!度嗣袢請蟆肺乃嚫笨闹匾饔镁腕w現(xiàn)在促進主流文化的發(fā)展,宣揚時代主流價值觀,弘揚人性中的真善美。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無論是小說、詩歌還是散文的創(chuàng)作重點都在于塑造英雄人物,但是英雄人物的刻畫或多或少會打上臉譜化的烙印,使得文章欠缺真實性。進入新時期,作家們將創(chuàng)作眼光轉(zhuǎn)向平凡的人平凡的事。日常平凡的生活,似乎沒什么可寫,但散文的魅力就在于經(jīng)過作家獨具慧眼的發(fā)現(xiàn)和富有魔力的書寫,平凡的人和事能夠變成引人深思的東西。平凡的人平凡的事更加貼近讀者,拉近讀者和作者的心靈距離,能引起讀者和作者之間的情感共鳴。例如,楊朔的《荔枝蜜》取材勤勞釀蜜的小蜜蜂,托物言志,用蜜蜂作為文章的串聯(lián)線索。同時,蜜蜂也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寄托點,象征著無私奉獻的普通人。作者開篇設(shè)懸念,采用先抑后揚的表現(xiàn)手法,對蜜蜂的情感經(jīng)歷了不喜歡蜜蜂、被蜜蜂吸引、最后贊頌蜜蜂的轉(zhuǎn)變,凸顯了文章贊頌勞動人民奉獻精神的主旨。無論是蜜蜂釀蜜還是農(nóng)民勞動都是常見的生活場景,貼近讀者的世界。作者抓住平凡的事,歌頌平凡人的奉獻精神。
總之,《人民日報》文藝副刊已經(jīng)走過了70多年的時光,其刊載的抒情散文不僅弘揚主流文化、主流價值觀,而且是作家所見所聞的直接表露,作品中的人、事、景、物等都是具體實在,真切可信的。游子的故鄉(xiāng)情、深厚的親情、心照神交的友情、深沉激昂的愛國情以及對無私奉獻精神的贊揚之情,構(gòu)成了其抒情散文的主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散文的題材和主題走向多元化,從前期普遍稱贊黨、稱贊偉大的社會主義中國的主題,轉(zhuǎn)向平凡事平凡人,在平淡中展現(xiàn)人心人情中最真誠、最可貴的部分。隨著網(wǎng)絡(luò)的發(fā)展以及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通俗文學逐漸占領(lǐng)讀者市場。通俗文學的思想性和審美性遠不及經(jīng)典文學。即使是在這種文學現(xiàn)狀下,散文因其貼近讀者的文學特質(zhì)依舊得到廣大讀者的喜歡?!度嗣袢請蟆肺乃嚫笨韪吁r明體現(xiàn)文藝副刊的魅力,刊載更多優(yōu)秀的抒情散文,以其真實細膩的風格吸引更多的讀者,提升廣大讀者的審美情趣,真正做到文以載道,弘揚時代的主旋律,走向更加廣闊的天地。
[1]龔奎林、洪霞.《人民日報》文藝副刊的情感書寫[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12.
[2]黃伯謀.淺談新時期抒情散文的藝術(shù)[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1986.
[3]魏飴.散文鑒賞入門[M].沈陽: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A Study of the Lyrical Prose Carried on Literary Supplement of People’s Daily
GONG Kuilin1YANG Lu2
(1.School of Humanities,Jinggangshang University,Ji’an,Jiangxi 343009; 2.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 225000)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hometown;imagination;meanings
The Literary Supplement of People’s Daily carries a great portion of prose articles.Prose is a genre heavily imbued with subjective emotions.An analysis of the emotional types in the prose articles will help us perceive to the full hometown nostalgia,kinship affection,friendship,patriotism,and eulogies for devotions in the prose writings published on the Literary Supplement.
龔奎林,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楊 璐,在讀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
l207.6
A
1009-9506(2015)11-0008-06
2015年10月9日
①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人民日報》與當代文學生產(chǎn)”(課題編號:13CZW086)的階段性成果。
②莊若江.當代中國抒情散文創(chuàng)作綜論——兼論大陸、臺灣抒情散文特點[J].江南大學學報,1999(3):36-44.
③附注:《人民日報》文藝副刊所引散文出自以下篇目:楊朔《荔枝蜜》(1961)與《泰山極頂》(1959)、吳伯蕭《天下第一山》(1965)、劉白羽《黃河精魂》(1998)、胡風《不死的青春》(1949)、樓適夷《我懷孟超》(1979)、賀敬之《你永遠和我們同在》(1980)、老舍《我熱愛新北京》(1951)、蕭乾《初冬過三峽》(1956)、何為《臨江樓記》(1977)、劉心武《人情似紙》1989)、巍巍《誰是最可愛的人》(1951)、何申《暖冬和寒冬》(2005)、孫繼泉《魯南的月光》(2004)、莫言《母親》(2008)、遲浩田《懷念母親》(2006)、武華《三妹,三妹……》(1986)、趙大年《豆汁記》(2001)、徐遲《歸來》(1956)、汪曾祺《吳大和尚和七拳半》(1988)、孫繼泉《魯南的月光》(2004)、雷抒雁《犁鏵,耕耘著宮闕》(1989)、葉文玲《太陽的香味》(1983)、丁玲《詩人應該歌頌您——獻給病中的宋慶齡同志》(1983)。下文作品出處,不再一一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