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秀,孔杰斌
(玉林師范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說“龍馬”
□張春秀,孔杰斌
(玉林師范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文章對龍、馬、龍馬的起源和發(fā)展作了一番梳理,指出“龍馬”一般指高大的馬、良馬或駿馬。
龍;馬;龍馬
龍,出土文獻甲骨文中有很多寫法,象龍形。傳世文獻如《周易》《莊子》《史記》《論衡》《廣雅》《爾雅翼》《本草綱目》等著作中都有關于龍的記載?!墩f文·龍部》:“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從肉,飛之形,童省聲。”[1]從有關記述來看,龍是神話傳說中的一種具有神性、人性、獸性的動物,是虛擬的、綜合的“熟悉的陌生”物,古代以之為帝王的象征和祥瑞的征兆。1994年6-10月間在遼寧阜新查海遺址發(fā)掘了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堆塑龍,距今8000 年左右,由此看來,最早的龍也許在這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了,即龍起源于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1萬年左右。[2]龍是炎黃子孫的同宗同祖。龍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標志,她代表著融合、昂揚、向上、雄猛、氣勢,從無到有,開放的心態(tài),開放的胸襟。龍是溝通天地人的中間者,上天入地,主水。人們對龍的認識經(jīng)歷了幾個階段:自然圖騰崇拜觀→祖先崇拜觀→真龍?zhí)熳佑^→祥瑞龍鳳觀。[3]龍的傳說說不盡道不完,太多的“原龍”,太多的話題,太多的想象。
現(xiàn)代馬是生活在5000萬年前的始祖馬經(jīng)歷了漫長的時間進化而來的:始祖馬→漸新馬→中新馬→上新馬→現(xiàn)代馬。[4]出土文獻甲骨文中有很多馬的寫法,象馬形?!稜栄拧め尗F》提出的六畜“馬牛羊豬狗雞”,馬排在了第一位,可見馬在人們生活中的位置是多么的重要。《說文·馬部》:“馬,怒也;武也。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5]考古學家大都認為馬、牛、羊都是龍山文化(公元前3000-前2300年)時期的家畜。[6]
山東章丘龍山鎮(zhèn)城子崖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也證明,在4000多年前我國的先民已經(jīng)開始有意識地養(yǎng)馬,所以養(yǎng)馬的歷史可推至新石器時代晚期。[7]
龍馬,古書中馬的稱呼中往往含龍:龍(先秦),龍驥、龍子、飛龍、龍文(秦漢),龍馬、龍種、龍駒、龍媒(南北朝),龍孫(唐代),八尺龍(宋代)等等皆是指良馬或駿馬。[8]古人對于龍馬的理解大致可有三種:一,龍馬是身高為八尺或八尺以上的馬;二,龍形象馬為龍馬;三,傳說中的神馬,為祥瑞之物,居于黃河,王者有仁德則現(xiàn)。下面分述之。
把馬和龍聯(lián)系起來,最早的文獻出現(xiàn)在《周禮》中。《周禮·夏官司馬·廋人》:“馬八尺以上為龍,七尺以上為騋,六尺以上為馬。”[9]“八尺”、“七尺”、“六尺”皆指馬高,分別相當于現(xiàn)在的1.85米、1.62米、1.39米。[10]
傳說《周易》的產(chǎn)生與龍馬有著特殊的神秘關系,“龍與馬在編撰者眼中是同類事象”。象征天與地的《乾》《坤》兩卦分別以龍馬取象,二者都是生命與力量的象征。以后良馬或駿馬都可以稱為龍馬。《論衡·知實篇》載客見淳于髡于梁惠王而不言,“梁惠王大駭曰:‘嗟呼!淳于生誠圣人也。前淳于生之來,人有獻龍馬者,寡人未及視,會生至。后來,人有獻謳者,未及試,亦會生至。寡人雖屏左右,私心在彼?!盵11]《北史·魏本紀》載:“是歲,龜茲國獻名駝龍馬珍寶甚眾”;又“彌俄突聞其離駭,追擊大破之,殺伏圖于蒲類海北,割其發(fā),送于孟威。又遣使獻龍馬五匹,金、銀、貂皮及諸方物?!盵12]南朝齊謝眺《送遠曲》:“方衢控龍馬,平路馳朱輪”;梁簡文帝《洛陽道》:“金鞍照龍馬,羅袂拂春桑”。[13]《宣室志·玄宗龍馬》記載海岱之間出玄黃石,唐明皇聽說茹之可以長生,所以嘗命臨淄守每歲采而貢焉。于是開元二十七年秋,江夏李邕入山采玄黃石,神翁告之曰:“圣主當獲龍馬以彰清世雍熙之瑞,則享國無疆,無勞采常藥耳?!辈⒀栽积堮R“當產(chǎn)齊魯之郊。若獲之,即是太平之符。雖麟鳳龜龍,不足以并其瑞?!焙笄懬簖堮R于齊魯之間,曰“其色騅毛,兩脅有鱗甲,鬃尾若龍之鬐鬣,嘶鳴真虡笛之音,日馳三百里?!鼻懹嵠渌裕瑫髟唬骸拔岐氂嘘蝰R,常浴于淄水,遂有胎而產(chǎn)。因以龍子呼之?!鲍I之。上大悅,詔內(nèi)閑廄,異其芻豢。命畫工圖其狀,用頒示中外。[14]李白《白馬篇》:“龍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張籍《離婦》:“夫婿乘龍馬,出入有光儀”;李郢《上裴晉公》:“四朝憂國鬢如絲,龍馬精神海鶴姿?!盵15]《敦煌變文》:“忽見槽上所有百千匹龍馬,……”;“南槽龍馬子孫乘,北牖香車妻妾用?!盵16]《壽少傅楊邃翁》:“龍馬精神知健在,駕風還擬踏瀛壺?!盵17]
《禮記·禮運》:“河出馬圖”。[18]鄭玄注:“馬圖,龍馬負圖而出也?!笨追f達疏:案《中候握河紀》:“堯時受河圖,龍銜,赤文綠色。”注云:“龍而形象馬。”故云“馬圖”,是龍馬負圖而出。又云伏羲氏有天下,龍馬負圖出于河,遂法之畫八卦。
《宋書·符瑞志》:“龍馬者,仁馬也,河水之精。高八尺五寸,長頸有翼,傍有垂毛,鳴聲九哀。”[19]
家畜中,馬是唯一既具駝駕又具快速奔馳能力的家畜,而且具有很高的靈巧性,所以馬在人類生活和生產(chǎn)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古代戰(zhàn)爭中馬的地位和作用更是取得勝利不可缺少的一個重大的因素。
馬與政治:《逸禮·王度記》駕御制度云“天子駕六馬,諸侯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盵20]古代賜群臣車馬,一是“能安民者賜車馬”[21],二是有德者,賜車馬(韓詩外傳曰:諸侯之有德,天子賜之,一賜車馬,再賜衣服等等),三是以其“進退有節(jié),行步有度,賜以車馬,以代其步?!盵22]
馬與皇帝:西周穆王姬滿的“八駿”巡天下,秦始皇嬴政氣勢恢宏的兵馬俑,漢文帝劉恒的“九逸”,漢武帝劉徹為烏孫“天馬”和大宛“漢血馬”寫《天馬歌》和《西極天馬歌》,“為伐胡,故盛養(yǎng)馬”,蜀漢昭烈帝劉備的“的盧”雪中送炭,唐太宗李世民“六駿”打天下,唐玄宗“好大馬,御廄至四十萬”(駿馬、舞馬等),明孝陵朱元璋的“石馬”神道,元、清是蒙古族和滿族的天下,馬背上的民族的鐵騎和驍騎在生活和戰(zhàn)爭中的地位更是重中之重了。
馬與戰(zhàn)爭:在長達數(shù)千年的歷史上,馬一直是軍隊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冷兵器時代的戰(zhàn)爭。戰(zhàn)國趙武靈王趙雍采取“胡服騎射”之策得勝利;秦人鐵騎東征西戰(zhàn)取得統(tǒng)一;西漢武帝“養(yǎng)馬以伐胡”;唐玄宗時將軍王忠嗣高價購馬弱敵強軍最終勝利的事實;元朝蒙古族鐵騎橫掃歐亞大陸的戰(zhàn)績;清代的建立也是憑著滿族剽悍驍勇的鐵騎而得以順利成章;毛澤東更是憑借一匹白馬轉(zhuǎn)戰(zhàn)黃土高原??傊?,馬為取得最終的勝利也是立下了汗馬功勞。
馬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用途:經(jīng)歷了肉乳利用、農(nóng)用、牧用以及軍事用途為主的歷史階段以后,在工業(yè)科技發(fā)達的今天,馬的用途轉(zhuǎn)入了以體育娛樂、休閑文化為主了。總之,“在我國的文化、藝術中,馬占據(jù)了很重要的地位。如果將有關馬的內(nèi)容從我國的文化史中抽出,那留下的文化典籍和藝術作品將會殘缺不全甚至慘不忍睹[23]。 ■
[1][5] 東漢·許慎著撰.說文解字(附檢字)[M].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 1963:245,199.
[2]參看杜振明等.遼寧發(fā)現(xiàn)龍形堆石[N].新華社每日電訊,1994-10-13.辛巖.查海遺址發(fā)掘再獲重大成果[N].中國文物報,1995-3-19.于振瑋等.龍紋圖像的考古學依據(jù)[J].北方文物,1995(4).
[3]參看汪田明.中國龍的圖像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學位論文,2008:101-103.
[4]參看段春陽.關于馬的進化順序問題[J].生物學通訊,1989(4):13.
[6]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新中國的考古發(fā)現(xiàn)和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195.
[7]參看李巖松.“馬”文化熟語論析[J].語文學刊(高教版),2005(7):133.
[8]參看華夫主編.中國古代名物大典(下)[Z].濟南:濟南出版社,1993:1457,1463, 1467-1468.
[9]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達疏;彭林整理.周禮注疏(中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262.
[10]參看馮桂芹.華夏文化中“龍”原型為“馬”之考辨[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5):118.
[11]東漢·王充著;陳蒲清點校.論衡[M].長沙:岳麓書社,1991:411.
[12][唐]李延壽撰.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95,3275.
[13]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全三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3:1416.北宋·郭茂倩編撰.樂府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339.
[14][唐]張讀撰;張永欽,侯志明點校.宣室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3:27.
[15]林德保等.詳注全唐詩[M].大連:大連出版社,1997:97,1472,2318.
[16]黃征、張涌泉.敦煌變文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7:496,1027.
[17][明]林俊撰.見素集[M].文淵閣影印四庫全書(1257冊)[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81.
[18][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呂友仁整理.禮記正義(中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949.
[19][南朝梁]沈約撰.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802.
[20][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3645.
[21]參看張岱年主編.儒家經(jīng)典[C].團結(jié)出版社,1997:1317.
[22]參看西漢·公羊壽傳;東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16.
[23]王大霖,王言彬.中國馬文化細探[N].中國審計報,2002-02-01(第005版).
【責任編輯 潘琰佩】
A Study of “LongMa”
ZHANG Chun-xiu,KONG Jie-bin
(School of Literature & Media,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This paper comb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Long, Ma, and LongMa, and points out that "LongMa" generally refers to tall and big horses, fine horses, or steed.
dragon; horse; LongMa
H109.2
A
1004-4671(2015)06-0102-03
2015-05-27
本文為玉林師范學院高層次人才博士科研啟動基金課題《敦煌變文名物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G20140015);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對外漢語教學法》微課程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5wk02)。
張春秀(1974~),女,河南唐河人,玉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研究方向:語言理論、漢語詞匯和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