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瑞紅
(玉林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論社會主義和諧價值觀的歷史超越性
□石瑞紅
(玉林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社會主義和諧價值觀的歷史超越性并非超越社會存在、超越歷史、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世價值”,而是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和諧價值觀的揚棄,體現(xiàn)了價值觀歷史繼承性與超越性的辯證統(tǒng)一,實現(xiàn)了由“和諧社會理想”到“和諧社會實踐”的歷史性跨越,它為解決當今世界各種矛盾和價值沖突問題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思路,對于促進世界和諧發(fā)展具有積極的作用,因而超越了地域局限性,對世界發(fā)展具有普遍意義。
社會主義; 和諧價值觀;歷史超越性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鞏固和加強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重大戰(zhàn)略舉措。然而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括和理解上還存在著一些思想上的分歧。有人提出我們應當回歸民族傳統(tǒng),充分挖掘傳統(tǒng)文化中的積極成分,從而突出核心價值觀的民族特色;有人提出我們應當從當今全球化背景出發(fā),借鑒發(fā)達國家的價值觀,突出與國際接軌;還有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當體現(xiàn)社會主義性質,應當具有歷史超越性,才能增強社會主義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社會主義和諧價值觀正是滿足了上述三個方面的要求,不僅體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又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也是當今世界發(fā)展的迫切需要,符合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因而具有獨特的歷史超越性。
“和諧”是最具中華民族特色的價值觀?!昂椭C”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豐富的內涵。首先,“和諧”是為人處事的根本原則。中華民族強調“和為貴”、“和氣生財”、“和衷共濟”、君子言行貴乎“中庸”等處事原則。其次,“和諧”是治國安邦之道。西周末年,伯陽父(史伯)同鄭桓公談論西周末年政局時,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思想。指出西周將滅,就是因為周王“去和而取同”,去直言進諫的正人,而信與自己茍同的小人。孔子在《論語·季氏》提出“和無寡”的觀點,即一個國家的穩(wěn)定,不取決于人口的多少,而取決于人心是否安定。荀子在《旬子·王制》中提出“和則一,一則多力”,表達了“和諧力量大”的思想。可見“和諧”對于國家的發(fā)展是何等重要。再次,“和諧”是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根本規(guī)律?!爸泻臀挥笔侨寮液椭C思想的集中概括?!爸泻臀挥背鲎浴吨杏埂?,“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币馑技春椭C是天地萬物存在發(fā)育的普遍規(guī)律。因此“和諧”的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也是無處不在,從人和(和以處眾)到家和(家和萬事興),再到國和(協(xié)和萬邦),最后是天地人和(天人合一)。從道德修養(yǎng)到中醫(yī)治療方法,從日常飲食習慣到治國安邦,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無不講究“和諧”之道。最后,“和諧社會”是中華民族追求的美好社會理想?!抖Y記·禮運》描繪了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大道行之,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愛無差等”、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洪秀全“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康有為“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思想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對美好社會的向往。然而,在階級對立的社會里,歷代王朝更替無不重復著階級矛盾激化—緩和—激化的規(guī)律,和諧社會也只能是一種無法實現(xiàn)的主觀愿望。
社會主義和諧價值觀是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和諧價值觀的傳承,同時又賦予“和諧”以馬克思主義的新內涵,實現(xiàn)了和諧價值觀的歷史性超越:
第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胡錦濤同志全面闡述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和基本特征。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fā)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xié)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xiàn);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chuàng)造愿望得到尊重,創(chuàng)造活動得到支持,創(chuàng)造才能得到發(fā)揮,創(chuàng)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yè),社會保持安定團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fā)展、生活富裕,生態(tài)良好。[1]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原則要求、政策部署進行了全面的闡述,集中表達了社會主義和諧價值觀。
第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矛盾不斷得到化解的社會。和諧是矛盾的一種特殊形式,體現(xiàn)著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事物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和諧的本質就在于協(xié)調事物內部各種因素的相互關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發(fā)展的狀態(tài)。和諧是相對有條件的,只有在矛盾雙方處于平衡、協(xié)調、合作的情況下,事物才展現(xiàn)出和諧的狀態(tài)。早在建國初期,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中論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學說,為促進我國社會和諧發(fā)展提供了理論依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牢牢抓住“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主要矛盾,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改革。當改革進入關鍵階段,改革帶來的各種新矛盾日益凸顯的時候,我們黨作出了構建社會和諧社會的重大決定,為社會和諧發(fā)展指明了方向。《決定》指出:“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沒有矛盾,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fā)展進步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xù)過程。我們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居安思危,深刻認識我國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科學分析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盵2]
第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社會。建國以來,我們黨逐步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性目標,先后提出了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的目標;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建設(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在社會主義建設布局上,由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發(fā)展到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體,再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再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方法上,毛澤東提出了“統(tǒng)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鄧小平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堅持“發(fā)展是硬道理”,同時要處理好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關系。以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科學發(fā)展觀,科學發(fā)展觀第一要義是發(fā)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根本方法是統(tǒng)籌兼顧。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推行了一系列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的重大戰(zhàn)略。例如“共同富?!闭吆蛢蓚€“大局”的戰(zhàn)略思想、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城鎮(zhèn)化建設等,有效地促進了不同區(qū)域和不同群體之間的協(xié)調發(fā)展。
第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致力于實現(xiàn)以勞動人民為主體的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馬克思主義及其政黨最鮮明的政治立場,也是我們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立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首要原則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稕Q定》指出:“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做到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盵3]“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首要基本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yè)。要發(fā)揮人民主人翁精神,堅持依法治國這個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yè)、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更好保障人民權益,更好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盵4]
從中國古代思想家“大同”社會理想的產生,到古希臘思想家對和諧世界的界定,再到空想社會主義者對未來和諧社會的向往,直至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發(fā)展方向所作的科學設想,都說明社會和諧是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目標和社會理想。然而由于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制度的制約,古人向往的和諧社會只能以純粹理論、主觀愿望、遙遠理想的形式存在。只有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才能從根本上為實現(xiàn)和諧社會創(chuàng)造條件,實現(xiàn)由“和諧社會理想”到“和諧社會實踐”的歷史性跨越。
第一,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最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必然得到最廣大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黨的正確領導和人民群眾的擁護就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最根本保證。
第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實現(xiàn)和諧社會的制度保障。中國古代思想家的“大同”社會、古希臘思想家的“理想國”等和諧社會理想,是以生產力極不發(fā)達的階級社會為基礎提出來的,無論設計得多么美妙,都注定是無法實現(xiàn)的。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和諧社會思想,是根據倫理道德和理性原則設計出來的,盡管有些也付諸實驗,但都由于缺乏現(xiàn)實的經濟基礎和制度基礎,最終只能成為“空中樓閣”。只有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從根本上否定了階級對立的制度,否定了少數(shù)人對絕大多數(shù)人的專制統(tǒng)治,實現(xiàn)了人民當家作主,才可能實現(xiàn)社會和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堅持與時俱進,不斷推進體制改革,鞏固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實現(xiàn)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制度基礎。
第三,國民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為實現(xiàn)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物質基礎。建國以后我國逐步建立健全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和工業(yè)體系,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經濟落后的面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我國經濟總量躍升到世界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了一個大臺階。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一個大臺階,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xiàn)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一個大臺階,國家面貌發(fā)生新的歷史性變化。這就為實現(xiàn)社會和諧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四,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期間的中國人民革命運動史,雄辯地證明:無論是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還是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都不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命運。通過俄國十月革命,先進的中國人找到了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從此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具體情況相結合,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
第五,最廣泛的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由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剝削階級作為整個階級在我國已經被消滅,各階層、各黨派、各民族、各團體政治地位是平等的、根本利益是一致性的,形成了最廣泛的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我們黨推行了一系列獨具特色的統(tǒng)戰(zhàn)政策,促進了全社會的和諧。例如,人民政協(xié)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履行了政治協(xié)商、民主監(jiān)督、參政議政的職能,發(fā)揮了協(xié)調關系、匯聚力量、建言獻策、服務大局的作用,加強了各黨派、各團體、各民族、各階層、各界人士的團結和諧?!伴L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加強了共產黨同民主黨派的團結合作。民族區(qū)域自治政策促進了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共同繁榮。“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最廣泛地加強了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團結。
首先,社會主義和諧價值觀為解決世界發(fā)展不和諧問題提供了新思路。當代世界,和平與發(fā)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但是這兩大主題不但遠未解決,而且世界矛盾呈現(xiàn)多樣化和尖銳化的趨勢。從政治上看,國際格局正在朝著多極化的方向發(fā)展,但霸權主義仍然橫行。從經濟上看,貧富差距拉大,南北矛盾加深。從環(huán)境問題看,全球環(huán)境日益惡化,人類面臨生存危機。從安全問題看,核威脅與恐怖主義盛行,局部戰(zhàn)爭與地區(qū)沖突從未間斷,信息與文化安全上升為新的國家安全問題。這就迫切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構建和諧世界。正是順應了這一時代潮流,2005年4月,胡錦濤在亞非峰會上首次提出“和諧世界”的理念。同年7月,“和諧世界”寫進《中俄關于21世紀國際秩序的聯(lián)合聲明》,首次成為國家間共識;同年9月,“和諧世界”在聯(lián)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得到詳細闡述,首次登上聯(lián)合國講壇。黨的十七大報告對和諧世界的內涵進行了全面闡述:“我們主張,各國人民攜手努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為此,應當遵循聯(lián)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恪守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在國際關系中弘揚民主、和睦、協(xié)作、共贏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協(xié)商,共同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經濟上相互合作、優(yōu)勢互補,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fā)展;文化上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強合作,堅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戰(zhàn)爭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wěn)定;環(huán)保上相互幫助、協(xié)力推進,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盵5]和諧世界理論是社會主義和諧價值觀的延伸和深化,也是解決當今國際問題迫切需要的新思路。
其次,社會主義和諧價值觀為解決當今世界價值沖突提供了新理念。伴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各種價值體系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不斷深入,同時矛盾與沖突也日益凸顯。這些矛盾與沖突集中體現(xiàn)為三大類:第一類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與資本主義價值體系的沖突。社會主義價值體系是作為資本主義價值體系的對立物出現(xiàn)的,它的核心是消滅階級和消滅剝削,實現(xiàn)社會平等、共同富裕與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這一點恰恰與以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價值體系水火不相容的。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封鎖與反封鎖、干涉與反干涉、和平演變與反和平演變的斗爭,就是這類沖突的突出表現(xiàn)。第二類是發(fā)達國家與落后國家的價值體系的沖突。發(fā)達國家憑借著它們的發(fā)展優(yōu)勢和不平等的國際經濟政治體系,通過廣泛的國際交往和互聯(lián)網的信息傳播,全方位地進行價值觀念滲透,把他們的價值觀念強加于落后國家,從而引發(fā)落后國家國內的價值危機。一些發(fā)展中國家在引進西方價值觀念和制度模式的過程中付出了社會動蕩的慘重代價。第三類是人類性的普遍價值與民族價值之間的沖突。伴隨著越來越嚴峻的全球問題,迫切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需要一些共同遵守的規(guī)則和價值共識。但是由于各民族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在國際規(guī)則的制定與運用上發(fā)達國家始終占優(yōu)勢,而廣大發(fā)展中國處于弱勢,發(fā)展中國家的利益得不到充分的表達和維護,價值共識難以達成。這些價值矛盾與沖突困擾著人們的思想,阻礙著各國人民的交流與合作。這就迫切需要倡導和諧世界的理念,在尊重價值觀念差異的基礎上,尋求價值共識,從而實現(xiàn)各民族價值觀念多元和諧共存。
總之,社會主義和諧價值觀的歷史超越性并非超越社會存在、超越歷史、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世價值”,而是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和諧價值觀的揚棄,體現(xiàn)了價值觀歷史繼承性與超越性的辯證統(tǒng)一,實現(xiàn)了由“和諧社會理想”到“和諧社會實踐”的歷史性跨越,它為解決當今世界各種矛盾和價值沖突問題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思路,對于推動世界和諧發(fā)展具有積極的作用,因而超越了地域局限性,對世界發(fā)展具有普遍意義。 ■
[1]深刻認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 扎扎實實做好工作大力促進社會和諧團結[J].光明日報,2005.2.20
[2][3]中共中央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5.
[4]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
[5][5]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6-47.
【責任編輯 謝明俊】
On the History Transcendence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Values
SHI Rui-hong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The history transcendence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values are not those universal values that are beyond the social existence, beyond history and universally applicable, They are the subl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raditional harmonious values; they reflect the dialectical unification values of historical inheritance and transcendence; they achieve the historic leap from “harmonious society ideal” to “harmonious social practice”; they provide new ideas and ways of thinking aiming at solving all sorts of contradictions and value conflicts; they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and thus they are beyond the geographical limitations and have universal significance to the world development.
socialism; the harmonious values; historical transcendence
A81
A
1004-4671(2015)06-0037-05
2015-10-06
廣西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社會思潮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編號:SK13ZD040),課題負責人:李繼兵。
石瑞紅(1971~),女,廣西融水人,玉林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