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建軍,任慧英
(西安航空學院,陜西 西安 710077;西安工業(yè)大學,陜西 西安 710032)
孫中山對國民“不良人格”的反思和重塑
□屈建軍,任慧英
(西安航空學院,陜西 西安 710077;西安工業(yè)大學,陜西 西安 710032)
國民的“不良人格”是民初共和政體夭折,專制政治死灰復燃的重要原因。孫中山痛心地抨擊了國民“不良人格”對共和政治的消極影響,深刻分析了“不良人格”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了一整套消除“不良人格”的途徑和方法。孫中山對國民“不良人格”的反思和重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
孫中山;國民;不良人格;訓政
武昌起義后,滿清專制政府瞬間垮臺,南京臨時政府迅速成立。革命黨人和政治精英為之歡呼慶祝,自以為革命已經(jīng)成功,共和政治已經(jīng)實現(xiàn),孫中山卻表現(xiàn)出深沉的擔憂。他在1912年6月24日《新國民雜志序》中寫到:“共和雖成,而共和之實能舉與否,則當視國民政治能力與公共道德之充足,以為比率。蒙稚之眾,以登未習之域,識者有憂之。”[1](P382)孫中山的擔憂很快成為現(xiàn)實。中華民國成立后短短數(shù)年間,相繼出現(xiàn)了袁世凱專制獨裁和復辟帝制、張勛二次復辟和段祺瑞毀壞國會和臨時約法等事件,遂使當時的中國“徒有民國之名,毫無民國之實。”[2](P280)這種結(jié)局的出現(xiàn),固然由于封建余孽對共和政治的肆意破壞,但潛藏于國民心中的“不良人格”則是民初共和政體夭折、專制政治死灰復燃的深層原因。孫中山總結(jié)道:“共和政治屢受暴力所摧殘,雖由武人專橫,亦因國中大多數(shù)之勞動界國民不知政治之關(guān)系,放棄主人之天職,以至甘受非法之壓制、凌辱而吞聲忍氣,莫可如何也。”[3](P44)針對洪憲帝制時眾人擁戴附和、勸進者多有的奇特現(xiàn)象,孫中山甚至說出“我中國人民久處于專制之下,奴性已深,牢不可破”[4](P211)的偏激之語。
在孫中山看來,國民“不良人格”表現(xiàn)之一是患有嚴重的“宿命論”,政治上甘居下位。在數(shù)千年封建專制主義的迫害和封建倫理道德的蒙騙下,普通國民信奉天命,忘卻自我,不敢追求自己應該享有的權(quán)利和自由。所以在中國農(nóng)民身上,皇權(quán)主義思想的影響源遠流長,根深蒂固,農(nóng)民起義中只反貪官,不反皇帝也屢見不鮮。如剪辮子本是辛亥年間人們與清政府決裂的標志,但很多人卻竭力保存這條順民象征的辮子。張勛復辟時,假辮子和長袍馬褂瞬間充斥北京街頭。孫中山批評說:“中國人患在久安,其恨竟不能及遠。無論何事,或委之天命,或委之氣運?!盵5](P345)孫中山警示那些只想依賴他人的人:??縿e人,不靠自己,豈不是望天打卦嗎?望天打卦是靠不住的,這種癡心妄想是終不得了的。告誡人們必須改變這種甘居下位、茍安惰性的消極心理,“這種心理不改變,中國是永不能太平的”[2](P114)
國民“不良人格”表現(xiàn)之二是缺乏政治意識和政治責任感。在封建專制主義的極權(quán)統(tǒng)治下,中國人民沒有絲毫的參政議政權(quán)和監(jiān)督政府權(quán),久而久之,養(yǎng)成了漠視國事遠離政治的心理和習慣。即便當時發(fā)生了影響深遠的“戊戌維新”和“辛亥革命”,普通國民也始終游離于運動之外,對政治變革漠然視之。在孫中山看來,因為國民普遍缺乏共和思想,缺乏參與政治的積極性,所以“民國成立以后,人民對于國事,都不知道自己去治,自己去理。因為大家都不理,所以那些小皇帝便乘隙而入,每日招兵買馬來霸占民國,弄到真正的民國至今還無從建設(shè)?!盵6](P60)稽諸史實,不論是袁世凱稱帝,還是張勛復辟,民間始終沒有發(fā)出反對抗議之聲,有的人甚至彈冠相慶。直到1917年孫中山發(fā)動護法運動時,大多數(shù)國民依然表現(xiàn)出“聞有毀法者不加怒,聞有護法者亦不加喜”[7](P103)的超然神態(tài)。魯迅先生的《藥》和《阿Q正傳》等作品,就是對當時下層民眾漠視政治的心態(tài)和行為的精彩描繪。
國民“不良人格”表現(xiàn)之三是期盼真命天子出現(xiàn),繼續(xù)做順民百姓。滿清滅亡民國成立后,中國社會和政治格局處在新舊轉(zhuǎn)型時期。袁世凱死后,中國更陷入了各派軍閥割據(jù)混戰(zhàn)的漩渦。中央內(nèi)部的政治紛爭和地方上的軍閥混戰(zhàn),使固有的社會矛盾集中爆發(fā),賦稅、兵役和徭役成倍增加,生產(chǎn)和生活秩序遭到嚴重破壞,整個社會動蕩不安,人民大眾苦不堪言。在這種政治和社會轉(zhuǎn)型的陣痛中,許多不明事理的國民將社會動蕩歸罪于革命黨,一些人甚至等待真命天子出現(xiàn)或者希望滿清復辟,自己繼續(xù)做封建朝廷的太平百姓。孫中山痛心地指出,國民不僅不識、不敢、不能做主人,有些人對做主人還“感到不舒服”,正如做慣了犯人和奴隸,一旦被釋放出來反而覺得“沒了生路?!?923年,孫中山一次在演講中分析道:“為什么十二年來人民都以為禍亂是革命產(chǎn)生出來的?中國大多數(shù)人的心理‘寧為太平犬,不作亂離王’?!覀冇袝r到鄉(xiāng)下去,高年父老都向我們說:‘現(xiàn)在真命天子不出,中國決不能太平?!侵袊y(tǒng)計學發(fā)達,將真正民意綜起來分析一下,一定復辟的人占三萬萬九千萬多?!盵2](P114)孫中山的說法難免夸大其詞,但這種現(xiàn)象在民國初年確是普遍存在的。這實際上也暴露出國民的“不良人格”是何等的嚴重。
需要進一步探討的是,國民“不良人格”是如何形成的?根據(jù)孫中山的論述,國民“不良人格”的形成主要源于下述原因:
國民“不良人格”形成的原因之一,是專制政府的暴虐統(tǒng)治。馬克思指出:“專制制度的唯一原則就是輕視人類,使人不成其為人?!盵8](P411)在專制主義政體下,皇帝、貴族和各級官僚壟斷了全國一切權(quán)力,依靠反動的國家機器對人民群眾實行殘暴的政治統(tǒng)治和奴役,作為社會主體的國民完全被排除于政治之外,不僅無力參與國家治理,甚至缺少起碼的公民資格。孫中山憤怒地指出:“我國自有歷史以來,人民屈服于專制政府之下,我祖我宗,以至于我之一身,皆為專制之奴隸,受君主之壓制,一切不能自由。所謂國家者,亦不過君主一人一姓之私產(chǎn),非我國民所有也。故人民無國家思想,且無國民資格?!盵1](P537)在專制主義獨裁統(tǒng)治下,人民群眾既無力沖破專制主義的牢籠,爭取自己應該享有的權(quán)利和自由,自然在心理上和行為上視政治為隔膜,不僅缺乏政治責任感和積極性,久而久之,還養(yǎng)成了聽天由命、逆來順受的“不良人格”。這也就是嚴復所說的:“夫上既以奴虜待民,則民亦以奴虜自待?!盵9](P26)
國民“不良人格”形成的原因之二,是專制政府的文化統(tǒng)治。政治上的專制主義必然造成文化上的專制主義。專制君主為了維護其家天下的統(tǒng)治,必然要在思想文化方面實施壓制政策。他們借助殘暴的封建國家機器,不僅屢興文字獄,肆意剝奪國民的言論自由,而且利用御用文人宣揚“君權(quán)神授”的天命論和“三綱五?!钡膫惱淼赖掠^,竭力束縛民智并力圖消除國民的“異端思想”。文化專制主義已經(jīng)使普通民眾對獨裁者噤若寒蟬,而作為社會精英的知識分子,絕大多數(shù)也被馴化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文化奴才,在愚弄民眾方面起了非常惡劣的作用。由于自然經(jīng)濟的封閉性和文化教育的落后性,本來國民的性格就保守茍安,不思變革,在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禁錮和奴化宣傳下,他們最易被所謂的“圣賢明哲授受相傳”誤導和欺騙,一味盲從封建倫理道德,心甘情愿地做順民百姓。這也是國民“不良人格”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國民“不良人格”形成的原因之三,是國人的極度貧困和生計艱難。在地主階級的殘酷剝削下,中國人民特別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農(nóng)工大眾終日勞苦,不得溫飽,生活極其艱難。由于生活的重壓,他們很難有余暇思考和參與國事,對他們而言,生存才是最重要的。為了生存,就不能不違心地遵守統(tǒng)治者設(shè)定的秩序和規(guī)則,甚至不得不低眉順眼的依附權(quán)貴。孫中山顯然明白個中緣由。他說,“中國生計維艱,民不聊生”?!皾M政府立心之狠毒,無不欲絕漢民之生計”。國民“至糊口既無,又何暇思及其他,更何暇思及于國事?”[10](P523)不過,孫中山也同時指出,救國和救舟是一個道理。當舟沉之時,不奮力救舟而徒顧個人鋪蓋行李,如此,舟沉則生命俱亡,哪能救出鋪蓋行李?可悲的是,國人的思想和心理都是這樣,“人人皆知愛身、愛家,”[11](P48)但是,“若不愛國,何有于家?”[11](P49)換位思考,這種情況雖然可以理解但必須指出其缺陷與不足。
國民“不良人格”的形成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多數(shù)國民性格怯懦,缺乏叛逆精神,不敢正視和追求自己應有的權(quán)利和自由。孫中山曾多次說到:“中國人民愛好和平,遵守秩序。”[1](P393)“人民性格勤勞和馴良”。[10](P558)具有“尚慈善、好和平、善服從之諸美德,”[11](P305)“中國人性情和平,是世界上最易治理之民?!盵1])(385)“我大多數(shù)國民無有嗜殺好爭之性。”[11](P304)孫中山的這些話大多是對外國政府和西方媒體講的,目的無非是強調(diào)中國絕非爭強斗狠之國,民眾亦非惹事生非之民,用意當然是好的。然而孫中山卻忽略了國民性格給政治轉(zhuǎn)型帶來的消極影響。顯而易見的是,中國人性情溫和、馴良、善服從、不尚爭最易滋生奴隸性,不但不能成為建立民主共和的條件,反而是君主專制制度得以維系的要素,因為這種忍讓遷就、與世無爭的性格和心態(tài)抑制了其對自身經(jīng)濟政治權(quán)利的爭取。如1912年1月5日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對外宣言》稱:“吾中華民族和平守法,根于天性,非出于自衛(wèi)不得已,決不肯輕起戰(zhàn)爭。故自滿清盜竊中夏,于今二百六十有八年,其間虐政,罄竹難書,吾民族惟有隱忍受之?!盵1](P8)面對罄竹難書的虐政不思反抗而“惟有隱忍受之”,正是這種懦弱性格的表現(xiàn),其結(jié)果是契合了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需要,嚴重阻礙了近代中國的政治轉(zhuǎn)型。
國民“不良人格”對共和政治的銷蝕雖然是隱性的,卻也是不容忽視的。為了消除國民的“不良人格”,建設(shè)真正的民國,孫中山提出了以下方法和途徑:
一是發(fā)展教育特別是加強政治教育,培養(yǎng)國民的政治責任感和政治積極性。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孫中山非常重視教育事業(yè),并且將近代教育與消除國民的不良人格聯(lián)系起來。他說:“我中國人民受專制者已數(shù)千年。近二百六十余年,又受異族專制,喪失人格久矣。今日欲回復其人格,第一件須從教育始。中國人數(shù)四萬萬人,此四萬萬之人皆應受教育?!盵1](P358)解除臨時大總統(tǒng)職務后,孫中山仍以在野身份關(guān)注著國民人格的培養(yǎng)問題。1921年6月,他在廣東省第五次教育大會上批評某些教育家“以不談政治為高”的論調(diào),“設(shè)使諸君不談政治,學生不談政治,為農(nóng)者亦不談政治,為工為商者亦不談政治,試問中華民國是誰之國?而人人不負責任,尚可以為國乎?”[3](P564)孫中山借用希臘先哲之言“人者,政治動物也?!闭J為“有政治思想、政治行為、政治能力,乃為人類。”[3](P567)他要求教育家效仿孔子,“以政治為第一要務”,做政治教育家?!敖逃翼氄務?、理政治,引導人民談政治。”[3](P566)孫中山希望通過發(fā)展教育,尤其是灌輸近代政治理念,激發(fā)國民的政治責任感和政治積極性,使國民自覺參加建設(shè)民國的政治實踐。
二是要求國民黨員加強思想宣傳工作,向人民群眾廣泛宣傳三民主義,激發(fā)他們的革命積極性,使其從局外旁觀者轉(zhuǎn)為國事參與者。孫中山認為,革命屢次失敗,民國建設(shè)無成,是因為革命黨欠缺力量所致?!八啡闭呤呛畏N力量?就是人民心力。”[2](P431)而要激發(fā)人民的革命積極性,“非從宣傳上做功夫不可?!?917年第一次護法運動失敗后,孫中山退居上海,“一切時事皆不問,只從事于著書,以開民智。”[3](P40)終于寫出了《孫文學說——心理建設(shè)》,提出“知難行易”的哲學理論,作為革命黨教育黨員和民眾的啟蒙教材。發(fā)展教育和政治宣傳,本是激發(fā)國民政治積極性的兩種慣常做法。發(fā)展教育應是培養(yǎng)近代國民的根本途徑,但由于當時中國極其貧窮和落后,極大地限制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因此,通過發(fā)展教育“以開民智”必然是一個長期而緩慢的過程,而政治宣傳則可能在較短時間內(nèi)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是“以黨治國”,實施“訓政”,督率國民建設(shè)地方自治,藉此培養(yǎng)和提高國民參政議政的能力。孫中山在解釋訓政的原因時說:“中國奴制已經(jīng)行了數(shù)千年之久,所以民國雖然有了九年,一般人民還不曉得自己去站那主人的地位。我們現(xiàn)在沒有別法,只好用些強迫的手段,迫著他來做主人,教他練習練習。這就是我用‘訓政’的意思?!盵3](P401)從實質(zhì)上說,訓政就是開發(fā)民智,培養(yǎng)國民的民主意識和參政能力,為過渡到直接民權(quán)創(chuàng)造條件。
訓政的內(nèi)容主要有兩項——以黨治國和地方自治?!耙渣h治國”理論最早是在1914年中華革命黨成立時提出的,后來不斷深化和完善,成為孫中山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孫中山的政治目標是建設(shè)全民政治,使人民充分行使選舉權(quán)、罷官權(quán)、創(chuàng)制權(quán)和復決權(quán)。但民國初年的政治現(xiàn)實使孫中山痛心地認識到,“現(xiàn)在人民有一種專制積威造下來的奴隸性,實在不容易改變?!盵3](P401)因此必須使革命黨處于領(lǐng)導地位、訓練民眾行使上述權(quán)力。在實踐上,孫中山希望從“以黨治粵”開始,逐步推廣其“以黨治國”。從當時中國的社會現(xiàn)實和國民的政治素質(zhì)考察,孫中山提出的“以黨治國”確實抓住了問題的根本。
關(guān)于地方自治,孫中山認為,民初封建余孽之所以能夠?qū)覍移茐墓埠椭贫?,根本原因在于大多?shù)國民不知民主共和為何物,“不識為主人,不敢為主人,不能為主人。”孫中山痛心疾首地說:“人民不來管理國家,把國家交給一班亡國大夫管理,這就是根本錯誤。要想矯正這種錯誤,沒有別的法子,就須人民研究自治,實行自治,研究實行民治的自治。”[3](P174)只有通過地方自治訓練民眾,提高他們參政議政的能力和積極性,才能最終實現(xiàn)“民治”。至于如何通過地方自治的途徑來實現(xiàn)“民治”,孫中山設(shè)想首先實行分縣自治,使人民直接行使選舉、罷官、創(chuàng)制、復決四權(quán),并組成地方自治政府。在此基礎(chǔ)上選舉國民大會代表,進而通過國大代表間接參與國家事務。孫中山指出,推行地方自治,必須以縣為自治試驗單位,“若一縣辦有成效,他縣必爭先仿行。如是,由一縣而推之各縣,以至一省一國,而民國之基于是乎立。”[3](P225)最終達到變革中國的封建專制政體,使中國走向真正民主共和國之目的。
近代中國人“不識為主人,不敢為主人,不能為主人”,是封建統(tǒng)治者的經(jīng)濟剝削和政治壓迫造成的惡果。專制政府的強權(quán)統(tǒng)治和思想鉗制,使人民大眾對國家大事無置喙之地,而生計的極度艱難和教育的極端落后,也使人們無暇或無力參與政治。這是中國專制政治長期延續(xù),共和政治步履艱難的根本原因。
“專制制度最主要的支柱是農(nóng)民不問政治和思想落后?!盵12](P215)時至近代,中國農(nóng)民不僅政治能力嚴重不足,參政意識亦相當?shù)?。其所以如此,一是多?shù)農(nóng)民困于生計,缺乏權(quán)利意識,在封建政府的暴虐統(tǒng)治和生活重壓下,逐漸養(yǎng)成了循規(guī)蹈矩、逆來順受、聽天由命的性格,對國家政治缺乏熱情。二是由于自然經(jīng)濟的封閉性使鄉(xiāng)村農(nóng)民難以接觸到外界的新生事物,在封建專制思想的鉗制和封建倫理道德的蒙騙下,最終形成了依賴權(quán)威和權(quán)威崇拜意識,妨礙了大多數(shù)農(nóng)民的政治覺醒。所以,農(nóng)民階級對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一般采取了隔岸觀火、漠然視之的態(tài)度,甚或由于對革命疑慮和恐懼而希望恢復舊有的社會秩序,期盼真龍?zhí)熳映霈F(xiàn)或者滿清復辟。
農(nóng)民遠離政治,對國事冷漠,有其自身的原因。而資產(chǎn)階級革命黨人不了解農(nóng)村社會和農(nóng)民的生活狀況,沒有切實解決農(nóng)民最為關(guān)心的土地問題,嚴重地脫離了農(nóng)民群眾,甚至攻擊和鎮(zhèn)壓農(nóng)民的反抗活動,使自己站到了農(nóng)民的對立面,因而在資產(chǎn)階級革命過程中未能獲得農(nóng)民的支持。所幸的是,孫中山晚年已經(jīng)認識到資產(chǎn)階級的不當行為對革命事業(yè)的破壞作用,開始著手解決農(nóng)民的土地問題并重視對農(nóng)民階級的宣傳發(fā)動,最終影響到后來國共合作的國民大革命。
孫中山對國民“不良人格”的反思和重塑,雖然在其生前未能顯現(xiàn)出多少作用,卻在身后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后繼者貫徹孫中山的訓政思想,發(fā)展地方自治,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近代中國的政治轉(zhuǎn)型。 ■
[1]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8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6.
[4]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6.
[5]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4卷) [M].北京:中華書局,2006.
[6]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6.
[7]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11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6.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科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嚴復.嚴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10]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1]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3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2]列寧.列寧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責任編輯 謝明俊】
The Introsp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Ill Personality of the Nationals by Sun Yat-sen
QU Jian-jun,REN Hui-ying
(Xi’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 Shaanxi, Xi’an 710077;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haanxi, Xi’an 710032)Abstract:The mortality of the republic regime in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resurgence of the autocracy result from the ill personality of the nationals. Sun Yat-sen criticized painfully that the ill personality has a negative influence on the republic politics, and analyzed deeply the origin of the ill personality. Based on these, Sun Yat-sen came up with the method about how to eliminate the ill personality. The introsp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ill personality of the nationals by Sun Yat-sen has an effect o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history, to some extent.
Sun Yat-sen; nationals; ill personality; political tutelage
K251
A
1004-4671(2015)06-0072-04
2015-03-07
屈建軍(1958~),男,漢族,陜西戶縣人。西安航空學院思想政治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孫中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