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漫麗
(許昌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河南許昌461000)
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交際的差異
武漫麗
(許昌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河南許昌461000)
語言在跨文化交際中固然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但是非語言交際在這種跨文化交流中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交際方式。除語言交際以外的,包括肢體語言、眼神和行為動作,都能夠起到傳達意思表示的作用,但在不同的交際者之間,非語言交際也存在些許差異,能夠理解非語言交際的差異,對正確表達、避免交際誤會有很大幫助。本文將簡單介紹非語言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運用,分析非語言交際的特征和作用,分方向研究和解析非語言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差異。
跨文化;非語言;交際;差異
文化和語言表達是一種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演變而后天習得的社會共同習慣,擁有不同社會生活背景的交際者之間的文化差異是非語言交際的主要障礙。文化和非語言交際是密不可分的,對非語言表達的運用必然涉及表達者所承載的社會文化和生活習慣。因此可以說,在跨文化交際中,對非語言交際的運用實際上也是對來自不同社會背景的交際者之間文化沖突的解決方式的運用。
值得注意的是,由非語言交際引起的文化沖突和誤會往往可能比語言交際更加嚴重。就以簡單的微笑行為為例,日本人在感到尷尬或者不知所措時常常會施以微笑,而美國人則會認為在討論重大問題時的這種表情是不尊重對方的意思表示,從而引起誤會。而中國人的微笑可以分為更多的種類,有避免尷尬的笑、得意時的微笑、狡詐地微笑、掩飾地微笑等等,這些微笑如果不是處于同一社會文化背景的意思表達接受者往往會不知其所意。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運用非語言交際就必須著眼于文化沖突的解決,了解對方的基本文化和習慣方式,避免因文化沖突產(chǎn)生非語言交際的錯誤。
對非語言交際的定義概括起來有兩種說法,一種是Samovar與Porter提出的,認為“非語言交際包括在交際的環(huán)境中認為的和環(huán)境產(chǎn)生的對于傳播者或受傳者含有潛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一種是Malandro與Baker提出的,“個人發(fā)出有可能在他人頭腦里產(chǎn)生意義的非語言暗示的加工過程”。簡單來說,非語言交際即一些除語言以外的意思表達方式,包括眼神、服裝、姿態(tài)、表情等等。
非語言交際有其固有的特征,英國學者Desmond認為,許多非言語行為是多義的,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區(qū)中有不同的含義。這也印證了上述的文化沖突之說,例如,撫摸小孩的頭部這一在東方國家表示對小孩的關(guān)愛的行為,在泰國等地則會被認為是褻瀆神靈的做法,他們認為頭部是人神圣不可侵犯的部位,不能夠隨便觸碰。非語言交際不具有結(jié)構(gòu)性和框架性,是一種無章可循的無意識表達方式,會因為環(huán)境、時間和人物的變化而變化。例如,哭泣可以表達悲傷的感情,但在某種情況下也可以表示喜極而泣。
非語言交際的語用功能除了基本的表達與語言相當?shù)囊馑家酝猓材軌蚱鸬皆鰪娬Z氣、緩和氣氛、掩飾狀態(tài)以及交流感情等功用。總的來說有重復功能,例如說話的時候加以手勢表示重復、替代功能,如在安靜環(huán)境下不方便講話而做手勢、強調(diào)功能,如利用肢體語言和抑揚頓挫表達語氣和意思的強調(diào)作用、調(diào)節(jié)功能,如在言語對話過于激烈的情況下,利用拍肩和音調(diào)語氣的改變來緩和氣氛、否定功用,如說謊的時候會產(chǎn)生某種行為上的習慣性動作、補充和輔助功用,如當講故事的時候,語言已經(jīng)不足以表達當時故事情景,可以借助肢體語言起到補充和加強的作用。
非語言交際不同于一般的語言交際那樣明確可循,非語言交際處于不同的文化中很有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一種意思表達,也有可能不同的文化之間的非語言表達是對方完全沒有見過的全新表達方式,而導致理解障礙。非語言交際中的差異問題研究可以從身體行為以及客觀環(huán)境兩方面入手。
(一)身體行為方面
1、肢體動作
肢體動作是非語言表達中最為豐富的表達方式,通過多種不同形式的肢體動作的表達,衍生出多種不同的疑似內(nèi)涵,而同一種肢體動作也有可能因為傳播者和接受者的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產(chǎn)生不同的表達意思和理解意思。
世界范圍內(nèi)一般來說,點頭表示贊成同意而搖頭表示否定反對是通用的表達方式,而保加利亞的習慣卻剛好相反,他們點頭表示否定而搖頭卻表示肯定。這就產(chǎn)生了同一種肢體語言表達方式而不同的意思表示這種差異現(xiàn)象。再比如,同樣是用食指去指人,在美國人看來稀疏平常,而中國人看來卻是不禮貌的行為。一般來說,中東、南歐、拉丁美洲地區(qū)生活的人們,更傾向于交流時運用動作幅度較大的肢體語言,而英美、北歐、東亞地區(qū)的人們則在交流時動作幅度較小。這很有可能是由于英美、北歐和東亞地區(qū)的人們由于宗教和禮教的洗禮和熏陶,長期以來形成一種習慣于約束自己的行為的表達方式,認為這種交流方式更加端莊、恭敬和禮貌。
手勢表達也是非語言交際中肢體動作語言的一部分,但各國各地區(qū)的手勢表達方式,在經(jīng)過長時間的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活動中逐漸呈現(xiàn)能夠互相理解并運用的趨勢。例如,食指和中指伸出所比的V字型代表的是Victory(勝利)的意思,這一意思原本起源于美國,而如今這個手勢已然成為全球通用的手勢了。再比如,雙臂張開聳肩的手勢代表的是“無可奈何”、“我也不知道、沒有辦法”的意思,這也是通用的一個手勢。當然,手勢表達無法突破文化沖突的現(xiàn)象必然還是存在的,就如簡單的比數(shù)字來說,西方和東方,甚至有些國家之間都有不同,在跨文化交際中,涉及到交談內(nèi)容的肢體語言表達的內(nèi)涵,交際者之間是有必要互相了解的。
2、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在民族間的差異尤為明顯。普遍來說,東方人更傾向于喜怒不形于色,不輕易流露出能夠讓人一下就讀懂的面部表情。而從性別上講,男人更不愿意用豐富的面部表情來表達和輔助表達自己的情感,女人則剛好相反。在某些重要的場合,面部表情可能出賣你的真實想法,而當你恰好想要通過面部表情表達自己所想時,你的表達是否可以被接受者正確理解則需要考慮到傳播和接受者之間的文化差異。
同樣是微笑,西方人多半表達的是因為開心、愉悅而笑,東方人的微笑則深不可測,是根據(jù)所處的語境而言的,并不是單純的表達心情舒暢,而更奇怪的是,日本婦女在遇到慌亂的時候會微笑,這一點在很多情況下是不可被其他文化背景的接受者所理解的。例如,在遇到自然災害等慌亂的情況下,人們通常的面部表情所呈現(xiàn)出來的是緊皺眉頭的焦慮神態(tài),這個時候微笑很有可能會被認為是不可理喻的,是無法讓人理解的,這便是文化沖突的結(jié)果。
3、眼神交流
眼神目光的交流與其他肢體語言不同之處在于,眼神通常傳達的是人內(nèi)心的最真實的想法。眼神接觸在起伴隨作用的時候,通常指的是說話時注視者說話者,在西方國家更加推崇這種表達方式,認為別人說話時注視著說話者與其進行眼神的交流和碰撞是一種尊重對方的表現(xiàn)方式。而在東方文化和墨西哥文化中,說話者,特別是社會階層不平等的對話者之間卻很少進行眼神的直視交匯,認為直視說話者是不禮貌的行為。眼神接觸式的交流方式更可以運用到非語言表達中。例如,在開會過程中,幾個不同的陣營之間發(fā)生意見分歧,同一陣營的伙伴們則可以不用說話而是通過眼神交流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
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同一大的區(qū)域中對于眼神交流的方式也有些許不同的規(guī)定或者習慣。例如,在美國的一些大城市中,有一個公認的大約二十到三十英尺的目光交匯距離,在此距離之內(nèi)避免引起目光直視;而在小城市中卻沒有這種不成文的規(guī)定,任何人之間不論距離長短,都可以通過眼神交流來打招呼。
4、身體接觸
身體接觸也是一種非語言交際手段,通常是兩個較親密的人之間發(fā)出的情感表達方式。西方國家更能接受這種“接觸性文化”(contact culture),但也僅僅是在感情較為親密的兩人之間,反而在公共場合他們會盡量避免與人接觸,不論乘公交或是擠地鐵他們都不習慣沒有個人空間的感覺。在英語國家也有一種習慣,就是過了童年的同性之間不應當過于親密,而在東方國家則不會這么認為。在西方兩個成年女性或者男性牽著手可能就會被認為是同性戀,而在東方卻是很正常的行為。而在某些國家,例如泰國這個佛教氛圍濃厚的國家,公共場合是不允許男女有過于親密的身體接觸的。
(二)環(huán)境客體方面
環(huán)境客體對非語言交際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空間觀念、時間觀念、距離觀念上。例如上述所列,西方國家更注重自己的空間,人行橫道不允許被占用,也沒有占座位的習慣,而東方國家由于人口眾多,就沒有這么嚴格的規(guī)定了。時間觀念上,各個民族都有不同的習慣,例如德國人是最守時的,澳大利大和法國人則更喜歡較為悠閑的生活方式,不會壓迫自己趕得太急而喜歡晚到。而不管怎樣正式約會遲到最多不會超過5分鐘,但阿拉伯國家則把限度延長到了15分鐘。說話者之間隔多長的距離各個國家和民族有不同的習慣,有的認為越近越好,有的則認為太近則侵犯了他人的空間,因此在談話時注意察言觀色也是很重要的。
[1]陳寶文.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交際的語用功能及外語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6)
[2]張墨.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語言交際[J].遼寧工程技術(shù)大學學報,2007(9)
[3]汪劍.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交際的性別差異[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1(3)
H030
A
1674-6198(2015)02-0105-02
2015-02-14
武漫麗(1985-),女,河南省許昌市人,許昌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商務英語及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