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均祿
(中央民族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北京 100081)
隋唐軍府新考
戴均祿
(中央民族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北京 100081)
建國以來,隨著隋唐墓志的大量出土和整理出版,一些學者繼勞經原、羅振玉、谷霽光之后,利用這些墓志研究和增補了鷹揚府和折沖府,并且發(fā)表了不少相關論文。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依據近年出版的隋唐墓志,新增補鷹揚府10個、折沖府12個,并對前人研究略做補正。
隋代;唐代;鷹揚府;折沖府;墓志
現(xiàn)存諸多古代文獻,均未記載隋代鷹揚府的數量與名稱。關于唐代折沖府的數量,諸多史籍記載也不盡相同*《新唐書·地理志》記有566府,《通典·職官志》和《樊川文集》載為574府,《通典·州郡》與《玉海》卷138兵制引《理道要訣》作593府,《唐六典》和《舊唐書·職官志》作594府,《玉?!肪?38兵制引《鄴侯家傳》作630府,《唐會要·府兵》與《新唐書·百官志》載有633府,《新唐書·兵志》和《資治通鑒》記為634府,而《陸贄集》則載為800府之多。,而且諸多史籍只是記載了唐折沖府的數量,只有《新唐書·地理志》詳細記載了折沖府分布的地域與府名,但僅448府存有府名,缺漏甚多。因此,從清代道光年間迄至民國,一些學者考諸史籍并利用出土唐代墓志、碑刻等資料,不斷研究、校補唐代折沖府。其中,勞經原著《唐折沖府考》,增補109府;羅振玉撰《唐折沖府考補》與《唐折沖府考補拾遺》,增補69府,書中他還增補隋代鷹揚府39所,開創(chuàng)考證、校補隋代軍府之先河;谷霽光著《唐折沖府考校補》,綜合前人成果,精心考訂,得唐折沖府623所*見劉思怡著《唐折沖府新考》注釋1,載《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7年第3期。。
20世紀90年代以后,由于隋、唐墓志大量出土和整理出版,研究、校補隋鷹揚府與唐折沖府的學者日益增多,并發(fā)表相關論文若干[1-20]。筆者翻閱新出土隋唐墓志,得前人未言之隋鷹揚府10所、唐折沖府12所,在此增補之,并對前賢研究可商榷之處略做補正。
清末,羅振玉在著《唐折沖府考補》及《唐折沖府考補拾遺》時,從所見出土墓志及隋兵符中先后搜集了39個鷹揚府。民國時期,谷霽光先生在著《唐折沖府考校補》時,又增補7府。近年來,李方從大量隋唐墓志及隋代虎符中發(fā)現(xiàn)了27個鷹揚府[3],而后張沛又發(fā)現(xiàn)45個*張沛輯出隋鷹揚府57府,但是石臺、柏林、三川、安臺、湭城、洛川、河山等12府李方在《唐折沖府增考》中已刊布,故只發(fā)現(xiàn)45府。見張沛著《隋兵府考》,載《文博》2003年第6期,第37-43頁。。張小永據出版的隋唐墓志,增補11府*張小永撰《隋代京兆郡鷹揚府匯考》《隋隴右諸郡鷹揚府匯考》《隋代河南諸郡鷹揚府匯考》《隋代河東諸郡鷹揚府匯考》4文雖輯出58所鷹揚府,但大部分與李方及張沛所輯重復,惟有金谷、熊州、箕山、崇業(yè)、義陽、清宮、石門、六軍、馬邑、豐川、武威11府不見前人論著。。筆者現(xiàn)據墓志,增補10府,以補史闕。
1.效節(jié)府(右武侍)
大業(yè)八年(612年)《長孫汪暨妻杜氏志》:“君任居心膂,陪奉麾輪,持簡帝心,恩光挺眾,授君通議大夫,領右武侍效節(jié)府鷹揚郎將。”[21]此府不知設于何郡,暫未見唐代續(xù)置。
2.綏德府(左武侍)
《麻君妻龐畏嬢志》:“大隋左武侍綏德府麻府君妻龐氏墓志。”[22]
按:勞經原據《舊唐書·段秀實傳》中“改綏德府折沖”,考證此府為唐折沖府;他又據《舊唐書·地理志》載綏州有綏德縣,將此府列屬綏州[23]7625。據《舊唐書》卷38《地理一·關內道·綏州》條載:“綏州,下,隋雕陰郡?!盵24]又《隋書·地理志》記載雕陰郡有綏德縣[25]??芍?,隋代綏德府屬雕陰郡,唐代此府乃承隋代續(xù)置。
3.平西府
《賀拔亮墓志》:“起家隋左勛衛(wèi),尋詔朝散大夫、平西府鷹擊郎將?!盵26]87此府不知設于何郡,暫未見唐代續(xù)置。
4.修政府
《劉辟惡墓志》:“夫人達奚氏,隋修政府鷹揚郎將徹之長女?!盵26]125
按:勞經原據《唐崔載墓志》考證,此府為唐代折沖府,屬河北道易州[23]7620。現(xiàn)據《劉辟惡墓志》可知,隋代即有修政府,唐代修政府乃承隋續(xù)置。據《舊唐書》卷39《地理二·河北道·易州》載“易州中隋上谷郡”[27],可知,唐代易州為隋代上谷郡。因此,隋代修政府屬上谷郡。
5.河陽府
《張顯墓志》:“祖喜,隋任懷州河陽府鷹揚?!盵26]171
按:《舊唐書》卷39《地理二·河北道·懷州》條:“懷州,雄,隋河內郡?!盵28]可知,唐代懷州為隋代河內郡。據《隋書》卷30《地理中·河內郡》:“河內郡舊置懷州。統(tǒng)縣十……河陽舊廢,開皇十六年置。有盟津。有古河陽城治。”[29]可知,隋代河內郡屬縣有河陽縣;河陽府應在此縣,因縣為名。此府暫未見唐代續(xù)置。
6.陽原府(右驍衛(wèi))
《唐郭萬墓志》:“祖伯,隋任右驍衛(wèi)陽原府右果毅都尉?!?齊運通主編《洛陽新獲七朝墓志》圖版137,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137頁。此府不知設于何郡,暫未見唐代續(xù)置。
7.馬蘭府
《唐閻休墓志并蓋》:“父才,隋馬蘭府長史?!?趙君平、趙文成主編《河洛墓刻拾零》圖版59,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頁。此府不知設于何郡,暫未見唐代續(xù)置。
8.大池府
《唐來義暉墓志并蓋》:“曾祖梅,隋大池府左果毅都尉?!?趙君平、趙文成主編《河洛墓刻拾零》圖版286,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版,第384頁。
按:張沛據《吐魯番出圖文書》所載“大池府竇仲方□赤”,考證此府為唐代折沖府[30]?,F(xiàn)據《唐來義暉墓志并蓋》可知,隋代即有大池府,此府唐代乃承隋續(xù)置。
9.白澗府
《唐李胡墓志》:“祖穆,周白澗府鷹揚?!?《唐李胡墓志》,見趙君平、趙文成主編《河洛墓刻拾零》圖版86,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頁。
按:此府應為隋代鷹揚府,而不是北周時期之軍府。據谷霽光研究,隋代初期軍府“還不是因地立名,習慣上仍然以十二府所屬按一、二、三、四等數目來排列,主要是承襲北周‘左八軍’、‘右二軍’的稱謂而來”[31]?!蛾惷份d陳茂在北周末“上(楊堅)為大丞相、隋王,公除府椽,治右十二府長史”[32];《乙速孤神慶碑》載乙速孤神慶的祖父乙速孤安在北周末任“右武侯右六府驃騎將軍、開府三司”[33]。此右十二府、右六府均為北周時期軍府,可見北周時軍府確實按一、二、三等數目排列命名。而軍府冠以地名,則在隋煬帝大業(yè)三年(607年)改驃騎府為鷹揚府之后,因此,白澗府非北周軍府而是隋代鷹揚府。又《新唐書》卷39《地理三·河東道·澤州》條載:“有府五,曰丹川、永固、安平、沁水、白澗?!盵34]可知,唐代亦有白澗府,在河東道澤州。澤州,為隋代長平郡,因此,隋代白澗府在長平郡。此府乃唐承隋續(xù)置。
10.掌設府(左衛(wèi))
《唐故平涼郡都尉驃騎將軍史公墓志銘并序》:“父多,周三命上士,曠野將軍、殿中司馬、左衛(wèi)掌設府驃騎將軍?!盵35]45
《大唐故平涼郡都尉史公夫人安氏墓志銘并序》:“祖顯,周上儀同、掌設府車騎?!盵35]47
按:如上推論,掌設府亦非北周軍府,乃隋代鷹揚府。但,此府不知屬于何郡,暫未見唐代續(xù)置。
以上新增補的10個鷹揚府,置于關內的1個,即雕陰郡綏德府;河北2個,即上谷郡修政府、河內郡河陽府;河東1個,即長平郡白澗府。而效節(jié)府、平西府、陽原府、大池府、馬蘭府、掌設府則不知隸于何郡。至此,加之前人發(fā)現(xiàn)之129府,隋代鷹揚府數達139府。
1990年代以來,學者們利用文獻及出土墓志等資料,共增補唐折沖府114個[15]159。筆者現(xiàn)據新刊墓志,再增補12府,以補史闕。
1.高陵府(右衛(wèi))
《唐丘師墓志并蓋》:“第二子右衛(wèi)高陵府果毅都尉。”*齊運通主編《洛陽新獲七朝墓志》圖版68,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68頁。
《唐魯軌墓志并蓋》:“父仲卿,皇朝高陵府果毅,又遷永嘉府折沖?!?齊運通主編《洛陽新獲七朝墓志》圖版101,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101頁。
按:《元和郡縣圖志》卷2《關內道二·京兆府下·高陵縣》條:“高陵縣,幾?!盵36]可知,唐代京兆府有高陵縣,高陵府疑在此縣,因縣為名。并且,唐代高陵縣有高陵故城,“高陵故城在雍州高陵縣西南一里”[37],高陵府或設于高陵故城,屬京兆府。
2.黎城府
《唐單重忻墓志》:“累遷京兆豐浩府左果毅,蒲州興樂府折沖,潞州黎城府折沖都尉?!?齊運通主編《洛陽新獲七朝墓志》圖版227,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227頁。
按:《元和郡縣圖志》卷15《河東道四·潞州·黎城縣》條:“黎城縣,中。古黎國、春秋曰‘晉荀林父滅潞,立黎侯而還’,今縣東十八里黎侯城是也?!涞鲁鯇夙n州,貞觀十七年廢韓州,屬潞州?!盵38]黎城府應在潞州黎城縣,因縣得名,抑或位于故黎侯城,屬于河東道。
3.潞渠府
《唐士如珪與妻郭氏墓志》:“解褐,授幽州潞渠府別將。”*齊運通主編《洛陽新獲七朝墓志》圖版242,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242頁。
按:《太平寰宇記》卷69《河北道十八·幽州·潞縣》條:“潞河,一名沽河,一名鮑丘水,水自檀州密云縣界流入?!盵39]潞渠府或因潞河得名。
4.隴西府
《徐迪墓志》:“祖父□,皇朝隴西府果毅?!盵26]207
5.同均府
《尹君墓志》:“大唐故同均府折沖都尉明威將軍尹府君墓志銘并序?!盵26]217
6.廉節(jié)府(左衛(wèi))
《乙速孤直墓志》:“宿衛(wèi)滿,授左衛(wèi)廉節(jié)府別將。”[26]381
7.寶安府(右驍衛(wèi))
《乙速孤直墓志》:“今上龍飛,遷右驍衛(wèi)寶安府右果毅都尉?!盵26]381
8.臨泉府(左威衛(wèi))
《楊承恩墓志》:“尋轉左威衛(wèi)京兆臨泉府左果毅都尉,未之任。”[26]515
按:唐代京兆府昭應縣驪山有溫泉,“溫湯。在縣南一百五十步,驪山之西北”[40]。由于距離長安較近,因此,“秦、漢、隋、唐人主皆常游幸,惟元宗特侈”[41]。唐代在驪山建有華清宮,因此,臨泉府可能設在溫泉附近。
9.無恤府
《唐康仙昂墓志》:“父芬,(上)黨郡無恤府果毅?!?趙君平、趙文成主編《河洛墓刻拾零》圖版287,第385頁;亦見胡戟、榮新江編《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571頁。
按:據《舊唐書》卷39《地理二·河東道·潞州》:“潞州大都督府隋上黨郡?!盵42]可知,唐代上黨郡即河東道潞州。因此,無恤府屬河東道。
10.竇承府
《郭府君墓志》:“開成二年,轉竇承府折沖?!盵26]891
11.軟城府
《古英及夫人高氏墓志》:“曾祖,軟城府折沖果毅,諱曕?!盵26]915
12.瑤臺府
《唐胡夫人王氏墓志》:“故胡府君夫人太原王氏,京兆醴泉人也。唐左金吾衛(wèi)郎將士和之長女,醴泉縣瑤臺府左果毅志忠之女孫?!?趙君平、趙文成主編《河洛墓刻拾零》圖版309,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版,第418頁。
按:《長安志》卷16《縣六·醴泉》:“唐十六鄉(xiāng)。有白鹿、長樂、瑤臺、修文四鄉(xiāng),余不傳?!盵43]可知,唐代醴泉縣有瑤臺鄉(xiāng),瑤臺府應位于此鄉(xiāng),屬于京兆府。
以上增補的12個折沖府中,置于關內道京兆府的3個,即高陵府、臨泉府、瑤臺府;河東道潞州2個,即黎城府、無恤府;河北道幽州1個,即潞渠府;不知隸于何道、州的6個,即廉節(jié)府、同均府、隴西府、寶安府、竇承府、軟城府。至此,唐折沖府數已達758府*劉思怡輯佚前人增補95府,并勘正其中存在訛誤的5府,又新補19府,使折沖府總數達到737府。(見劉思怡著《唐折沖府新考》,載《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7年第3期第160頁)而后,客洪剛又增補9府(補10府,但廿四府為高祖初期之驃騎府,不為折沖府,因此略去),府數達746(見客洪剛著《唐折沖府補考》,載《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8年第4期第143-144頁)。加之今補12府,折沖府總數達758府。。
由于資料所限,前人論著中,有些折沖府未詳所隸衛(wèi)或所設之道、州,今據新刊墓志,對其中可考補者,補列如下,并略做考釋。
1.長豐府(左驍衛(wèi))
《唐李鳳墓志并蓋》:“父兢,左驍衛(wèi)長豐府左果毅都尉,贈唐州刺史。”*齊運通主編《洛陽新獲七朝墓志》圖版165,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165頁。
2.孝敬府(左豹韜衛(wèi))
《唐單重忻墓志》:“父備,明威將軍、左豹韜衛(wèi)孝敬府折沖都尉、上柱國?!?齊運通主編《洛陽新獲七朝墓志》圖版227,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227頁。
按:光宅元年(684年),武則天“改左右威衛(wèi)為左右豹韜衛(wèi)”[44],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將左右豹韜衛(wèi)改回左右威衛(wèi)。因此,左豹韜衛(wèi)即左威衛(wèi)。
3.涑川府(左驍衛(wèi))
《唐曹仁墓志》:“遂授左驍衛(wèi)絳州涑川府左果毅同正,賜緋。”*齊運通主編《洛陽新獲七朝墓志》圖版265,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265頁。
4.伏龍府(左武衛(wèi))
《唐曹仁墓志》:“逮開元二年,改左武衛(wèi)同州伏龍府左果毅都尉同正?!?齊運通主編《洛陽新獲七朝墓志》圖版265,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265頁。
5.清義府(左驍衛(wèi))
《唐曹仁墓志》:“次子建忠,前左驍衛(wèi)華陰郡清府別將?!?齊運通主編《洛陽新獲七朝墓志》圖版265,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265頁。
按:唐代華陰郡即華州。據《新唐書》卷37《地理一·關內道·華州》載:“有府二十,曰普樂、豐原、義全、清義……”[45]可知,唐代華州有清義府。而墓志所載華陰郡清府,“清”字后當缺一字,應為華州之清義府。
6.軹成府(右武衛(wèi))
《唐曹仁墓志》:“次子欽光,前右武衛(wèi)河南府軹城府別將?!?齊運通主編《洛陽新獲七朝墓志》圖版265,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265頁。
7.育善府(左衛(wèi)率)
《劉辟惡墓志》:“(貞觀)四年,蒙受左衛(wèi)率育善府右別將?!盵26]124
8.政教府(右驍衛(wèi))
《陳法子墓志》:“(顯慶)六年二月十六日,制授游擊將軍,右驍衛(wèi)政教府右果毅都尉?!盵26]271
9.大平府(右衛(wèi))
《陳法子墓志》:“乾封二年,除右衛(wèi)大平府右果毅都尉。”[26]271
10.高涼府(右武衛(wèi))
《召弘安墓志》:“尋轉右驍衛(wèi)安信府左果毅都尉,又遷右武衛(wèi)高涼府左果毅都尉?!盵26]355
11.岐山府(左衛(wèi))
《陳守禮墓志》:“夙夜未懈,詔加左衛(wèi)鳳翔郡岐山府折沖都尉?!盵26]667
12.蒲川府(右領軍衛(wèi))
《唐劉明達墓志并蓋》:“解褐右監(jiān)門衛(wèi)長上,尋授右領軍衛(wèi)蒲川府左果毅。”*趙君平、趙文成主編《河洛墓刻拾零》圖版139,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版,第179頁。
13.豐浩府(左衛(wèi))
《唐單重忻墓志》:“累遷京兆豐浩府左果毅、蒲州興樂府折沖、潞州黎城府折沖都尉?!?齊運通主編《洛陽新獲七朝墓志》圖版227,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227頁。
按:勞經原據《文苑英華》所載裴士淹撰《內侍陳忠盛神道碑》“長子仙鶴,昭武校尉、左衛(wèi)豐浩府折沖”[23]7628,補此府,但不知隸于何州。今據此墓志可知,豐浩府屬京兆府。
14.鹿陵府(右驍衛(wèi))
《高文貞墓志》:“又考周參選,遷京兆鹿陵折沖。”[26]453
按:勞經原據《文苑英華》收錄蘇颋撰《命呂休璟等北伐制》有赤水軍副使、右驍騎衛(wèi)鹿陵府折沖能昌仁[23]7627,補此府,但不知隸于何州。今據此墓志可知,鹿陵府屬京兆府。
《新唐書·地理志》所載折沖府名有重出、錯訛之處,對此,前人在研究、增補折沖府時已經有所補正,但還有部分折沖府沒有證實是否存在。筆者現(xiàn)據新刊墓志,將可證實存在者,列之如下:
1.淅谷府(左領軍衛(wèi))
《唐劉明達墓志并蓋》:“垂拱四年,改授游騎將軍,守左領軍衛(wèi)淅谷府折沖,別敕隴右撿校監(jiān)牧營田使?!?趙君平、趙文成主編《河洛墓刻拾零》圖版139,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版,第179頁。
2.南鄉(xiāng)府
《唐單重忻墓志》:“開元廿六年,改同州南鄉(xiāng)府折沖都尉?!?齊運通主編《洛陽新獲七朝墓志》圖版227,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227頁。
3.歸昌府
《唐裴智墓志》:“授君鳳州歸昌府左果毅。”*齊運通主編《洛陽新獲七朝墓志》圖版247,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247頁。
綜上所述,筆者在前人增考隋鷹揚府、唐折沖府基礎上,據新刊墓志增補隋代鷹揚府10所、唐代折沖府12所,至此,隋鷹揚府數量已達139府,唐折沖府已達758府。同時筆者梳理了14所前人難以確認隸屬衛(wèi)、州的折沖府,并對《新唐書·地理志》所載3所未被證實的折沖府予以舉證。隨著更多隋、唐墓志的出土,將會輯佚出新的鷹揚府與折沖府名,府數將會進一步增加。
[1] 賀梓城.關于唐史中一些問題的糾正和補充——唐墓志銘札記之三[J].文博,1984(3):43-47.
[2] 武伯綸.唐京兆郡折沖府考逸[J].考古與文物,1990(6):90-97.
[3] 李方.唐折沖府增考[J].文史,1992(36):166-222.
[4] 王其祎.唐折沖府考補遺三條[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2(4):104.
[5] 張沛.昭陵碑石中的唐折沖府考[J].文博,1995(1):37-40.
[6] 周曉薇,王其祎.唐折沖府考校補拾遺[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3):129-138.
[7] 宋英.唐折沖府補考[J].人文雜志,1995(增刊):200-219.
[8] 周曉薇,王其祎.唐折沖府考校補拾遺續(xù)[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2):215-218.
[9] 周曉薇.唐折沖府考校補拾遺再續(xù)[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7(3):59-60.
[10] 沙知.敦煌吐魯番文獻所見唐軍府名掇拾[J].敦煌學輯刊,1998(1):1-17.
[11] 杜文玉.唐京兆府內折沖府考逸[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3):200.
[12] 周曉薇.唐折沖府考校補拾遺三續(xù)[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1(3):61-66.
[13] 張沛.唐京兆府折沖府綜考[J].文博,2002(5):51-58.
[14] 張沛.隋兵府考[J].文博,2003(6):37-43.
[15] 劉思怡.唐折沖府新考[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7(3):156-160.
[16] 張小永.隋代京兆郡鷹揚府匯考[J].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2):38-41.
[17] 客洪剛.唐折沖府補考[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8(4):142-148.
[18] 張小永.隋隴右諸郡鷹揚府匯考[J].中國國情國力,2010(1):47-49.
[19] 張小永,王晗.隋代河南諸郡鷹揚府匯考[J].蘭州學刊,2010(10):176-178.
[20] 張小永.隋代河東諸郡鷹揚府匯考[J].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3):53-56.
[21] 王其祎,周曉薇.隋代墓志銘匯考:第5冊[M].北京:線裝書局,2007:354.
[22] 王其祎,周曉薇.隋代墓志銘匯考:第4冊[M].北京:線裝書局,2007:276.
[23] 勞經原.唐折沖府考[M]//二十五史編:六.北京:中華書局,1998.
[24] 地理一·關內道·綏州[M]//劉昫,等.舊唐書:第38卷.北京:中華書局,1975:1412.
[25] 地理上·雕陰郡[M]//魏征,等.隋書:第29卷.北京:中華書局,1973:811.
[26] 胡戟,榮新江.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志[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7] 地理二·河北道·易州[M]//劉昫,等.舊唐書:第39卷.北京:中華書局,1975:1512.
[28] 地理二·河北道·懷州[M]//劉昫,等.舊唐書:第39卷.北京:中華書局,1975:1488.
[29] 地理中·河內郡[M]//魏征,等.隋書:第30卷.北京:中華書局,1973:848.
[30] 張沛.唐代折沖府匯考[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277.
[31] 谷霽光.府兵制度考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113.
[32] 王昶.隋二·陳茂碑[M]//歷代碑志叢書(四)·金石萃編:第39卷.影印清嘉慶十年經訓堂刊本.南京:南京古籍出版社,1998:652.
[33] 王昶.唐二十一·乙速孤神慶碑[M]//歷代碑志叢書(五)·金石萃編:第61卷.影印清嘉慶十年經訓堂刊本.南京:南京古籍出版社,1998:267.
[34] 地理三·河東道·澤州[M]//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第39卷.北京:中華書局,1975:1008.
[35] 羅豐.固原南郊隋唐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36] 李吉甫.關內道二·京兆府下·高陵縣[M]//元和郡縣圖志:第2卷.賀次君,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26.
[37] 李泰,等.雍州·高陵縣[M]//括地志輯校:第1卷.賀次君,輯校.北京:中華書局,2010:22.
[38] 李吉甫.河東道四·潞州·黎城縣[M]//元和郡縣圖志:第15卷.賀次君,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420.
[39] 樂史.河北道十八·幽州·潞縣[M]//太平寰宇記:第69卷.王文楚,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1403.
[40] 宋敏求,李好文.縣五·臨潼[M]//長安志·長安志圖:第15卷.辛德勇,郎潔,點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454.
[41] 程大昌.華清宮圖·溫泉說[M]//雍錄:第4卷.黃永年,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2:83.
[42] 地理二·河東道·潞州[M]//劉昫,等.舊唐書:第39卷.北京:中華書局,1975:1476.
[43] 宋敏求,李好文.縣六·醴泉[M]//長安志·長安志圖:第16卷.辛德勇,郎潔,點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493.
[44] 百官上·十六衛(wèi)[M]//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第49卷(上).北京:中華書局,1975:1281.
[45] 地理一·關內道·華州[M]//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第37卷.北京:中華書局,1975:964.
(責任編校:白麗娟)
A New Research on Junfu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DAI Jun-lu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C,a large number of epitaphs of Sui and Tang Dynasties have been unearthed and published. Some scholars,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into these epitaphs by Lao Jingyuan,Luo Zhenyu and Gu Jiguang, have studied and supplemented Ying Yang Fu and Zhe Chong Fu, and published a number of academic papers.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base on these studies and publications has added 10 more Ying Yang Fus, 12 more Zhe Chong Fus, and made some corrections to previous findings.
the Sui Dynasty; the Tang Dynasty; YingYang Fu ;Zhe Chong Fu ; epitaph
K207;K24
A
1672-349X(2015)02-0052-05
10.16160/j.cnki.tsxyxb.2015.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