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聊城大學圖書館 聊城 252059)
論清代兩淮鹽運使對文化的貢獻
劉敏
(聊城大學圖書館 聊城 252059)
總結(jié)有清一代對文化做出突出貢獻的兩淮鹽運使,如盧見曾、曾燠、朱孝純等,并從提倡風雅、參與學術(shù)文化的創(chuàng)造,倡導辦學、資助文教事業(yè),經(jīng)營管理文匯、文宗兩閣三個方面具體分析其特殊貢獻,指出他們利用自身的地位、財力和影響,大辦文人集會,招攬學者做幕賓,直接參與編纂、刊刻書籍,倡導辦學、建立書院、關(guān)注教育事業(yè),負責文匯、文宗兩閣的日常運作、經(jīng)費開支以及管理人員的選派等具體事務。
兩淮鹽運使 盧見曾 曾燠 朱孝純 但明倫 方濬頤 喬松年 安定書院梅花書院 樂儀書院 文匯閣 文宗閣
兩淮鹽運使是兩淮鹽業(yè)管理的高級官員,自明代起就一直掌握著鹽業(yè)大權(quán),其“秩從三品,掌理兩淮鹽法,嚴察場灶戶丁,稽核派銷斤引,速征納,疏積雍,兼轄行鹽地方該管州縣,兼管下河水利……駐揚州。”[1]129卷310據(jù)《重修兩淮鹽法志》統(tǒng)計,截止到清光緒三十年,有清一代兩淮鹽運使共有一百零九位,盧見曾、姚瑩、陸蔭奎、但明倫等九人都是兩任此職。其中對文化做出突出貢獻的主要有十多人,如盧見曾、曾燠、但明倫、朱孝純、方濬頤、喬松年等提倡風雅,常聚集文人組織各種文化活動,并且直接參與學術(shù)文化的創(chuàng)造;徐大枚、朱續(xù)晫、朱孝純、曾燠、尹會一、丁日昌等倡導辦學,關(guān)心和資助教育事業(yè),對書院的建設(shè)和日常管理都做出過一定的貢獻。縱觀整個清代,兩淮鹽運使不僅在經(jīng)濟上享有獨特的優(yōu)勢,而且對社會文化的發(fā)展也做出了特殊的貢獻。
清代,揚州作為淮南鹽務中樞,一直是全國的金融中心。在鹽務全盛時期,尤其是康乾盛世時期,揚州經(jīng)濟的發(fā)達為文化帶來了繁榮和昌盛的契機。當時“兩淮鹽政及運使素有豐稱,多以財交結(jié)權(quán)貴人與四方游客,以其余贍給寒士,取聲譽,皆商資也”。[2]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資財頗豐的兩淮鹽運使們在滿足物質(zhì)欲望之后,大多追求精神層面上的富足,因此兩淮鹽運使們常聚集文人,組織各種文化活動。
活動之一就是利用自身的地位、財力和影響,在揚州籌辦大規(guī)模的文人集會,這方面堪為代表的人物就是盧見曾和曾燠。盧見曾(1690~1768),字抱孫,號澹園,又號雅雨山人。一生兩度任兩淮鹽運使,雅好文學,喜接賢納士。乾隆二十二年(1757),主持虹橋修禊,作七言律詩四首,“其時和修禊韻者七千余人?!盵3]據(jù)《揚州畫舫錄》記載,這次虹橋修禊,七千余名詩人唱和、編成詩集三百余卷,成為揚州文壇的一段美談。以致在此幾十年后,詩人趙翼還深切地感嘆道:“虹橋修禊客題詩(三十年前盧雅雨為運使事),傳是揚州極盛時。勝會不常今視昔,我曹應又有人思?!盵4]另一個著名人物曾燠,字庶蕃,號賓谷,乾隆四十六年(1781)進士,從乾隆五十八年(1793)至嘉慶十一年(1806),任兩淮鹽運使十余年。在揚州時專門筑有題襟館,與天下過往墨客縱酒賦詩于其間,一時稱盛。徐珂在《清稗類鈔》文學類《曾賓谷賦詩游宴》中記載:“南城曾賓谷侍郎燠任兩淮鹽運使時,辟題襟館于邗上……以提倡風雅為己任者,曾也,一時盤敦稱盛?!盵5]曾燠專門筑館,宴集文人雅士吟詠抒懷,這些文化活動的成果后來著成《邗上題襟集》。這類文人集會活動在揚州文化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章,記載了文化發(fā)展的輝煌。
活動之二就是招攬學者做幕賓,這一方面為學者提供了較為安定的工作生活環(huán)境,使其能專心編輯??睍㈨槙车亟涣鲗W術(shù),客觀上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學術(shù)的發(fā)展。如盧見曾招徠數(shù)百士林名流作為幕賓,惠棟、厲鶚、全祖望、沈大成等一大批引領(lǐng)詩界、畫界、學界風氣的名流匯聚于盧見曾周圍。又如朱孝純,乾隆四十一年任兩淮鹽運使,與桐城派大家姚鼐為摯友,“興復梅花書院,延桐城姚鼐為之師?!⒓児ぴ姾梦?,賓接儒雅?!盵1]137卷429這些幕賓們聚集在一起,傳播漢學,引領(lǐng)學術(shù)的發(fā)展,使更多的學者加入到研究漢學的隊伍中來,對青年后學影響很大。另一方面也使兩淮鹽運使們自身受益,在幕賓的幫助下編輯出一些值得后人稱道的書籍。如盧見曾任兩淮鹽運使時,聘學者幫助他刊刻《雅雨堂叢書》等經(jīng)學著作?!堆庞晏脜矔冯m以盧見曾署名,但選書、???、撰序等工作均有惠棟、沈大成、戴震等幕賓的參與。據(jù)《揚州畫舫錄》記載,該叢書有十一種古籍都是由惠棟主持校訂。該書所輯漢、魏經(jīng)說與唐、宋筆記,多為當時精校名鈔,罕秘之本,是清代前期??梯^為精善的叢書。又如曾燠在幕賓彭兆蓀的協(xié)助下編纂了《國朝駢體正宗》,于嘉慶十一年(1806)刊刻成書。這部著作對清代中期駢文的復興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為學子們提供了閱讀和寫作的范本,引領(lǐng)了學術(shù)風氣的變化。
活動之三就是直接參與編纂、刊刻書籍,為保存文化、傳播學術(shù)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兩淮鹽運使不僅地位、品秩較高,且大都精通翰墨,科舉出身,故而閑暇之余亦會直接參與書籍的編纂活動。如盧見曾于兩淮鹽運使政務閑暇之際,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編纂了地方志《金山志》。該志取裁舊志,核證群書,補缺訂訛,編為十卷首一卷?!八浳墨I,各據(jù)原文,并注出處。如有異說,又附考證。體例較謹嚴,搜羅也頗宏富。”[6]為方志事業(yè)做出了貢獻。又如曾燠也曾參與《兩淮鹽法志》的編纂?!凹螒c十年,鹽政佶山續(xù)修《兩淮鹽法志》,燠提調(diào)書局。值佶山去任,燠繕黃冊由新任鹽政額勒布呈進?!盵1]138卷431此外,在中國古籍版本學上,有一個專門的術(shù)語“但刻”或稱“但評”,就與兩淮鹽運使但明倫有關(guān),是其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刊刻的《聊齋志異》版本。魯迅先生《中國小說史略》談到蒲松齡《聊齋志異》的出版情況時說:“然終著者之世,竟未刻,至乾隆末始刊于嚴州;后但明倫、呂湛恩皆有注?!盵7]這里的但明倫注本,就是“但刻”。
在刊刻書籍方面,盧見曾幫幕客惠棟刊刻《漁洋山人精華錄訓纂》一書,惠棟去世后還刊刻了惠棟的重要著作《周易述》,使惠氏學術(shù)得以存世和傳播。除了惠棟的著作,盧見曾還補刻或刊刻過他人著作,如補刻朱彝尊所著《經(jīng)義考》未刻部分??滴跞四辏?609),由于朱氏財力有限,該書僅刻了《易》、《書》、《詩》、《禮》、《樂》部分,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朱彝尊去世,尚有《宣講》、《立學》、《家學》、《自序》四類草稿余下部分未刊。盧見曾乾隆十八年(1753)再任兩淮鹽運使,于乾隆十九年三月從朱氏后人手中得到遺稿,聘惠棟、沈大成、陳章等校訂,于乾隆二十年七月集資補刻成書。此外,值得一提的還有方濬頤。同治八年(1869),方濬頤授兩淮鹽運使,來揚州后創(chuàng)辦了淮南書局。招集學士,???jīng)籍,刊有《詩經(jīng)》、《毛詩注疏》、《兩淮鹽法志》、《揚州水道記》等書。所刻之書品質(zhì)極好,世稱善本。他任職期間還增設(shè)梅花、安定兩書院,重建題襟館,廣攬四方賢士,主講授課,兼主修《續(xù)揚州府志》?!吨匦迌苫贷}法志》中這樣評價方濬頤“喜詩善駢文,雖未登絕詣,而以風雅自任,所作甚多,修葺平山堂小金山諸名勝,饒有盧、曾之風?!盵1]138卷440
總之,這些鹽運使們?yōu)楫敃r的揚州營造了一個濃郁的人文環(huán)境,起到了引領(lǐng)風尚的作用,客觀上促進了揚州各種文化的蓬勃發(fā)展。在此,需要提及的還有泰州兩淮鹽運使喬松年。咸豐年間太平天國硝煙四起,揚州城三度被太平軍占領(lǐng),原設(shè)在揚州的兩淮鹽運司,于咸豐三年(1853)不得不遷往泰州。此后大批鹽官和鹽商涌向泰州城,使得泰州城變得異常繁榮,一時冠蓋之盛,商賈之多酷似揚州。咸豐十年(1860)冬,喬松年擢升兩淮鹽運使,駐節(jié)泰州。喬松年工詩,《民國續(xù)纂泰州志》記其曰:“公暇與邑中諸名宿唱和,詩篇極多。”[8]著有《蘿藦亭遺詩》。詩之余,亦善詞,與流寓泰州的著名詞人蔣春霖為摯友,他很欣賞蔣春霖為人為詞的品性,曾邀其為幕客參政議事。這些提倡風雅、與文人往來的活動,客觀上促進了泰州當?shù)匚幕陌l(fā)展。
舊時,書院是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的場所。一般情況下,地方政府聘任掌院管理書院,經(jīng)費也由地方財政撥付。清代揚州著名的安定、梅花及儀征的樂儀等書院“皆隸于鹽官,藉其財賦之余,以為養(yǎng)育人才之地,故餼廩之給視他郡為優(yōu)?!盵9]兩淮鹽運使除了履行本職工作外,大都關(guān)注教育事業(yè),在建立書院、助辦教育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安定書院于康熙元年(1662)由兩淮鹽政使胡文學與鹽商共同籌款在三元坊建立。梅花書院于雍正十二年(1734)由鹽商馬曰琯獨資興建,后其子馬振伯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將書院捐公,改由鹽務衙門管理。樂儀書院,在儀征縣,乾隆五十二年歸并鹽務。這些書院均由兩淮鹽運使經(jīng)營和管理,大到聘任掌院、更定經(jīng)費,小到更新規(guī)條、安排課程等。如徐大枚“乾隆三年任兩淮運使,增定安定書院額選生徒,并請定梅花書院師生歲修膏火,以資課讀?!盵1]137卷426朱續(xù)晫“乾隆六年任兩淮運使……增梅花書院經(jīng)費,以造士?!盵1]137卷427朱孝純“乾隆四十一年任兩淮運使……興復梅花書院,延桐城姚鼐為之師?!盵1]137卷429樂儀書院“(乾?。┪迨隁w并鹽務,六十年,運使曾燠添設(shè)正課生童八名,附課生童八名,共正、附課生童七十六名,其前列者加給優(yōu)獎,四方來試者與安、梅同。并刊三書院課藝,以程多士。嘉慶七年重葺,歲費不敷,運使曾燠捐俸助焉。”[1]151卷598
由于經(jīng)費充足,待遇優(yōu)厚,知名學者紛紛前來講學。王步青、姚鼐、厲鶚、趙翼、杭世駿、全祖望、蔣士銓、王喬林等人先后任各書院掌院。并且由于廩餼獎賞的待遇比他郡書院均多,生源亦很好。劉聲木在《萇楚齋三筆》中說:“揚州城內(nèi)義學極多,向由鹽運使署領(lǐng)給官款,修脯所入甚豐。寒士每費盡心力,以營求此席,得后可終身坐食其館谷?!盵10]這些都說明由于兩淮鹽運使的大力支持,資金的充足和有保障,使書院和義學留住了人才,促進了教育事業(yè)的穩(wěn)定發(fā)展。此外,兩淮鹽運使還制定了獎勵辦法,勉勵優(yōu)等學子勤勉治學。曾燠任兩淮鹽運使時“其尤者仿古上舍之例,增正課膏火二兩五錢,無定額。嘉慶五年為復公車資費,院士有舉于鄉(xiāng)者,具旗匾以榮之。八年重修黨廡庖湢之屬,每歲科兩試及秋闈亦各資之路費,自此來學者四遠麇至?!盵1]151卷597這些獎勵和資助的辦法增強了書院的吸引力,保障了生源的品質(zhì)和數(shù)量。不僅本地學子紛至沓來,外省士子也風聞而來。因名師執(zhí)教,故高徒輩出,安定、梅花書院培養(yǎng)了一大批有用之才。
有清一代繼承了明代的鹽務官員制度,除了設(shè)有兩淮鹽運使外,還設(shè)立了鹽政院,其首腦是巡鹽御史,簡稱兩淮鹽政,是鹽運使的上級。其職責是監(jiān)督鹽務官員、鹽商,以及所有涉鹽的管理機構(gòu),一旦發(fā)現(xiàn)弊端,立即上報,嚴加處理。除監(jiān)督之外,很多上通下達的事務亦由兩淮鹽政承辦,如乾隆時期《四庫全書》的征書、發(fā)還、文宗閣的建造等等均由兩淮鹽政直接承辦。
據(jù)統(tǒng)計自乾隆三十七年(1772)至四十三年(1778),在全國大規(guī)模的征書活動中兩淮鹽政李質(zhì)穎先后八次向朝廷呈進書籍,其中征揚州商人馬裕家中藏書三次,共呈進書七百七十六種,后來又征收其他書籍“開單進呈五次,共送過九百三十二種?!盵11]234這樣算來,兩淮鹽政李質(zhì)穎共呈進書一千七百零八種,可謂貢獻巨大。此后,所征之書的發(fā)還工作是由兩淮鹽政李質(zhì)穎和其后的兩淮鹽政寅著辦理的。
《四庫全書》纂成之后,乾隆于四十七年(1782)七月八日下詔再繕寫三份,安置于“揚州大觀堂之文匯閣、鎮(zhèn)江金山寺之文宗閣、杭州圣因寺行宮之文瀾閣,……俾江浙士子得以就近觀摩謄錄,用昭我國家藏書美富、教思無窮之盛軌。”[11]1589此后,兩淮鹽政和兩淮鹽運使便積極辦理文匯閣、文宗閣的建造、準備、《四庫全書》接收、二閣管理等事宜。
文匯閣,一名御書樓,位于揚州天寧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成。文宗閣,位于江蘇鎮(zhèn)江金山寺,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由兩淮鹽政督造。二閣建成后,《四庫全書》還沒有抄出來,所以乾隆皇帝先御賜了一套銅活字本《古今圖書集成》,放在閣內(nèi)供學子閱覽。為了配合此二閣貯藏《四庫全書》,兩淮鹽政伊齡阿承辦了文匯、文宗兩閣書格的準備工作,他還建議所有費用由該地鹽商承擔,稱“今方貯全書,系商等分應承辦之事,何敢動費帑金”[11]1601,但此提議被乾隆皇帝拒絕。后來兩淮鹽政征瑞又查辦了文匯、文宗兩閣關(guān)于陸費墀賠辦《四庫全書》的具體工作。自乾隆四十七年始,二閣陸續(xù)貯入《四庫全書》,這項接收工作是兩淮鹽政全德和運使鹿荃承辦的,至乾隆五十五年《四庫全書》貯藏完畢。
為了使《四庫全書》在江南地區(qū)得到充分地利用,乾隆皇帝于四十九年二月下詔諭令“將來全書繕竣,分貯三閣后,如有愿讀中秘書者,許登注明晰,并曉諭借抄士子加意珍惜,毋致遺失污損,俾藝林多士,均得殫見洽聞,以副朕樂育人才,稽古右文之至意?!盵11]1768又于五十五年五月下詔再次重申《四庫全書》南三閣的借閱問題,可見乾隆皇帝對南三閣《四庫全書》的利用和管理極其重視。
文匯、文宗兩閣的日常運作、經(jīng)費開支以及管理人員的選派等事務均由兩淮鹽政及兩淮鹽運使負責。他們選派典書官掌管閣中大小事務,典書官(館長)由兩淮鹽政提名,奏請朝廷批準后出任。乾隆五十五年(1790),兩淮鹽政全德提名“命儀征謝士松充文匯閣典書官,命江都汪中任文宗閣典書官,汪中逝世后,改派江都申嘉佑、吳載庭掌管?!盵12]而文匯閣謝士松之后,曾聘江春、郭尚文管理。日常管理上,文匯、文宗兩閣每年都要聘請紳士十多人,管理圖書的曝曬、整理、借閱等事宜。此外由于《四庫全書》全部是人工抄寫,而且抄寫工作是由幾千人完成的,因此在抄寫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訛謬,后來朝廷命兩淮鹽政和兩淮鹽運使負責處理兩閣《四庫全書》的??惫ぷ?。他們聘學者專門??遍w藏《四庫全書》,其中最著名的學者要數(shù)江都汪中。汪中,字容甫,博覽群書,早年入朱筠門下。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貢生,以母老不赴考,專心于經(jīng)學研究。與畢沅、謝墉、王昶交好,后來三人向兩淮鹽政全德推薦汪中,得到全德的賞識。其子汪喜孫稱“鹽政戴公全德禮致先君,典文宗閣秘書。先君檢理本書,是正文字,竭二年之力校勘始畢。”[13]84汪中根據(jù)??彼茫小段淖陂w雜記》三卷,該書無卷目,隨閱隨記,經(jīng)史子集無不涉及。乾隆五十九年十月,汪中被“鹽政戴公全德,薦往杭州??蔽臑戦w《四庫全書》?!盵13]93后來病死此任上。
清中葉以后,兩閣圖書在太平天國運動中亦遭到重創(chuàng),《四庫全書》損失嚴重,揚州文匯閣書被焚,鎮(zhèn)江文宗閣書也遭毀。莫友芝在給曾國藩的書信中曾提及此事,“咸豐二、三年同,毛賊且至揚州,紳士曾呈請運使劉良駒籌費,移書避深山中,堅不肯應。比賊火及閣,尚扃鑰完固,竟不能奪出一冊。鎮(zhèn)江閣在金山,僧聞賊將至,亟督僧眾移運佛藏避之五峰下院,而典守書閣者揚州紳士,僧不得與聞,故亦聽付賦炬,惟有浩嘆。”[14]
乾隆至道光的七十余年,文匯閣和文宗閣使江浙兩省愿意讀其中秘本的學子們能夠如愿以償?shù)鼐偷亟栝啞鞒?,成為江浙兩省圖書聚集和傳播的中心,確實起到了嘉惠藝林、啟牖后學的獨特作用。但遺憾的是,由于兩淮鹽運使的失職和不作為,也因為戰(zhàn)亂這種不可抗拒的因素致使兩閣書籍毀于戰(zhàn)火,使今人感嘆不已。
總之,清代兩淮鹽運使的特殊經(jīng)濟地位,使其在文化發(fā)展上做出了特殊的貢獻。他們組織和參與的文化活動,不管是附庸風雅,還是裝點門面,客觀上卻促進了文化的發(fā)展。同時由于他們本身大都是鴻儒碩學,因此在負責兩淮鹽務的同時,也比較重視教育。以財賦之余來資助書院,鼓勵鹽商捐助教育,聘請著名學者做掌院,從經(jīng)費、師資等方面保障書院正常運營,為書院吸引生源和培養(yǎng)人才提供了堅實的物質(zhì)基礎(chǔ)和師資保障,對清代尤其是揚州文化教育的發(fā)展確實是功不可沒的。他們負責管理文匯閣和文宗閣的《四庫全書》,在資金上保障了兩閣的日常經(jīng)營管理,客觀上促進了《四庫全書》的利用和文化的傳播,對社會文化的發(fā)展也做出了特殊的貢獻。
[1][清]王定安.重修兩淮鹽法志[M]//續(xù)修四庫全書[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清]姚 瑩.中復堂全集[M]//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xù)輯(55冊)[Z].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2386.
[3][清]李 斗.揚州畫舫錄[M]//清代史料筆記叢刊(卷10)[Z].北京:中華書局,1960:229.
[4][清]趙 翼.甌北集[M]//續(xù)修四庫全書(1446冊)[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588.
[5] 徐 珂.清稗類鈔(8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3938.
[6] 徐 復.江蘇舊方志提要[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718.
[7] 韋明鏵.兩淮鹽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169.
[8] 鄭輔東,王貽牟.民國續(xù)纂泰州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卷21)[Z].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732.
[9][清]阿克當阿,姚文田,江 藩,等.嘉慶重修揚州府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卷19)[Z].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315.
[10] 劉聲木.萇楚齋三筆[M]//近代中國史料叢刊(218冊)[Z].臺北:文海出版社,1996:723.
[1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34.
[12] 徐 蘇.文宗書韻·文宗閣與《四庫全書》[M].鎮(zhèn)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1:37.
[13][清]汪喜孫.容甫先生年譜[M]/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111冊)[Z].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14] 李希泌,張椒華.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M].北京:中華書局,1982:20.
(責任編校 駱雪松)
The Cultural Contribution of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of Huaihe River Salt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the Qing Dynasty
Liu Min
Library of Liao 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 252059,China
The present article lists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 for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of Huaihe River salt in the Qing Dynasty who greatly contributed to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such as Lu Jianzeng,Zeng Yu and Zhu Xiaochun and analyzes their unique contributions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advocating elegance and participating in academic creation,supporting and sponsoring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undertakings,and running Wenhui Chamber and Wenzong Chamber.Specifically,these officials,with their own positions,financial resources and influence,organized literati gatherings,invited famous scholars to be their guests, participated in compiling and publishing books,made their efforts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by establishing schools and academies,and took charge of the routine management of Wenhui Chamber and Wenzong Chamber,their expenditure,and appointment of their managers.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of Huaihe River salt government official;Lu Jianzeng; Zeng Yu;Zhu Xiaochun;Dan Minglun;Fang Junyi;Qiao Songnian;the Anding Academy;the Meihua Academy;the Leyi Academy;Wenhui Chamber;Wenzong Chamber
G127
劉 敏,女,1981年生,文學碩士,館員,研究方向為文獻學、圖書館學,發(fā)表論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