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三國時期教育狀況芻議*

2015-02-12 13:35琦,樊
陰山學刊 2015年2期
關(guān)鍵詞:太學三國教育

郭 秀 琦,樊 銳

(包頭師范學院 圖書館,內(nèi)蒙古 包頭014030)

?

三國時期教育狀況芻議*

郭 秀 琦,樊 銳

(包頭師范學院 圖書館,內(nèi)蒙古 包頭014030)

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三國時期有其獨特的亮點:統(tǒng)治者把教育和政治緊密結(jié)合,把倫理上的“孝”提升到“以孝治天下”的高度,成為德育最高準則,以此建立新的社會秩序;著名玄學家稽康提出了“越名教而超自然”的教育思想,即對任何事物都可以自由探索。在哲學的影響下,把“才性”等問題引入教育領(lǐng)域,人才分為十二流品,超越了前人。把發(fā)揮人的內(nèi)在潛質(zhì)作為完善人性的目標,標志著教育提高到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三國教育可分為公學和私學,公學成功經(jīng)驗是,皇帝非常重視教育,給教育以政策、人才和物資支持,不足之處是教材設(shè)置不夠合理,人才的考試和錄用脫節(jié)等,對教育產(chǎn)生一些負面影響。私學在改變民風和發(fā)展邊疆文化等方面貢獻很大。

三國;太學;地方教育;私學;教師;教材

一、三國時期教育思想的發(fā)展

1.從“越名教而超自然”到“才性”之辨

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三國時期有其獨特的亮點。這一時期仍然延續(xù)兩漢的儒學教育,但在教育理念和因材施教方面超越了前人,對人的“才性”及類別的認識上有所突破。這些問題是由玄學家們討論人與自然關(guān)系時引起的,它的社會背景就是要解決材質(zhì)分離和現(xiàn)實社會中官吏名實不符等問題。何晏稱:“圣人無喜怒哀樂。”[1](P796)王弼則云:“言任自然之氣,致至柔之合,能若嬰兒之無欲乎?則物全其性得矣?!盵2](P380)何晏、王弼主要講道家限制欲望,可以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它的現(xiàn)實意義在于,“言任自然之氣”,即排除了天對人的束縛,回歸自然,限制欲望,發(fā)揮人內(nèi)在潛質(zhì),即調(diào)動主觀能動性是非常必要的,以達到人格的完美。受此推動,玄學家為了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還要練內(nèi)功,即采用靜坐、吐納、導引的途徑打通人體脈絡(luò),提高自身免疫力等內(nèi)容來完成。由此可見,其最終目的是探討天人關(guān)系問題,哲學再次充當了社會變革的前導。人們就哲學概念,即名與實、明教與自然、有與無、一與多、體與用、言與意等進行討論,稽康在討論名教與自然的關(guān)系時,提出了“越名教而超自然”[3](P491)的著名論斷,它的教育意義在于:主張順應(yīng)人性,不要違背人的自然屬性,打破一切條條框框,可以自由探索任何事物。人對事物的認識都是相對的,真理沒有窮盡,前人已成的定論,后人應(yīng)繼續(xù)探討。他還特別強調(diào),玄學家要有獨立的人格,這是獲得正確認識的保證。這一思想對史學、教育等諸多領(lǐng)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當時整個社會,對人才十分重視。又引起了玄學家對“才性”問題展開討論。提到才性,不能不提“四本”:即“言才性同,才性異,才性合,才性離也?!盵4](P108)爭論的焦點是,人的德和才是統(tǒng)一的,反之,則認為有才未必有德。主張同、合的代表人物主要是鐘會,他主張人的才性一致,材料和性質(zhì)一致。在用人上,主張九品中正制和地方推舉制度相一致。主張才性離、異的代表人物主要是何晏、李豐,認為才能和材料無法用直接考察的方法去鑒別,才性的本質(zhì)無法用考核比較的方法來體驗,人們對上述問題的認識是無效的。那么,結(jié)論只能是材料和性質(zhì)的分離,才能和品德的分離。由于王弼、何晏等人的倡導,思想界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以漢代儒學作為是非標準的一統(tǒng)天下被打破了,出現(xiàn)了“周聃當路,與尼父爭途”[5](P1374)的景觀。受此影響,三國時代掀起了品評和使用人才的熱潮。

2.把人才分為十二類

對人才研究的進一步深化,則表現(xiàn)在對材質(zhì)問題的具體研究上。魏明帝時期,陳留太守劉邵,曾奉詔寫作《考課法》和《人物志》等書?!度宋镏尽贰疤接懥朔饨ńy(tǒng)治如何選拔人才的問題。把人分‘三材’及‘十二’流品(類型)。認為人‘稟陰陽以立性,體五行而著形’,從一個人的形質(zhì)可觀察到他的才性。對于人性、才能和形質(zhì)等種種表現(xiàn)分析甚詳;反映漢末魏初在用人制度方面的趨勢,開啟了魏晉士大夫品鑒人物的清談風氣。”[6](P1737)現(xiàn)在見到的《人物志》,是北涼時期劉昞作的注,是對該書的具體解讀。認為人有某一方面的才能,把人才分為十二類,即“有清節(jié)家,行為物范;有法家,立憲垂制;有術(shù)家,智慮無方;有國體,三材純;有器能,三材而微;有臧否,分別是非;有伎倆,錯意工巧;有智意,能煉眾疑;有文章,屬辭比事;有儒學,道藝深明;有口辨,應(yīng)對給捷;有雄杰,膽略過人?!盵7](P11~12)這部書還就人才的諸多方面,如研究人才的意義和人才心理等問題作了有益的研究和探討。諸葛亮在使用人才過程中,認為性和德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分離的。因此,他加大考察力度,在《諸葛亮集·將苑》中提出知人七項主張,即從志、變、識、勇、性、廉和信七個方面,用法家的術(shù)去考察人才,用人的標準是德,是儒家人才思想,在這一基礎(chǔ)上,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以上這些標志三國教育思想提升到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

二、三國時期的學校、教材和師資情況

1.太學教育

三國時期的學校叫辟雍,可分為國家、地方和私立三類。在學校教育上,分科和專科教育,開創(chuàng)了教育史上的新局面。從當時留下的一些史料看,國家級學校辦得一般,但代表了三國教育的主流,魏國中央的太學就是一個縮影。地方教育,以魏國河東郡為典型。私學以襄平管寧和吳國官吏虞翻在交州辦學為典型,材料較少,把它與地方教育一起敘述。魏國教育的發(fā)展,自曹操時草創(chuàng)。官渡之戰(zhàn)后,乘勝向河北袁氏殘余部隊進攻時,他就下了《修學令》:“喪亂已來,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見仁義理讓之風,吾甚傷之。其令郡國各修文學,縣滿五百戶置校官,選其鄉(xiāng)之俊造而教學之,庶幾先王之道不廢,而有以益于天下。”[1](P24)可見曹操對教育的關(guān)注,當時的教育以地方普及德育為主。從山東朱虛移居遼東襄平一帶的教育家管寧,工作卓有成效。他不但進行仁義教育,還身體力行,使禮讓蔚然成風。文帝對教育的重視,以修復(fù)孔廟和建立太學開始?!拔糁倌豳Y大圣之才,懷帝王之器,當衰周之末,無受命之運,在魯、衛(wèi)之朝,教化乎洙、泗之上?!盵1](P77)他的政治主張行不通時,設(shè)立私塾進行教學和整理傳統(tǒng)文獻。“乃退考五代之禮,修素王之事,因魯史而作《春秋》,就太師而正《雅》《頌》,俾千載之后,莫不宗其文而述其作,仰其圣以成謀,咨!可謂命世之大圣,億載之師表也?!盵1](P77)值戰(zhàn)亂之后,百廢待興?!鞍?漢平帝元始元年即公元1年,封孔子后裔孔均為褒成侯)之后,絕而莫繼,闕里不聞講頌之聲,四時不睹蒸嘗之位,斯豈所謂崇禮報功,盛德百世必祀者哉!其以議郎孔羨為宗圣侯,邑百戶,奉孔子祀。令魯郡修起舊廟,置百戶吏卒以守衛(wèi)之,又于其外廣為室屋以居學者?!盵1](P77~78)自春秋以來,孔子就和教育聯(lián)系在一起。漢代以來被尊為圣人。這一詔令向外界傳遞出強烈的信息,魏國要繼承漢代尊儒重教傳統(tǒng),樹立儒學獨尊局面,由地方政府修復(fù)孔林內(nèi)一切建筑即是證明。這也是和當時實行的九品中正制相為表里的。才有后來黃初五年(224年)的“立太學制五經(jīng)課試之法,置《春秋谷梁傳》博士。”[1](P84)于是“新主乃復(fù)始掃除太學之灰炭,補舊石碑之缺壞,備博士之員錄,依漢甲乙以考課。”[1](P420)這是類似用今天抽簽的方法考試學生的學業(yè)?!凹卓浦^作簡策難問,列置案上,任試者意投射而答之,謂之射策。上者為甲,下者為乙?!盵8](P260)根據(jù)考試成績錄用,然后“申告州郡,有欲學者,皆遣入太學。太學始開,有弟子數(shù)百人。”[1](P420)這說明由于皇帝重視和提倡,在各級政府努力下,太學已初具規(guī)模。

到了魏明帝時期,又采取了一些穩(wěn)定提高措施。“至太和、青龍中,中外多事,人懷避就。雖性非解學,多求詣太學。太學諸生有千數(shù),而諸博士率皆粗疏,無以教弟子。弟子本亦避役,竟無能習學,冬來春去,歲歲如是。又雖有精者,而臺閣舉格太高,加不念統(tǒng)其大義,而問字指墨法點注之間,百人同試,度者未十。是以志學之士,遂復(fù)陵遲,而未求浮華者各竟逐也?!盵1](P420~421)針對學校管理者和教師業(yè)務(wù)上不到位的狀況,明帝下詔批評說:“尊儒貴學,王教之本也。自頃儒官或非其人,將何以宣明圣道?其高選博士,才任侍中、常侍者。申敕郡國,貢士以經(jīng)學為先?!盵1](P94)明確表示把稱職的博士調(diào)到自己身邊工作。為了提高經(jīng)學的地位,在地方的貢士中,把經(jīng)學的放在前面。學生不鉆研學業(yè),走后門跑官要官的弊端,這是門閥政治在教育上的反映。對此,明帝又于太和四年(230年)二月下詔進行嚴厲批評:“世之質(zhì)文,隨教而變。兵亂以來,經(jīng)學廢絕,后生進趣,不由典謨。豈訓導末洽,將進用者不以德顯乎?其郎吏學通一經(jīng),才任牧民,博士課試,擢其高第者,亟用;其浮華不務(wù)道本者,皆罷退之?!盵1](P97)魏國教育出現(xiàn)了弊端,主要表現(xiàn):一是學生過多,程度參差不齊,加上有些人上學是為了避役,影響了學風;二是考試要求過嚴,一般人成績都達不到錄取標準,出現(xiàn)了走后門要官的現(xiàn)象,對當時的政治影響很大;三是光靠魏明帝的幾道詔令是遠遠不夠的,得讓主管教育的各級官吏一起抓。必須要端正學習態(tài)度,找出不好好學習的具體原因,對一些有背景的官宦子弟必須清除,這是轉(zhuǎn)變學風的關(guān)鍵;四是應(yīng)設(shè)立獎勵淘汰機制,把考試和學生就業(yè)相聯(lián)系。到了三少帝時期,經(jīng)學有了很大的發(fā)展,特別是齊王曹芳、高貴相公曹髦,經(jīng)常出入太學,和博士討論經(jīng)學一些問題,涌現(xiàn)出了淳于俊、庾峻、王肅、馬照等知名博士。由于皇帝光臨,對改變學風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魏明帝完善教育的另一重大舉措是,將文帝的《典論》刻在石碑上,立于宗廟和太學門外。那是太和四年二月,“詔曰太傳三公:以文帝《典論》刻石,立于廟門之外?!盵1](P97)對此,《三少帝紀》注釋說:“先帝昔著《典論》不朽之格言也,其刊石于廟門之外及太學,與石經(jīng)并,以永示來世?!盵1](P118)《典論》是文帝曹丕的一部文學批評專著,共二十篇,現(xiàn)僅存《自敘》和《論文》兩篇。在《論文》中,他認為文學具有獨立不朽的價值,作家可以根據(jù)各自不同的道路去獨立完成。在他看來,“蓋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盵6](P91)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提倡作家間進行相互批評,才能共同提高。因作家們的視野有限,往往看自己長處多,看別人短處多,就容易沾染文人相輕的毛病。他還指出,一個作家適合一種文體等問題,而只有放這些問題在文學批評中,才能得到很好解決。這一措施對當時文學發(fā)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把已故皇帝的著作刻于石碑,附于先圣之后,揭示了文學日益脫離經(jīng)學,走上獨立發(fā)展的道路,體現(xiàn)了魏國政府的創(chuàng)新精神。

2.地方、私學教育

地方和私學教育的發(fā)展多與個人的影響、活動緊密相連,河東郡的教育發(fā)展是和樂詳分不開的?!皹吩斪治妮d。少好學,建安初,詳聞公車司馬令南郡謝該善左氏傳,乃從南陽步〔涉〕詣〔許,從〕該問疑難諸要,今左氏樂氏問七十二事,詳所撰也。所問既了而歸鄉(xiāng)里,時杜杜畿為(河東)太守,亦好學,署詳文學祭酒,使教后進,于是河東學業(yè)大興。至黃初中,徵拜博士。于時太學初立,有博士十余人,學多偏狹,又不熟悉,略把親教,備員而已?!盵1](P507)針對這一情況,主管教育工作的樂詳,就采取補救措施,擴大博士的知識面,立足于通。讓博士親教,并親自示范。“惟樂詳五業(yè)(經(jīng))并授,其或難解,質(zhì)而不解,詳無慍色,以杖畫地,牽譬引類,至忘寢食,以是獨擅名于遠近?!盵1](P507)樂詳對學生弄不懂和不想弄懂的地方,態(tài)度謙恭,循循善誘,直到學生完全接受?!霸攲W即精悉,又善推步三五,別受詔與太史典定律歷。太和中,轉(zhuǎn)拜騎都尉。詳學優(yōu)能少,故歷三世,竟不能出為宰守。至正始中,以年老罷歸于舍,本國宗族歸之,門徒數(shù)千人?!盵1](P507)盛況可以和孔子相比。樂詳?shù)慕虒W成就最值得后人借鑒之處,是成功地解決了教師的基本功等問題,在一定意義上說,這關(guān)系到教育的成敗。

襄平的教育發(fā)展,是和管寧等人的努力分不開的。曹操對國內(nèi)儒學著名學者給以關(guān)注,在建安初年,就聘儒學大師管寧入朝為官。管寧字幼安,北海朱虛人。漢末回避戰(zhàn)亂,便和同道邴原、王烈去了遼東。這三人共同的特點是,操行好,拒絕高官厚祿和金錢誘惑,以講授儒學為務(wù)。三人影響力很大,管寧“還乃因山為廬,鑿壞為室。越海避難者,皆來就之而居,旬月而成邑?!盵1](P354)邴“原在遼東,一年中往歸原居者數(shù)百家?!盵1](P350)如何對居民實行管理,成了一個大問題。管寧“遂講詩、書,陳俎豆,飾威儀,明禮讓,非學者無見也。由是度安其賢,民化其德。邴原性剛直,清議以格物,度已下心不安之?!盵1](P355)更重要的是以實際行動去感化民眾?!皩幩油吐洌瑫痴?,或男女雜錯,或爭井斗鬩。寧患之,乃多買器,分置井傍,汲以待之,又不使知。來者得而怪之,問知寧所為,乃各相責,不復(fù)斗訟。鄰有牛暴寧田者,寧為牽牛著涼處,自為飲食,過於牛主。牛主得牛,大慚,若犯嚴刑。是以左右無斗訟之聲,禮讓移于海表?!盵1](P355)可見,管寧推行的儒學教育,對改變民風,推進教化,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吳國交州的教育情況比較復(fù)雜。交州是指現(xiàn)在越南中部北部和我國兩廣大部分地區(qū),這里和我國中央政府的關(guān)系由來已久。秦統(tǒng)一六國后,又于前214年統(tǒng)一了嶺南,設(shè)置了桂林、南海、象郡,這一地區(qū)被正式納入我國版圖。到了漢武帝時期,中央開始在這里設(shè)立州,東漢時期仍然延續(xù)。東漢末年軍閥混戰(zhàn),這里歸孫權(quán)管轄。222年孫權(quán)稱吳王不久,屬下騎都尉虞翻因?qū)掖畏秆灾敝G,出語不遜頂撞孫權(quán),被流放到交州。這里地處偏遠,文化落后,虞翻到來之后,這一狀況有所改觀。政治上不被信任沒有使虞翻沉淪,“雖處罪放,而講學不倦,門徒常數(shù)百人。”[1](P1321)他利用公余時間進行講學,著書立說,“為《老子》、《論語》、《國語》訓注,皆傳于世”[1](P1321~1322)。亡佚的有《易》注等。加強了中原與邊疆文化的對接,十余年間培養(yǎng)出大批人才,對交州地區(qū)的私學發(fā)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為教育事業(yè)耗盡心血,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盵2](P7)他這種不計個人得失,甘于奉獻的精神,凸顯了一個教育家的本色,很值得我們緬懷和學習。這還說明吳國對他的資源開發(fā)利用遠遠不夠,如果早讓他擔任吳國主管教育的官吏,他對教育的貢獻會更大。孫權(quán)對他的重視是吳和燕外交失敗后,才感悟到虞翻直言的可貴,派人到交州詔他回來時,虞翻已死。這也是三國人才史上的敗筆。

三、三國時期的教師、教材分析

到了齊王正始(240—249年)年間,教育的主要矛盾已轉(zhuǎn)移到教材、教師和教學管理上。“正始中,有詔議圜丘,普延學士。是時郎官及司徒領(lǐng)吏二萬余人,雖復(fù)分布,見在京師者尚有萬人,而應(yīng)書與議者略無幾人。又是時朝堂公卿以下四百余人,其能操筆者未有十人,多皆相從飽食而退,嗟夫!學業(yè)沉隕,乃至如此?!盵1](P420~421)材料說明兩種情況,一是教材和實際應(yīng)用脫節(jié),如四百多人為什么操筆的不到十人?顯然是缺乏實踐性,做些普通的文案工作,一是熟悉各種文體,二是多加寫作訓練;二是教學管理工作不到位,他們借鑒前朝成功經(jīng)驗。早在文帝、明帝時期,針對教師素質(zhì)差,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就應(yīng)采取河東樂祥模式。主管教育工作的文學祭酒,就應(yīng)采取相關(guān)補救措施,擴大博士的知識面,立足于通,這種情況就會改觀。樂詳?shù)慕虒W成就最值得后人借鑒之處,是成功地解決了教師的基本功和態(tài)度問題。

教師素質(zhì)差的另一個原因,是缺乏家法、師法的傳承,治經(jīng)者尤其如此。三國教育的教材主要是五經(jīng),即《詩》、《書》、《禮》、《易》、《春秋》。需要口口相授,才能有所發(fā)展,虞翻就是很好的例子。“臣高祖父故零陵太守光,少治孟氏《易》,曾祖父故平輿令成,纘述其業(yè),至臣祖父鳳為之最密。臣亡考故曰南太守歆,受本于鳳,最有舊書,世傳其業(yè),至臣五世?!盵1](P1322)通過虞翻的自述,清晰地介紹了虞氏《易》的傳承概況。他根據(jù)“前人通講,多玩章句,雖有秘說,于經(jīng)疏闊。”他“蒙先師之說,依經(jīng)立注?!盵1](P1322)人們普遍認為,吳國的經(jīng)學教育主要是今文經(jīng)學,而虞翻擅長的卻是古文經(jīng)學。他先把東漢末年以來經(jīng)學家作了對比。指出河南荀谞以知《易》聞名,在“西南得朋,東北喪朋”[1](P1322)問題上,犯了方向性錯誤,不及一般俗儒。南郡太守馬融號稱俊才,他對《易》的解釋,不及荀谞?!爸心吮焙`嵭?,南陽宋忠,雖各立注。忠小差玄而未得其門,難以示世。”[1](P1322)再如“鄭玄所注《尚書》,以《顧命》康王執(zhí)瑁,古‘月’似‘同’從誤作‘同’,既不覺定,復(fù)訓為杯,謂之酒杯;成王疾困憑幾,洮頮(音會,洗臉)為濯(洗滌),以為澣(同浣)衣成事?!逼溴e誤這正如玉人職所指出:“天子執(zhí)瑁(玉璽)以朝諸候,(把玉璽)謂之酒杯;天子洮頮(洗臉)謂之浣衣(說成洗衣服)?!盵1](P1322~1323)虞翻能這樣指出經(jīng)學家的不足,其水平要高于他們。這種師承關(guān)系,在蜀國也很多。如陳壽精《尚書》,從師譙周。李譔,初師從司馬徽、宋忠。后“著古文《易》、《尚書》、《毛詩》、《三禮》、《左氏傳》、《太玄指歸》,多衣賈、馬,異于鄭玄?!盵1](P1027)成就不及虞翻。這些都為我們今天解決教師的基本功問題、學術(shù)發(fā)展問題指明了方向。

四、結(jié) 語

綜上所述,三國時期的教育,反映了經(jīng)學衰落,玄學興起。玄學家通過對“才性”、“名教”等問題的討論,更新了舊理念,催化了新思想。著名玄學家稽康的“越名教而超自然”的思想,就是這一時期的產(chǎn)物,對意識形態(tài)產(chǎn)生了非凡的影響;魏、蜀、吳在重新建立封建秩序過程中,以“孝”字作為核心,以教育為實施手段。魏國由于皇帝重視,太學很快形成規(guī)模。不足之處是在太學起步時期,學生有混學歷避徭役和跑官傾向,加之考試過嚴,師資素質(zhì)差,政府管理措施不利,造成了人才浪費。私學以管寧、虞翻等為代表,辦得很好。管寧的私學有力地改變了民風,虞翻對嶺南的文化發(fā)展和開發(fā),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弘揚了“大一統(tǒng)”思想。不足之處是缺乏經(jīng)費支持;在提高教師素質(zhì)方面,繼承傳統(tǒng)的家法、師法是十分重要的,這是引導人們創(chuàng)新的前提;此外,哲學、歷史、教育相結(jié)合,有效地推動了人才的研究與建設(shè),促進了三國各項事業(yè)特別是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事實說明,教育必須多元化,才能加強學生的個性化,這是培養(yǎng)人才的根本。

[1](晉)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樓宇烈等.王弼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3]嚴可均等.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三冊)[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4](劉宋)劉義慶.世說新語[M].北京: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

[5](唐)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6]舒新城等.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

[7](民國)張元濟等.四部叢刊(人物志)[M].上海:上海涵芬樓初次影印版,1919.

[8](劉宋)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責任編輯 常芳芳]

A Rustic Study on the Education in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GUO Xiu-qi, FAN Rui

(Library, Batou Teachers College; Baotou 014030)

In the educational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ha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namely the education was integrated with the politics; the “Filial piety” became the highest criteria; “the talents” problem entered into the educational fields. The education in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was developed into a new stage. The schools in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were the public schools and the private schools.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Taixue; Local education; Private School; Teacher; Teaching material

2014-08-2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閱讀史寫作研究、邊界、視野、史料和方法論研究”(11BTQ018),包頭科技局軟科學項目“三國時期教育學閱讀學研究”(2013-2007-2-22)階段性研究成果。

郭秀琦(1955-),男,吉林公主嶺人,包頭師范學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三國史研究。

G40-093

A

1004-1869(2015)02-0065-05

猜你喜歡
太學三國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教育有道——關(guān)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漢代太學如何培養(yǎng)治國安邦之才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三國亂談(1)
嵇康·絕響
版三國之回到過去教自己
宋代太學教育管理的責任追究
論東漢前期太學衰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