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升,王思明
?
明清時期南瓜的加工和利用
李昕升,王思明
(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中華農(nóng)業(yè)文明研究院,江蘇南京 210095)
菜糧兼用作物南瓜在16世紀初期傳入我國。南瓜雖然不是我國傳統(tǒng)作物,但推廣速度很快,17世紀中期就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同時,南瓜的加工、利用也發(fā)展很快,加工、利用技術(shù)較為成熟,方式多樣,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明清;南瓜;加工;利用
南瓜起源于美洲,是葫蘆科南瓜屬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南瓜于明代中期傳入我國,傳入之初只是作為普通瓜菜。明末由于發(fā)揮了救荒作用,加上栽培容易、適應性強等特點,南瓜逐漸成為重要的代糧作物,被迅速推廣到全國,入清之前已經(jīng)在我國多數(shù)省份引種。直到新中國改革開放之后,菜糧兼用的南瓜才又被視為普通瓜菜。因此,對中國南瓜史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有關(guān)明清時期南瓜的加工、利用的記載主要集中在農(nóng)書、本草書、飲食書中,其他類型古籍的記載不多。方志雖然記載比較分散,但記載總量也比較可觀。事實上,因南瓜推廣、普及速度較快,南瓜的加工、利用在明清已經(jīng)比較成熟。目前,國內(nèi)只有對南瓜傳入中國的時間[1],南瓜在西南地區(qū)[2]、華北地區(qū)[3]的引種推廣及其影響,新中國成立后的南瓜生產(chǎn)與發(fā)展史等方面的研究[4],對明清時期南瓜的加工、利用情況的研究則完全是一片空白。
一、貯藏 南瓜是典型的夏季蔬菜,其傳入彌補了我國“夏畦少蔬供”的缺陷,奠定了我國茄果瓜豆的夏季蔬菜格局。另外,南瓜也是重要的越冬食糧,對冬春的糧食不足起到緩解作用。因此,如何越冬貯藏南瓜就比較重要。 南瓜供應期長,耐貯藏,采后可保存數(shù)月至次年?!侗静菥V目》最早闡述了南瓜的加工、利用,且比較詳細,涉及貯藏方面的內(nèi)容有:“經(jīng)霜收置暖處,可留至春……王禎農(nóng)書云:浙中一種陰瓜,宜陰地種之。秋熟色黃如金,皮膚稍厚,可藏至春,食之如新。疑此即南瓜也?!盵5]1029成書于元代的王禎《農(nóng)書》中的“陰瓜”不應是南瓜,因為當時美洲大陸尚未被西方人發(fā)現(xiàn),南瓜也就沒有被外傳的可能。雖然如此,但南瓜的耐儲特性已經(jīng)是明人的共識,“可藏至春,食之如新”,是故李時珍說“疑此即南瓜也”。貯藏南瓜,“經(jīng)霜收置暖處”即可。入清之后方志多沿襲此說,嘉慶《龍山縣志》載:“霜后收藏至春味如新。”[6]道光《辰溪縣志》載:“收藏至春味如新?!盵7]類似記載很多。 《金川瑣記》載:“兩金川俱出南瓜,其形如巨槖,圍三四尺重一二百斤,每歲大寧巡邊必攜數(shù)枚去,每一枚輒用四人舁之?!盵8]124此處所述大南瓜既然并不方便攜帶,那么巡邊路途遙遠為何又專門攜帶南瓜呢?大概就是因為南瓜可保存很長時間,適合長途旅行攜帶,可以果腹充饑,也可以補充水分。在全國率先出臺省級生態(tài)文明體制改革方案。建立健全責任體系,修訂《湖南省環(huán)境保護工作責任規(guī)定》,進一步明確各級黨委、政府及其有關(guān)部門工作職責;加快完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損害賠償制度。出臺《黨政領(lǐng)導干部生態(tài)環(huán)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實施細則》《開展領(lǐng)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chǎn)離任審計試點實施方案》,制定《生態(tài)質(zhì)量損害調(diào)查辦法(試行)》等5項配套制度;強化經(jīng)濟激勵。積極推進排污權(quán)交易改革,累計交易資金總額4.08億元;加大生態(tài)補償力度,對真抓實干成效明顯的地方加大激勵支持力度;加強法制保障。積極推動《洞庭湖保護條例》制定,鼓勵支持常德、益陽等市州出臺了地方水環(huán)境保護法規(guī)。 《營田輯要》載:“南瓜擇圓大而赤實者,收干燥處,可畜冬食。”[9]261指出南瓜在采收之后需要放置在干燥之處,可留為越冬食糧。如果將南瓜切成細條,曬干,貯藏時間更長??滴酢剁茌o通志》載:“去皮與瓤龠食之味頗甘鏤,為條曝干可以御冬。”?[10]康熙《東陽縣志》載:“若切而干之如蒸菜法,可久貯御荒?!盵11]道光《清澗縣志》載:“南瓜,土人以此助食,又作絲曬干為蔬。”[12]光緒《邢臺縣志》載:“南瓜倭瓜刮絲曝干名曰瓜條,可以耐久?!?[13]光緒《遵化通志》載:“可切片曬干備用,來春煮食極甘美,御冬常蔬也。”[14]
二、食用 南瓜的食用加工、利用方式多樣,豐富了中華飲食文化。南瓜的救荒價值格外引人注目。南瓜栽培容易,產(chǎn)量很高,含有較多的淀粉、蛋白質(zhì),味道甘美,便于運輸,還有前文提到的耐貯藏特性,所以可以說,南瓜的救荒作用僅次于五谷,在“兇歲鄉(xiāng)間無收”的時候,南瓜“用以療饑”[15]36,可謂救荒佳品。 南瓜傳入中國之初,田藝蘅就指出:“今有五色紅瓜,尚名曰番瓜,但可烹食,非西瓜種也?!盵16]626可見國人在南瓜傳入不久就發(fā)現(xiàn)南瓜不可生食,但可烹食。 《本草綱目》將南瓜收入菜部,并載:“其肉厚色黃,不可生食,惟去皮、瓤瀹,味如山藥。同豬肉煮食更良,亦可蜜煎?!盵4]1029這是記載中南瓜最早也最基本的食用方式。在《本草綱目》成書于1578年的京畿地區(qū),南瓜主要還是作為一種常見瓜菜,其救荒價值并未發(fā)揮。 比《本草綱目》成書稍晚的《群芳譜》中載,南瓜“煮熟食,味面而膩;亦可和肉作羹……不可生食”[17]。這也是南瓜的基本食用方法,不過不僅限于煮食,“亦可和肉作羹”。南瓜類似食用方法的記載在方志中沿襲較多。乾隆《趙城縣志》載:“南瓜可熟食,味面而膩,亦可和肉作羹。”[18]《授時通考》記載,南瓜可單獨做羹。光緒《岫巖州鄉(xiāng)土志》載:“倭瓜,味甘性寒可作羹茹?!盵19]同治《榮昌縣志》載:“堪作菜羹?!盵20] 《北墅抱甕錄》載:“南瓜愈老愈佳,宜用子瞻煮黃州豬肉之法,少水緩火,蒸令極熟,味甘膩,且極香?!盵21]38《北墅抱甕錄》較早地詮釋了南瓜烹飪文化,將南瓜作為一種可口的食材,通過各種工序,最后制成佳肴。事實上,該烹飪手法在今天也是料理南瓜的主要方法之一。此外,光緒《彰明縣鄉(xiāng)土志》載:“南瓜,和豬肉食補中益氣,土人切片曬干和肉蒸食,味甚佳?!盵22]切片曬干和肉蒸食是蒸食南瓜的另一種方法。 《調(diào)鼎集》載:“南瓜瓤肉,揀圓小瓜去皮挖空,入碎肉、蘑菇、冬筍、醬油,蒸?!盵23]104這是一種新的南瓜食用方式,非常獨特,后世亦未見記載。成書于清末的《素食說略》載:“倭瓜圓,去皮瓤,蒸爛,揉碎,加姜、鹽、粉面作丸子,檏以豆粉,入猛火油鍋炸之,搭芡起鍋,甚甘美”,“然切為細絲以香油、醬油、糖、醋烹之,殊為可口。其老者去皮切塊,油炒過,醬油煨熟亦甚佳也?!盵24]27“倭瓜圓”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南瓜丸子,在《素食說略》中南瓜丸子的加工十分復雜,但味道很甘美。另一種南瓜加工方式更加罕見,它用多種調(diào)料烹之或油炒過再加醬油煨熟?!端厥痴f略》作為一本素食譜,對南瓜的特種利用方式極盡記載,體現(xiàn)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南瓜全身無廢物,老果、嫩果、葉柄、嫩梢、花、種子均可供人食用,并且食用方式多樣?!洱R民四術(shù)》指出南瓜“以葉作菹,去筋凈乃妙”?[25]180。同治《邳志補》載:“深秋晚瓜青嫩,切為絲片灰拌陰干俗曰瓜筍,嫩莖去皮瀹為葅俗曰富貴菜,莖老練以織屨及繅作絲為絳紃等物?!盵26]《撫郡農(nóng)產(chǎn)考略》載:“花葉均可食,食花宜去其心與須,鄉(xiāng)民恒取兩花套為一卷其上瓣,泡以開水鹽漬之,署日以代干菜,葉則和莧菜煮食之,南瓜味甜而膩可代飯可和肉作羹。”[27]可見,南瓜全身是寶,除果實以外的其他部分,經(jīng)過一定的處理,味道更佳。 南瓜除了以瓜菜的身份加工、利用,更可單獨作為糧食食用。清代以來,對南瓜加工、利用的介紹基本都會提到“代糧救荒”,其次才是其他利用方式?!峨S息居飲食譜》載:“蒸食味同番薯,既可代糧救荒,亦可和粉作餅餌,蜜漬充果食?!盵28]13這里提到將南瓜蜜漬,可作水果點心。 《隨園食單》載:“將蟹剝殼,取肉、取黃,仍置殼中,放五六只在生雞蛋上蒸之,上桌時完然一蟹,惟去爪腳,比炒蟹粉覺有新色,楊蘭坡明府,以南瓜肉拌蟹,頗奇。”[29]107《隨園食單補證》載:“南瓜青者嫩,老則甜,以葷油、蝦米炒食為佳,蒸食以老為妙?!盵30]233兩書分別介紹了南瓜拌蟹和南瓜、蝦米炒食兩種食法,足見南瓜可與海鮮一起搭配食用。 《重慶堂隨筆》載:“昔在閩中,聞有素火腿者。云食之補土生金,滋津益血。初以為即處州之筍片耳,何補之有?蓋吾浙處片,亦名素火腿者,言其味之美也。及索閱之,乃大南瓜一枚。蒸食之,切開成片,儼與蘭熏無異,而味尤鮮美。疑其壅氣,不敢多食,然食后反覺易餒,少頃又盡啖之,其開胃健脾如此。因急叩其法,乃于九、十月間收絕大南瓜,須極老經(jīng)霜者,摘下,就蒂開一竅,去瓢及子,以極好醬油灌入令滿,將原蒂蓋上封好,以草繩懸避雨戶檐下,次年四、五月取出蒸食。名素火腿者,言其功相埒也。”[31]91?92此書介紹了以南瓜為主料的“素火腿”的來源、特點和制作,并認為南瓜味美,可塑性強,經(jīng)過一定的加工,可與著名的金華火腿相媲美。 南瓜子是非常流行的零食,史書對其記載非常之多?!肚灏揞愨n》載:“南瓜,煮熟可食。子亦為食品?!?[32]250南瓜子是重要的流通商品,在《臺灣三字經(jīng)》特產(chǎn)介紹中有“蒟醬姜,番瓜子,及龍眼,枇杷李”之說[33]?!都t樓復夢》《宦海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等文學作品對南瓜子均有提及。方志中的記載更多。咸豐《興義府志》載:“郡產(chǎn)南瓜最多,尤多絕大者,郡人以瓜充蔬,收其子炒食,以代西瓜子?!盵34]同治《邳志補》載:“子可炒食運售亦廣。”[26]光緒《彰明縣鄉(xiāng)土志》載:“子,市人腹買炒干作食物?!盵22]南瓜子炒食更佳,炒食逐漸成為后來唯一的加工方式。 南瓜的其他食用方式在方志中還有更多體現(xiàn)?!吨芮f鎮(zhèn)志》載:“南瓜,可和米粉作團?!盵35]這種“南瓜團”是前文提到的南瓜丸子的簡化版,因為普通百姓制作南瓜丸子不可能像《素食說略》中記載的那樣,采用那么復雜的加工工序。同治《湖州府志》記載的加工方式已經(jīng)是極限:“可煮可炒或和米粉作餌曰番瓜圓子,或和麥面油煠曰番瓜田雞?!盵36]同治《上海縣志札記》又載:“飯瓜,鄉(xiāng)人藏至冬杪和粉制糕名萬年高?!盵37]隨著人們對南瓜認識的深入,南瓜糕被賦名“萬年高”,具有步步升高的文化意向。光緒《諸暨縣志》載:“村人取夏南瓜之老者熟食之,或和米粉制餅名曰南瓜餅。”[38]當然,南瓜餅的類似產(chǎn)物早在康熙《杭州府志》就有記載:“南瓜,野人取以作飯,亦可和麥作餅?!盵39]只是在光緒《諸暨縣志》中首次正式定名為南瓜餅。國內(nèi)高校對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yè)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和要求,是能在水利、水務、能源、交通、城建、農(nóng)林、環(huán)保、國土資源、教育等部門從事水文、水資源、水環(huán)境和水生態(tài)有關(guān)的勘測評價、規(guī)劃設(shè)計、預測預報與管理、教學與科學研究等工作,具有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zhì)高、敢于創(chuàng)新、善于合作的高級專門人才。本科畢業(yè)論文的選題內(nèi)容將是對學生專業(yè)業(yè)務水平的綜合考查以及走上工作崗位之前的再一次系統(tǒng)鍛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崞縣志》載:“倭瓜,煮粥佳,獨食亦可。”?[40]此粥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見的南瓜粥。南瓜還可和其他作物一同作粥?!蹲窕ㄖ尽份d:“熟食味面而甘,可切塊和粟米黍米江豆炊飯作粥……子可炒熟薦茶?!盵14]《文水縣鄉(xiāng)土志》載:“南瓜亦稱倭瓜,有長圓扁圓二形,宜和小米作粥,瓜子仁炒食?!盵41] 此外,道光《宣平縣志》還介紹了南瓜脯的制作方式:“不可生食,烹味如山藥,同豬肉煑更良,亦可蜜煎蒸熟曬干,謂之金瓜脯?!盵42]
三、藥用 南瓜的藥用功能極多,幾乎入清以來任何一本著名醫(yī)書、本草書都有提及。李時珍認為南瓜“甘,溫,無毒……補中益氣”[4],可見,南瓜的傳入對中醫(yī)影響很大,促進了中國醫(yī)學的進一步發(fā)展。 晚清時期,鴉片流毒嚴重。在東南地區(qū)和西南地區(qū),南瓜對抑制鴉片起了積極作用?!吨参锩麑崍D考長編》載:“南瓜向無人用藥者,近時治鴉片癮,用南瓜、白糖、燒酒煮服,可以斷癮云。”?[43]265并不是以往南瓜無人用藥,而是南瓜對斷煙癮作用很大,在當時被人重視。 有關(guān)南瓜解毒效用的記述主要集中在晚清。《鴉片事略》載:“南瓜正在開花時,連其葉與根藤一并取下,用水滌凈于石臼中,合而搗之,取汁常服,不數(shù)日夙癮盡去。甫經(jīng)結(jié)瓜者,連瓜搗之,亦可用。謹按《本草》載:南瓜甘溫無毒,補中益氣,截其藤有汁極清,如誤吞生鴉片者,以此治之,即不死。是其解毒如神,故除癮亦極著效。此物最易蔓生,雖荒僻村野無處無之,惟至冬則藤葉皆枯無汁可取,其在夏秋則取之不窮,并可不費錢而得。凡勸人戒煙者,皆宜多取此汁,廣貯壇甕,留以濟人,亦不費之惠?!盵44]202可見,南瓜治療煙癮的效果極佳,加工并不復雜,“取之不窮”,而且是“不費之惠”。 《經(jīng)驗奇方》較《鴉片事略》敘述更加詳細:“凡遇服鴉片毒者,急用生南瓜,又名金瓜,嫩者更好,搗露一小茶杯,服下立解,不必取吐,雖如已死,只要南瓜露灌入喉中,無不立刻起死回生,真仙方也。如湯泡火燒,以南瓜露日敷患處數(shù)次,效亦神速。倘無南瓜,而有瓜藤之時,即取瓜藤搗露,用之亦效。但時值冬春,南瓜藤亦無者,須于秋初時,用凈壇一筒,放南瓜地上,取南瓜藤五、六支,藤尾斬去,不用藤頭,塞于壇口內(nèi),藤用小竹竿架起,使高于壇,其露自然點滴,次日再將瓜藤斬去數(shù)尺,將壇移近,藤仍塞壇口內(nèi),如前滴之,仍依前法,數(shù)日藤露滿壇。用棉紙洋布數(shù)層包裹壇口,串繩扎緊,壓以厚瓶,放陰冷地方,以備隨時救人,無量功德。”[45]29 方志中對南瓜解鴉片毒的記載也較多。道光《英德縣志》載:“其白者加糖煮熟可斷鴉片煙癮?!盵46]光緒《曲陽縣志》載:“食瓜與花藤能解罌粟毒。”?[47]光緒《灤州志》載:“能解鴉片煙毒并湯火傷毒。”?[48]《隨息居飲食譜》記載的解毒方法中有“生南瓜搗絞汁頻灌”一法:“凡吸煙而死,雖身冷氣絕,若體未僵硬,宜安放陰處泥地。一經(jīng)日照,即不可救。撬開牙關(guān),以竹箸橫其口中,頻頻灌以金汁、南瓜汁、甘草膏之類,再以冷水在胸前摩擦,仍將頭發(fā)解散,浸在冷水盆內(nèi),或可漸活。”[28]40《隨息居飲食譜》作為一本食譜,對南瓜藥用記載如此詳細,難能可貴,除了提到南瓜有解鴉片毒、戒煙癮的作用之外,還有治湯火傷、治胎氣不固、治虛勞內(nèi)熱等作用,堪稱南瓜藥用功能全覽。 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載:“凡瓜熟皆蒂落,惟南瓜其蒂堅牢不可脫。昔人曾用以入保胎藥中,大妙。蓋東方甲乙木屬肝,生氣也,其味酸,胎必借肝血滋養(yǎng),胎欲墮則腹酸,干氣離也。南瓜色黃味甘,中央脾土之精,能生肝氣,益肝血,故保胎有效。”[49]337該書還介紹了以南瓜為主藥的“神妙湯”:保胎“用黃牛鼻一條煅灰存性,南瓜蒂一兩,煎湯服,永不墮”;治疔瘡“用老南瓜蒂數(shù)個,焙研為末,麻油調(diào)涂,立效”;治湯火傷“伏月收老南瓜,瓤連子裝入瓶內(nèi),愈久愈佳,凡遇湯火傷者,以此敷之,即定疼如神”[49]337?!侗静菥V目拾遺》成書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對南瓜的藥用及配方記載較為全面,但未提到解毒的效用。這說明對南瓜的加工、利用也是需要經(jīng)過一個長時間認識,與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關(guān)系很大。 無論是《隨息居飲食譜》還是《本草綱目拾遺》都提到了南瓜可保胎和治湯火傷?!侗静荽橐份d:“南瓜,味甘溫。入手太陰經(jīng)。功專補中益氣。與羊肉同食,令人氣壅。瓜蒂一個燒存性研末,拌炒米粉食,每日一個,食數(shù)次,治胎滑奇效?!盵50]61《冷廬醫(yī)話》載:“固胎之物,南瓜蒂煎湯服最良,勝于諸藥,黃牛鼻煅灰同煎尤妙?!盵51]128《古今醫(yī)案按》載:“補氣以生血……或南瓜蒂灰,或黃楝頭,亦有驗者?!盵52]168生南瓜切片,用南瓜蒂燒為末,可治疔瘡、毒物入內(nèi)傷、鐵沙入肉(鳥槍傷),是不同醫(yī)書的共識。《急救便方》載:“凡槍子打入皮肉,用生南瓜切片,貼患處即出?!盵53]《急救廣生集》載:“用南瓜蒂燒存性為末,菜油調(diào)涂,露頂,愈后腐爛處,即以此未摻之……用南瓜心貼口上即出。若鉛彈入肉,會走,即用水銀從瘡口灌入,使其不走,然后設(shè)法取出?!盵54]《文堂集驗方》載:“秋冬爛南瓜貯瓷瓶中,日久成汁,涂患處,止痛易好,并治一切無名腫毒?!盵55]168 方志對治療湯火傷同樣記載頗多??滴酢墩钠挚h志》載:“圓而有棱,色黃,肉可療炮火瘡?!盵56]光緒《建昌縣鄉(xiāng)土志》載:“南瓜性涼可作湯火藥,凡種瓜之家可于瓜熟時取瓜及藤葉一并搗爛,裝入壇內(nèi)埋地下,過三月悉化為水,遇有被火燒暨開水燙爛皮膚者,取瓜水飲一茶杯,以瓜水搽患處立愈,誠湯火傷簡便良方也。”[57]光緒《五河縣志》載:“南瓜,即番瓜俗亦曰望瓜,老則黃可以補谷之不足,其瓤及根葉皆可起炮子愈炮創(chuàng),軍中尤重寶之?!盵58]綜上所述,重視科技的底線安全極為必要。以人類視角考慮,目前人類擁有的科技已經(jīng)很多,如果善用已經(jīng)可以給人類相當多的便利和福祉,冒著越來越大的風險去發(fā)展尖端科技是否值得?至少發(fā)展那些高危的尖端科技肯定得不償失。當然,如果用個人(科學家等)視角、集體(包括企業(yè)和國家等)視角考慮,則非常需要發(fā)展科技。 何種視角更合理,應以符合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長遠標準來衡量?!疤魬?zhàn)—應戰(zhàn)”是思考未來的有效方法,無論是個人、集體還是人類社會,洞察和預知面臨的最大危機與挑戰(zhàn)是最為必要的頭等大事,筆者提出“致毀知識”概念并以其為研究對象開展科技巨風險研究至今20年,做出了上述一系列新發(fā)現(xiàn)和新結(jié)論。 除了南瓜蒂,南瓜的其他部分都可加工、利用。葉桂《本草再新》載:“番瓜藤,味苦辛,性涼,無毒,入肝脾腎三經(jīng)。走經(jīng)絡治肝風滋腎水和脾胃和血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理氣兼去諸風?!盵59]《本草再新》又載:“南瓜藤,味甘苦性微寒無毒,入肝脾二經(jīng),平肝和胃,通經(jīng)絡,利血脈?!盵60]6《分類草藥性》載:“南瓜根,專治一切火淋火癥,行大腸氣脹解煙毒。南瓜花,性涼,治咳嗽提音解毒又達痼疾?!盵61] 清末對南瓜的各種藥方總結(jié)較多,其中醫(yī)保健功能反映在以南瓜為主藥的藥方中?!锻庵螇凼婪健份d:“凡眼珠打出,或觸傷,或火炮沖傷,用南瓜瓤搗爛厚敷,外用布包好勿動,漸次腫消痛定,干則再換,如瞳人未破,仍能視物。瓜以愈老愈佳,如無南瓜,用野三七葉敷,或用生地黃浸酒搗敷亦可。南瓜北人呼為倭瓜……凡槍子打入皮肉,用生南瓜切片,貼患處即出。南瓜瓤敷之亦佳?!盵62]56《奇效簡便良方》載:“南瓜,北方名窩瓜,初開花時,連葉根藤拔取洗凈,藤上帶有小瓜亦可用,于石臼內(nèi)搗汁,常飲漸可除癮。如將汁一兩入在煙十兩內(nèi),吸之亦漸斷矣。后一二年內(nèi)仍須多食南瓜,或多炒瓜子吃”[63]62;“眼目打傷青腫……用瓤搗爛厚封,外以布包好,勿動,干則再換。眼珠打出或炮傷眼目,倭瓜瓤并治”[63]103;“箭鏃銅鐵炮子并一切雜物入內(nèi)。南瓜(北人呼為窩瓜)捶融,四圍敷之”[63]110;“解吞生洋煙毒。南瓜汁灌,或灌香油。或扒墻草搗汁灌之,煎水亦可?!盵63]131《驗方新編》記載了“眼珠傷損”“瓜蒂散”“戒洋煙癮”“湯泡火傷”“火爆傷眼”“打傷眼睛”“箭簇銅鐵炮子并一切雜物入肉”“身癢難忍”“遍身瘙癢抓破見血”“三日瘧方”“治坐板瘡方”“血風瘡久不愈”共12種以南瓜為主藥的方劑和療法[64]。事實上,學生分層、目標分層與作業(yè)分層是層層遞進、相輔相成的。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層次的目標,通過不同層次的作業(yè)鞏固才能實現(xiàn)其目標。A類學生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可以做一些沖刺題,選題要精,避免無選擇性的題海戰(zhàn)術(shù),這樣只會挫傷其英語學習積極性,同時,教師可以通過課后溝通提供一些學習資源,布置一些有挑戰(zhàn)性的開放性任務,以提高其學習興趣;B類生應選擇一些難度較為平實的題目,并且要重視錯題的訂正,明確自身薄弱點以尋求突破。C類生的首要目標是掌握基礎(chǔ)題,平時練習中頻繁出現(xiàn)的單詞和詞組搭配要熟記。結(jié)合目標分層將作業(yè)分層后,不僅僅有望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減輕教學雙方的負擔。 南瓜泡制的酒也有利于調(diào)和保健。《本草求原》載:“蒸曬浸酒佳。其藤,甘苦、微寒。平肝和胃,通經(jīng)絡,利血脈?!盵65]352《三農(nóng)紀》載:“皮浮虛:虛以皮燒存性為未,每酒調(diào)服?!盵66]296《浪跡叢談》記載:“世傳牙痛方……或用番瓜蒂焙研擦之,亦效?!盵67]130
四、飼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南瓜的淀粉和蛋白質(zhì)含量很高,適合喂養(yǎng)家畜。用南瓜喂豬在古籍中記載較多,但似乎未涉及其他家畜。其他利用方式也有所涉及,在明清時期個別地區(qū)有所體現(xiàn),如觀賞、制糖、釀酒、制皂等。電廠汽輪機檢修與維護作業(yè)中狀態(tài)檢修,為重要的技術(shù)要點之一。從汽輪機機組運行的整體現(xiàn)狀方面分析,良好的狀態(tài)檢修實施對于故障問題的有效確定,以及故障問題的及時處理意義重大。分析在實際作業(yè)中狀態(tài)檢修的實施,主要的檢修內(nèi)容有:設(shè)備運行中的異常振動、異響、清潔現(xiàn)狀、硬件現(xiàn)狀方面的檢修維護。通過對上述幾點異常現(xiàn)象的檢修和維護,有效的保障了設(shè)備運行中的安全穩(wěn)定性。 初步檢索出648篇文獻,其中中文數(shù)據(jù)庫610篇,英文數(shù)據(jù)庫38篇。去除重復文獻73篇,排除期刊不符合納入標準的386篇,閱讀標題和摘要、排除非隨機對照研究76篇,排除未達到納入標準的文獻84篇,排除無有效數(shù)據(jù)提取的文獻11篇,最終納入18篇文獻,均為中文,納入文獻基本特征見表1。 康熙《東陽縣志》提到用南瓜“飼豬”[11]。道光《城口廳志》載:“可煮可蒸,荒年救饑,可飼豕?!盵68]同治《德陽縣志》載:“荒年可救饑可喂豬?!盵69]《三農(nóng)紀》也認為南瓜“可飼蜂,可喂豬”[66],在南瓜地附近養(yǎng)蜂喂豬能實現(xiàn)雙贏。在信息化的教學環(huán)境中,創(chuàng)設(shè)問題情境,進一步將數(shù)學問題生活化,有利于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強學習信心,最終實現(xiàn)數(shù)學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培養(yǎng)。例如,在學習完“認識人民幣”的相關(guān)知識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shè)“小小商店”教學情境,由幾名學生擔任收銀員、售貨員和柜臺經(jīng)理,其他學生扮演顧客,分別用事前準備好的“紙幣”去學習購物。在購物的過程中,學生便會不可避免地遇到數(shù)學問題,需要他們進行數(shù)學運算,解決購物中的付款問題。如此一來,學生便能感受到數(shù)學在金融、商業(yè)、科技等行業(yè)的應用價值,感受到數(shù)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時在實際應用中學會了數(shù)學運算的方法,提高了計算能力。 南瓜還具有觀賞功能。一是南瓜有一種適于觀賞的品種,一是利用南瓜進行雕刻。同治《孝豐縣志》載:“南瓜,自南中來,皮色紅,供盤中為觀,美不堪食。”[70]同治《上??h志》載:“經(jīng)冬色紅間翠斑甚佳亦名南瓜,只可供玩不可食,堅老亦可作器?!盵71]光緒《浦城縣志》載:“南瓜,又有一種色紅而小者曰金瓜,亦堪供幾案清玩?!盵72]光緒《姚州志》載:“未熟時土人每雕花草人物之形于其上,迨七夕中秋取以獻月,亦古風也。”[73]同治《上??h志》提到南瓜“堅老亦可作器”,南瓜外殼堅硬確實可作器皿盛放東西。嘉慶《醴陵縣志》載:“南瓜,蔓生開黃花,實圓而扁,醴俗好事者于中秋夜盜瓜鼓吹至人家,名曰送瓜兆生子?!盵74] 崇禎時《海澄縣志》載:“圓而有瓣漳人取以供佛,不登食品?!盵75]南瓜在傳入福建之初,未發(fā)揮食用功能,主要用以供佛。康熙時《漳州府志》載:“圓而有瓣漳人取以供佛?!盵76]此時,南瓜仍然用以供佛,但已經(jīng)沒有了“不登食品”之說。嘉慶時《西安縣志》載:“南瓜,又有一種金瓜圓而有瓣,朱紅色最耐久,人取以供佛?!盵77]以上都是南瓜的特殊利用方式,僅存于東南沿海省份。另外,用南瓜制糖、做火藥,與供佛一樣,也只在部分地區(qū)流行?!睹勺钥h志》載:“或云可煎糖可制火藥,泰西人嘗為之?!盵78]宣統(tǒng)《蒙自縣志》載:“可作糖蜜餞?!盵27]宣統(tǒng)《通??h鄉(xiāng)土志》載:“小瓜作菜,老瓜切塊煮作餞,為糖食大宗。”[79] 明清時期,人們就開始對南瓜進行深加工。咸豐《冕寧縣志》記載南瓜“又可為粉”[80],這是我國的獨創(chuàng)。咸豐《瓊山縣志》記載南瓜“可釀酒”[81]。光緒《郁林州志》載:“瓜有金瓜,即南瓜,大金瓜特異種空地,八九月始熟,大如罌壇重數(shù)十觔,皮肉俱黃,煮食甜甚,或切片曬蒸數(shù)次放酒壅中,酒作金色味如飴?!盵82]南瓜釀酒,主要集中在華南地區(qū)。南瓜在臺灣,還成為肥皂的原料,“近時之洋肥皂,其黃色者,即此瓜所制也。”[83]當下,能源行業(yè)正在密切關(guān)注如何管理來自電力供應、智能計量以及電網(wǎng)運營的大數(shù)據(jù)流。為了形成高效,快速和自動化數(shù)據(jù)處理流程,能源公司必須成為真正的數(shù)據(jù)專家。只有這樣,才能了解客戶的需求,并提供相應的產(chǎn)品和服務。 綜上所述,與傳統(tǒng)作物相比,南瓜在明清時期可以說是全新的作物。以京畿地區(qū)為例,南瓜大概是在16世紀中期傳入。成書于1578年的《本草綱目》很早就對南瓜的加工、利用有了較全面的記載。入清以來,有關(guān)南瓜加工、利用的研究總結(jié)更是在全國范圍如雨后春筍般接連誕生,內(nèi)容涉及貯藏、食用、藥用和飼用等多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的加工、利用體系,速度之快、利用之全面,讓人嘆為觀止。個中原因,固然是南瓜推廣、普及速度較快,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他們對南瓜的各種特性詳加觀察,充分實踐,善于總結(jié),才造就了如此豐富的南瓜加工和利用內(nèi)容。明清時期南瓜加工、利用的基本成就和技術(shù)經(jīng)驗,即使在今天看來,仍有借鑒意義,已經(jīng)成為我國寶貴的農(nóng)業(yè)遺產(chǎn)的一部分。RESRAD-BIOTA廣泛應用于美國能源部的部門和項目,以及美國多個洲的環(huán)保部門。同時,該軟件還用于IAEA的EMRAS項目中各種軟件在不同場景中的對比研究中。 參考文獻: [1] 李昕升,王思明,丁曉蕾.南瓜傳入中國時間考[J].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2013(3):88―94. [2] 李昕升,王思明.南瓜在中國西南地區(qū)的引種推廣及其影響[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4(7):96―102. [3] 李昕升,王思明.南瓜在華北地區(qū)的引種推廣及其動因影響[J].科學技術(shù)哲學研究,2014(6):75―80. [4] 李昕升,劉宜生,王思明.新中國成立后的南瓜生產(chǎn)與發(fā)展[J].中國蔬菜,2014(8):52―55. [5]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M].李經(jīng)緯,等校注.沈陽:遼海出版社,2001. [6] 龍山縣志:8卷[M].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刻本. [7] 辰溪縣志.37卷[M].道光元年(1821年)刻本. [8] [清]李心衡.金川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5.1.在任務設(shè)計方面——細化和分層任務。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在策劃“任務”時,要特別注意學習能力的差別,必須充分考慮他們的文化水平、認知能力等。 [9] [清]黃輔辰.營田輯要[M].馬宗申,校釋.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4. [10] 畿輔通志:13卷[M].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刻本. [11] 東陽縣志:3卷[M].康熙二十年(1681年)刻本. [12] 清澗縣志:4卷[M].道光八年(1828年)刻本. [13] 邢臺縣志:1卷[M].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刻本. [14] 遵化通志:15卷[M].光緒十二年(1886年)刻本. [15] [明]漣川沈氏.沈氏農(nóng)書[M].北京:中華書局,1956. [16]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7] [明]王象晉.二如亭群芳譜[M].天啟元年(1621年)刻本. [18] 趙城縣志:6卷[M].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刻本. [19] 岫巖州鄉(xiāng)土志:1卷[M].光緒年間刻本. [20] 榮昌縣志:16卷[M].同治四年(1865年)刻本. [21] [清]高士奇.北墅抱甕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2] 彰明縣鄉(xiāng)土志:1卷[M].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刻本. [23] [清]童岳薦.調(diào)鼎集[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24] [清]薛寶辰.素食說略[M].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1984. [25] [清]包世臣.包世臣全集[M].李星,點校.合肥:黃山書社,1997. [26] 邳志補:24卷[M].同治二年(1863年)刻本. [27] [清]何剛德.撫郡農(nóng)產(chǎn)考略:草類三[M].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刻本. [28] [清]王士雄,等.隨息居飲食譜[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3.公式(3)中ω0表示截距,ω1表示虛擬變量系數(shù),ω2表示穩(wěn)健性對“好消息”的反應速度,γ3表示內(nèi)部控制評價主體的系數(shù),ω4表示穩(wěn)健性對“壞消息”的反應速度,ω7表示ω4與ω2的差值,DRt表示虛擬變量,Rt表示公司在t會計年度的股票回報率,ε表示隨機擾動項。 [29] [清]袁枚.隨園食單[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30] [清]夏曾傳.隨園食單補證[M].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1994. [31] [清]王學權(quán).重慶堂隨筆[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86. [32] [清]徐珂.清稗類鈔:43冊[M].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 [33] [清]王石鵬.臺灣三字經(jīng)[M].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刻本. [34] 興義府志:43卷[M].咸豐四年(1854年)刻本. [35] 周莊鎮(zhèn)志:1卷[M].光緒六年(1880年)刻本.浙江工商大學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所教授趙榮光提出,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也是食材、食品與飲食文化之路,是人類飲食文明之路,而當前的“一帶一路”也是“舌尖上”的“一帶一路”。我國食譜因此更加豐富多樣,既有土耳其的無花果干、越南的咖啡、斯里蘭卡的紅茶,也有意大利的葡萄酒、奶酪等。 護生并沒有意識到臨床實習的重要性,因此在實習階段較為浮躁,在學習的過程中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嚴重時甚至出現(xiàn)請假、早退等現(xiàn)象,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且沒有學習目標,學習的態(tài)度也并不端正,并缺乏責任心。 [36] 湖州府志:32卷[M].同治十三年(1874年)刻本. [37] 上??h志札記:1卷[M].同治年間刻本. [38] 諸暨縣志:19卷[M].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刻本. [39] 杭州府志:6卷[M].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刻本. [40] 崞縣志:1卷[M].光緒六年(1880年)刻本. [41] 文水縣鄉(xiāng)土志:8卷[M].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刻本. [42] 宣平縣志:10卷[M].道光二十年(1840年)刻本. [43] [清]吳其浚.植物名實圖考長編[M].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 [44] [清]李圭.鴉片事略[M].臺北:學生書局,1973. [45] [清]劉一明.經(jīng)驗奇方[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85. [46] 英德縣志:16卷[M].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刻本. [47] 曲陽縣志:10卷[M].光緒三十年(1904年)刻本. [48] 灤州志:8卷[M].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刻本. [49] [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3. [50] [清]陳其瑞.本草撮要[M].上海:世界書局,1985. [51] [清]陸以湉.冷廬醫(yī)話[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1999. [52] [清]俞震.古今醫(yī)案按[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7. [53] [清]文晟.急救便方[M].同治四年(1865年)刻本. [54] [清]程鵬程.急救廣生集[M].嘉慶十年(1805年)刻本. [55] [清]何京.文堂集驗方[M].上海: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1986. [56] 漳浦縣志:4卷[M].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刻本. [57] 建昌縣鄉(xiāng)土志:11卷[M].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刻本. [58] 五河縣志:10卷.光緒十九年(1893年)刻本. [59] [清]葉桂.本草再新[M].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刻本. [60] [清]葉桂,陳修園.本草再新:下[M].上海:群學社,1931. [61] [清]佚名.分類草藥性[M].宣統(tǒng)三年(1912年)刻本. [62] 鄒存檢.外治壽世方[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2. [63] [清]丁堯臣.奇效簡便良方[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1992. [64] [清]鮑相璈.驗方新編[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1. [65] [清]趙其光.本草求原[M]//朱曉光.嶺南本草古籍三種.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9. [66] [清]張宗法.三農(nóng)紀[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9. [67] [清]梁章鉅.浪跡叢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68] 城口廳志:18卷[M].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刻本. [69] 德陽縣志:41卷[M].同治十三年(1874年)刻本. [70] 孝豐縣志:4卷[M].同治十三年(1874年)刻本. [71] 上海縣志:8卷[M].同治十年(1871年)刻本. [72] 浦城縣志:7卷[M].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刻本. [73] 姚州志:3卷[M].光緒十一年(1885年)刻本. [74] 醴陵縣志:7卷[M].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刻本. [75] 海澄縣志:11卷[M].崇禎五年(1632年)刻本. [76] 漳州府志:27卷[M].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刻本. [77] 西安縣志:21卷[M].嘉慶十六年(1811年)刻本. [78] 蒙自縣志:2卷[M].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刻本. [79] 通??h鄉(xiāng)土志:中[M].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刻本. [80] 冕寧縣志:11卷[M].咸豐七年(1857年)刻本. [81] 瓊山縣志:3卷[M].咸豐七年(1857年)刻本. [82] 郁林州志:4卷[M].光緒二十年(1894年)刻本. [83] 恒春縣志:9卷[M].光緒十八年(1892年)刻本. 〔責任編輯 牛建兵〕
Processing and Utilization of Pumpki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LI Xin-sheng, WANG Si-ming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Pumpkin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the early sixteenth Century which is an important food and vegetable. Although pumpkin is not Chinese traditional crops, but its promotion speed is very quick, which had been all over the country in the mid seventeenth Century. Processing and utilization of pumpkin developed very fast and embodied the wisdom of the ancient peopl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umpkin; processing; utilization
K23
A
1006?5261(2015)02?0120?06
2014-08-08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2BZS095);江蘇省2014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KYZZ_0170)
李昕升(1986―),男,河北秦皇島人,博士研究生;王思明(1961―),男,湖南株洲人,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