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錦衛(wèi)
(廣西南寧市中醫(yī)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001)
胃腸道腫瘤術后化療患者輔助中醫(yī)治療效果探討
莫錦衛(wèi)
(廣西南寧市中醫(yī)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001)
目的探討胃腸道腫瘤術后化療患者輔助中醫(yī)治療的效果。方法76例胃腸道腫瘤術后患者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2組,對照組采用化療加西醫(yī)對癥治療,觀察組采用化療加中醫(yī)輔助治療,化療3個療程后比較2組患者的化療完成率、治療效果、毒副反應發(fā)生率及生存質(zhì)量,記錄2組治療前后外周血常規(guī)變化及患者生存期。結(jié)果觀察組化療完成率為100%,對照組為84%,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有效率為87%,對照組為74%,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惡心、嘔吐、骨髓抑制、食欲降低、肝腎功能異常等毒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均<0.05);觀察組治療后Hb、WBC、Plt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而對照組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均<0.05);觀察組生存質(zhì)量KPS評分及中位生存期明顯高于對照組(P均<0.05)。結(jié)論胃腸道腫瘤術后化療輔助中醫(yī)治療能明顯提高治療效果,降低毒副反應,增加患者的抗病能力,改善生活質(zhì)量,延長生命周期,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胃腸道腫瘤;手術后;化療;中醫(yī)治療
胃腸道腫瘤為我國高發(fā)惡性腫瘤,治療的首選方法是手術切除腫瘤病灶,術后行放化療殺滅腫瘤細胞。但化療會產(chǎn)生一系列負面反應,很多患者身體無法耐受,嚴重影響治療效果和患者生存質(zhì)量。中醫(yī)辨證論治在治療腫瘤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能緩解臨床癥狀,減輕化療帶來的毒副反應,提高機體免疫水平及耐受能力,已成為輔助化療的有效方法[1]。本研究探討了胃腸道腫瘤術后化療輔助中醫(yī)治療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6月—2013年6月我院腫瘤科收治的76例胃腸道腫瘤術后患者,診斷依據(jù)衛(wèi)生部2010年發(fā)布的《胃癌診斷標準》及《結(jié)直腸癌診療規(guī)范》[2],均為胃腸道腫瘤術后,有明確的病理學診斷,術中未發(fā)現(xiàn)腫瘤轉(zhuǎn)移,非姑息手術治療;化療前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均正常,Karnofsky生活質(zhì)量(KPS)評分>70,預計生存期≥3個月,無化療禁忌證。排除合并嚴重心腦血管、肝腎功能和造血系統(tǒng)疾病者;屬于姑息手術治療者;男性血紅蛋白(Hb)<100 g/L,女性<90 g/L者;白細胞(WBC)<4.0×109L-1者;血小板(Plt)<100×109L-1者;總蛋白<60 g/L者;未按規(guī)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者。將患者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2組:觀察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齡39~72(57.5+3.5)歲;胃癌12例,結(jié)腸癌15例,直腸癌11例; 戒細胞癌9例,低分化腺癌14例,中分化腺癌15例;TNMⅡ期12例,Ⅲ期18例,Ⅳ期8例。對照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齡37~76(54.5±2.5)歲;胃癌14例,結(jié)腸癌11例,直腸癌13例;戒細胞癌8例,低分化腺癌12例,中分化腺癌18例;TNM Ⅱ期14例,Ⅲ期14例,Ⅳ期10例。2組性別、年齡、病位、病理分期等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2組均采用FOLFOX4方案化療。注射用奧沙利鉑85~100 mg/m2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 mL中靜脈滴注第1天。亞葉酸鈣200 mg/(m2·d)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中快速靜脈滴注第1—2天。第1—2天氟尿嘧啶300~400 mg/m2在亞葉酸鈣之后靜脈推注,然后以600 mg/m2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 mL中靜脈滴注。每2周重復給藥1次,4次為1個療程,連續(xù)化療3個療程。
1.2.1對照組 在化療前30 min靜脈推注格拉司瓊注射液(1 mg/支)3 mg,并于化療1個周期后給予升白細胞藥物利血生片(10 mg/片)20 mg/次口服,3次/d,連續(xù)服用至化療結(jié)束后1周。
1.2.2觀察組 根據(jù)中醫(yī)臨床辨證分為氣血兩虛證、氣陰兩虛證、脾胃虛寒證和氣滯血瘀證。氣血兩虛證治以益氣養(yǎng)血、扶助正氣,方用八珍湯加減,藥用黃芪30 g、當歸10 g、川芎10 g、白芍10 g、熟地15 g、白術10 g、茯苓10 g、薏苡仁30 g、三棱10 g、莪術10 g、陳皮10 g、半夏15 g、扁豆10 g、麥芽10 g、谷芽10 g、甘草3 g;氣陰兩虛證治以滋陰益氣養(yǎng)血、健脾和胃,方用參苓白術散合益胃湯加減,藥用黃芪30 g、太子參10 g、山藥15 g、白術10 g、茯苓10 g、玉竹10 g、麥冬10 g、石斛10 g、佛手10 g、桔梗10 g、白花蛇舌草30 g、莪術10 g、水蛭5 g、甘草3 g;脾胃虛寒證治以健脾溫中、降逆止嘔,方用小半夏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藥用半夏15 g、生姜10 g、茯苓10 g、桂枝10 g、白術10 g、枳實10 g、木香10 g、神曲15 g、川楝子10 g、烏藥10 g、甘草3 g;氣滯血瘀證治以活血化瘀、行氣降逆,方用四磨湯加減,藥用黨參15 g、白術15 g、枳殼15 g、丹參10 g、赤芍10 g、烏藥10 g、沉香10 g、檳榔10 g、厚樸10 g、陳皮10 g、茯苓10 g、大黃6 g、甘草3 g。嘔吐嚴重加半夏、生姜、竹茹;泄瀉嚴重加山藥、薏苡仁;貧血嚴重加當歸、生熟地、女貞子、旱蓮草;便秘:加生首烏、火麻仁;白細胞減少加當歸、虎杖、雞血藤;血小板減少加當歸、牛角腮、花生衣、仙鶴草等。上藥每日1劑,煎煮2次,每次取汁約100 mL,混合分早晚2次服用,連續(xù)服用至化療結(jié)束。
1.3觀察指標 觀察化療完成情況,毒副反應發(fā)生情況,治療前后Hb、WBC、Plt變化情況,采用KPS評分評定生存質(zhì)量。
1.4療效判斷標準[3]完全緩解: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改善,無惡心、嘔吐及頑固性呃逆,無明顯腹部悶痛感,食欲良好,血Hb、WBC、Plt均在正常范圍內(nèi);部分緩解: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改善,惡心、嘔吐及頑固性呃逆有所好轉(zhuǎn),腹部仍有輕微悶痛感,食欲一般,血Hb、WBC、Plt比治療前有所上升;穩(wěn)定: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善,惡心、嘔吐及頑固性呃逆每日3~5次,尚可進食,血Hb、WBC、Plt比治療前稍有上升;進展:臨床癥狀及體征惡化,悶痛、惡心、嘔吐或頑固性呢逆加重,腹部飽脹,進食困難,血Hb、WBC、Plt比治療前明顯下降。以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穩(wěn)定計為總有效。
2.12組化療完成率比較 觀察組化療完成率為100%(38/38),對照組為84%(32/38),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2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效果比較 例(%)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2組毒副反應比較 觀察組惡心、嘔吐、骨髓抑制、食欲降低、肝腎功能異常等毒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表2 2組毒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2.42組治療前后外周血常規(guī)比較 觀察組治療前后Hb、WBC、Plt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而對照組治療后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且顯著低于觀察組(P<0.05)。見表3。
2.52組生存質(zhì)量及生存期比較 觀察組KPS評分(79.5±5.5)分,對照組(61.5±5.5)分,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中位生存期15個月,對照組9個月,觀察組中位生存期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3 2組治療前后外周血常規(guī)比較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觀察組比較,P<0.05。
中醫(yī)認為胃癌屬“食痹”“胃脘痛”“癥瘕”“積聚”等范疇。張錫純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首提“胃癌”一詞:“至西人則名為胃癌,所謂癌者,如山石之有巖,其形凸出也”。 本病多由長期飲食不節(jié)、情志抑郁,或脾胃素虛、氣血不足,導致臟腑功能失調(diào),脾失健運,胃失和降,邪毒內(nèi)蘊,阻于胃脘而發(fā)。脾虛是發(fā)病的關鍵,氣、痰、食、熱瘀結(jié)為主要致病因素[4]。腸癌屬“腸覃”“腸癖”“鎖肛痔”等范疇,外因多為毒邪損傷腸絡,大腸傳導失司,日久引起血脈瘀阻,積生于內(nèi),發(fā)為腸癌;內(nèi)因為由素體正氣不足,外邪內(nèi)侵所致[5]。其根本為正氣虧虛,痰、瘀、熱、毒既是外邪,又是臟腑功能失調(diào)的病理產(chǎn)物,共同作用導致本病的發(fā)生[6]。
胃腸腫瘤早中期常用手術治療,但腫瘤細胞隨時可脫落至腹腔內(nèi),術后為了防止腫瘤復發(fā),常需配合化療,傳統(tǒng)化療方法經(jīng)靜脈用藥,由于血腹膜屏障的存在,藥物成分難以完全進入腹腔,導致全身化療產(chǎn)生嚴重的毒副反應,主要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食欲降低等胃腸道反應和骨髓抑制等血液系統(tǒng)反應,使患者無法耐受整個化療療程,導致治療失敗[7]。為防治化療毒副反應,提高患者機體免疫能力,西藥格拉司瓊注射液可預防惡心、嘔吐,減輕胃腸道反應;利血生片升白細胞,減輕骨髓抑制;但療效均有限,且會伴發(fā)便秘、腹脹等不良反應。
中醫(yī)在輔助化療方面有顯著療效,通過中醫(yī)整體辨證論治,祛邪扶正、調(diào)整臟腑機能、補益氣血,可有效提高機體對化療的耐受力,增加化療成功率,提高化療效果[8]。本研究中治療以扶正固本、健脾益胃、益氣補血為主。八珍湯加減方為補益氣血的名方,對于術后患者氣血虛弱,抵抗力差,恢復慢的患者尤為適用,方中黃芪為補氣要藥,長于補中焦脾胃之氣,可逐五臟間惡血,通調(diào)血脈,流行經(jīng)絡;當歸、川芎補血活血;白芍、熟地滋陰補血;白術、茯苓、薏苡仁健脾益胃;三棱、莪術化瘀行氣止痛;陳皮、半夏行氣止嘔;扁豆、麥芽、谷芽消食;甘草調(diào)和藥性。諸藥合用既補益氣血,又兼顧理氣化瘀、降逆消食。參苓白術散合益胃湯加減注重術后脾胃的調(diào)理,輔助機體正氣,方中太子參、黃芪補氣;山藥、白術、茯苓強健脾胃;玉竹、麥冬、石斛養(yǎng)陰生津;佛手、桔梗理氣化痰;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利濕通淋;水蛭、莪術化瘀行氣;甘草調(diào)和藥性。諸藥合用共奏滋陰益氣、健脾化瘀的功效。小半夏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尤其適用于術后體質(zhì)虛寒、腹部冷痛的患者,方中半夏、生姜、桂枝溫胃止嘔;白術、茯苓健脾利濕;枳實、木香、川楝子、烏藥行氣止痛,通積解郁;神曲健胃消食;甘草調(diào)和藥性。諸藥合用溫中理氣,降逆止嘔。四磨湯加減對于消除腫瘤瘀毒、行氣破滯有良好的作用,方中黨參、白術、茯苓健脾益氣;枳殼、烏藥、沉香、檳榔行氣降逆;丹參、赤芍活血化瘀;厚樸燥濕化痰;大黃泄熱化瘀;甘草調(diào)和藥性。諸藥合用有行氣降逆,消積導滯之功。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化療完成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惡心、嘔吐、骨髓抑制、食欲降低、肝腎功能異常等毒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生存質(zhì)量KPS評分及中位生存期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后Hb、WBC、Plt較治療前無明顯變化,表明中藥對于改善全身狀況,抑制癌細胞生長,升提白細胞,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具有明顯的作用[9],其效果明顯優(yōu)于西醫(yī)治療。
綜上所述,胃腸道腫瘤術后化療患者輔助中醫(yī)治療效果顯著,能夠輔助患者完成化療,降低毒副反應發(fā)生率,且費用較低,易于被患者接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莫啟章,李夏魯,趙云,等. 自擬胃腸復元湯方防治胃腸道腫瘤術后化療副反應57例[J]. 廣西中醫(yī)藥,2009,32(4):21-23
[2] 毛喜蓮,張春虎. 胃腸道腫瘤術后化療患者輔助中醫(yī)治療及辨證施護效果探討[J]. 護理學雜志,2005,20(23):33-34
[3] 陳艷,王強,周惠春. 加味四磨湯治療胃腸道腫瘤術后胃腸功能紊亂78例[J]. 福建中醫(yī)藥,2006,37(5):47
[4] 謝毅堅,黃利鵬,洪云峰. 腸內(nèi)、外營養(yǎng)對胃腸道腫瘤術后患者恢復的療效觀察[J]. 當代醫(yī)學,2012,18(12):119-120
[5] 喬元勛.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胃腸道腫瘤的臨床研究[J]. 中國醫(yī)藥科學,2013,3(6):172-174
[6] 許文捷,黃建平,劉崗. 復元方對胃腸道腫瘤術后恢復的促進作用[J]. 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外科雜志,2011,17(5):492-494
[7] 孫宏文. 任光榮益氣養(yǎng)陰活血法對胃腸癌術后化療患者生活質(zhì)量影響的研究[J].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12,21(33):3667-3670
[8] 陳鵲汀,王景鳳,朱惠學,等. 加味六君子湯對腫瘤術后化療增效減毒的臨床觀察[J]. 醫(yī)學研究與教育,2009,26(1):61-62
[9] 劉小青,毛維國. 腫瘤術后化療期間嘔吐的中藥調(diào)治[J]. 中國中醫(yī)急癥,2006,15(12):1416-1417
2014年南寧市本級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fā)計劃項目(20143179)
10.3969/j.issn.1008-8849.2015.33.010
R735
A
1008-8849(2015)33-3678-03
201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