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艷敏事件的法律評析
付祖珍
貴州師范大學法學院,貴州貴陽550001
摘要:尊重和保障人權是我國憲法確立的一項重要原則,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但關于兩者誰更重要以及在司法實踐中該怎樣裁判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息過,本文通過對郜艷敏事件的法律評析來談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法理與情理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懲罰犯罪;保障人權;追訴
中圖分類號:D923文獻標識碼: A
近日,一篇兩年前——《被拐女成為山村女教師》的報道①,讓住在河北省曲陽縣太行深處的“臨時代課教師”郜艷敏再次被外界關注。對于此事件,公安部打拐辦主任陳士渠在微博上表示,對受害人應當救助,人販子必須嚴懲,買主也須追究刑事責任,“不能縱容拐賣、同情買主”。他同時透露,已部署當地警方調查。對于如今已過追訴時效是否還要再追究刑事責任的問題,筆者認為,在對待一個法律事件時,必須要站在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既兼顧法理又兼顧情理的基礎上來解決,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社會效果的目的。
21年前的初夏,在郜艷敏十八歲的時候,被人販子拐賣,慘遭強暴后以2700元的價格賣到了河北曲陽縣下岸村。她曾多次自殺、逃跑,但最終沒能夠逃脫,在受盡磨難后成為該山村小學唯一的女教師。2006年5月,郜艷敏的事跡被當地媒體報道后,引起巨大反響,2007年1月,郜艷敏獲得“2006年感動河北十大年度人物”②。2009年,其經歷被改編成電影《嫁給大山的女人》。今年的7月28日,一篇名為《最美鄉(xiāng)村教師候選郜艷敏:被拐女成為山村女教師》的報道被網友翻出后,重新引發(fā)廣泛關注。只是這次,不再是感動中國,而是在追問,為什么這樣的拐賣婦女兒童的犯罪行為,在9年前被媒體報道后,卻沒有人被追究刑事責任?
對于應否再追究此事,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具體表現為以下三種:
(一)不予追訴——避免對被害人的二次傷害
持此觀點的學者認為,從保障受害人的角度出發(fā),因受害人現已與加害人形成了穩(wěn)定的婚姻關系,況且受害人也發(fā)了相關聲明稱“想過平靜的生活,不想被打擾”。因此,盡管從法律的角度認為案件可以進行追訴,但是法律應該充分尊重被害人的意思表示,且考慮到被害人現存的社會關系與此事聯系較大,如果要追訴的話就面臨著他要起訴當初收買自己的公公,心理上會過不去。此外,村民們認為郜艷敏的事情被媒體大量報道是在接當地的短,讓他們抬不起頭,由此已引發(fā)了當地人的不滿,若此時再對此事進行追究則可能會危及到她現存的社會關系,畢竟那是她多年的苦心經營得來的。因此,他們認為司法機關應顧忌到被害人的意愿并基于最有利于保護被害人今后生活的角度不再追訴,畢竟懲罰犯罪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保障受害人的基本人權,而目前對郜艷敏最好的保護就是給其不被打擾的平靜生活。
(二)堅決追訴——盡管已過追訴期,但案件對社會影響巨大,對其追訴有重要意義
從報道來看,郜艷敏的事跡早在2006年就已引起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并且,2007年郜艷敏還被評為河北感動中國十大年度人物。因此可以說此事已經達到影響巨大的層面,即便已過了追訴期,仍應報請最高檢核準對此事進行追訴,且不論是拐騙者這還是收買者都應該嚴肅追究。其次,在記者的采訪中我們可以發(fā)現,當地拐賣婦女和收買婦女的情況非常嚴重,一個村莊就已達到了三、四十個,若不采取對其追責,則可能會發(fā)生“拐賣婦女、收買婦女無罪”的錯誤認識,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縱容了這種事件的發(fā)生。相反,若能有效的處理好此事,則對該地可以起到“殺雞儆猴”的良好作用,從而矯正他們錯誤的價值觀,有利于良好秩序、和諧社會的構建。另外,還應該追究當地相關政府部門責任。原因是他們在媒體大量報道后不但沒有對郜艷敏本人以及同村被拐婦女進行積極的營救,而且還派人對媒體記者加以阻擾,企圖掩蓋事實真相,該行為已嚴重觸犯了瀆職犯罪相關條款的規(guī)定,依法應予以追究。
(三)予以追訴,但只限于追究拐騙者的責任,對收買者不予追究
持此觀點的學者認為,既然犯了罪就應該追究,更何況本事件在社會上已經引起了廣泛關注。且此事正好發(fā)生在大眾呼吁“拐賣兒童判死刑”的背景下,不對此事追究責任恐怕難以給廣大的人民群眾以交代。因此,必須嚴厲追究此事,以此彰顯我國極力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的行為,保護受害人權利的決心。但是考慮到被害人已與收買人形成了和
睦的家庭關系并且基于本人意愿原諒了收買者,且個人也發(fā)表了希望家庭生活不被打擾的相關聲明,加上我國法律對于收買者規(guī)定的刑罰相對較輕,因此,在綜合考慮以上因素的情況下,可以對收買者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對于拐賣者則應嚴懲不貸。
對于以上幾種觀點,筆者比較贊同第三種,主要是依據我國《刑法》、《刑事訴訟法》第一、第二條的規(guī)定:③“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wèi)國家安全,保衛(wèi)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順利進行”④。據此可以看出,我國刑罰的任務是打擊犯罪與保護人民的統(tǒng)一,兩者是手段和目的的關系,打擊犯罪是為了保護人民而必須采取的手段,保護人民才是刑法最終的目的。
根據以上分析,筆者認為,要做到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的統(tǒng)一,對于郜艷敏事件來說,追訴是必需的,主要原因在于該事件具有以下三性:
(一)社會危害性
社會危害性,犯罪學概念,也是刑法學上的概念。指罪行對某種社會關系的侵害性,或某種行為對合法利益的侵害性。[1]—般認為,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質特征,國家立法者將某種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表明犯罪與社會的關系,據此也說明立法者將某種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的理由。犯罪的社會危害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危害國家領土完整和社會制度;破壞經濟基礎;侵害公民的人身權和財產權利;破壞社會秩序、生產秩序、工作秩序、教學科研秩序和生活秩序等等。
據此,筆者認為,拐賣婦女作為一種侵犯婦女的人身自由權利與人格尊嚴的犯罪,作為多地公安機關重點打擊的犯罪,作為被社會所廣泛關注的犯罪,無論是對被拐婦女本人、對被拐婦女家庭還是對收買被拐婦女家庭及社會等都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二)刑事違法性
刑事違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征,是刑法對具有社會危害性的犯罪行為的否定的法律評價。在刑法實行了罪刑法定原則后,刑事違法性就成為一切犯罪必不可少的基本特征。[2]在罪刑法定的意義上說,沒有刑事違法性也就沒有犯罪。
顯然,拐騙婦女和收買婦女均是我國《刑法》明文規(guī)定的違法犯罪行為,已具備了刑事違法性的要求。
(三)應受懲罰性
犯罪不僅是具有社會危害性、觸犯刑律的行為,而且是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即具有應受懲罰性,也就是危害行為應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3]這個特征表明,如果一個行為不應當受刑罰處罰,也就意味著它不是犯罪。只有當這個行為既具有社會危害性,又具備刑事違法性和應收懲罰性時才構成犯罪。
根據《刑法》第二百四十條的規(guī)定:拐賣婦女兒童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⑤拐賣婦女、兒童是指以出賣為目的,有拐騙、綁架、收買、販賣、接送、中轉婦女、兒童的行為之一的。據此可以看出我國《刑法》已明確做出對此類行為予以處罰的規(guī)定。
以上三個基本特征是緊密結合的,一定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最基本的屬性,是刑事違法性和應受刑罰懲罰性的基礎,社會危害性如果沒有達到違反刑法、應受刑罰處罰的程度,也就不構成犯罪⑥。因此,這三個特征都是必要的,是任何犯罪都同時具備的。縱觀郜艷敏事件,顯然已經達到了以上三個要件,且事件影響巨大,依法應予以追究,但在追究的過程中應遵循第三種觀點做到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的統(tǒng)一。
追求正確懲罰犯罪,不能忽視人權保障;保障人權也離不開對正確懲罰犯罪的追求。任何一個法治社會,懲罰犯罪與人權保障都應當并重,都應當相互協調。在刑事司法過程中除了遵守法律之外還應該把人民群眾普遍認可的道理——常情、常理還原到具體的案件中才能夠真正的達到保護人民的目的。
[注釋]
①“被拐女成為山村教師”郜艷敏發(fā)簽名信:我想平靜的生活.央廣網[EB/OL].http: / /news.cnr.cn/native/gd/20150730/t20150730 _ 519368469.shtml.
②被拐女成“最美鄉(xiāng)村教師”事跡曝光后險被辭退.社會.新民網[EB/ OL].http: / /news.xinmin.cn/shehui/2015/07/30/28258141.html.
③<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1997年3月4日頒布,1997年10月1日生效.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2012年3月14日頒布,2013年1 月1日生效.
⑤姚兵.收買被拐賣婦女、兒童罪若干問題探討[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9.
⑥劉偉琦,柳潔.犯罪本質觀新論[J].梧州學院學報,2012.
參考文獻[]
[1]劉劍.刑事違法性理論研究[D].河南大學,2003.
[2]陳敏.犯罪概念問題之我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
[3]王祖書.規(guī)范的犯罪概念探微[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