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昌
【關鍵詞】 地理教學;地圖;插圖;提高;教學
實效;導圖;培養(yǎng);習慣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1—0115—01
地圖被譽為地理的第二語言,它與文字是相輔相成的。它又被稱為地理學的“拐杖”,是學習和獲得地理知識的一個重要工具。因此,要提高學生正確閱讀地圖、運用地圖分析地理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的能力,就必須從最基礎的地理教材插圖入手。但是怎樣運用插圖搞好教學,卻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下面,筆者就怎樣具體運用插圖進行地理教學談談幾點做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插圖,釋疑解難
對地理課本中有些難點和規(guī)律性較強的內容,學生會感到抽象,難以理解。有時利用教材插圖可以起到釋疑解難、幫助學生理解與記憶的作用。如,對于“人口再生產”一節(jié)中的關于人口類型的轉變及各類型的特點的知識點,教師可結合教材中“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示意圖”來進行教學。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圖中直觀地讀出每個階段的出生率與死亡率的高低狀況,如四種類型中原始型的出生率與死亡率都很高(四種類型中最高),現(xiàn)代型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低(四種類型中最低),等等,這些特點通過兩條曲線的變化一目了然。那么,不同類型之間又是怎樣轉變的呢?比如從“原始型”轉變?yōu)椤皞鹘y(tǒng)型”,通過仔細觀察圖中曲線的變化很容易看出:出生率是基本不變的,而死亡率明顯下降。由此可見,這一轉變是通過死亡率的下降而實現(xiàn)的。同樣,可以從圖上讀出從“傳統(tǒng)型”轉變?yōu)椤斑^渡型”的過程,是由出生率的下降來實現(xiàn)的。以上這些類型間的轉變雖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但通過課本中的插圖來幫助學生理解,它就變得簡單多了。
二、以圖導圖,邊讀邊繪
對于地理成因的分析圖,學生對其理解起來相對困難。因此,教師只有理清解題思路,將其分解或化簡,給學生授之以方法,那么相關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例如,關于高中地理中的“氣旋、反氣旋的形成及其天氣”圖,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復習大氣的水平運動,讓學生明確近地面的風、風向與等壓線有個交角,然后提出問題:等壓線不是彼此平行而是閉合時,風向會怎樣變化?然后再以北半球為例開始分析:首先比較各圈氣壓的高低,由中心低、四周高得出它是一個低氣壓系統(tǒng),接著讓學生標出氣壓梯度力的方向(由高壓指向低壓,也就是由半徑線指向圈心);由北半球朝右偏且風向與等壓線有個交角這兩個條件再讓學生劃出風向,然后作進一步的說明。
在氣旋的運動過程中,風向隨氣壓梯度力的漸變而逐漸右偏,形成逆時針的大氣渦旋,四周的空氣旋往中心聚合,自然引出中心的氣流向上運動;再由中心氣流的上升得出云雨的形成,即天氣狀況。在學生清楚了北半球新氣旋的發(fā)展形成及其天氣的分析思路后,可讓學生按同樣的方法在練習本上完成對南半球氣旋的分析。教師可提醒學生:要注意改變一個條件向左偏;再讓學生改變一個條件(氣壓分布四周低、中心高)完成南半球的反氣旋。這樣南半球的氣旋和反氣旋雖有四個之多,但只要講清楚一個,學生對其他的知識點也就會融會貫通了。這種以圖導圖,邊讀邊繪的插圖學習方法效果很好,對于提高高中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大有益處。
三、培養(yǎng)學生運用插圖學習地理的良好習慣
通過實踐證明,在地理教學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運用插圖的習慣和技能,不但能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而且也能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講“二分二日光照圖”上的晝長時,在春風日和秋分日圖上,學生能很輕松地讀出全球晝夜等長。但若要進一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向學生提出深層次的問題,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春風或秋風中的“分”是什么意思?學生由此可以進行思考、探討、交流,從而得出夏至和冬至的含義,由夏至日晝最長和冬至日晝最短自見“至”的意思是日照時間達到極點的意思。這些答案的得出不是由教師解釋給學生聽,而是由學生從讀圖中讀出來。這是對學生理解能力的提高,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靠插圖的運用和學習來完成的。
由于教師經(jīng)常運用地圖幫助學生學習和復習地理知識,天長日久就讓學生養(yǎng)成了運用地圖或插圖學習地理的良好習慣。久而久之,地理教學中的地圖這個難點,也就不攻自破了;不但被學生熟練掌握,而且在地理學習中被學生運用得更加得心應手。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