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禮記·學記》是中華先祖留給后世最好的教育學論著。當研究外國教育者的先進思想后,再回顧《禮記·學記》時,不難發(fā)現(xiàn)兩者間對重要教育問題的共通之處。這些是我們教育者該汲取的重要內容,并思考其當下教育的指導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禮記·學記》;西方教育;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禮記·學記》是中華先祖留給后世最好的教育學論著。它具體論述了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學校學制、教學原則、教育規(guī)律,以及教師修養(yǎng)等一系列重要問題;而當我們研究外國教育者的先進思想后,再回顧《學記》時,不難發(fā)現(xiàn)兩者間對重要教育問題的 共通之處。這些恰是教育者該汲取的重要內容,并思考其當下教育的指導意義和價值。
一、《學記》的教育思想
這里著重比較《學記》關于教育本質、教育方法、教育規(guī)律與西方教育的共同之處。(1)教育本質:“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簡而言之,長善救失”;(2)教育的方法:“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3)教育規(guī)律:“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p>
那么,如何理解這三點內容?西方教育思想與之共通之處是什么?教育者如何理解其現(xiàn)實意義?
二、“長善救失”與杜威
首先,從教育的本質來看,《學記》言:“長善救失”“長善”,是貫徹積極引導、正面教育為主的原則,使學生身上的積極因素不斷地成長起來;“救失”,是克服學生身上的缺點,使向正確方向發(fā)展。教育不僅是關乎知識層面。教育本質是對人心靈的塑造和提升。教育是關乎心靈的“長善救失”。那么,“長善救失”在當下教育中的實踐方法是什么?
在美國教育家杜威這里我們能深入思考這個問題。杜威認為:學校孤立地通過修身課或公民課學生灌輸?shù)赖赂裱院陀栒]是迂腐可笑的。其結果“道德教育不可避免地成為一種教義問答的教學,或者成為‘關于道德的課”,即別人有關德行和義務的想法的課。這段論述精辟指出德育教育的弊端,應該給教育工作者警醒。
杜威在《德育原理》中反復提到: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學的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知道如何把表現(xiàn)道德價值的社會標準加到教材上是十分重要的。杜威更是闡明:地理、歷史、數(shù)學等學科的教材,都應當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否則教學雖有學術價值,但不能對德育發(fā)生作用。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只能是死知識,而無助學生性格的形成。
當下,學校教育重視對學生道德品德的培養(yǎng),不可單一灌輸,需將德育融入學科課堂,要求各學科教師都參與到德育工作中,而不是把德育工作視為德育課或者德育教師的專屬任務。學科德育可以使各個學科的教師都自覺地成為德育工作者,從而對受教育者形成全方位的德育影響。教育本質不僅是獲得知識——明智,更要讓人獲得德性——“明明德”。從“培養(yǎng)一個健全的人”,從心靈的“長善救失”的教育思想上,無論中西,教育先哲們都不斷探尋使人類活得更像“人”的道路。
三、善喻之教與第斯多惠
《學記》中言“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薄坝鳌奔磫l(fā),“善喻”即善于啟發(fā)。而啟發(fā)式教學理論即“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這三點要求教師能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要點撥引導學生,不可一味地牽著學生。大教育家孔子也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對學生問題的思考給予啟發(fā)。
19世紀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強烈反對用盛行的“學術式的方法”,即講述法教學,主張啟發(fā)式的對話進行教學。他認為“從學生現(xiàn)有的發(fā)展水平出發(fā),通過一些影響學生認識能力的問題來引起他的主動性,并且不斷地激發(fā)他,引導他獲得新的認識和產(chǎn)生新的思想。”第斯多惠把這種教學稱為基本教學。
啟發(fā)式教學內涵是以建構和塑造學生主體性為目的,也是探求 “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中通過提問、點撥、探討、反詰、留白、情境等教學方法進行啟發(fā),其本質是開啟學生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教學中,教師通過一些影響學生認識能力的問題來引起他的主動性,并不斷激發(fā)它,引導他獲得新知和產(chǎn)生新思想。這有助于學生的分析、歸納、推理、判斷等能力發(fā)展,養(yǎng)成其積極思考的習慣。它不是把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而是引導他去發(fā)現(xiàn)并且獨立地掌握知識。
四、“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與夸美紐斯
《學記》用譬喻的方式告訴我們:“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奔唇虒W過程要遵循先易后難、由淺入深、反復練習、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教學要“量力而行”。這恰如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提出了“量力性原則”,他用緊口瓶比喻:“如果取一個緊口瓶,企圖猛地將大量的水灌進去,而不允許一滴滴地慢慢流入,結果如何?我們教學生不是愿意教多少就教多少,這種行為是十足的愚蠢?!?/p>
夸美紐斯倡導教學要“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并遵循“鞏固性”原則。具體要求:一切后教的東西都要以先教的東西為基礎,將重點放在同類學科之間的相似點上,一切學業(yè)的安排都應照顧到學生的智力、記憶力和語言的性質。教學必須適應兒童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和學生的接受能力。
此論述呈現(xiàn)了中西方教育的共同認知,教育者應從中深刻體會。佩茲德克和米塞利(1982年)發(fā)現(xiàn),在處理具體任務時,三年級的學生要花15秒鐘去整合圖形和文字信息;如果只給他們8秒時間,他們無法在心理上整合信息,所以學習不能操之過急,信息整合這一復雜的認識活動是需要時間的。
古今中外的賢者在探求人類發(fā)展的道路上已經(jīng)為我們饋贈了無比豐厚的知識,而我們對此往往是毫無所知,還在耗費精力去走彎路。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不能總是埋頭苦干,應該抬頭去仰望,去提升自我。
參考文獻
[1](美)約翰·D·布蘭思福特.人是如何學習的[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張斌賢,王晨.外國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3]高時良.學記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杜夢溪,女,1985年出生,武漢人(現(xiàn)居上海)本科學歷,中教二級,單位:上海民辦楊浦凱慧初級中學;研究方向:語文課堂教學研究。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