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勇,陸霞(遵義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遵義563002)
?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視閾下長征紅色標語文化的傳播分析
劉振勇,陸霞
(遵義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遵義563002)
摘要:紅軍萬里長征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在圍追堵截的惡劣生存環(huán)境中,黨和紅軍在戰(zhàn)斗的同時,通過通俗易懂、言簡意賅的紅色標語文化積極地宣傳馬克思主義,教育群眾,引導群眾,武裝群眾,從而贏得了群眾的擁護、支持,促成了黨和紅軍戰(zhàn)略轉(zhuǎn)移的成功。長征中紅色標語文化的設計、宣傳和實施的精神、原則、宗旨,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和深化,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設計與傳播有重要的啟示與價值。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長征標語;思想傳播;借鑒價值
長征是宣言書、是宣傳隊、是播種機,宣告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對紅軍圍追堵截的破產(chǎn),向沿途廣大人民宣布,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在沿途十四個省撒播了革命的種子。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萬里長征,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的成功結(jié)合,有效地解決了當時中國革命力量的保存和發(fā)展的緊迫問題,依靠宣傳動員、教育、組織和引導群眾,在獲得群眾廣泛支持的基礎上,取得了革命戰(zhàn)略的轉(zhuǎn)移以及此后的系列勝利。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勝利,更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勝利。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通俗化、具體化、生活化,使之更好地為人民大眾所理解、所接受、所運用,其關鍵在于突出時代性、人民性、通俗性,密切關注大眾需求,回應大眾關切,解答大眾疑惑。大眾化就是要和人民大眾打成一片,在內(nèi)容上造福群眾、服務群眾,在形式上貼近人民群眾生活實際,要用人民群眾喜歡的語言、喜愛的方式宣傳馬克思主義,使群眾喜歡聽、聽得懂、記得牢、用得上。紅軍長征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在宣傳群眾、贏得群眾支持的基礎上,實現(xiàn)了黨和紅軍戰(zhàn)略的勝利轉(zhuǎn)移。
首先,必須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通俗化,為大眾喜聞樂見,這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前提。關于理論宣傳群眾、影響群眾、組織群眾、指導群眾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在于理論怎樣能夠被群眾認識、理解和掌握,這就必須破除理論的抽象、晦澀以及為少數(shù)人壟斷束之高閣的現(xiàn)象。如果馬克思主義理論僅被少數(shù)人理解和把持,而不能被廣大人民群眾認知和掌握,就難以產(chǎn)生期待的力量和革命運動。
其次,馬克思主義實踐的大眾化是理論掌握群眾的關鍵所在。理論的目標不在于僅僅為群眾所理解,更為重要的在于群眾在理論的指導之下自覺開展和推進的社會實踐,這是群眾認識、理解理論的根本出發(fā)點。我們知道思想意識決定主體的行為選擇,主體指向性的實踐不明或不作為,既說明了理論影響的力度問題,也說明理論的大眾化可能存在問題,盡管主體的行為取向存在復雜性。
再次,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新的大眾化是群眾在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活動中的更高層次的開拓、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是理論掌握群眾之后主觀能動性的外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目的和更高境界是促成群眾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實際的社會問題,而不是敬而遠之。這就要求從群眾的利益、群眾的生產(chǎn)和社會生活出發(fā),來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領群眾,提高群眾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
毛澤東曾經(jīng)指出,要得到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那就得和群眾在一起,關心群眾的痛癢,解決群眾的生產(chǎn)和生活問題,解決群眾的一切問題,群眾就必定擁護和支持我們。[1]正是由于對群眾切身利益的關心、關切,群眾才積極參軍參戰(zhàn)。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中央蘇區(qū)在擴紅運動中,贛南13個縣總?cè)丝?46萬,參加紅軍的人數(shù)33萬余人,占總?cè)丝诘?3.4%以上,其中瑞金、寧國有20%以上人口參加紅軍,興國縣達到23.7%。[2]
在蘇區(qū)革命發(fā)展的高潮時期,獲得群眾的信任、支持固然不難,但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戰(zhàn)略轉(zhuǎn)移之際,國民黨反動勢力對紅軍圍追堵截,長征途經(jīng)的省份革命基礎較弱,黨和紅軍怎樣才能得到群眾的信任、理解、擁護和支持呢?
黨和紅軍打擊沿途的土豪劣紳和反動派,沒收反動官府的財產(chǎn)分發(fā)給窮苦大眾;采購軍需,買賣公平,童叟無欺,塑造了“正義之師”的形象。如1934 年10月,紅軍總政治部發(fā)布的《沒收捐款暫行細則》中提出,各部隊凡沒收地主、富農(nóng)及反動分子的金錢、軍用品、資料等送交沒委會;米谷、衣服、日用器具等“由供給處與政治處會商,分配給部隊及群眾(應當特別注意分發(fā)給當?shù)厝罕姡?。紅軍在途經(jīng)苗族、壯族、藏族居住區(qū)時,十分重視民族政策,決定購買或補充軍需糧食等,決不傷害少數(shù)民族群眾利益,得到了群眾的認同和擁護。而且總政治部命令,收買群眾糧食一定要足額支付,群眾僅存很少的口糧時,不經(jīng)本人同意不得強行購買。[3]兵行貴州遵義時,為了破除軍閥王家烈對鹽巴市場的操縱,平抑物價,造福百姓,紅軍成功地發(fā)行了蘇維埃鈔票,活躍了市場。但在紅軍撤出遵義之時,及時地回籠了紅軍幣,在群眾中流下了“紅軍好,不坑人”的口碑。對于當年少量流散在群眾中的紅軍幣,1955年國家發(fā)行新的人民幣時,還以1∶1的比價予以了兌換。[4]
如果說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中央紅軍所從事的革命事業(yè)處處為勞苦大眾著想固然可以使群眾從心里感受到紅軍是正義之師、解放窮人的隊伍,得到群眾的真心擁護和支持。但是,這支部隊確切的宗旨、原則、理念,以及與國民黨軍閥部隊奉行的主張有何不同等,不僅需要身體力行留下口碑,更需要能夠留下語言符號、價值理念,讓群眾聽得懂、記得住、看得懂、留得下、不相忘,要像火種一樣在群眾的心頭熊熊燃燒、經(jīng)久不熄。長征中的中央紅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語言文字,通過涂寫、張貼紅色標語的宣傳形式,把紅軍的原則、宗旨、目標和任務等,深深地刻在了長征沿途省份群眾的心坎里。
黨和紅軍在長征中,除了關心群眾的切身利益之外,還存在把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思想轉(zhuǎn)化為群眾的思想,讓群眾用先進的思想指導自己,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但是,在舊中國,普通群眾讀不起書,識字不多,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或通俗化就成為紅軍宣傳工作中首先考慮的問題。紅軍從群眾接受紅色文化通過耳聽、眼看、心記、感受、口傳的路徑特點出發(fā),開發(fā)了說唱、歌舞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形式;編寫了看得懂、記得住、簡單明了的標語口號,涂寫在群眾房前屋后的墻上、路旁的大樹上或者引人注目的巖石上。
在黨和紅軍政治機關的動員、組織和引導下,長征中救國救民的思想通過標語文化從少數(shù)人理解轉(zhuǎn)變?yōu)楸蝗嗣翊蟊娝莆眨瑥纳贁?shù)人為國家民族獨立拼搏和奮斗轉(zhuǎn)變?yōu)樘煜聞诳啻蟊姷淖杂X行動,這在當時發(fā)揮了積極的宣傳和教育、動員和發(fā)動群眾的重要作用,而且至今散發(fā)著不竭的歷史魅力。
首先,黨和紅軍代表著國家和民族的希望,通過紅色標語文化奏響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時代強音。紅軍主力各政治部,根據(jù)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不同地域長征斗爭的需要,擬訂了宣傳黨和紅軍的性質(zhì)及主張的紅色標語口號。如,關于黨的性質(zhì)方面的標語,共產(chǎn)黨是窮人的政黨/共產(chǎn)黨是真正為工農(nóng)謀利益的政黨;關于紅軍性質(zhì)的標語,紅軍是勞苦大眾的軍隊/紅軍是為勞苦工農(nóng)謀利益的先鋒隊;關于紅軍與白軍區(qū)別的標語,紅軍中官兵伕薪餉穿吃一樣白軍里將校尉起居飲食不同;關于號召群眾斗爭的標語,工農(nóng)武裝暴動打倒土豪劣紳/農(nóng)民起來實行土地革命!勞苦工農(nóng)自動起來當紅軍;關于政策形勢的標語,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地主階級打倒國民黨政府,是目前革命的三大任務/抗日救國救亡圖存等。這些標語口號如星星之火,點燃了勞苦大眾心中的希望,指引著他們的革命斗爭,也鼓舞著紅軍戰(zhàn)士勇往直前,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史上絕無僅有的萬里長征。
其次,紅色標語通俗易懂,言簡意賅,講究實際,貼近群眾,有力引導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化實踐。如紅軍不拉夫/工人組織起來,增加工資,改良待遇!/工人農(nóng)民加入紅軍,實行土地革命! (遵義禮儀壩)/農(nóng)民起來實行革命,不交租,不交糧,不交稅!(遵義董公寺) /打倒貪官污吏、土豪劣紳!保護中小工商業(yè)! (遵義務川)/士兵不打士兵窮人不打窮人/打倒屠殺工農(nóng)的國民黨反動派/設立公共看病所貧民看病不要錢/工農(nóng)暴動分田得地等。這些簡單明了的標語,貼近群眾生活實際,具有極大的動員作用,不僅激發(fā)了群眾對黨和紅軍事業(yè)的向往,更喚起了群眾對黨和紅軍的熱烈擁護和支持。
再次,無論官兵,全體出動,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動員群眾,引領群眾,武裝群眾,演繹了馬克思主義宣講和傳播主體的大眾化。從當時長征中標語的落款來看,如“紅勇”、“認真”、“紫光”、“提高”等,說明宣傳群眾為紅軍各部隊高度重視,而且從指揮員到戰(zhàn)斗員,甚至炊事員,只要識文斷字、能寫會畫,都投入到了標語書寫中來。長征途中,紅軍一邊打仗,一邊加強宣傳工作,每到一地都留下了紅色標語,有隸書、楷書、行書,字跡有的工整,有的秀麗,有的蒼勁,有的笨拙,有的生硬,說明了紅色標語書寫和宣傳主體的廣泛性。
再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創(chuàng)造條件,推動紅色標語文化的傳播,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宣傳的拓展與創(chuàng)新。長征中,紅軍缺少筆墨紙硯,就用紅泥、石灰水甚至鍋底煙灰拌米湯代替,在翠竹上、樹葉上書寫標語口號,傳遞革命星火、革命希望;將標語、文告書寫在木板木塊上,投到河中順流而下,成為國民黨統(tǒng)治中心城市的精神炸彈;在民居的墻壁上,路旁的大樹上和山崖巨石上刻下醒目的標語,在遵義、習水、雅安、毛兒蓋等地,紅軍曾經(jīng)休整或者召開重要會議的地方,紅色標語非常集中。如在大渡河畔的安順場,一條不足300米的老街,保存完好的紅軍標語就有150多條。
最后,在書寫紅色標語的過程中,黨和紅軍付出的辛勞、智慧、乃至犧牲,深深地動員、激發(fā)和鼓舞了群眾,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必需的智慧和精神品質(zhì)。1934年4月,中共川陜省委宣傳部組織工匠,在通江縣沙溪鄉(xiāng)景塬紅云崖一處山崖上,鐫刻了10里外清晰可見“赤化全川”的巨幅標語,國民黨還鄉(xiāng)團想方設法對此加以破壞,群眾則對巨幅標語千方百計予以保護。同年11月,紅軍經(jīng)過道縣,一位14歲的小紅軍在文廟紅墻上剛剛寫完“工農(nóng)革命勝利萬歲,工農(nóng)革命努力奮斗”的標語,就被尾追的國民黨軍開槍擊中,墜河犧牲。后來,群眾稱這堵墻為“紅軍墻”,以深切緬懷紅軍烈士。[5]
長征紅色標語文化的通俗宣傳,深深地教育、引導、武裝了群眾,喚起了群眾對黨和紅軍的積極擁護、參軍、參戰(zhàn)。當反動勢力破壞紅色標語時,群眾冒著風險以遮擋、覆蓋、收藏等形式予以保護,甚至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們的質(zhì)樸舉動,表明黨和紅軍主張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已經(jīng)融進了群眾的腦海里,奔流在他們的血液中。
長征時期,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的紅色標語文化的傳播,使得黨和紅軍的原則、宗旨得到了沿途群眾的廣泛認知,動員、教育、激勵、引導、武裝了群眾,使黨的主張深入民心,贏得了群眾對黨和紅軍的擁護和支持,促成了萬里長征的勝利。長征紅色標語見證了群眾對黨和紅軍的支持,見證了歷史階段的宏大敘事,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和意義。
首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要像長征紅色標語的設計那樣,以群眾的利益為中心,關心群眾的疾苦,關心群眾的關切。開國領袖毛澤東曾經(jīng)講到,“我們應深刻地注意群眾生活的問題?!薄耙磺锌赵挾际菬o用的,必須給人民群眾看得見的物質(zhì)利益?!庇绕涫窃诋斍拔覈鐣艿耐癸@期,各種問題疊加和交織,人民群眾對貧富差距進一步加大、房價過高等問題反應強烈、訴求迫切,這就需要在思想宣傳和實際工作中,切實關心群眾的切身利益,讓人民群眾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中,增強對黨和政府合法性的認同,增進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
其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要像紅色標語文化宣傳、滲透、教育、引領群眾那樣,使用群眾熟悉的語言,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讓群眾聽得懂、看得見、記得住。任何文化傳播要實現(xiàn)既定的目標和使命,除了要具有巨大的信息源和傳播動力外,必須重視和關切接受對象的性質(zhì)、水平與接受程度。那種孤芳自賞的理論和學說是要不得的。試想長征途中的標語文化要是晦澀難懂的話,何以獲得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又怎能取得萬里長征的勝利?
再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要像當年紅軍書寫標語那樣,不僅要有自己的政工隊,而且做到了全體動員、全員參與。當今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需要有自己敬業(yè)的、水平較高的專職理論隊伍,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自己首先真懂、真信,真正擔當起甄別真假馬克思主義的使命和任務,不僅能夠?qū)θ罕娺M行深入宣傳、教育和動員,而且能夠根據(jù)群眾的理論水平、喜愛的方式,調(diào)整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的路徑和方法。要有紅軍宣傳員那樣的情懷,即便倒在了崗位上,書寫標語的工具不能丟。只要我們竭忠盡智、恪盡職守、關心群眾、武裝群眾,又何懼西方的滲透、顛覆與和平演變?
再者,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要像當年紅軍書寫標語那樣,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勢制宜,靈活地、創(chuàng)造性地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深入民心。理論掌握群眾的程度將直接決定群眾的實踐活動以及群眾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理論不能僅停留在書本上,留在少數(shù)人的腦子里,必須為群眾掌握和運用,才能實現(xiàn)動員民眾、發(fā)揮全員的力量。而群眾對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個過程,并且在不同的時間、地點、階段、態(tài)勢下接受程度也不同,尤其是在今天這個網(wǎng)絡時代,積極思想與消極思想、正面影響與負面影響相伴而生,這就需要在理論掌握群眾的過程中,亦即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積極地疏導、靈活地引導、創(chuàng)造性地指導,以贏得群眾的真心認可、擁護和支持。
總之,萬里長征的勝利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勝利,更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勝利,是黨和紅軍通過紅色標語宣傳這種介體,把黨和紅軍的宗旨、原則、目標以及喚醒群眾革命、反對國民黨反動勢力的主張,訴諸通俗化、大眾化的語言和生動活潑的形式,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導群眾、鼓舞群眾、武裝群眾,依靠群眾的積極擁護,黨和紅軍才在惡劣環(huán)境中生存和發(fā)展下來。在長征中黨和紅軍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借助紅色標語文化宣傳、教育和引導群眾的成功經(jīng)驗,心系群眾利益、政治理論宣傳的大眾化,機智靈活的疏導形式,教育宣傳的留聲、留存的深化等,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不無重要的借鑒價值與意義。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8-139.
[2]謝廬明.中央蘇區(qū)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群眾工作的經(jīng)驗及其啟示[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7,(11):96-99.
[3]趙效明.中國革命根據(jù)地經(jīng)濟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3.493.
[4]曹春榮.紅軍長征途中成功發(fā)行“紅軍票”[J].黨史博覽,2010,(5):55-56.
[5]黎寧.長征標語遍撒革命火種[J].時事報告,2006,(9):45-46.
(責任編輯:婁剛)
An Analysis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Red Slogan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LIU Zhen-yong,LU Xia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Zunyi Normal College, Zunyi 563002, China)
Abstract:The Long March of red army is not only the first march in Chinese history, but rare one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the bad situation, the Marxism was publicized positively by our Party and red army through the simple and brief red slogans in the period of Long March to educate, guide and arm the masses, accordingly winning the support of the masses, an important factor furthering the strategic shift. The design, publicity,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logans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which is an important implication and valuable selection for us to design and communica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slogans in the Long March; dissemination of thought; reference values
作者簡介:劉振勇,男,山西太原人,遵義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政治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項目:遵義師范學院中國共產(chǎn)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課題“遵義會議中周恩來、博古、李德地位和作用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15KRIZY05)”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07-20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583(2015)-0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