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卓
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語文學科教學能力考查研究
楊卓
語文學科教學能力是教師從事語文教學工作的基本能力。本文通過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語文學科具體試題,著重分析其如何有效考查語文學科知識教學運用能力、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和教學評價能力。建議設計更豐富多樣、更加切合語文教學實際的試題,不斷改善和提高命題質量。
教師資格考試;命題;語文教學能力
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確定的改革項目之一,教育部于2011年下半年首先在浙江、湖北兩省進行改革試點。截至2014年年底,參加改革試點的省份達到13個。中學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是申請認定中學語文教師資格者的筆試科目之一,2012年下半年至2014年下半年累計報考71 083人,是考生較多的考試科目。本文試圖通過具體試題分析如何有效考查語文學科教學能力,為提高命題質量提供參考和借鑒。
根據語文教育和教學活動實施過程的規(guī)律,教師資格考試中學“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主要考查語文學科知識教學運用、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等基本能力。
語文學科知識教學運用能力主要考查考生是否掌握漢語言文學的基本知識和語文教學的基本理論,并能否在語文教學中靈活運用;是否了解語文學科發(fā)展的歷史和現(xiàn)狀,能否把握語文學科發(fā)展的大致趨勢;能否準確理解中學國家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課程目標、教學內容和實施建議,并用以指導自己的教學。
語文教學設計能力主要考查考生能否依據中學國家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課程目標,針對中學生的認知特征、知識水平及學習需求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能否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個體差異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能否準確表述教學目標,恰當選擇教學策略,合理利用教學資源,設計多樣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能否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所選教學內容的方案設計。
語文教學實施能力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掌握中學語文教學實施的基本步驟,能否根據學生的學習反饋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否熟悉語文教學的組織形式和策略,能否依據語文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特征,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動機、組織學習、總結提升;是否熟悉現(xiàn)代教育技術,能否依據教學需要恰當選用教學媒體。
語文教學評價能力主要考查考生是否了解語文教學評價的基本方式及特點,是否掌握基本的評價方式;能否以中學國家課程標準倡導的評價理念為指導,針對學生實際,合理運用多種評價方式,發(fā)揮教學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功能;能否自覺進行教學反思改善自己的教學。
語文學科知識教學運用、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等基本能力,密切相關,相互銜接,相輔相成??赏ㄟ^不同題型試題考核同一種學科教學能力,同一題型試題也可考核語文學科教學能力的不同方面。
2.1 學科知識教學運用能力
為考查語文學科知識教學運用能力,試題以鮮活的教學情境呈現(xiàn),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作為實踐性課程的特點。例如,為了考查考生對《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的五個模塊(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的分類和熟悉情況,試題不是單刀直入地發(fā)問,而是創(chuàng)設了一個“某教師想要為《感悟魯迅、走進魯迅》專題進行備課”的情境(2013年上半年考試高中第3題),設問中考查考生能否將這一專題準確歸類到“文化論著研讀”模塊當中。教學目的已超越了一般性文學作品閱讀,而已上升為研究性閱讀。又如,在考查考生對教材的熟悉程度時,試題往往采用如下情境:
例1(2014年下半年考試初中第2題):
教學張養(yǎng)浩《山坡羊·潼關懷古》時,教師打算向學生推薦其他詠史詩,下列詩歌適合的是
A.杜牧《赤壁》 B.杜甫《春望》
C.文天祥《過零丁洋》 D.曹操《觀滄?!?/p>
此題既考查了考生對“詠史詩”這一文學概念的定義與辨別能力,又考查了其辨別歷史作為詩歌抒情背景與作為詩歌論述對象差別的能力。試題引導考生了解著名歷史人物作品與詠史詩的區(qū)別,了解即使被稱為“詩史”的詩人作品亦有抒發(fā)幽懷之作。對考生在未來教學中積極拓展學生閱讀視野、拓寬學習空間有著積極導向作用。
例2(2013年下半年考試高中第4題):
學習《為了忘卻的記念》,教師組織學生拓展閱讀《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和《小狗包弟》。下列選項中,對這一做法分析正確的是
A.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xiàn)實,深入挖掘課文思想意義
B.幫助學生建立閱讀和寫作的聯(lián)系,擴大學習領域
C.三篇文章主題的對比點模糊,拓展閱讀的價值不高
D.相同歷史背景的比較,有助于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
此題比較深入地考查考生運用學科知識組織教學的能力。從表面看,三篇文章的文體形式各異,分屬雜文、新聞和回憶散文,而且分別涉及“左聯(lián)”五烈士、“二戰(zhàn)”納粹屠殺猶太人、“文革”三個不同史實。考生必須在了解這些背景知識的基礎上,把握三篇文章的共性,才能認識到上述教學做法的合理之處。
2.2 教學設計能力
試題對考生教學設計能力的考查,力求實現(xiàn)《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于綜合性學習提出的“貼近現(xiàn)實生活,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注重書本學習與生活實際的緊密結合”的要求。
例3(2013年上半年考試高中第8題):
國外某教材在《有趣的故事》一課安排了這樣的學習活動:設計一個好萊塢版《有趣的故事》的海報。下列選項中,對這一設計理解不正確的是
A.任務設計整合多種能力,體現(xiàn)了語文學習的綜合性
B.任務設計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lián)系緊密,易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C.要求以海報的形式呈現(xiàn)故事內容,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D.任務要求聚焦于文本細節(jié),體現(xiàn)了讀寫結合、以寫促讀的原則
此題考查考生對這國外一優(yōu)秀教學案例的理解。題目設計為否定式提問,通過三個正確選項傳達給考生這一案例的優(yōu)點:比如該任務設計整合了多種能力,體現(xiàn)了語文學習的綜合性;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lián)系緊密,易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等。錯誤選項提示考生該類任務實際進行中經常存在的誤區(qū)。冀望于對考生未來教學設計的實踐形成積極引導。
另一個承載教學設計能力考查任務的重要題型為教學設計題??忌枰鶕Z文學科特點及該學段學生的認知特征,根據所選教學內容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診斷并確定學生的學習起點,明確教學內容與學生已有知識之間的關系。從而把握所選教學內容及其特點,準確分析教學任務,確定教學內容的相互關系和呈現(xiàn)順序。根據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課程目標,所選教學內容及學生語文學習特點,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設計合理的教學流程,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突出與教學重點、難點相關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同時合理開發(fā)、選擇和利用所給的教學資源。教案書寫更需符合教學設計的基本規(guī)范與要求。這些要求使得經過專業(yè)培養(yǎng)和訓練的考生能更好地凸顯出其扎實的專業(yè)功底和較強的教學能力,對考生是否修習過教師教育課程和是否參加過教學見習、實習有著良好的區(qū)分度。
目前教學設計題給予考生的信息包括文本、課文介紹、單元介紹、學生情況、課時時長和教學條件等。此外,還將相關的課程標準呈現(xiàn)給考生。比如2013年上半年高中語文試卷中考查《張衡傳》一課的教學設計,試題給出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相關規(guī)定:
“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學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
這一信息的給出有助于考生更好地設計教學目標,確定重點、難點。課程標準有助于考生更好地把握教學設計方向,更好地在教學設計中將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進行融匯整合。
教學方案的構建必須建立在其中一個或多個教學目標基礎之上,教學目標是具體教學方案的基礎,因此教學目標的確立是教學設計能力考查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教學目標的設計能力的考查,主要著眼于考生能否設計出符合該學段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教學目標,并選擇與之相匹配的教學內容(主要根據難度、容量、切入點等因素進行衡量)。對教學設計的陳述要求準確、規(guī)范,檢驗是否“規(guī)范”的標準主要包括以下四個要素:(1)“行為主體”應為學生;(2)“行為動詞”盡量可操作、可檢測;(3)“行為條件”要具體、明確;(4)“表現(xiàn)程度”要恰當。
從2014年下半年考試開始,教學設計能力試題不再要求考生設計完整的課堂教學方案,而是有針對性地選取一個教學目標進行設計。從材料文體看,由于案例分析題的材料多為現(xiàn)代文,出于文體平衡考慮,教學設計題材料采用文言文居多。
2.3 教學實施能力
對考生教學實施能力的考查主要包括下列內容: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和語文學習不同課型(如講讀課、自讀課、活動課)的特點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合理安排教學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的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和課后總結;選擇恰當?shù)恼n堂教學評價方式,有效發(fā)揮評價的激勵功能;引導學生在綜合性學習過程中形成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和運用語文;整合多種教學資源,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例4(2014年上半年考試高中第15題):
師:我把《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文章的第一段做了一些改動——“當代偉大的思想家停止心跳了。讓他一個人留在房間里兩分鐘,等我們再進去的時候,便發(fā)現(xiàn)他在安樂椅上逝世了。”大家比較課文,思考修改后的表達效果有什么變化?
生1:去掉了“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這個具體的時間。這是馬克思逝世的時刻,沒有這一特定的時刻就無法表達作者的強烈感傷。
生2: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刪去了“最”,就削弱了馬克思的影響。把“停止思想了”改為“停止心跳了”,不能照應思想家,也不能表現(xiàn)馬克思一生不斷探索不停思考的特點。
生3:刪去了“還不到”,不能充分表達作者對馬克思逝世的遺憾之情;“還不到兩分鐘”,流露出恩格斯對馬克思逝世的無限痛惜之情。
生4:“逝世”的表達過于直接?!八恕闭f得非常含蓄,表明作者不忍心說出馬克思的逝世,同時也表明了馬克思離去的安詳和無憾。
師:同學們分析得很仔細,理解得很深刻。課文中還有很多語句很有表現(xiàn)力,請大家默讀全文,找出自己體會最深刻的語句與同學交流。
下列關于教師課堂教學的分析,正確的是
A.啟發(fā)性強,有助于學生掌握梳理作者情感變化的思路
B.以語言學習為重點,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關注不夠
C.借助教師改動后的文字,引導學生感受課文主題的深刻性
D.引導學生揣摩課文語言的嚴密,豐富學生品讀語言的經驗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的主要特點為語言精確,結構嚴謹。故該教學實施情境的選取也緊密圍繞這一特點進行,并且注重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鼓勵他們敏銳且自覺的思考與表達,體現(xiàn)了《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關于“充分調動學生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的要求。選項A的設計力求告知考生教學實施除了品味語言,還應注重從文章整體上把握文本思路、厘清感情脈絡。選項B促使考生自主判斷材料是否注重培養(yǎng)思維能力。選項C提醒考生僅僅單純地品讀精確的語言和恩格斯的哀悼之情,還不足以令學生充分了解馬克思對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指導和對社會科學理論的發(fā)現(xiàn)兩個偉大功績,體會馬克思堅定無私地為人類解放而斗爭的崇高精神,感受馬克思作為偉人的人格魅力,這些有賴于在教學中進一步實現(xiàn)。正確選項D則強化了考生對“掌握語言嚴密性”這一教學目標的認識,更深刻體會這篇悼詞所蘊含的無產階級偉大深切的同志友情。在實測中,有54.1%的考生能夠正確認識和評價這一教學實施內容。
案例分析題也是集中考查教學實施能力的題目,目前共設置兩道題目,第一題為教學實錄分析,第二題為學生習作的批評修改。從歷年的試題看,教學實錄分析涵蓋了朗讀指導、閱讀教學、詩歌形象感知、比興手法運用、品味語言等多項內容,可以考查考生在教學實施中多方面的素質,是整套試卷中最富于變化的題型。
教學實錄的選擇以一線教學中實際發(fā)生的鮮活優(yōu)秀的教學案例為主。試題試圖引導考生不將教材視為傳授知識的中間工具,而是探究該案例內在的優(yōu)點,對其深入認知和分析。在閱讀中,考生兼具教學實施者和評價者的身份,從而獲得更為敏銳的眼光,深層次理解教材,對不同教學實施方案進行比較、理解、評價甚至批判。更加注重對教學實施的細節(jié)研究,并針對不同教學實況從不同視角進行研讀和引導。2012年初中試卷中給出了A、B兩位教師在教學朱自清《背影》時的不同案例,要求考生指出這兩位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方面各自存在的問題。其中,教師A最明顯的問題在于用多媒體代替了文本,教師B最明顯的問題在于過度運用多媒體,導致課堂缺乏真正的教學對話。題目設計的目的在于提醒考生思考并回答兩個問題:“多媒體材料能否代替對文本的形象感悟?”“教師的身份定位應該是課件放映員還是引導啟發(fā)者?”這兩個問題在當前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試題用意并非否定多媒體教學,而是引領考生在未來的教學實施中,從文本本身出發(fā),綜合運用誦讀、品味、鑒賞等教學實施方式,在課堂上建立師生溝通的橋梁。避免將思考的問題、品味的語句,以及問題的答案、賞析的結論等全部搬到幻燈片中,讓學生按照預設的“既定”流程學習,無法與文本展開真正的對話。
2.4 教學評價能力
《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標準(試行)》要求高中教師在教學評價領域應做到“了解教學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提出改進的思路”。國家中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評價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的理念??荚嚮谏鲜隼砟?,引導考生在面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時選擇和使用恰當?shù)脑u價方法,在教學中綜合運用形成性與終結性、定性與定量等不同類型的評價方法,以評價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充分發(fā)揮教學評價檢查、診斷、反饋、激勵、甄別等功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幫助學生了解自身語文學習的狀況,調整學習策略;并且通過分析評價自己的教學,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思路,完善教學方案,提升教學能力??荚囍饕ㄟ^客觀題和案例分析題中的作文分析考查該項能力。
例5(2014年下半年考試高中第8題):
某教師評價學生的語文學習,既有課堂學習活動的測評,也有課外活動的參與態(tài)度、表現(xiàn)、效果的記錄,對這一做法分析正確的是
A.綜合采用多樣的評價方式,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B.增加課外活動的測評,有效地評價了學生的認知水平
C.課內測評與課外活動結合,準確判斷了學生的發(fā)展需求
D.評價主體單一,不能保證實現(xiàn)正確評價學生的學習水平
該題考查考生對“多元評價主體”的正確理解。強調教師需要綜合采用多樣的評價方式,才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提醒考生對學生認知水平和發(fā)展需求的判斷,需要綜合考量,不能依賴單一的評價方式來實現(xiàn)。
教學評價能力的考查還通過作文評析題呈現(xiàn)。除了要求考生指出某段落中的錯別字和病句并進行修訂以外,試題還要求考生能夠針對整篇作文進行評價,指出其優(yōu)缺點,并密切聯(lián)系作文本身進行具體分析,有時還要求考生寫出明確的修改和指導建議。
目前,試題應用的素材包括教師教案、課堂實錄、教學案例、學生習作等,未來可以緊扣中小學教育教學工作實際進一步豐富試卷的呈現(xiàn)效果,比如利用手寫掃描的方法上傳板書、教案設計和學生作業(yè),更真實地呈現(xiàn)教學情境。在情境的設置上,要注重考生感受,杜絕信息干擾和誤導;避免閱讀量過大導致客觀題分值與考生實際作答時間脫節(jié);進一步引導考生在作答的同時,掌握語文教學方法,強調將理論轉化為教學應用的能力。教學設計題目前給予的學生背景情況主要是人數(shù)和年級,對于其他課堂要素比如課堂參與積極性、學生群體特點、知識基礎等均未進行設定??傮w來看,試題情境的設計尚不夠豐富,與真實的語文教育教學活動存在一定距離。語文學科教學能力,歸根結底是語文教師的一種實踐能力,表現(xiàn)在各種各樣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對實踐性能力的考核,比較理想的狀況是在實踐活動過程中進行。語文教學活動豐富多樣,色彩斑斕,考慮到考試本身的特殊性與局限性,試題情境的設計,要盡可能模擬、簡化、復制、再現(xiàn)真實的語文教學情境,讓考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有利于更加真實有效地考核學科教學能力。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教育部.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EB/OL].[2014-11-26]. http://www.moe.gov.cn/pl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85/ 201309/xxgk_156643.html.
[3]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張鴻苓.語文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6]閻立欽.語文教育學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馮加根.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教學設計題初探[J].中國考試,2014(4).
Study on Tes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aching Abilities of National Teacher Certification Examination
YANG Zhuo
Chinese teaching abilities are the basis for middle school teachers to teach knowledge of Chinese.By analysing various types of questions in National Teacher Certification Examination,the paper focuses on how to effectively assess teaching by using Chinese subject knowledge,teaching design,teaching implementation and teaching evaluation.Suggestions such as a more situational design and a more suitable situation for Chinese teaching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st development.
National Teacher Certification Examination;Test Development;Chinese Teaching Abilities
G405
A
1005-8427(2015)07-0030-6
楊卓,女,教育部考試中心,助理研究員(北京 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