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公民法治教育不僅嵌入到國家的法律制度中,還制定了專門法治教育法案,并建設了一批獨具特色的法治教育載體,通過媒體和嚴格的執(zhí)法來傳播法治理念,弘揚法治精神。2014年底筆者在美國錫拉丘茲大學馬克斯維爾學院學習期間,有機會近距離考察美國公民法治教育狀況,現(xiàn)擇其精要,結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對深圳提升公民法治教育水平、推進一流法治建設提出若干建議。
一、美國公民法治教育概況
美國公民法治教育注重制度性建設、載體建設和法治文化的熏陶,具有長效性、形象性、生動性等特點。
(一)陪審團制度:兼具維護司法公正與法治教育雙重功能
美國陪審團制度不但秉承了英國法律傳統(tǒng),而且“把英國老師的陪審藍本演繹到了極致并注入了絕妙的設想”。美國憲法規(guī)定,所有的刑事被告不論是面對輕罪指控還是重罪指控,均應獲得陪審團審判的權利;在民事訴訟中也采用陪審團制度。陪審團成員由審理法官助手從當?shù)剡x民登記手冊和駕駛員名單中隨機抽出候選人名單,再由法官根據(jù)案件情況確定候選人名單。這樣,每一名成年美國公民都有參加陪審團的權利,都有可能到法庭參與訴訟,并在訴訟過程中依據(jù)法官的法律提示,對案件作出裁定,再由法官根據(jù)陪審團認定的事實適用法律??梢哉f,陪審團成員每審議一宗案件,都會受到一次深刻的法治教育,庭審中法庭的威儀、法官的法律指引、控辯雙方的法律對抗,無疑讓陪審團成員經(jīng)歷了法律的一次洗禮,遠勝單調枯燥的說教。美國公眾非常重視參加陪審團的機會,視其為一種榮譽,有的家庭甚至會事先在家中廣邀親朋好友先來一次模擬審判。法國學者托克維爾對美國的陪審團制度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種制度教導所有人尊重判決的事實,教導人們做事要公道。它還教導每個人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為每個人都可能決定別人的命運,而別人也可能決定自己的命運?!?/p>
(二)美國憲法中心:直接承擔法治教育職能
美國憲法在美國人心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如果說“馬伯里訴麥迪遜(Marbury v. Madison)”等著名的憲法案例從司法實踐中確立了憲法權威,那么位于費城的國家憲法中心則是美國人朝圣的勝地。費城——美國和美國民主誕生的地方,1787年9月17日來自美國各洲的代表選擇在這里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美國憲法草案,1789年3月4日,美利堅合眾國憲法(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通稱美國聯(lián)邦憲法或美國憲法(U.S. Constitution)正式生效,它是美國的根本大法,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作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美國憲法為日后許多國家成文憲法的制定提供了成功的典范。為了紀念美國法制史上這一重大事件,美國在費城修建了“國家憲法中心”。
憲法大廳的設計頗具現(xiàn)代氣息,外方內圓,寬敞明亮。步入大廳,迎面巨幅大理石墻面上鏤刻著DANIEL WEBSTE的經(jīng)典名言:“同一個國家、同一部憲法、同一種命運”(One country,one Constitution,one destiny)。大廳的主要展覽由“上升中的自由權之旅”、“后裔大廳”、“特色展覽”、“對話憲法”、“憲法時間軸”、“名人演講精粹”等部分組成,并充分運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采用超過100種的展示和互動方法演繹美國憲法的歷史。憲法中心經(jīng)常舉辦各種與憲法有關的展覽、研討會或演講,如黑人歷史月、總統(tǒng)慶祝日等等。
(三)美國最高法院:洋溢著英美法系文化色彩的殿堂
美國最高法院是美國的最高審判機關,也是一座法律博物館,是美國民眾學習法律知識,研究法律文化的重要場所。
美國最高法院是典型的科林斯建筑風格,雄偉、莊嚴、肅穆,與不遠處的國會大廈風格一致,交相輝映。大廈的三角形門楣由十六根科林斯式大理石圓柱拱立,門楣上是九個人物塑像,居中的三位是代表權威、自由和秩序的神話象征人物,其余的分別是大法官塔夫托等人物。門楣下橫梁上是著名的格言“法律下的公平正義”(EQUAL JUSTICE UND ER LAW ),正門的臺階兩側是兩座大型雕塑,左邊是代表“正義的沉思”的女性,右邊的則是代表“法律守護者”的男性。厚重的青銅大門正如沉甸甸的西方法律發(fā)展史,藝術家們在大門上用寫實的手法記載了西方法律追求公平正義的歷程。進了大門,大廳兩側是歷任首席大法官的半身像,穿過大廳就是各個法庭。從大廳乘電梯下到地面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著名的第四任大法官約翰·馬歇爾的大型銅像,他身披法袍,端坐在椅子上,右手攤開,仿佛仍在陳述憲法的神圣不可侵犯。馬歇爾塑像周圍布置了不同的展廳、餐廳和禮品點,各類法律圖書、大法官塑像乃至法槌等都可以在禮品店買到。最高法院的一樓和地面層是免費對公眾開放,每一層都設有圖文并茂的法律文化宣傳資料架,并安排專門的講解員負責回答公眾的詢問。法庭后面的坐席,公眾可以免費旁聽。公眾席的后面還有散放的靠背椅,提供給只聽三分鐘的游客。每年十月到下年的四月,隔周的周一、二、三開庭,每天聽取兩場辯論。每年的五月之后,每周一上午十點,對已結案件發(fā)布結論,公眾稍后便可以在最高法院的公共資料室領取副本。
美國最高法院矗立在華盛頓核心地帶,雍容華貴又處處彰顯了濃郁的司法文明,走進這座法律殿堂的觀眾無不經(jīng)受一次司法文明的洗禮。司法文明需要通過語言文字傳承,又需要通過有形載體鏤刻其尊嚴與神圣,美國最高法院可謂形神兼?zhèn)洹?/p>
(四)青少年法律教育:培養(yǎng)美國公民
美國開展學生法律教育時間較早 , 1975 年就將 法 律 教 育 (Law—related Education,簡稱LRE)列入 社會課 程, 1978 年 出 臺 了 《法 律 教 育 法 案 》(Law—related Education Act),旨在培養(yǎng)學生具備法治社會所需要的法律知識、法律意識和法律行為。從法律教育目標考察,可分為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價值目標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是相互聯(lián)系,層層遞進的,其最終的目的就是形成學生的法律信仰、法律思考力和法律行動力。從法律教育內容看,美國沒有統(tǒng)一的法律教育教學大綱和課程設置,各州具有較大的自主權。各州也沒有統(tǒng)一的教科書,但比較有代表性的教科書是《街道 法》 (Law Street)。《街道法》是由喬治敦大學法學院編制的,其法律知識多用于解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法律問題 ,內容豐富,深入淺出。從法治教育方法看,美國許多州都提出了“用法律解決實際問題”、“實踐的法律”、“應用的法律”、“走入法律”等教學目標,注重法律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結合,要求教師創(chuàng)造或虛擬或真實的教學情境,案例教學(Case Studies)和角色扮演 (Role Play)是美國法律教育的最主要的教學方式,如馬里蘭州舉辦“模擬法庭競賽”、“法律實習 ”、“ 巴爾的摩城市青年法庭 ”等活動。這些活動尊重學生的個人判斷與選擇,鍛煉法律思考力,學生可以自由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可以超越學科的界限,從而讓學生了解社會生活中法律實踐的復雜性。注重學科滲透,法律在歷史課、社會研究課、政治課、職業(yè)道德課等多個學科中進行滲透和體現(xiàn),不僅有利于多學科的交叉滲透 ,也使學生能夠多角度審視法律,從而豐富對法律的理解,進一步提高法律教育的影響力。
二、美國公民法治教育的啟示
借鑒美國法治教育的經(jīng)驗和做法,結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有關依法治國的制度安排,建議將深圳作為法治中國建設的試驗場,可以在以下幾方面先行先試。
(一)加強制度設計,增強人民陪審制度的教育功能
我國的人民陪審制度是在吸收國外經(jīng)驗并結合我國實際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其制度見諸于《人民法院組織法》和訴訟法中,200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2004年12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又聯(lián)合印發(fā)了《關于人民陪審員選任、培訓、補助、考核工作的實施意見》,對于人民陪審員的選任、培訓、補助、考核等問題進行了細化。但由于上述規(guī)定操作性不強,在實施過程中人民陪審員的遴選行政化、精英化色彩嚴重,普通公民的參與程度不高,參審過程“陪而不議、議而不審”是普遍現(xiàn)象,在一些地方人民陪審制度甚至形同虛設。顯然,上述制度設計不僅未達到促進司法公正的功能,更遑論通過陪審過程提升公民的法律素質。因此,深圳可以依據(j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有關人民陪審制度的改革精神,爭取全國人大授權,在完善人民陪審制度上先行探索,通過制度設計吸收更多的普通民眾參與司法審判,使司法更貼近社會,接近民眾,反映民眾的呼聲,教育民眾守法用法。一是擴大人民陪審員的范圍,增加普通公民參與訴訟程序的機會。目前有關人民陪審員的任職條件是:“(一)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籍;(二)年滿二十三歲;(三)品行良好、公道正派;(四)身體健康。擔任人民陪審員的,一般應當具有大學專科以上文化程度?!贝送?,還規(guī)定了其他司法回避條件。筆者認為這一規(guī)定范圍過窄,應當降低年齡條件,以年滿十八歲為宜;取消文化程度限制,免除教育歧視。二是簡化選拔程序,增強公民參與訴訟的積極性。目前人民陪審員的產(chǎn)生要經(jīng)過“推薦”、“申請”、“審查”、“提出”和“任命”五個流程,這種冗長的行政程序使得人民陪審員變得異常艱難,公民參與的積極性大打折扣。深圳的人口登記制度完善,技術成熟,完全可以采取隨機抽取的方式產(chǎn)生人民陪審員。三是明確人民陪審員的權利義務,增強公民參與的使命感。現(xiàn)有制度設計中對人民陪審員的權利義務規(guī)定不太明確,尤其是對無正當理由拒絕參加審判活動,影響審活動正常進行的,只是簡單規(guī)定免除其人民陪審員職務,對拒不履行陪審義務的公民沒有任何處罰。但是,人民陪審員從事的陪審工作大多只是其“副業(yè)”,在規(guī)范人民陪審員的退出機制問題時,應考慮到人民陪審員的非職業(yè)化因素,允許人民陪審員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退出合議庭。對于拒不到庭陪審的,則可采取罰款或其他處罰措施。
只有擴大人民陪審員的范圍,簡化遴選程序,同時明確人民陪審員的責任,才能最大程度鼓勵公民參與司法過程,促進司法公開,也達到教育公眾的目的。
(二)加強載體建設,增強公民法治教育的實效性
美國的公民法治教育經(jīng)驗表明,參與一次生動直觀的教育載體活動強過一百次的說教,這就是為什么美國的國會、最高法院、憲法中心每天都人流如織的原因,而美國政府也樂意投入巨資維持這些機構的運作,確保美國法律文化的傳承。我國的法律文化雖然源遠流長,但缺少能真正傳承這種文化的載體,即使是北上廣深這些中心城市也缺乏有關法治的標志性建筑,這與我國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是極不相稱的。深圳建設一流法治城市,除了在體制機制上要敢于先行先試外,在公民法治教育載體建設上也應敢于探索,現(xiàn)階段若能在蓮花山公園中籌建“憲法教育中心”,必將對進一步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增強深圳公民法治教育實效性,提升深圳一流法治形象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其理由有:第一、深圳具備建設“憲法教育中心”的地理條件。深圳是鄧小平同志倡導建立,現(xiàn)行憲法是在鄧小平同志領導下頒布實施的,蓮花山公園山頂立有鄧小平同志塑像,在蓮花山公園擇址建設憲法教育中心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具有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第二、深圳具有影響憲法實施的法治實踐經(jīng)驗。深圳在3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中,法治建設成就斐然,許多法治實踐影響或改變著中國的法治進程,特別是深圳在1987年在全國首次進行土地使用權拍賣,直接促成了1988年全國人大修憲——在憲法第十條第四款“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侵占、買賣、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后面,加上了“土地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guī)定轉讓”。深圳土地拍賣第一槌正式揭開了我國土地使用體制重大改革的序幕,為我國法治建設譜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第三、深圳建設憲法教育中心用途廣泛。該中心建成后可作為“憲法日”活動場所、官員面向憲法宣誓地、公眾開展憲法教育的載體等,是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的直接反映。第四、深圳建設憲法教育中心能提升城市法治形象。深圳建成憲法教育中心將填補國內空白,城市的法治形象將進一步確立,國內、國外影響深遠。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建設憲法教育中心要進行整體設計,從建筑物的外觀到內飾都要體現(xiàn)我國悠久的法律文化,充分運用法律象征物、法律人物、法律事件,體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特點,要注重綜合運用多種科技手段增強憲法教育的生動性、趣味性和實效性,力求建成深圳的標志性建筑,成為城市法治的象征。
(三)完善國民教育體系,探索青少年法治教育新路
法治中國的建設需要具備普遍法律信仰的接班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成敗決定著法治中國建設的進程和質量,為此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教程。深圳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基礎較好,第二課堂的法治教育非常活躍,校園法治文化活動豐富多彩。但受制于國民教育體系,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中,法治教育仍不太受重視,第一課堂的大綱、教材、師資、課時均不落實,青少年法治教育仍未真正入心入腦,教育效果仍不明顯。因此,深圳應當在完善國民教育體系上先行先試,借鑒美國青少年法治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手段上的經(jīng)驗,探索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新方式、新手段。第一、要明確教育理念。學校應當把培養(yǎng)遵守法律和忠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公民視為己任,時刻注意教育學生從理論上認識、從思想和行為上接受社會主義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合理性和權威性,使學生逐步具備符合我國社會政治制度所要求的守法觀念和品格,明確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從而自覺地維護國家的尊嚴和法制的統(tǒng)一,成為一名合格的公民。第二、要遵循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即積極的學習、研究和參加社會活動。要求學生主動、積極地投入學習,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堂中進行角色扮演,就法律問題發(fā)表不同的見解。學生要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在社會活動中深化對法律知識的認識,助推法治思維的養(yǎng)成。第三、教學內容要注重顯性內容和隱性內容并舉。既要傳播憲法、民法、刑法、訴訟法等基本法律制度,也要注重學科滲透,在隱性課程中進行法治教育,如當學生在數(shù)學課中使用計算機軟件時,可穿插教授知識產(chǎn)權法;當學生在科學課中討論自然環(huán)境時,可穿插教授環(huán)境保護法。第四,在教學方法上應注重創(chuàng)設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技能,運用法律解決實際問題。一是培養(yǎng)學習能力,引導學生在圖書館和網(wǎng)絡搜索與法律相關的信息,就法律問題進行個人訪談或調查等。二是培養(yǎng)研究能力,即教導學生分析與判斷法律文件或問題,培養(yǎng)將法律應用于真實情境的能力。
(責任編輯 朱騰飛)
數(shù)據(jù)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