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廣東造幣廠,曾是廣東境內最大一家機械化工廠,也曾是廣東最多錢的地方。
在廣州建設大馬路3號,有一塊6.7萬平方米,綠樹成蔭,有小橋流水的讀書之地———廣東省委黨校和廣東行政學院,每年廣東各地的干部到這兒學習、進修。而一百多年前,這兒卻是我國最先使用機器大規(guī)模制造貨幣的地方。廣東造幣廠,是廣東境內最大一家機械化工廠,也是廣東最多錢的地方。
廣東造幣廠,起初叫“廣東錢局”,在光緒十五年(1889年)投入生產,鑄的是銅錢。民國前期,廣東造幣廠大多時間歸省管,以鑄雙毫銀幣為多,時停時鑄至1929年。南京政府期間,該廠屬于中央造幣廠管理,抗戰(zhàn)勝利后,廠址由兵工署第八零工廠借用。在它存在的42年中,制造過大批銀、銅、鎳幣流傳社會。但后來廣東當局視造幣為生財之道,不斷降低成色,還鑄造劣幣,使這家造幣廠信譽不斷降低。
張之洞建立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造幣廠
光緒十三年(1887年),兩廣總督張之洞看到市面上流行的貨幣雜亂,有西班牙銀洋、墨西哥銀元,還有一種美國不在他們國內發(fā)行、專供遠東海外使用的美國銀元,大量流行在我國沿海地區(qū)。為挽回利權,張之洞決定購買機器,自己制造銀幣??纱伺e遭到了中央政府的阻撓,光緒批:“鑄造銀幣,事關創(chuàng)始,尚需詳慎籌劃,未便率爾興辦,著聽候諭旨施行?!睋Q句話說,不準!
不過此時,清廷向下控制的力量已經大大減弱,對張之洞這樣的大吏,更是無法控制。張之洞小?;ㄕ?,清廷便以“下不為例”的警告批準張之洞自行籌劃制造銀幣。
由此,當時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造幣廠建立起來了。
當時清廷把銅錢的鑄造視為“要政”,也是國家大事。后來由于云南起義,銅礦停頓,滇銅來源短缺,銅價飛漲,遠超銅錢價值,故多銷毀漁利。清廷在光緒十一、十二年準備讓福建造船廠和北洋機器廠用機器鑄錢,結果成本都難以收回。
無奈之下清廷把鑄造銅錢的重任交給廣東。張之洞對此也雄心勃勃,立刻開始試制。當時,廣東造幣廠使用的是日本進口的銅,比云南的便宜一半。不過當時工廠開辦之初,人器不相習,馬力空費,僅能日造五百緡,每月仍需賠貼數百兩。但張之洞考慮這是機器鑄錢,開全國之先河,做好了有政治資本,因此一直堅持。
后來張之洞被調走了,來接任兩廣總督的是李鴻章的哥哥李瀚章,廣東人稱他為“李大荷包”,他對辦實業(yè)不感興趣,所以張之洞準備搞的銅鐵、槍炮、紡織廠都奏請停辦。
而對造幣廠,李瀚章為節(jié)省成本,把一錢重的銅錢,改為八分重。張之洞對此非常不高興,從湖北寫信給他,問這樣做有什么依據?但李瀚章減了重量還是賠本,干脆下令停鑄。
清代鑄銀較認真 民國時開始走樣
鑄銅錢是虧本生意,但鑄銀錢卻有利可圖。光緒十五年,張之洞借口英商匯豐銀行存有外國銀條,擬造銀元,送報告到中央。清廷經過考慮,批準了這個請求,但遺憾的是張之洞這時已調到湖北去當湖廣總督了。
但李瀚章對造幣廠的態(tài)度就不一樣,他知道鑄銀的利潤大,卡得很緊。張之洞曾上奏清廷,要求廣東鑄銀得讓利潤中撥50萬兩給湖北鐵廠急用,李瀚章卻回復朝廷:“歷來鑄銀,雖稍有余款,而海防募勇,所需尤巨,實無可以撥鄂省之款。”所以,后來張之洞也想法在湖北搞了一個規(guī)模較小的造幣廠。
光緒十六年開始,廣東造幣廠開始鑄造銀幣。據統(tǒng)計,如鑄造含銀九成的銀元,無甚利獲。但鑄造二毫銀幣,照足八二成色,則每千元可獲利40元。如果稍微降低成色,則獲利更豐。到民國期間,按外匯的增減,銀物料的價格變動,則造1000元可獲利80元甚至更多。
因為鑄小面額的銀幣油水不多,廣東造幣廠專門造雙毫銀幣,香港轉鑄一毫銀幣。清朝末年,因為雙毫流入香港太多,要求清廷禁止廣東再鑄。這個要求干涉中國內政,遭到清廷拒絕。后來香港施行新的貨幣政策,干脆禁止雙毫入境。
一毫銀幣是香港制造,有英文字母,開始設計圍繞在光緒年號之上,有乖體制,后改為在背面蟠龍之上,稱為“龍銀”。清代鑄銀比較認真,一元幣含銀九成,二元幣含銀八二成,這些得到嚴格執(zhí)行,成為“良幣”。到民國時期開始走樣,除一元還可以保持外,二元含銀不斷降低,所以內行人稱之為“重毫”和“輕毫”,銀業(yè)商人專門雇人在市面上挑重毫,稱之為“捉銀虱”。當時如臺灣銀匯豐銀行等多家銀商都雇幾十人做這件事,把那些重毫拿回去改鑄新幣,大發(fā)其財。而市面上“重毫”則絕跡了。
光緒二十六年,外國銅錢流入,中國銀幣降價。造幣廠也開始按外國款式仿造面值為10銅錢的銅幣,因款式新穎,價值升高。本來國家規(guī)定1銀元換100銅錢,但這時才換八九十。造幣廠見有利可圖,便大量鑄造。外省見廣東如此,也紛紛仿效。于是,銅錢泛濫,不僅無法推出,反而遭外省所造錢幣流入與之爭奪市場。廣東造幣廠降低含銅量,企圖競爭,價格一降再降,窮人受害極大。
工人“開工忙死,停工餓死”
造幣廠的工人一個月的工資大概為10元,但如果加班或有特殊任務時會增加,最高的時候可以增加一倍。這種收入應該算不錯的,被稱為銀飯碗。但并非時時有工開,到沒有工開的時候得另想辦法,所以“開工忙死,停工餓死”是這個行業(yè)的哀嘆。此外,工人的福利沒有保證,還要不斷給當頭的送禮。有個在芳草街和豪賢街轉角處的印花工人,自己在造幣廠停工時才來這兒擺賣水果,因為開工少,收入的錢部分送人,結婚的債仍未還清。
全廠的設備沒有安全裝置,動力飛輪、地軸、天車皮帶等,都存在著危險,熔煉處工人穿木屐上班,地上的強酸很容易灼傷腳。因為地上的垃圾可能有銀屑落入,禁止工人清掃,致垃圾、廢液、雜物滿布。工人沒有手套、工作服、加上疲勞過度,事故經常發(fā)生。如有重傷立即送公共醫(yī)院(中大醫(yī)院前身)急救,萬一死了人,隨便給點掩埋費就了事。
廣東造幣廠建立以來,有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只有固定資產,沒有流動資金。每次要造幣,必須東挪西借,盈利是隨時提取,瓜分凈盡。因此,造幣廠賺多少一直是個“迷”。
以后這類鬧劇也陸續(xù)發(fā)生,一直到造幣廠結束。1890年至1917年該廠主要幣種產量為一元銀幣24644943枚,二角銀幣938989400枚,當十銅1237794375枚。順便一提,截止到2011年2月中旬,廣東省造光緒元寶價格一般為2500元一枚左右。
編輯/陳標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