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津源
【高招揭秘】
在精準審題、確定立意之后,構(gòu)思巧妙就成為高考作文奪得高分的關(guān)鍵。我們從2014年高考滿分作文中總結(jié)出以下六個秘訣,與大家分享。
一、另立一面。世界萬物的展示總是多立面的,人們對他們的認識也就不應(yīng)該是單一的。2014年高考遼寧卷提供祖孫兩人關(guān)于“霓虹”與“繁星”哪個美的對話,較多考生看到“繁星美”或“科技改變生活”這兩面,審題并不偏,但構(gòu)思大同小異容易橦車。有的同學別具慧眼,從材料中看到了第三面——科技與自然以及農(nóng)耕文化有機融合產(chǎn)生之美,并以《我心中的美景》為題加以論述。請欣賞文中這樣的發(fā)問:“我們?yōu)槭裁床荒軐⒖茖W的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結(jié)合起來呢?我們?yōu)槭裁床荒芟褚陨幸粯?,在沙漠覆蓋的土地上發(fā)展滴灌節(jié)水農(nóng)業(yè),讓昔日的滿目瘡痍變?yōu)榻袢盏木G洲片片?我們?yōu)槭裁床荒芟駛惗匾粯樱\用高科技對工業(yè)廢氣和汽車尾氣進行治理,還霧都一片澄澈的藍天?在未來的‘桃花源里,我們?yōu)槭裁床荒茏岃驳姆毙桥c炫目的霓虹輝映媲美,清新的森林、明凈的湖水與連排的大廈、林立的高樓‘美美與共呢?”看多了構(gòu)思“非此即彼”的文章,發(fā)現(xiàn)這么一篇構(gòu)思投向“第三面”的佳作,閱卷老師定會眼睛一亮。
二、新辟一角。2014年江蘇高考作文題要求考生思考關(guān)于“青春不朽”與“青春未必不朽”這兩個命題。寫前者的考生一窩蜂地寫史鐵生、林徽因……內(nèi)容大同小異,令閱卷老師心生厭倦。考生考前熟悉了名人材料,考場上構(gòu)思時怎樣避免進入這一誤區(qū)?方法是“新辟一角,人有我新”。有位考生巧妙運思,從“林徽因”這一“材料富礦”中“辟”出了全新一“角”:“林徽因的青春是不朽的。她出身名門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年紀輕輕便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十五歲時,她跟隨父親出國,學習期間遇到了徐志摩;她的出現(xiàn)讓徐志摩心動,無數(shù)的情詩為她而作。后來,她嫁給了梁思成,兩人共同學習建筑,后來參與設(shè)計了人民英雄紀念碑。林徽因,這個傳奇般的女子,不僅成就了一代詩人徐志摩,更成就了世界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她用自己的青春,澆灌了這兩位才子的成長,為中國乃至世界成就了如此‘人才工程,所以林徽因的青春常在?!蹦憧?,作者的視角確實與眾不同——只有天才才能賞識天才,只有智慧才能燃燒智慧,只有青春才能滋養(yǎng)青春。林徽因青春漿汁默默地流動在根須和葉脈中,最終挺起了兩株大樹,成就了“人才工程”,因此她當然不朽。解讀林徽因的這種全新角度,在構(gòu)思鏈條中閃光,當然能在千萬個“林徽因”中脫穎而出。
三、巧設(shè)一線。敘事類文章構(gòu)思之“精”,來自線索設(shè)置之“明”與“巧”。江蘇一位考生以《永遠的三弦琴》為題,述說“爺爺”以琴養(yǎng)家和對三弦琴的追求與癡迷的故事,作者將較為零散的材料打造成一條構(gòu)思金鏈——“說琴——斷琴——修琴——彈琴——取琴——還琴——議琴”,線索“琴”發(fā)展至結(jié)尾,閃出點題之光:
我驀地明白了爺爺堅持住在鄉(xiāng)下的原因,想必只有那兒還留著年輕時的夢,留著三弦的最后一批聽眾吧?
我把爺爺?shù)那贀崃藫?,在墻架上擺好,紀念這輩子都沒有彈完的青春。
看,線索“琴”使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流暢跌宕,聚焦主旨:永遠的琴聲,永遠的青春,永遠的夢想!
四、再深一層。構(gòu)思各類散文、議論文,都要避免進入同類反復、在同一平面上展開的誤區(qū),而“往下鉆探,深入一層”則是構(gòu)思出新的良策。2014年河南一位考生審讀了關(guān)于“山羊過獨木橋”的材料后,面對“規(guī)則”,他選擇了“認同派”,以《遵守規(guī)則行大道》為中心論點展開論證,前兩個分論點是“規(guī)則,是個人幸福的守護神”、“規(guī)則,是社會責任的驗金石”,分別以兩個“鋼琴才子”走不同道路、“刀鋒戰(zhàn)士”踐踏法律、“黑心企業(yè)”賺昧心錢等事例為論據(jù)證明論點,論證部分由個人至社會,已經(jīng)比較充分,但還有待深入。當接下去第三個分論點“規(guī)則,是世界和諧的曲譜”亮出,閱卷老師都會點贊一句:“妙!”作者議論道:
“和平”、“發(fā)展”是旋律,“規(guī)則”則是演奏這兩個優(yōu)美旋律的曲譜。只有世界各國都依照這個曲譜,精心彈奏這支曲譜上的每一個音符,世界才能享太平,促發(fā)展。日本右翼勢力妄圖改此旋律,毀此曲譜,重奏“稱霸亂曲”,必將碰得頭破血流。
文章的此番妙論,著眼世界大局,關(guān)注時代風云,顯示“再深一層”帶來的大氣與魅力。
五、反彈一曲。2014年江西卷作文題提供的是關(guān)于“探究”的材料。雖然材料中也提到“探究……有時流于形式”,但絕大多數(shù)考生都以各種手法、從正面為“探究”唱贊歌,不敢“反彈琵琶”。有位考生擬題《“花架子探究”可以休矣》,根據(jù)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反彈一曲”,引人關(guān)注。作者以一次“合作探究”《項鏈》中馬蒂爾德的最后結(jié)局的活動為例,闡述課堂上諸如此類形式主義“探究”帶來的不良導向,并一針見血地分析弊端背后的動因——盲目跟風、急功近利、浮躁虛榮……這是具有穿透力的“一曲”,一曲彈畢,會使人們沉思、警醒。這樣的“反彈一曲”,所說之事為親歷,所言之理由心出,故能自成一曲。如果缺少來自自身的真切思考,只是為了“標新立異”而“反彈一曲”,那當然只能是不入耳的“亂曲”,這一道理,不言自明。
六、智選一體。這里的“體”指文體,“智”是指選擇合適,駕馭起來能超過其他文體。當閱卷老師看厭了眾口一詞的議論文,突然有一篇“美麗的童話”出現(xiàn)在眼前時,定會心生喜歡。河南一位考生說“規(guī)則”就選擇了童話體,擬題《牽牛花的自述》,文章大意是:“我”攀上一堵殘墻之頂開出極美的花,聽人說美花與陋墻不相配,“我”于是剝離墻面而去,夜間被大風急雨打得一片狼藉,“我”后悔莫及……這篇童話描摹細致,筆觸優(yōu)美,很有韻味,“風雨中應(yīng)相互扶持,精誠合作,同舟共濟”這一主題表現(xiàn)得生動有趣,給人吹來一股清新之風。
【名家美文】
仰望雪山
張慶和
千里迢迢,奔赴聳立于川北地區(qū)的雪山腳下,大腦傳遞的第一信號,就是仰望。
哦,仰望雪山——
這是緣于崇敬所導致的一種姿勢。
這是一種向往,是一種期待。
你,被風云簇擁,由雷雨裹挾,受信念委托?!斑青?、咔嚓”,又讓照相機們悄悄地攝進底片,植入心靈,成為一種靜默的美麗。
紅軍爬過的岷山雪峰呀,一種讓歲月的流水無法滌去的記憶。
在仰望者心里,你是一座豐碑,你是一筆遺產(chǎn),你是送給未來和希望的一件珍貴的禮物。你是巨輪,你是揚帆,向著未來,正破浪而行。
你不是那位白發(fā)蒼蒼的長者,手持拐杖,喋喋不休,總愛把昨日的輝煌掛在嘴上;你也不是大草原上那頂追隨季節(jié)搬來挪去的蘑菇帳篷,東西南北,居無定所。你不屈,你堅定,你剛毅,你是曾經(jīng)嚼碎過一個腐朽時代,至今依然完好無損、頗具硬度的鋼牙利齒!……
當目光沿著陡峭制作的險峻,攀登上雪山峰巔的那刻,仿佛才突然地領(lǐng)悟:盡管我挖空心思地賦予你那么多贊美,但最終還是無法與你所持有的那哲人般深思的頭顱相比,無法與你所固有的高大巍峨相比。似乎還隱約感覺到你斬釘截鐵的存在活像一架龐大的制冷機,正不斷調(diào)節(jié)這世界的溫度,因而也使傳統(tǒng)里的優(yōu)良成分保持了長久的新鮮。
真想將激情澎湃的心情懸掛于此,讓那顆血紅血紅的心錘把這懸天的洪鐘撞響,讓那一聲聲振聾發(fā)聵的轟鳴,闖入并警醒一個個沉醉的睡夢。
仰望雪山——
在一束束熱烈的目光下,你會流淚嗎?在一聲聲深情的呼喚里,你會應(yīng)聲嗎?你肯把你的那份向真向善向美的心靈冷藏起來,使其永不變質(zhì)嗎?
哦,雪山!
[賞讀]雪山是紅軍精神的見證。作者登上雪山,昔日的“向往”、“期待”變成現(xiàn)實。作者并不滿足于此,而是“新辟一角”,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敏銳的政治洞察力,站到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匯處“仰望”,讓雪山走進當代,“干預”現(xiàn)實,終于“望”出新發(fā)現(xiàn),既給人以震撼,又給人以思索。
首先,在作者看來,雪山不應(yīng)該像“那位白發(fā)蒼蒼的長者,手持拐杖,喋喋不休,總愛把昨日的輝煌掛在嘴上”,因為這位“長者”所持是一種“精神凝固論”;雪山也不應(yīng)該是“大草原上那頂追隨季節(jié)搬來挪去的蘑菇帳篷,東西南北,居無定所”,因為此種帳篷總是找不到適合自我的永久的歸宿。雪山應(yīng)該是“曾經(jīng)嚼碎過一個腐朽時代,至今依然完好無損、頗具硬度的鋼牙利齒”,今天它要“咀嚼”的,是當代腐朽思想的精神堡壘。
其次,作者將雪山喻為“一架龐大的制冷機”,真是語出新奇!在我們這個價值多元化的社會,奢侈之風不正愈演愈烈嗎?享樂腐化不正在節(jié)節(jié)升溫嗎?作者多么希望“雪山”——紅軍精神來消除形形色色的污穢之氣,來“不斷調(diào)節(jié)這世界的溫度”,“使傳統(tǒng)里的優(yōu)良成分”保持長久的新鮮啊!
再次,作者由物及人,直抒胸臆,三次呼“你”,情真意切。腐化之風的降溫,紅軍精神的保鮮,必須從“我”做起,必須靠每個人的反思和調(diào)適。是啊,我們本有一顆“向真向善向美”的心靈,只是有人的這種本真在燈紅酒綠的今天有些缺失,或是籠罩上一層迷茫。如今,“雪山”這陌生的熟悉在召喚,一切有良知的人們都會“應(yīng)聲”——高亢、堅定地“應(yīng)聲”!此時,讀者和作者都站到了歷史和現(xiàn)實的交匯點上,回應(yīng)著歷史,審視著當代,謀劃著未來,文章的審美價值得以充分體現(xiàn)。
【實戰(zhàn)演練】
根據(jù)以下材料,選取角度,確定立意,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中世紀的石匠經(jīng)常要為裝飾哥特式的教堂而雕刻怪獸狀滴水嘴。有時,他們的作品被安裝在教堂的上端或藏在飛檐后面,多為人的視線不及之處。然而,石匠仍然精心雕刻,哪怕知道一旦教堂完工,腳手架拆除,他們的作品將不被人們看到。據(jù)說,他們的雕刻是給上帝看的。事實上,許多被稱為偉大的作品經(jīng)常就是這樣創(chuàng)造出來的。
【寫作指導】
審題抓住關(guān)鍵句——“事實上,許多被稱為偉大的作品經(jīng)常就是這樣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一句是對故事情節(jié)的提煉概括,我們可從三個方面思考:1.“偉大的作品”不僅指藝術(shù),而且可以泛指事業(yè)、理想等。2.代詞“這樣”指什么?核心意義是:遠離名利,只為自己鐘愛的原點和初心,盡心盡力、認真執(zhí)著地“雕琢”,享受內(nèi)心的寧靜和美麗。3.“創(chuàng)造”會有曲折坎坷、喜樂憂慮,所寫過程須有個性化的細節(jié)描寫等。
【佳作示例】
老劉的杰作
張婧姝
老劉蹲在斷裂的樁子旁吸著兜里掏出的最后一支卷煙,瞇著渾濁的眼,望著消散在天際的最后一抹殘霞,嘆了一口氣,一屁股跌坐在地上。
“這是第十根了,這樁子不能再打了,你得找個懂探測的看看這地?!崩蟿⑼t著眼睛,像頭憤怒的公牛,在光潔敞亮的辦公室里恨不能上躥下跳。
“不過斷裂了十根柱子,你慌什么。”寬大的黑軟椅上的人幽幽地吐出這么一句。
老劉憋紅了臉,梗著脖子,暴起的青筋像八爪魚猙獰的觸角:“那這樁,我不打了?!?/p>
那人冷冷地嗤笑一聲,閃亮的金絲框眼鏡下,眼角不屑地揚起,促狹地打量了老劉幾眼,又順著眉,低下了頭,說話帶著幾分不屑甚至威脅:“買房的人只看房子的外觀美不美,誰瞧你打的樁子?。堪春贤?,你退出要交納賠償金?!?/p>
老劉傻了眼,愣了愣,又猛地一跺腳,咬著唇:“交就交,反正我不打了!”說完不理會那人的嘲笑,轉(zhuǎn)身沖出大樓。
“劉哥,包袱都收拾妥當了。兄弟們跟著你混,絕對說一不二,你別嘆氣了?!崩蟿⒚鎸π⌒值埽瑥陌镱澏吨统鲆话鸭t票子,說:“這點兒你跟兄弟們分了吧,那奸商們還要違約金……你讓兄弟們別怪哥?!?/p>
那小兄弟揩了一把淚,混著泥污的淚水順著手心深深淺淺的紋路淌下,滴落在沙地上,濺出了一個深黑色的花。“哥,俺那份不要?!崩蟿]再多說什么,把錢往那人懷里一塞,便扭頭跌跌撞撞地走了。
“哥——”渾厚而沙啞的聲音從身后傳來,老劉抬手抹了一下眼角繼續(xù)跑,跑到那呼喊聲再也聽不見了,才停下,蹲在馬路牙子上,老劉再也忍不住,對著這個熟悉又陌生的車水馬龍的城市,失聲痛哭起來。
老劉去工地找搬運的零工干著,干了幾年,又操起老本行,還是在打樁,打的樁又牢又穩(wěn),城里不少高樓大廈的樁,都慕名找他去打。他也樂得不行,想著什么時候把老婆和孩子也接到城里來見見大世面。夜幕下,老劉趕著路去和人訂合同,順暢的未來讓他走著路都掩不住內(nèi)心的歡樂。
路過大廈時,插播的新聞讓他駐足,當年沒和奸商合作蓋的樓,成了危樓,那奸商的臉,被巨大的顯示屏定格著,那細細的金絲眼鏡框,還是晃得老劉眼睛生疼,那細長的眼睛再也沒了嘲諷的神色,轉(zhuǎn)而覆上了厚重的愁云。老劉不知該哭該笑,黑暗中他通紅的眼睛,濕漉漉地像是下起了雨。
老劉又抬頭看了看有顯示屏的大樓,這大廈的樁也是他打的,是他的杰作之一。老劉又笑了,心滿意足地笑了。
[點評]這是一篇構(gòu)思有特色的小小說,情節(jié)與所供材料精準地對接——“怪獸狀滴水嘴”與“地下的樁”同樣不為人所見,“中世紀石匠”與“老劉”都為此堅守做人準則,都一絲不茍地創(chuàng)作了完美的作品,而作為反襯的“金絲眼鏡”黑心老板則遭到應(yīng)有的懲罰。小說主旨蘊含在“老劉”“心滿意足”的笑聲中:處世為人與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一樣,即使在不為人所見的暗處,也要自覺地守住初心,默默發(fā)光。
獨行
徐子禾
瀚海寂寞。干枯的風裹挾著沙礫掠過千年前尚繁盛的古道,學者逆著風。
這里是陽關(guān),成千上萬的士卒曾拼死戍衛(wèi)的關(guān)隘,最終只成了盛世江山不為人知的偏隅。學者一個人漫溯這段歷史,風裹挾著沙千年如一地覆住八荒六合,覆住他身后留下的腳印。
沙子迷了眼睛,學者對著古戰(zhàn)場忽地濕潤了眼眶。學者思索著自己這般風塵仆仆的意義,卻終究不曾想到具體的所以然。
并沒有什么人知道學者來到了這里。他茫然四顧,才終于想起來自己并無同伴,不禁盯著腳下枯槁的沙土扯了扯嘴角,重又邁開愈加堅定的步伐。他曾在深夜的圖書館勉強摸索到那滿是肅殺的古戰(zhàn)場,輕輕淺淺的感觸卻在晨曦初露發(fā)覺自己僅置身于鋼筋水泥森林中時悄然散盡?!斑@才是歷史??!”學者站在剝落斑駁的土墻上眺望經(jīng)年久遠的墳堆。凜冽的漠寒之氣撲面襲來,生生將學者擊打出兩行清淚,說不清是觸動還是感喟,憶及自己的初心,似乎心潮也隨著沙浪一同起伏洶涌起來。
學者匆匆地記下,努力地用腳步去丈量那份歷史。暮色四合,孤獨的靈魂膜拜著曠古的虔誠。學者不知會不會有人看到自己的散記,不知會不會有人認可自己為探尋歷史所做的這一番努力,不知會不會只成為史學過客而成果始終不為人所知,但是學者的研究原本便不是只為使人知曉而存在的。思及此,學者又想笑了,難道不是嗎——歷史就在那里等著他,等著他,那就足夠了。
落雪了,與千年前那場渭城朝雨同本同源的雪浩浩蕩蕩地降下來,這個少有目光投往的暗寞邊隘,大雪也降落得靜默無聲。學者的腳印被沙覆住了,被雪沒過了,但學者沒有止步,沒有轉(zhuǎn)身——他本就不需要任何昭然的痕跡來印證自己的執(zhí)著與認真。
學者整理著此前所收集的史料與此行的所見所感。風雪愈發(fā)凄迷,學者心頭筆下的歷史卻越發(fā)清晰,陽關(guān)的記憶于他終于不再只停留于一片荒蕪的不毛之地。他記敘著歷史,以經(jīng)歷者和旁觀者的角度,是否為人所知已不那么重要了,他想。
雪似他筆下鋪陳的長句一般層層疊疊,堆積了純色的山水。
瀚海寂寞,沒有誰看得到學者融入夜雪中的身影。漠寒的風裹挾著沙雪輕輕擦過學者的衣襟,他逆著風。哪怕寂寥獨行、不為人知,有歷史輾轉(zhuǎn)回溯于他筆下,也就足夠。
此生見過最美的一場雪,如是而已。
[點評]也許你讀過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陽關(guān)雪》,但未必會將它與所供材料聯(lián)系起來進行改寫型演繹,這篇議論性散文出色地完成了這一嘗試。一句“哪怕寂寥獨行、不為人知,有歷史輾轉(zhuǎn)回溯于他筆下,也就足夠”一下子亮出了主旨。題目“獨行”令人遐想:余秋雨之“行”其實并不“獨”,陽關(guān)的風雪永遠與之為伴,形諸文字的歷史永遠與之為伴,眾多的讀者永遠與之為伴……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