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秋翎
語感作為小學生必備的一種基本語文能力,已經(jīng)越來越受到廣大語文教師的重視。古詩文語言精練,富有意境,讀來朗朗上口,是訓練學生語感的好資源。因此,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要找準教學的著力點,引導學生誦讀、揣摩、想象、遷移、領(lǐng)悟詩的內(nèi)涵,訓練學生語感,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在誦讀中培養(yǎng)語感
“讀”是欣賞古詩的第一步,“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是基礎。誦讀則是在此基礎上的提高?!罢b”是感悟古詩音樂美、古詩優(yōu)美的意境的金鑰匙,所以,“誦”應貫穿始終,在學生讀出詩韻、讀準詩意的基礎上,應引導學生走進詩的意境,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用心靈和詩人對話,想詩人所想、思詩人所思。這樣,學生的情感才能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當然,要學生做到入情入境,查閱相關(guān)的背景資料是必不可少的。如《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一詩,是南宋詩人陸游所作。在教學之前,就要讓學生做足準備——查閱當時的背景資料。通過查閱,學生知道南宋時期金兵占領(lǐng)了中原地區(qū)。詩人作此詩時,中原地區(qū)已淪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愛國詩人陸游在哪?他正在山陰鄉(xiāng)下孤苦愁悶,恨國家支離破碎,恨自己無能為力,盼中原早日統(tǒng)一,盼人民早日團圓。在這樣的前提下,引導學生感悟“遺民淚盡胡塵里”這一句時,我借助課件,邊播放音樂邊引導學生想象:“一個‘胡塵,令多少國人泣不成聲!看,金人揮鞭策馬,長驅(qū)直入!聽,馬蹄聲聲,慘叫連連!此時你還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音樂聲中,學生展開想象:戰(zhàn)馬嘶鳴、鐵蹄肆虐,鐵蹄之下老百姓慘死,金兵部隊所到之處一片狼藉……此時再引領(lǐng)學生反復吟誦“南望王師又一年”,師問:“你可知道,這‘又一年是多少年嗎?”“詩人陸游寫這首詩的時候,中原已經(jīng)淪陷整整65年了。同學們,65年啊,780個月啊,23 739個日日夜夜呀!十年過去了——(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五十年過去了,黑發(fā)人都已經(jīng)熬成了白發(fā)人了,但是——(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一百年過去了,一百五十年過去了……直到南宋小朝廷被元朝滅亡的那一天,北宋的遺民們依然是——(南望王師又一年?。?。這樣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朗讀,使學生達到了和作者同思同感同悲的境界。學生在感悟詩歌內(nèi)涵的同時,情感受到了熏陶,感情得到了升華,也有效地訓練了語感。
二、在揣摩中體悟語感
古詩文語句凝練,每個字的錘煉都是詩人智慧的結(jié)晶。可通過“換、改、調(diào)”等方法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理解句子含義,進而訓練語感。如古詩《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用得極其巧妙。據(jù)南宋洪邁(《容齋隨筆》續(xù)筆卷八)記載,王安石先后用了“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字,最后才選定這個“綠”字。那么,這個“綠”字究竟好在哪呢?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品味欣賞。讓學生明白,原來這個“綠”字是一個表顏色的形容詞,用在詩中變成了使動用法的動詞,有色彩感和動態(tài)感,給人以視覺上的形象美,表現(xiàn)出春風到后江南水鄉(xiāng)的變化,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給人以強烈的美的感受。
再如,《鄉(xiāng)村四月》是南宋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描寫了江南農(nóng)村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綠原、白川、子規(guī)、煙雨,寥寥幾筆就將美景再現(xiàn)于讀者的眼前。后兩句寫人,畫面上主要突出了在水田插秧的農(nóng)民的形象,表現(xiàn)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贊美之情?!熬G遍山原白滿川”這句詩色彩明麗,讓人眼前一亮。“遍”字更是將江南的生機勃勃展露無遺。教學中,我是這樣引領(lǐng)學生反復吟誦的:在村野里漫步,“綠”隨處可見,詩中僅用一字寫出,那就是——(“遍!”)來到田野里,你發(fā)現(xiàn)——(草嫩綠嫩綠的,秧苗翠綠翠綠的……)這就是——(“綠遍山原”),來到山坡上,你會發(fā)現(xiàn)——(樹木綠的發(fā)亮,藤蔓也是綠的……)這就是——(“綠遍山原”)來到——(菜地、路邊等),你又會發(fā)現(xiàn)——(……)這就是——(“綠遍山原”?。┰谡b讀中,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將詩句化為生動的畫面,在揣摩“遍”中體悟了語感、訓練了語感。
三、在意境中深化語感
想象是學習古詩的一個重要方法,也是學生形成語感的重要途徑。學習古詩離不開想象,想象能穿越時空,將學生與詩人相連;想象能拓展空間,將文字詮釋成畫面;想象能觸及心弦,讓學生觸及詩人內(nèi)心深處。在古詩文教學中啟發(fā)學生想象,能深化語感的培養(yǎng)。例如教學《游園不值》,當學生讀了“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時,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詩人站在園門外,他仿佛看到了什么?(請學生描述園內(nèi)春景)教師借助想象,引導學生體會到詩歌的意境,即贊美春天的美好,進而也能體會到詩人此時內(nèi)心的情感由掃興、遺憾轉(zhuǎn)為欣慰的心情。另外,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有些古詩文可讓他們將其編演成一個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能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理解詩意,充實內(nèi)容,深化語感。例如,學生表演《尋隱者不遇》一詩中詩人詢問童子師傅的去處時,他們運用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充分展開想象,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學生對童子當時的神態(tài)、動作的設計都有所不同:有摸著后腦,一片茫然的;有焦急無奈,舉目遠眺的;有故作神秘,睨視微笑的……一句話,學生在表演古詩中深化了語感,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得到培養(yǎng),同時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也得到提高。
四、在遷移中強化語感
古詩文的學習,要把課本中出現(xiàn)的古詩文當作是學習網(wǎng)絡中的一個可以向任何方向發(fā)展的點。背了“離離原上草”,就可讓學生吟吟“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帶學生春游時來句“綠遍山原白滿川”;掃墓遇雨吟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交談中,不時冒出一句詩來加以概括,是一種較自然的引導;來了新同學“笑問客從何處來”。讓詩走進生活,更讓學生知道生活中處處是“詩”,從而啟發(fā)學生把詩寫進文章里。當教材文本的語言恰好與古詩詞的情景相合時,教師如能借鑒古詩的意境與詩人的獨特感受來幫助學生理解感悟,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人教版第五冊《風箏》,課前讓學生復習兩首寫風箏的古詩《村居》《山塘棹歌》;上課中,在學生感受作者放風箏情感變化那段話時,讓學生說說孩子們放風箏的快樂生活讓你想起來哪句詩?然后,教師巧用詩句說道:“在‘拂堤楊柳醉春煙的情景中無憂無慮地放風箏,是件多開心的事!可是,忽然吹來了一陣風,線斷了。小伙伴們的心情如何?”而后,讓學生說說剛才復習的詩句中,哪一句寫出了孩子們著急的心情,并讓學生帶上自己的情感讀一讀,說一說。這樣,巧妙結(jié)合詩句的復習與運用,促進對課文的閱讀感悟,強化了語感,同時提高了語文文字的運用能力,也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形成古詩文教學的良性循環(huán)。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平師范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