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雅
還原本真教育是當下呼聲最高的一個教育話題。追求本真,便應在課堂上還原學生的本色。孩子的顏色是紛紜而斑斕的,它是催化劑,催生了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讓我們的語文課有了別具一格的風采。因此,要珍視學生獨特的、個性化的閱讀感受、體驗和理解。而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服務者,需要做的便是為孩子們創(chuàng)設一個容許他們敢說、真說的自由課堂。
一、精妙的導讀,引領個性的釋放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就是個性化閱讀的魅力。語文課堂上學生的妙語連珠,往往體現(xiàn)了個性化的創(chuàng)新思維,而這離不開他們自己本身的閱讀實踐。作為教師,只有把課堂變成學生個性化展示的舞臺,才能為學生搭建一座與文本進行面對面交流,與作者進行心與心溝通的開放式平臺,才能演繹一堂有脈搏跳動的精彩紛呈的課堂。例如教學《中國結(jié)》一課,一位教師借助課題讓學生進行質(zhì)疑,孩子們提的問題可謂五花八門:中國結(jié)的樣子是怎樣的?它是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中國結(jié)有哪些顏色?它為什么叫中國結(jié)?有什么樣的象征意義……這位教師沒有評價孩子提出問題的好壞,而是微笑地接納了每個孩子提出的問題,精心地呵護孩子每一個活潑而充滿著好奇與求知的想法。接下來,教師巧妙地借助猜讀法讓學生猜一猜文中哪些自然段可以回答自己提出來的問題。此時此刻,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地調(diào)動了起來。這是一種基于學的教學探索,只有關(guān)注了孩子的學,巧牽妙引,才能更好地激發(fā)起他們學習的熱情。又如《圓明園的毀滅》,這是一篇歷史性題材的文章,對于遠離硝煙戰(zhàn)火的幸福一代來說,未必能真正理解文本,引起情感的共鳴。任教者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提綱挈領地在黑板上書寫了兩行字:精心構(gòu)建〓瘋狂毀滅??戳诉@八個字,孩子們油然而生愛與憎的情感?!耙l(fā)弓”,有了如此精妙的情感鋪墊,就能幫助學生迅速走進文本,激發(fā)學生靈動的思維和情感的觸覺。
二、異樣的見地,指向文本的多元
如今我們的語文課堂,學生不再是課堂的看客,他們是課堂的參與者,在充滿生命力激蕩的課堂噴發(fā)著很多未知的信息。因此,教師不應囿于一孔之見,定于一家之言,而是要學會尊重異端,容納學生批判性的思維。如《少年閏土》一課,在教學閏土看瓜刺猹的段落時,我問學生:“讀了這一段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一位學生回答:“我仿佛看到了閏土看到了猹,向它一刺,猹跑了,閏土面露懊惱之色?!绷硪晃粚W生卻答:“我的眼前出現(xiàn)了夜晚美麗的景象,還有可愛的猹?!边@是來自學生心中的原汁原味的話語,這是不一樣的個體對文本的不一樣的解讀??僧敃r的我卻忽略了這個課堂的生成點,讓它悄然而逝。課后細細反思,其實對于同一個文本,同一件事物,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理解和想法是很正常的。我完全可以抓住兩個孩子不同的說法,借此引導孩子去理解作者年幼時擔心可愛的猹被刺但又和閏土一樣希望刺到猹這樣一種內(nèi)心的糾結(jié)。這樣一來,學生更容易從中體會作者在多年以后仍然對舊事難以忘懷的情感。因此,當孩子個性化的文本解讀和我們預設的教學有些不合拍甚至是飛越雷池時,教者不要急于否定,也不可置之不理。此時此刻,孩子們正經(jīng)歷著思維的碰撞,善于引導才能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因別樣的思維而變得精彩而豐厚。
三、不同的聲音,點亮創(chuàng)新的靈光
新世紀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人才,呼吁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的教育。因此,語文課堂上的“蕓蕓眾聲”也能讓我們感悟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聰慧:《亡羊補牢》既可以解讀為為時未晚,也可以解讀為追悔莫及;《濫竽充數(shù)》既可讀出南郭先生之偽,也可讀出齊湣王之智;《落花生》中的花生未必是理想的人生觀,蘋果、石榴、桃子既好看又實用,更盡善盡美……回眸一個個標新立異的瞬間,我們總會激情滿懷,確實在孩子不同的聲音迸出來時,我們收獲的永遠是無比驚喜與意外。記得一次識字教學中,其他同學都為自己采用部件加減法、數(shù)筆畫、換部首這些略高一籌的熟識字形的方法而自我陶醉時,一個高亢的聲音突然從一個角落迸出:“老師,我想編個故事給大家猜字。”他不假思索地說,“一天,看倉庫的人剛剛走,一個像野獸的賊就竄了過來,然后犯法被抓了?!痹捯魟偮洌袀€學生就迫不及待地喊出來:“犯”。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風平浪靜的課堂一下子泛起了漣漪,禁錮的思維在這一刻被放飛了?!白蛱欤止物L又下雨”(治)“山西扎辮子”(普)……孩子們的說法固然不大符合字理,但還是比較形象,有利于記憶,更關(guān)鍵的是,這個過程撥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心弦,點燃了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的火花。
四、不拘一格的朗讀,舞動心靈的觸角
崔巒先生指出:“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扎實、樸實?!北菊娴慕虒W不應追求設計的花哨,更重在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真實的感悟、體驗,從而形成孩子自己的個性的真知真覺?!罢妗笔钦n堂存在的根基,是課堂靈動的羽翼,是課堂美麗的極致。曾經(jīng)看過一個朗讀指導的教學片段,啟發(fā)頗大。那位教師教學的是《山中訪友》一文。學生讀描寫老橋的段落,師評:同學們讀得真是聲情并茂,字正圓潤。如果把這座橋讀進眼睛里,你讀到了什么?這次學生的讀多了雙想象的翅膀,孩子們的感悟也變得生動而美麗起來了:我讀出了作者對老橋的懷念之情,因為在作者眼里,這橋已經(jīng)不再是一座橋了,而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靈魂的老者的形象;我讀出了作者對老橋的尊敬。這座橋甘于俯下身子,白天黑夜,它渡過了車水馬龍,默默奉獻著,它是我們的榜樣,是一座豐碑。這位教師借此推波助瀾:“是呀,當我們將這座老橋放進心里,熔鑄在我們的眼睛的時候,它已經(jīng)不是一座橋了,而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作者用他獨特的筆觸、細膩的描寫讓我們有了如此豐富的感受。接下來讓我們讀一讀作者在山中訪的第二位友人,看看作者在觀察上跟我們有什么不同之處?”此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將思維的觸覺拉向了更廣闊的空間:“我見到了林中的鳥雀,見到作者長成了樹的樣子;我感受此時的作者已經(jīng)不是一名作家,而是大山里的一員,是一位靈者……”這樣的語文課堂上,在一遍又一遍的讀與悟中,學生奇特的感悟和體驗也跟著不斷地冒出來,漾起一圈圈的思想與情感的波紋。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zhèn)養(yǎng)正中心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