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文
(鐵嶺市中心醫(yī)院循環(huán)內科,遼寧 鐵嶺 112000)
靜脈溶栓與PCI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比較
徐子文
(鐵嶺市中心醫(yī)院循環(huán)內科,遼寧 鐵嶺 112000)
目的觀察及比較靜脈溶栓與PCI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選取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于本院進行診治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A組(靜脈溶栓治療組)28例和B組(PCI治療組)28例,然后將兩組患者的再通率、住院時間及治療前后的心功能相關指標進行分別統計及比較。結果B組的再通率高于A組,住院時間短于A組,治療后的心功能相關指標均好于A組,P均<0.05,均有顯著性差異。結論靜脈溶栓與PCI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差異較為明顯,PCI在效果評估的各個方面中更具優(yōu)勢,因此臨床應用價值相對更高。
靜脈溶栓;與PCI;在急性心肌梗死;臨床效果
受多種因素影響,急性心肌梗死在我國的發(fā)病率呈現持續(xù)升高的趨勢,嚴重危害到廣大人民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早期相關血管的再通,盡量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是治療本病的關鍵[1]。靜脈溶栓及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常用且效果受肯定程度較高的治療方式。筆者就靜脈溶栓與PCI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進行觀察及比較,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于本院進行診治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A組(靜脈溶栓治療組)28例和B組(PCI治療組)28例。A組的28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齡30~71歲,平均年齡(59.9±6.3)歲,發(fā)病時間0.5~3.5 h,平均(2.4±0.6)h,梗死部位:前間壁及前壁20例,其他部位8例。B組的28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9例,年齡29~72歲,平均年齡(60.0±6.1)歲,發(fā)病時間0.5~3.7 h,平均(2.5 ±0.5)h,梗死部位:前間壁及前壁19例,其他部位9例。兩組患者的男女比例、年齡、發(fā)病時間及梗死部位構成等數據間均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A組患者以靜脈溶栓的方式進行治療,患者入院后即以阿司匹林嚼服,同時以波立維口服,另以尿激酶靜推及快速靜脈滴注,再以肝素及rt-PA應用。B組患者則以PCI的方式進行治療,進行常規(guī)術前準備后,以造影明確梗死血管部位,然后進行球囊擴張及支架植入術治療,均由經驗豐富者進行操作治療。然后將兩組患者的再通率、住院時間及治療前后的心功能相關指標(血清BNP、CK及LVEF)進行分別統計及比較。
1.3 統計學處理:本研究中共涉及兩大類數據,其分別為計量資料(年齡、發(fā)病時間及心功能指標)及計數資料(男女比例、梗死部位構成、再通率及住院時間構成),其分別以軟件包SAS5.0進行相應的數據處理,處理方式為t檢驗及卡方檢驗,且以P<0.05表示比較的數據間有顯著性差異。
2.1 兩組患者的再通率及住院時間比較:A組的28例患者治療后再通者20例,再通率為71.43%,B組的28例患者治療后再通者27例,再通率為96.43%。A組的28例患者中住院時間<2周者5例,占17.86%,2~3周者13例,占46.43%,>3周者10例,占35.71%;B組的28例患者中住院時間<2周者11例,占39.29%,2~3周者12例,占42.86%,>3周者5例,占17.86%。B組的再通率高于A組,住院時間<2周者比例高于A組,P均<0.05,均有顯著性差異。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心功能指標比較:治療前A組28例患者的血清BNP、CK及LVEF水平分別為(61.54±5.62)pg/mL、(165.35± 10.28)U/L及(30.14±3.23)%,B組28例患者的血清BNP、CK及LVEF水平分別為(61.56±5.58)pg/mL、(166.01±10.19)U/L及(30.10±3.26)%。A組與B組患者治療前的血清BNP、CK及LVEF等心功能指標間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
治療后A組28例患者的血清BNP、CK及LVEF水平分別為(30.64 ±4.21)pg/mL、(23.57±3.26)U/L及(51.02±5.21)%,B組28例患者的血清BNP、CK及LVEF水平分別為(21.07±3.56)pg/mL、(16.08±2.67)U/L及(56.18±5.45)%。B組治療后的心功能相關指標均好于A組,P均<0.05,均有顯著性差異。
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治療要求較高,其需在較短的時間內達到血管再通的目的,以盡量減小對機體的危害。而臨床中評估治療效果的指標不僅包括相關血管的再通率,對于心功能的改善也是治療的重要評估方面。而血清BNP、CK及LVEF均是有效評估心功能狀態(tài)的重要指標[2-3]。另外,臨床中對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方法較多,其中靜脈溶栓和PCI術均是應用率較高且受肯定程度較高的治療方法,對于二者的比較性研究也并不少見。本文中我們就靜脈溶栓與PCI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進行觀察及比較,結果顯示,PCI在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通率方面效果好于靜脈溶栓,同時患者的住院時間也明顯更短,且治療后的心功能相關指標也明顯更好,說明其對于患者的綜合應用效果更具優(yōu)勢。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靜脈溶栓與PCI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差異較為明顯,PCI在效果評估的各個方面中更具優(yōu)勢,因此臨床應用價值相對更高。
[1]盛宇峰,周勇,錢雪松,等.溶栓后時間優(yōu)化PCI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遠期預后的影響[J].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 34(6): 766-771.
[2]馬彩艷,童鴻,李小玲,等.直接PCI聯合參麥注射液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血漿腦鈉肽、醛固酮水平和左心室重構的影響[J].心電與循環(huán),2014,33(3):200-202.
[3]穆懷彬,盧峰,龐占泉,等.重組腦利鈉肽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PCI術后心力衰竭患者心肌梗死面積的影響[J].中國急救醫(yī)學,2014, 34(7): 622-625.
R542.2+2
B
1671-8194(2015)01-00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