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青
(山西省陽泉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普外科,山西 陽泉 045000)
小腸腫瘤誘發(fā)腸梗阻11例臨床分析
馬俊青
(山西省陽泉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普外科,山西 陽泉 045000)
目的探討小腸腫瘤的臨床特點、診斷和治療。方法回顧性分析11例小腸腫瘤的臨床資料、發(fā)病特點、術前檢查方法和治療。結果小腸腫瘤臨床上缺乏特征性的表現(xiàn),目前沒有有效的診斷手段和方法,誤診率高,檢查方法中胃腸道造影陽性率高。結論小腸腫瘤表現(xiàn)隱匿,易誤診,常規(guī)檢查特異性不高,胃腸造影確診率相對較高,手術治療是最佳方案。
小腸腫瘤;腸梗阻;診療
小腸長約6 m,占胃腸總長度的75%以上,黏膜表面的面積占胃腸道的90%以上,且通過食管、胃與外界持續(xù)相通,但是卻是人體內(nèi)較少發(fā)生腫瘤的器官之一,小腸腫瘤發(fā)生率為人體各部位腫瘤的0.2%,為胃腸道腫瘤的3%~6%[1],小腸腫瘤臨床表現(xiàn)無特殊性,早期診斷困難,尤其是惡性腫瘤,發(fā)現(xiàn)時往往已是晚期,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1989年~2013年本院收治小腸腫瘤23例,其中11例有急性腸梗阻的臨床表現(xiàn),現(xiàn)總結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男9例,女2例,年齡37~75歲,其中40歲以下只有1例。本組病例9例有急性腸梗阻的臨床表現(xiàn),2例間斷有腸梗阻發(fā)作,病程2小時~2年,術前有3例經(jīng)消化道造影診斷有小腸腫瘤,1例結腸鏡檢查橫結腸與乙狀結腸有腫瘤,全組均行剖腹探查術,急診9例,擇期2例,1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腸套疊。
1.2 病變部位及性質(zhì)。病變部位:空腸2例,回腸8例,1例為空腸、回腸、橫結腸、乙狀結腸多發(fā)腺癌。病變性質(zhì):9例淋巴瘤,1例間質(zhì)瘤,1例腺癌。
2.1 少見原因分析[2]:①小腸內(nèi)容物是液體狀態(tài),可降低進入小腸的致癌物的濃度。②小腸排空速度快,這樣可減少任何消化道內(nèi)致癌物與小腸相接觸的時間。③小腸內(nèi)細菌較結腸少,細菌代謝也與結腸不盡相同,由于細菌代謝導致以膽汁或其他物質(zhì)構成致瘤化合物也較結腸少。④小腸內(nèi)含有保護性酶。⑤小腸內(nèi)含有高濃度的免疫球蛋白A(IgA),可能對有潛在致瘤作用的病毒有巨大的消解作用。⑥小腸有一種類似脾臟的特殊保護系統(tǒng)以防御腫瘤。
2.2 臨床表現(xiàn):小腸腫瘤發(fā)病率雖低,但種類繁多,幾乎所有構成小腸的細胞均可發(fā)生腫瘤,主要有癌、淋巴瘤、類癌及良性腫瘤4種,良性腫瘤主要的臨床是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腫塊。其他表現(xiàn)有體質(zhì)量下降、腹部不適、貧血、惡心、嘔吐甚至排便習慣改變,還可伴有皮膚、黏膜、皮下組織或骨的異常。常有明顯的家族遺傳史。惡性腫瘤的臨床表現(xiàn)有消瘦、腸梗阻、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包塊、黃疸等。
2.3 診斷:小腸腫瘤的診斷包括兩部分內(nèi)容,一為定位診斷,二為定性診斷。本組小腸腫瘤術前診斷為3例,確診率為27.27%,與文獻報道的診斷率相符[3]。小腸腫瘤確診率低的原因:①小腸腫瘤發(fā)病率低,臨床醫(yī)師認識不足,滿足于常見病的診斷,缺乏警惕性。②小腸腫瘤臨床無特異性表現(xiàn)。③小腸腫瘤常因并發(fā)腸梗阻或消化道大出血而急診入院,時間及病情不允許做深入全面的檢查。④部位隱匿缺乏有效的檢查手段。⑤目前尚無對小腸腫瘤有價值的標志物及實驗室檢查。⑥小腸長而活動度大,位置不固定,因而小腸腫物不易捫及。分析小腸腫瘤的臨床表現(xiàn),對下列情況應考慮小腸腫瘤的可能:①原因不明的小腸梗阻,尤其是有腸套疊表現(xiàn)者。②除外胃、食管、膽管、大腸病變的急慢性消化道出血。③腹部出現(xiàn)移動度大的包快,除外其他臟器病變。④腹部模糊而持久的隱痛,腹部不適類似潰瘍病而又未證實者。⑤十二指腸潰瘍伴有胃酸過低或潰瘍位于球部遠側時,應考慮十二指腸癌的診斷。⑥不明原因的腹瀉、貧血、黃疸、發(fā)熱、消瘦應高度重視,要警惕小腸腫瘤的可能。另外注意不要將巨大的小腸平滑肌肉瘤誤認為卵巢腫瘤。
2.4 輔助檢查:小腸位于消化道中間段,在腹腔內(nèi),活動度大,常用的檢查有:胃腸造影、胃鏡、十二指腸鏡、小腸鏡、膠囊內(nèi)鏡、結腸鏡、腸系膜血管造影,B超、CT等。本組術前2例經(jīng)消化道鋇餐造影,1例經(jīng)消化道碘油造影確診,說明胃腸造影檢查的陽性率高,胃結腸鏡檢查范圍有限,小腸鏡檢查困難,且易引起出血、穿孔等并發(fā)癥,并且假陽性率較高,臨床應用有限,膠囊內(nèi)鏡對小腸腫瘤有重要意義,但價格昂貴,本院尚未開展此項目,本組術前以B超、CT檢查無1例確診。
2.5 治療:手術治療是小腸腫瘤的主要治療方法,具體術式根據(jù)腫瘤的性質(zhì)、病期、部位而定。良性腫瘤常用的手術方式:①小的帶蒂的腫瘤,可作局部切除。②較大的腫瘤或局部復發(fā)的腫瘤作腸段切除。③合并腸套疊,局部無粘連,復位后無血運障礙,可作局部腸段切除。④腸套疊局部有粘連的,不需強行復位,可將受累腸段一并切除。⑤手術時不能肯定性質(zhì)的,按惡性腫瘤處理比較妥當。惡性腫瘤常用的手術方式:①惡性腫瘤力爭行根治性切除及區(qū)域淋巴結清掃術。由于腫瘤可在黏膜下擴散,兩斷端應作冰凍切片檢查。②十二指腸惡性腫瘤需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③末端回腸惡性腫瘤行根治性右半結腸切除術。④平滑肌肉瘤也可經(jīng)淋巴結轉移,也應行根治性切除。⑤腫瘤晚期不能根治者,應行姑息性手術緩解癥狀。合并腸梗阻無法切除者,可行短路手術。⑥平滑肌肉瘤預后較佳,腫瘤又易于出血,病情再晚也應盡可能切除原發(fā)灶。⑦類癌是一種具有潛在惡性的腫瘤,有良惡性之分,小腸類癌直徑<1 cm可作局部切除,如病理檢查類癌已累及肌層,應按惡性腫瘤行根治性手術切除。如直徑>2 cm則
90%為惡性,并具有很大的轉移潛能,應行根治手術。單純手術切除不能治愈高度惡性的間質(zhì)瘤,85%~90%的患者出現(xiàn)復發(fā)、轉移或死亡,單純手術切除對于復發(fā)的間質(zhì)瘤一般無效。腫瘤分子靶向治療是針對可能導致細胞癌變的環(huán)節(jié),從分子水平來逆轉這種惡性生物學行為,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甚至使其完全消退的一種全新的生物治療模式。胃腸間質(zhì)瘤是現(xiàn)代分子靶向治療最為成功的典范。另外,對于惡性腫瘤除手術外,還可行綜合治療,以提高療效和生存率。
[1]張曉鵬.胃腸道CT診斷學[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2]鄭芝田.胃腸病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2:527.
[3]劉彤,張寶良,何小玲,等.116例原發(fā)性小腸腫瘤的臨床病理分析[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2,5(4):259-262.
R574.2;R735.3
B
1671-8194(2015)05-01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