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鷗翔
摘 要:精彩的教學過渡語是優(yōu)質(zhì)課堂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本文結合教學實例對如何設置有效的課堂開篇導語、過渡語、結束語進行了分析探討,以期對廣大同仁的歷史課堂教學起到一些具體和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歷史課堂 過渡語
教學過渡語包括一堂課的導語、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過渡語和最后的課堂結束語。精彩的教學過渡語是優(yōu)質(zhì)課堂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本文圍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過渡語設計”這一主題,結合“結識近代中國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一課的若干教學案例,談談作者的感悟。
一、開篇導語——開宗明義、直抓注意力
怎樣讓獨立的學生個體的注意力在同一時間內(nèi)不由自主地被集中到一處,這是每個教師在備課時需要思考的問題。課堂開篇導語要如同黑暗中擦亮的火柴,簡潔、快速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隨著“火苗”的移動,展開一幅塵封的歷史卷軸,讓學生思維的火苗燃燒成一團熊熊火焰,在碰撞、激蕩中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欲望。好的導語像磁石,能把學生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過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在一次全市的歷史教學研討活動中有兩位教師對本課同課異構,展示了各自不同的導語構思,給作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平臺。
甲老師的開篇是這樣的:展示利瑪竇的圖片,并向?qū)W生介紹利瑪竇中國之行的目的。利瑪竇是一個意大利的傳教士,1583年的一天,他接到教會的命令,要求他進入中國,讓中國人接受主的感召,皈依天主教。利瑪竇將天主教引進中國,但國人記住他卻是因為利瑪竇同時還帶來一些東西:經(jīng)緯儀、自鳴鐘、望遠鏡、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鋼琴、圓規(guī)……(此處有相關實物圖片一一對應)。這些科技成果在16世紀的西方是司空見慣的東西,但是在當時的中國,連明代的士大夫們都覺得很稀奇。利瑪竇見他們喜歡,就直接把這些東西無償?shù)厮徒o他們了。甲老師介紹完后提出問題:為什么在西方是司空見慣的東西,到了中國卻如此稀奇?明朝的士大夫們對此又做了什么?
乙老師展示了本課的課程標準要求及要點提示后,這樣導入新課:近代的中國,一直在做兩件事:一是挨打,二是讀書。挨西方人的打,讀他們的書;再挨打,再讀書。在這一過程中,一些人率先開眼看世界……這些人是誰(展示林則徐、魏源、容閎、郭嵩燾等人的圖片)?今天我們來了解第一章“從早期‘西學東漸到近代‘西學東漸——尋背景”。
有效導入新課的方法很多,沒有固定的模式。同樣是講中國早期西學東漸的背景,甲老師以“圖”奪人,重現(xiàn)歷史中的一個小場景,以人物為引子,以“疑”入題,探究歷史現(xiàn)象背后的深層原因。乙老師在明晰課程標準和課堂要點的基礎上,以對歷史的論述導入新課,以“情”入境,宏觀地把握這一歷史時期的特點,一語命中近代中國的艱難境地,帶動學生的民族情感,順勢導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四位重要人物。兩位教師一個“以小見大,由微知著”,一個“大處著眼,單刀直入”,都很好地避開了松散的開篇,簡潔快速地把學生的思路牽引到主題中來,順利實現(xiàn)了開篇導語開宗明義、創(chuàng)造懸念、直抓注意力的作用。
二、過渡語——銜接上下文、激活思維
如何把課堂教學中的各個板塊有效地連綴起來,使整個課堂教學環(huán)環(huán)相扣、渾然一體呢?“過渡語”應該在其中發(fā)揮關鍵作用。教師對課堂過渡語的良好運用,不僅使得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轉換如行云流水,淡而無痕,技巧高超的教師還能 “語不驚人死不休”,充分利用過渡語,把學生的思維再次聚攏,提升學生的專注力,誘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達到邏輯思維的遞進。下面還是以“從早期‘西學東漸到近代‘西學東漸——尋背景的具體教學片段為例來分析過渡語的設計。
甲老師:清朝統(tǒng)治者對于中西方的差距閉目塞聽,因為這時候他們實行的是閉關鎖國政策。對現(xiàn)實的回避,只能使現(xiàn)實更嚴酷。清朝在經(jīng)歷了“康乾盛世”的榮光之后,危機不可避免地從海上襲來。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的大門被英國人的堅船利炮撞開。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落后就要挨打,中國人開始了最艱難的一段日子。接著是英法發(fā)動的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1894年日本發(fā)動了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中中國再次戰(zhàn)敗。一次次的失敗挨打終于驚醒了一批先知先覺的中國人,他們被驚醒之后看到了什么?又有什么作為?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盤點近代中國最具眼界的人物榜單,并說明你的推薦理由是什么?
乙老師:在鴉片戰(zhàn)爭的整個過程里,中國以中世紀的武器、政府、社會制度來對付近代化的敵人。戰(zhàn)爭以殘酷的事實暴露了這種差距,也促使一批愛國知識分子在比較中開始思考。從“閉眼”到“開眼”的過程中,涌現(xiàn)出了一個個堪稱典范的人物。下面讓我們一起來領略他們的高瞻遠矚。
“三尺講臺,演繹歷史大劇”,過渡語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保證科學性的同時更要注重啟發(fā)性和藝術性。甲老師在過渡時用時間作橋梁,線索明確地強調(diào)清朝統(tǒng)治者依然故我的施政措施必然招致一次次的被動挨打,再配以一幅幅戰(zhàn)爭圖片,把殘酷的現(xiàn)實鮮活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學生的民族情感醞釀發(fā)酵到一定階段后,自然萌發(fā)出“如何挽救民族危亡”的想法。乙老師摘錄了高翔《近代的初曙:18世紀中國觀念變遷與社會發(fā)展》中的一段話,作為第一章“從早期‘西學東漸到近代‘西學東漸——尋背景”到第二章“從‘閉眼到‘開眼——識典范”的過渡語,直接點明下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主題,進入人物分析環(huán)節(jié)。兩位教師看似不同的過渡語,實則都是通過對近代中國的危亡境地的描繪論述,將學生的思維引導到“如何改變民族命運”這一問題上來,都創(chuàng)設了較好的教學情境,起到了對下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鋪墊、引導作用,激發(fā)了學生的民族憂患意識,促使學生積極地為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思索良方。
三、結束語——深化主題、思維留白
“良好開頭是一門了不起的藝術,但良好結尾是更了不起的一門藝術?!边@是朗費羅對詩歌的理解,這句話對于教學也同樣適用。結束語是整個課堂教學活動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就像跋涉到了知識旅途中的最后一個落腳點,重心沉穩(wěn)又蓄勢待發(fā)。如果開篇導語賣了個關子,那么這些“不置可否”“投石探路”,在課堂結束時也應有“撥云見日”“柳暗花明”的結果。課堂結束語還可基于歷史學科以史為鑒的功能,設置一些問題作為課堂的外延,引發(fā)學生情感的共鳴,并適當留白,營造歷史課堂的余音繞梁之感。
那么,如何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呢?讓我們繼續(xù)研究兩位教師的教學實例。
甲老師:國人的不理解、清政府的愚昧無知,時刻羈絆著開眼看世界的先進中國人追尋中國富強之夢的腳步??v使艱難痛苦,中國人仍然風雨無阻,繼續(xù)前行。那么肩負追尋中國復興之夢重任的我們,該以怎樣的姿態(tài)繼續(xù)前行呢?
乙老師:《假如歷史是一雙眼》
假如歷史是一雙眼,
那么近代中國是一雙“迷蒙”的眼,
在沉睡中等待著睜開雙眼;
假如歷史是一雙眼,
那么近代中國是一雙“厚腫”的眼,
在挨打中祈盼著睜開雙眼;
假如歷史是一雙眼,
那么近代中國是一雙“智慧”的眼,
在學習中漸漸地睜開雙眼;
感謝那些引領歷史發(fā)展的開眼人……
一節(jié)課能否圓滿落幕,結束語的精彩與否至關重要。甲老師意在把自己對歷史事件的深刻感悟內(nèi)化為對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的影響。他在結尾處對學生提出了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疑問和希冀,凸顯了歷史的借鑒意義,讓歷史課堂成為植根于現(xiàn)實的有生命的教育。乙老師用一首詩歌結尾,文字洗練,表述精當,別具韻味。特別是這位老師緊貼本課題目“開‘眼看世界的人”,緊緊抓住“眼”字,引入一首歷史哲理詩,既揭示了課堂主題,又深化了教學重點,可謂本課之眼。 “感謝”一詞更是盡顯身為人師的人文情懷,升華了民族精神,彰顯了歷史教學無可替代的育人功能。
由此可見,對于一堂好課,導語、過渡語、結束語的力量不可忽視。作者作為一線歷史教師,對于過渡語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也是深有感觸,既然過渡語在課堂中發(fā)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讓我們利用好過渡語,創(chuàng)建更加優(yōu)化的歷史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