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嬋華
盧梭說過“教育必須順著自然”,也就是說教育要順孩子的天性而為,否則必然產(chǎn)生本性斷傷的結(jié)果。孩子的天性是要自由、要自主,而“生態(tài)課堂”正是順應孩子的天性,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孩子,崇尚研究性學習和探索性學習,提倡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生態(tài)課堂”強調(diào)課堂上學生從個人獨立學習轉(zhuǎn)變?yōu)樾〗M合作學習;學生由被動的教學信息接受者轉(zhuǎn)變?yōu)橐粋€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者;而教師的角色從全權(quán)代理的灌輸者轉(zhuǎn)變?yōu)橐龑д吆痛龠M者。“生態(tài)課堂”主張先“預”后“教”、先“思”后“議”、先“生”后“師”、先“內(nèi)”后“外”……下面,筆者就這幾點,結(jié)合《裝滿昆蟲的衣袋》課例,談一談如何還一個“生態(tài)課堂”(以下簡稱生態(tài)課)給真正的主人?
一、先“預”后“教”
一堂成功的生態(tài)課,如同百米跨欄賽,離不開運動員賽前的熱身運動。生態(tài)課的“熱身”則是指預習,是學生探求新知的前奏,是整個“教”與“學”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它是影響課堂教學效率高低與效果好壞的重要因素之一。
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課文《裝滿昆蟲的衣袋》。同學們對這篇課文有哪些了解?存有哪些疑惑?
生:法布爾是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他撰寫了《昆蟲記》。
生:課文為什么要用《裝滿昆蟲的衣袋》做題目?
生:法布爾是怎樣走進科學殿堂,成為世界著名昆蟲學家的?
……
學生預習的過程,實際上是對課文了解的過程,為深入理解課文做了一個鋪墊。預習和不預習的聽課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沒預習,學生不敢回答,即使勉強回答也是閃爍其詞。因為他們心里沒底,害怕回答錯了,這樣的學習狀態(tài),自然難以提高學習成效。預習后則不同,學生底氣十足,躍躍欲試……對課堂上師生的提問隨時都能做出積極反應。這樣有備而來,學得輕松教得也順暢。
二、先“思”后“議”
生態(tài)課中的“思”體現(xiàn)在圍繞一個探究性的問題,讓學生自己讀課文思考;“議”則是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全班匯報交流。
師:課文列舉了抓紡織娘、捉小甲蟲兩件典型事例,從這兩個事例中,你能看出法布爾對昆蟲是怎樣的癡迷?請同學們細細品讀,走進法布爾的內(nèi)心世界。
提出小組合作要求:
1.讀一讀:品讀課文(第二至第十)自然段。
2.想一想:哪些語句反映法布爾對昆蟲癡迷?
3.議一議:選擇你感受最深的語句,參與交流。
生:我從第三小節(jié)“三天前,法布爾就告訴媽媽,花叢里經(jīng)常傳出一種動聽的聲音,不知是誰在唱歌?,F(xiàn)在,他終于找到了這位‘歌唱家”,從這一句我感受到法布爾有一顆好奇心,對昆蟲充滿興趣。
生:我從“終于”這個詞感受到他找到這只紡織娘是很不容易的。
……
從“思”到“議”的過程,是個體的行為轉(zhuǎn)化為一種集體的行為。在此過程中,學生既是知識的傳播者,也是學習的受益者。在交流的過程中,生生之間不僅僅是思維的碰撞,同時還是互相的積累與提高。
三、先“生”后“師”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廣泛聽取他們的見解。當學生理解出現(xiàn)偏頗或僅停留在事物的表象時,教師要適時進行點撥。
師:你們從七、八兩小節(jié)中的哪些語句看出法布爾對昆蟲的癡迷?
生:“法布爾難過極了,眼淚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愛的小寶貝放進了垃圾堆?!?/p>
師:父母為什么要責罵他?
生:他對昆蟲太癡迷,不務正業(yè)。(不好好放鴨子)
師:從父母的責罵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父母很生氣。
生:父母對法布爾的關(guān)愛。
師: 這樣嚴厲地責罵還有愛?
生:有,父母是擔心法布爾誤入歧途不務正業(yè)才這樣罵的,并不是真正的不喜歡他。
生:父母責怪也是愛,只是表達的方式不同……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教學的契機,引領(lǐng)學生對課文重點、難點做深層次的理解與思考,在學生遇到難以理解的問題時,不要急于給出正確的答案,而應留出更多的空間、時間讓每個學生對學習的內(nèi)容有自己品讀、思考。
四、先“內(nèi)”后“外”
“內(nèi)”,指課內(nèi);“外”,則是指課外。生態(tài)課有一個顯著的特征,那就是師生在課內(nèi)完成了“教”“學”任務的同時,每節(jié)課都留有拓展與延伸的課外訓練。同樣以《裝滿昆蟲的衣袋》為例,在課堂的尾聲,教師布置了這樣一項拓展訓練:
《昆蟲記》是法布爾的傳世佳作,也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課后請同學們讀法布爾的《昆蟲記》,辦一個手抄報或觀察一種昆蟲的活動,寫觀察日記。在新型的課堂教學中,強調(diào)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行之有效的課外拓展,能夠保證良好的學生學習反饋,對課堂教學起到完善與補充,更是讓學生對新的知識產(chǎn)生一種渴求與探究。
生態(tài)課堂無論是先“預”后“教”、先“思”后“議”,還是先“生”后“師”、先“內(nèi)”后“外”,其宗旨是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在知識的海洋中去發(fā)現(xiàn)、去探索,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賓山小學)
責任編輯:范宏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