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祥
一、 初中化學探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采用科學探究模式。每堂課都要“探”,成了“談究”課。
科學探究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但在聽課過程中發(fā)現有些教師將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采用科學探究,都讓學生去探究,既費時費力,又沒有什么效果。一些教師將化學探究課只流于形式,使之成為傳統(tǒng)教學的直接替代品,“換湯不換藥”,不能真正使它發(fā)揮出創(chuàng)新教育的功能。
(2)注重花樣探究,忽視探究的實質性,組織學生討論,就認為是探究了。
新課程教材中需要經過探究活動獲得知識的內容比較多,化學學科尤其如此,然而,在新課改的課堂中,時常出現這樣的情景,凡是遇到探究,總是由教師拋出問題,然后在教師的要求下,前后座位的四個學生立即訓練有素地圍成團,開展所謂的分組討論,學生們就開始“唧唧喳喳”了,也不管小組成員的組合是否合理、合適,問題是否有討論的必要,也不管學生的討論是否合理、合適,問題是否有討論的必要,也不管學生的討論是否已經結束,接著就由各小組派代表交流討論的結果。從學生一臉茫然和站起來的不知所措,就能看出這種所謂“探究” 的實效性了。
(3)沒有思考深度的探究。由于探究教學的不確定因素多,難于把控,使教師往往讓學生“淺嘗輒止”,不敢引發(fā)深度思考,生怕出了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沒法收場,進行不深的探究。
(4)思維受控的探究。
有時為了盡快完成教學任務,得出正確結論,教師將整個教學過程設定在一個較小的范圍之內,學生只能按照教師和教材的思路進行學習。
(5)崇尚探究,無視接受性學習的優(yōu)越性。
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轉變學生“過于接受”的學習方式,這表明我們的教學不是全盤否定傳統(tǒng)的教學,但由于教師理解上的偏差,課堂上出現了教師該講的不講,該提煉的不提煉,該評價的不評價的現象。所有的知識點,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一揮而就,全班來個探究。結果當學生遇到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時,不知道用哪個知識點來解決。
二、探究教學中問題的解決策略
(1)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激發(fā)探究欲望。
探究是一種需要,探究欲實際上就是求知欲,是一種內存的東西。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就是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經常處于一種探究的沖動之中。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是進行探究的最直接的動力,探究活動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應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社會關注的化學問題中,創(chuàng)設化學學習情境,造成玄念,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確定合適的探究內容。
探究式教學是要學生去探究問題,而非簡單地讓學生理解、記憶現成的結論,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究,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靈活應用。所探究的內容應接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讓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才是一個合適的探究對象,才有較大的探究空間。有突破點的問題,才能讓學生有的放矢地探究。
首先,課堂上探究的問題應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即定的,另一種是生成的。即定的問題即教師或學生已確定為目標方向的問題,這些問題大多數是教學的核心內容;生成性的問題是隨著教學過程的開展暴露出來的非預設性的問題,這類問題會有很多,有一些可能是很重要的,這些重要的問題應及時地確立為新的教學目標,大家共同解決。
案例1:銅絲在空氣中灼燒后的黑色物質可能是什么?
生猜想:①C②CuO③C和CuO④MnO2
(對第④個猜想,教師感到意外,但作此猜想的人數卻不在少數)
師:大家認為哪一種猜想最不合理,為什么?
(抓住新問題,針對二氧化錳設問)
其次,問題的選取不論是預設還是生成的,在確立探究的問題之前,必須做以下考慮:①課題是否太大? ②是否具有探究價值?③是否具備完成的條件?④效益如何?
因此,做為課堂探究的問題的選取是要極其慎重對待的,課堂上“大家想知道什么就探究什么”是不真實和不負責任的做法,當然,所有的問題都由教師確定也是違反科學探究本意的,初中階段問題的來源以教材上的為主,還要根據學情再開發(fā)一些學習、生活中遇到的,然后精選一部分在課堂上完成,其他問題應分類處理,或個別探究,或延時探究,或舍棄(要做解釋),以上都是組織并參與探究活動的保證。
問題是對任務的定向,隨著學生探究經驗的積累,要逐步引導學生自己選擇有價值的問題,在提出問題時應對問題的可能結果有一定的預測,對方案有一定的設想,使學生的思考變得成熟和理智,能慎重確立問題,理性進行猜想。
(3)保證探究的時間。
探究式教學要求學生主動地探究知識,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這就必須要有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做后盾,否則就是一句空話,像那種沒過幾分鐘就喊停的探究活動,或一節(jié)課搞好多個探究問題的現象,是一種“偽探究”的表現,是一種機械、刻板的模式化的課堂作秀。
(4)做好層次探究。
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這種差異表現為認知方式和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所以在探究教學中,內容選擇要注重提供給不同學生都可以發(fā)揮的空間與層次,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指導。
(5)反思與交流。
反思是對自己經歷的探究過程的得失成敗的自我評判。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操作是否正確?證據是否足夠?方法是否得當?結果與猜想是否一致”等方面進行重新審視和自我評價,并將自己的感悟與同學交流。
交流是一個“相互交換蘋果”的過程,充分交流會將“一個蘋果變?yōu)槎鄠€蘋果”,促進“交流——質疑——反思”的循環(huán)。
總之,探究教學最能體現教師智慧和考驗教師素質,難度也是最大的,我們努力的方向應該是:不求大,只求真;不求多,只求精;不求表,只求實。
(收稿日期:2014-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