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家榮
在阿爾卑斯山谷中一條風景極佳的大路上有一條標語:“慢慢走,欣賞??!”對此朱光潛先生在他的美學文章《談美》中寫道:“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地急馳而過,無暇一回首流連風景,于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
“慢慢走,欣賞??!”閱讀教學又何嘗不需要這樣呢?由于為應試所累,高中閱讀教學一直有一種浮躁而急功近利的傾向,那便是遠離文本,其中蜻蜓點水式的分析講解尤為突出。因此,在高中閱讀教學中應該堅持一種思想——引領學生與文本進行有深度的對話,讓他們在親近文本的過程中實現(xiàn)素養(yǎng)的提升。
深刻對話如何通往理想的彼岸,方法多多,下面聯(lián)系教學實踐淺談幾點。
一、知人論世,透析文本矛盾,深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有些文學作品,常常貫串著一組或幾組矛盾,或是作者思想情感上的矛盾,或是思想和藝術上的綜合矛盾。教師在指導閱讀時,如果能幫助學生提煉作者的思想線索,引導他們結合作品的語句,知人論世,剖析出矛盾的具體表現(xiàn),叩問矛盾產(chǎn)生的原因,便可達到對作品的深層理解。
例如,教學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便可在誦讀感知、理解意境的基礎上,引領學生作這樣一次深刻的品讀:
問題:理解海子的這首詩,主要是理解詩中的矛盾。感受詩人那顆高貴而痛苦的心,風格的清新明快與情感的痛苦悲涼。那么,從哪些內(nèi)容可看出詩人有一顆高貴的心?
討論明確:第一章,是一個明亮溫暖的畫面,是詩人真誠擬想的情景,是一種充滿詩意的田園牧歌式的塵世生活:實在卻不乏閑散,清苦卻不乏浪漫,不離細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卻又遠離喧囂,獨立在大海邊,這些表明作者追求生活的高雅情調(diào)。第二、三章中,詩人在自己擬想的幸福圖景中喜悅著,這種喜悅不斷地膨脹,使詩人抑制不住地要給每一條河流、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訴別人,又不斷祝福陌生人。
二、充分利用語境,多向設疑,發(fā)掘文本形象的思想靈光
有些敘事類作品,人物身上閃耀著思想和理性的靈光,應把欣賞眼光放在人物心靈的大開大合與細微輕飏,通過多角度設疑,引導學生對人物命運進行深入的剖析和綜合,挖掘文本的深層蘊涵和美感,從而達到思想的提升。
例如,馮夢龍的《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因年代距離較遠,教學時,便可在現(xiàn)場語境分析的基礎上著重背景語境補充,引領學生分析出杜十娘悲劇所透出的歷史信息。
問題:杜十娘究竟死于誰之手?
討論明確:杜十娘之死固然是因為孫富的卑鄙奸詐、邪淫可恥、偷窺美色、橫刀奪愛,固然是因為李甲這位紈绔子弟的放蕩薄情、背信棄義,見利忘義,然而真正的悲劇根源卻是體現(xiàn)在李父身上。因為李父是封建禮教的代表,是門第觀念和男尊女卑觀念的化身,他雖然始終未正面出場,但其陰魂不散,籠罩全篇,對情節(jié)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他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個人,而是一種社會勢力的代表,在杜十娘爭取自由幸福的道路上的主要障礙是李布政。
三、解讀隱語,理性升華,破解暗示作者心靈的密碼
語言文字是作者思想和精神內(nèi)核的載體,有些內(nèi)蘊深厚的文學作品,往往將判斷、辨認留在暗示、隱喻之中,讓其自然而然地從感覺中升華,凝聚成新的理性。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必須破譯文中那些語言文字的密碼,才能準確領悟作品的內(nèi)在意蘊。
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便是屬于那種把根深扎在中國大地上、厚積薄發(fā)、為數(shù)不多的優(yōu)秀散文之一,要讀懂此文,必須理解隱匿在字表背面的深層含義,充分感受彌漫在文中的悲劇氛圍、憂郁情感、歷史滄桑感以及作者對民族文化精神深層的情結。
四、遷移拓展,接軌現(xiàn)實,關照社會與人生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的全面實施,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倡導“大語文”學習,要求把語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靈活運用,向外擴展,和社會生活接軌,以激活語文學習。這種教育理念無疑是對的,因為語文無處不在。但是要真正付諸實踐,卻往往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在引導對話中,一方面要充分地尊重作品,另一方面又要將它放置于復雜的文學歷史和眼下未來的社會境遇中來認真地對待,這樣的對話才能具備應有的深度和廣度。
如,讀完莊子的《逍遙游》后,筆者補充講解了一些關于莊子的故事,然后進一步提出一個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聯(lián)系現(xiàn)實社會,依據(jù)莊子的思想,你覺得現(xiàn)代人應該怎樣生活和對待人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