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土司制度下的湘西土家族花燈戲研究

2015-01-17 06:50劉亞
藝術評鑒 2014年23期
關鍵詞:土家族湘西

劉亞

摘要:湘西土家族花燈戲是流行于湘西地區(qū)的土家族民間小戲劇種,是民間花燈、擺燈、跳燈和花燈舞等地方小戲的統(tǒng)稱。經過漫長的土司時期,在土司制度下其保留了自己獨特鮮明的音樂藝術形態(tài),在發(fā)展演變過程中又不斷吸收土家族其它戲曲形式,逐漸衍變?yōu)榻裉斓耐良易寤魬颉M了窘y(tǒng)治時期的音樂文化不僅對土家族花燈戲音樂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也對其發(fā)展、革新起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關鍵詞:土司制度 湘西 土家族 花燈戲

土家族人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之一,這已是不可爭的事實。世代生活在湘鄂渝黔邊鄰地區(qū)的土家族人們經過了無數(shù)次大規(guī)模的遷移,他們經歷了巴國、羈縻州府、土司制度和改土歸流等各個重要階段。土家族人在長時間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不僅創(chuàng)造了本民族燦爛的歷史,也創(chuàng)造了本民族獨具特色的的藝術文化。明清時期是土家族土司制度發(fā)展和興盛時期,在此期間,土司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和統(tǒng)治地位,采取了種種策略和政治手段,對土家族民族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土司統(tǒng)治時期的土家族音樂與其宗教和生產生活是緊密相連的,除了祭祀外,更富于風俗性和娛樂性。①湘西土家族花燈戲就是流行于湘西州土家族地區(qū)的一種民間藝術。

一、湘西花燈戲的起源與現(xiàn)狀

(一)湘西花燈戲的起源

花燈戲流行于湘西一帶。它是民間花燈、擺燈、跳燈和花燈舞等地方小戲的統(tǒng)稱。

花燈:湘西人民能歌善舞,花燈表演,世代相承,成了湘西流行的民間舞蹈。這種燈舞是和龍燈、獅子燈、蚌殼燈、車船燈等匯合在一起的集體舞蹈。它由牌燈和小燈組成,沒有唱詞,只有笛子和打擊樂伴奏。

擺燈:兩百多年前,在花燈集體舞的行列里,又新添了兩個以上的兒童扮演小旦、小丑,在鑼鼓聲中和持燈師傅的幫唱下進行表演。小旦,小丑只舞不唱,人們叫它“啞子燈”,又因小旦小丑“擺(裝)出各種故事人物,人們又叫它“擺燈”。多在農歷元宵節(jié)演出。

花燈戲舞:20世紀初,當師道戲,陽戲在湘西盛行后,跳燈班的藝人紛紛向他們學表演技巧,并和他們同臺演出,吸取了這些地方小戲的許多表演程式和唱腔曲調,還加進一些戲曲道白,使跳燈由有說有唱,亦歌亦舞的花燈說唱,發(fā)展成歌,舞劇并重的花燈戲舞。行當由一丑一旦逐步加至多丑多旦。節(jié)目由說唱形式向戲劇發(fā)展。

花燈戲劇種的形成,有很長的發(fā)展歷史,它脫胎于花燈歌舞,初期為花燈賽會中間演某些花燈小戲,并首先出現(xiàn)在今鳳凰、麻陽一帶。早在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就有花燈小戲演出活動,在此期間,鳳凰的禁疆營(今長平)出現(xiàn)了陽、花(即陽戲與花燈或花燈小戲)同臺的半臺班。這種演出活動,仍是季節(jié)性的,常在春節(jié)的花燈的賽會上,伴隨送“送燈”的班子,從最初的本村后逐漸擴散到附近的村落、寨子等。

大約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花燈戲的題材范圍漸漸擴大,伴奏藝術也有新的革新,開始采用陽戲的甕筒進行伴奏、并吸收了武陵戲的鑼鼓點,用來配合戲曲表演以及烘托舞臺的氣氛,因此在那時藝人們自稱為“一套人馬,三樣戲”,藝人們才藝出眾,又會多種樂器多種伴奏,因為什么樣的場合都能出演,被稱作“草臺班”,同時兼演幾種戲,包括陽戲、儺戲和花燈戲,形成一種三戲同臺演出的“三合班”。與此同時,花燈戲就開始跟隨“三合班”在湘西地區(qū)廣泛演出并流行起來。20世紀60年代初始建立專業(yè)花燈戲曲調,花燈戲才具戲曲規(guī)模,正式定為劇種②。

(二)湘西花燈戲的現(xiàn)狀

新中國成立之后,花燈戲得到新生和發(fā)展。經過不斷地傳承與發(fā)展,湘西花燈戲的演出已經逐漸形成了自身的藝術特色,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又完整的保留了民族和文化特性。因受其他劇種或外來戲文化的影響,花燈歌舞發(fā)展為花燈戲是花燈史上的一次飛躍。在花燈戲形成的漫長過程中,湘西土家族人民在花燈的基礎上開始以唱書、民間故事等內容塑造姿態(tài)多變、性格各異的藝術形象。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群眾審美觀念的提高,演出場地也相應地發(fā)生變化,由原來在室內成為院壩搭臺,演員也在原來的一旦一丑的基礎上有所增加,出現(xiàn)了二旦、一丑、兩旦、兩丑,或多旦多丑的演出形式。劇目中也有不少從陽戲和儺戲吸收而來的如《童子扯香》、《琴童說書》、《王二賣貨》、《紫金杯》、《搬師娘》《版先鋒》等等,大部分表演民間生活與男女愛情的小戲。原來的花燈逐步演變成了今天具有完整故事情節(jié)、豐富人物對話的花燈戲劇。湘西花燈戲又以花燈歌舞的“圈子”(舞臺地位變換)和“套子”(身段組合)為主,吸收生活中的典型動作和民間武術,發(fā)展成文花燈和武花燈。生活氣息濃郁。③

二、湘西花燈戲的音樂形態(tài)

(一)旋律特點

湘西花燈戲音樂主要來源于燈調和民歌小調,它在行腔的過程中必然從民歌中借用其固有的手法并加以改造、發(fā)展,從而確定其獨特的個性。燈調是花燈戲主要的唱腔,具有明顯的小調特性,旋律輕快活波的特點。在花燈戲中,旋律進行以四度內地級進為主,為了保證花燈戲的旋律豐富多樣,永不枯竭,旋律發(fā)展形式較為多變,旋律發(fā)展繁衍,節(jié)奏發(fā)生變化,形成了湘西花燈戲獨具特色的音樂風格。土家族花燈戲音樂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民間小調,演出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為土家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小戲、笑戲、鬧戲,表演上具有“有燈有戲、邊歌邊舞、要跳要唱”的特點。其旋律的規(guī)模多短小,旋律的音域范圍較窄,一般都在一個八度以內的音域。很多唱段甚至僅在五度、小六度的范圍內展開,平穩(wěn)進行,少出現(xiàn)大跳。

土家族花燈戲的旋律發(fā)展主要是重復發(fā)展和變化發(fā)展兩種形式。重復發(fā)展是指同一旋律進行兩次或兩次以上組成完整的曲調,朗朗上口,便于記憶。變化重復是指旋律在部分燈戲音樂中將主旋律音作為主要材料,然后在節(jié)奏等方面進行變化模仿,比如第一句用四個十六分音符組成的旋律,到第二句可能變換成將節(jié)奏型轉變?yōu)榘耸蛘吒近c等,但是旋律感覺類似,只是將旋律引申演化式進行。在演化式發(fā)展的過程中當主旋律第一次出現(xiàn)以后,后面出現(xiàn)的旋律沿用主旋律的核心部件,然后把前面旋律出現(xiàn)的零散的材料拼湊在一起,形成新的旋律,兩者看起來好像沒有太大的關系,實則是換湯不換藥,讓旋律更加豐富的發(fā)展下去。句子與句子之間會形成對比或者呼應的關系,最后融合在一起,形成高度的統(tǒng)一,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曲調。這樣的旋律發(fā)展拒絕平庸、拒絕乏味,不斷加入新的材料,為曲調增添光彩,又恰到好處的迎合了老百姓們的審美趣味。endprint

(二)唱詞唱腔

湘西土家族花燈戲唱祠多為方言,屬北方語系,俗稱西南官話。唱詞內容多為記錄土家族人民生活習俗,多喜悅、戲謔、嬉鬧等方面描寫。音樂輕快,悅耳動聽,動作優(yōu)美,生動形象。從婉轉動人的優(yōu)美唱腔、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燈戲兼容的獨特民族風格,折射出湘西地區(qū)的人文風采,從而成為戲劇百花苑中的一枝奇葩,為人們喜聞樂見。

唱腔包括燈調、民歌小調。燈調是花燈戲的主要唱腔,情緒歡快活潑。民歌小調,是花燈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花燈戲關系密切。如[小姐上花園]、[娘教女]、[七姐送子]、[扯扯歌]、[出板奪]、[十二月點兵]等,常直接在花燈戲中作為唱腔用。小調中還有不少絲弦曲牌被采用,如[虞美人]、[跌落金錢]等。湘西花燈戲唱腔的發(fā)展,還融匯了曲藝、宗教音樂(包括儺腔)及當?shù)氐胤酱髴虻囊魳芬蛩?。吸收高腔、彈腔的旋律與節(jié)奏而發(fā)展的“燈調”。④

對子花燈和花燈小戲的唱腔多半套用燈調,曲調保持民歌的特點,戲曲化程度不高。由于題材的不斷擴大,行當增多,唱腔曲調則廣采博納,集陽戲、儺戲、曲藝、高腔以及其他戲曲劇種曲牌于一爐而綜合發(fā)展。至今,雖然還沒有形成能代表一個劇種的主要唱調,但不少曲調已經像多節(jié)奏的板式過渡;或者經過集中提煉,發(fā)展成可塑性較強、可以表現(xiàn)多種情緒而變化的基本曲調。

(三)節(jié)奏節(jié)拍

湘西土家族花燈戲多為 2/4 和 4/4 拍,為了突出花燈戲輕快活波的音樂特征,同時又受到語言節(jié)奏和語速的影響,戲曲多為節(jié)奏明快,多十六分音符以及前八后十六或前十六后八的節(jié)奏型。為了模仿語音語調,多采用滑音以及附點節(jié)奏。

筆者認為,湘西花燈戲的節(jié)奏形成主要有三條途徑,一是土家族人長期勞動、生活的影響而形成的。二是受到土家族語言節(jié)奏的影響,因為土家族語言的節(jié)奏韻律就是土家族音樂旋律形成的主要元素。三是為了突出表現(xiàn)劇情內容所需要。

(四)器樂樂器

湘西土家族花燈戲的過場曲牌分絲竹樂曲和吹打樂曲兩類。絲竹曲牌有[行板]、[八板]、[柳青娘]、[水落音]、[節(jié)節(jié)高]、[揚調傍妝臺]、[小開門]等。吹打樂曲牌有[雙敬酒]、[大迎風]、[求財五福]、[快迎風]等。1950年以后,花燈戲不斷地吸收新的外來戲文化,曲牌受到儺戲、陽戲等曲牌的影響,在各地區(qū)專業(yè)花燈劇團的各類上演劇目中,也陸續(xù)創(chuàng)作了一些新的過場曲牌。如由唐方科編曲、古丈花燈劇團演奏的[迎親調]等。

土家族花燈戲的打擊樂,早期僅有雙鈸和一只大鑼,最后才從龍燈中引進土制棋子鼓,武場組合初步定型。湘西花燈戲的演出離不開“甕筒”,又叫“大筒”、“翁琴”琴筒大約有20cm長,筒大約有8,9cm長,琴身所制的材料是竹子,一般為楠竹或者桂竹,筒皮為蛇皮,琴聲嘹亮又帶點嗡嗡聲,聲音粗獷其名字的來源于音色有莫大的聯(lián)系。解放以后,伴奏樂器類型逐漸增加,揚琴、琵琶、嗩吶、笛子、二胡等傳統(tǒng)民族樂器也加入到花燈戲伴奏樂器的行列。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由于群眾的需求,以及戲劇本身的發(fā)展需求,改編的現(xiàn)代戲頻頻映入人們的眼簾中,這時的伴奏樂器已不僅僅局限于傳統(tǒng)的民族樂器了,還加入兩人西方管弦樂器包括長笛、單簧管、小號、長號、大提琴、低音提琴等,但通常還只是小型的民族管弦樂隊。

湘西花燈戲雖發(fā)展于20世紀60年代,但祝春“玩燈”,載歌載舞,據(jù)清代各縣縣志所記,也有兩三百年的歷史了,尤其是明清土司統(tǒng)治興盛時期,在土司制度下,花燈戲的發(fā)展體現(xiàn)了土家族人民精神世界與現(xiàn)實的交融,也是外部世界真實的寫照,是一種民族藝術文化的升華。筆者認為,湘西土家族花燈戲藝術不僅富有嚴密的邏輯性和有規(guī)律的音樂組織形式,更是各民族音樂融合發(fā)展變化的藝術瑰寶,是中國民族音樂中一幅燦爛的風景畫。在特定的土司時期,生長環(huán)境與民俗活動為湘西花燈戲提供了生長的土壤,我們要用科學的態(tài)度來挖掘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并用有效的手段來保護和傳承它們。

基金項目:

本文為2013年湖南科技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項目“明清時期土家族土司音樂研究”,項目編號:S130067;2014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明清時期土家族土司音樂的挖掘與整理”,項目編號:CX2014B424。

注釋:

①熊曉輝:《明清時期土家族土司制度下的“三棒鼓”研究》,《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第7頁。

②唐方科:《湘西地方戲音樂》,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89頁。

③湖南省文化廳:《湖南戲曲音樂集成·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年,第270頁。

④熊曉輝:《湘西陽戲略考》,《戲曲藝術》,2008年第1期,第70頁。

參考文獻:

[1]熊曉輝.明清時期土家族土司制度下的“三棒鼓”研究[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13,(03).

[2]唐方科.湘西地方戲音樂[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6.

[3]湖南省文化廳.湖南戲曲音樂集成·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卷[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

[4]熊曉輝.湘西陽戲略考[J].戲曲藝術,2008,(01).endprint

猜你喜歡
土家族湘西
土家族情歌
三峽地區(qū)土家族擺手舞藝術特征分析
———評《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
湘西剿匪:七十年前的歷史風云
土家族
歡樂湘西
走進湘西鳳凰城
川東土家族薅草鑼鼓
湘西 國畫
神秘的湘西菜農
56個民族56枝花土家族
高邮市| 佛冈县| 和顺县| 望城县| 东光县| 安平县| 乐亭县| 平凉市| 常宁市| 木兰县| 河间市| 罗江县| 鄂托克前旗| 金塔县| 临海市| 青神县| 永昌县| 新建县| 昭觉县| 嘉黎县| 灵丘县| 鄂托克旗| 太仆寺旗| 哈尔滨市| 柳州市| 行唐县| 宿松县| 宁波市| 桐庐县| 屏边| 恩施市| 天门市| 肇源县| 盐亭县| 朝阳市| 永平县| 绍兴县| 南郑县| 万荣县| 庆云县| 岳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