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麗
王國維先生曾經用“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來比喻成功人士所達到的境界。對于我們教師來說,要想讓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件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走上從事教科研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體味一下“燈火闌珊處”所帶來的喜悅與收獲。
一、迷惘與沉思
記得幾年前,我剛踏上工作崗位,“教育科研”對我來說是完全陌生的。當時我?guī)е鴿M腔熱情與自信走上了講臺,自我感覺良好地做著兩件事:一是帶好班級,二是將教材上的知識依據(jù)教學大綱要求傳授給學生。那時我自認為只要把書本上的知識正確地傳授給學生,學生能掌握書本上的所有知識,就能取得一個好的成績。因此,我每天賣力地備課,每天沉浸在機械、枯燥的上課之中,沉浸在沒完沒了的作業(yè)批改之中。單調的教學竟然使我班的成績每次考得還不錯,我也因此受到了學校領導的表揚。為此,我還沾沾自喜過好一陣子呢!
2010年我執(zhí)教四年級,換了班級,換了辦公室,我們辦公室有一位很有教學經驗的老師——于老師。相處了一段時間,我發(fā)現(xiàn)于老師每天都是準時上下班,上課從不拖堂,課余時間也不像我一樣每天有批改不完的作業(yè),一副輕松自在的樣子,有時,她還因下鄉(xiāng)送課或做報告幾天不能給學生上課。我想她班里的成績一定會受到影響??擅恳淮慰荚嚨慕Y果都讓我大吃一驚,我覺得我應該好好地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了。
在一陣陣的困惑迷惘之中,我開始苦苦尋找答案,但卻始終不得要領。我向經驗豐富的老師請教教學方法,她們都毫無例外地告訴:我課外要多讀一些關于教育教學理論的書。雖然心里有些疑惑,但最終我還是把這類書籍買回家,細細地看了起來。正所謂“柳暗花明又一村”,從書中我驚訝地認識到,要想提高學生成績,就得從教育科研上找方法、找出路。課堂教學也要講究方式方法,首先要讓學生對語文感興趣,課堂上應該創(chuàng)設各種各樣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喜歡上語文課。而教師也不應該以“知識的權威”自居,而應該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平等的交流。仔細回味一下,我才恍然大悟,以往的教學雖然取得了一點小小的成績,但是對于我自己,并沒有多少樂趣可言,也談不上什么成就感以及個人的專業(yè)成長和進步,我只是在為了上課而上課,為了教學而教學。我醒悟了,我要向身邊的榜樣學習,走教科研的道路。
二、 探索與前進
從那以后,我經常向有教育經驗的老師請教,聽他們上課、評課,請他們指導。我借閱了大量的教育教學書籍,開始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的營養(yǎng),還經常在上課之后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和小結,促使自己不斷進步。在這些優(yōu)秀榜樣和先進理念的作用下,我開始逐步地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方式,體驗和學生共同成長的樂趣。在課堂教學這塊教科研的主陣地中,我努力做到:
1.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方式盡量多,讓學生樂學、愛學。
2. 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教學中,我經常說的話是“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你從中能得到什么信息?”“你能解決嗎?”“相信你會有辦法的?!?/p>
3. 聯(lián)系生活,培養(yǎng)學生用語文的能力。語文來源于生活,又要運用于生活。我非常重視引導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學習語文,同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語文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
經過一段時間的教科研探索和實踐,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語文學習是師生教學相長、共同發(fā)展的一個過程。在學習中,學生的語文意識逐步培養(yǎng)起來,開放的課堂環(huán)境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得到了較好的培養(yǎng),潛能得到了發(fā)揮。對于我自己來說,我不再是權威命令下的教書匠,而是成為設計自己專業(yè)發(fā)展的主人,我的心情變得舒暢,潛能開始得到釋放。
幾乎就在同時,學校承擔了一個市級課題——《小學語文作業(yè)的有效性研究》,我參加這個課題研究的同時,又給了自己一個新的課題研究——《小學語文有效課堂研究》,我用學校進行市級課題研究的方法進行我自己的課題研究。在這兩個課題的研究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有關課題研究方面的本領。我知道了課題就是從平時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中產生的,一項課題,往往就是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而進行的,要么是對一種理論、理念的驗證、實踐研究;要么是對一種經驗及方法的推廣、應用研究;要么是對某種方式、手段的探索、嘗試研究;要么是對某個問題解決方法的行動研究。所以,我們可以把發(fā)現(xiàn)問題與選定課題結合在一起。我對課題的實施操作方法也有了一個比較清晰、完整的了解,開展一個課題應重在實施過程,而且要注意積累有關資料。就這樣,我邊學習、邊研究,邊積累,不懂就問。日積月累,通過課題的研究,讓我更全面地看到了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之處,也讓我看到了提高教學效率,提高育人質量的有效途徑——走教科研之路。
三、機遇與成長
今年,學校又開展了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剛開始,我對教學模式這個概念非常模糊,于是,我查閱了很多關于有效教學的資料,希望從中得到一些啟發(fā)。有付出就會有收獲,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我了解了很多成功的教學模式:如錢夢龍老師的“語文導讀教學法”“三環(huán)七步教學法”“271”教學模式、……以前曾讀過王崧舟老師的成長自述,他說自己成長很重要的一招是“實錄還原法”,他喜歡收集課堂實錄,特別是名師的實錄。收集之后,把實錄還原成教學設計,然后把教學設計還原成教學理念,然后再把理念還原成設計,把設計再還原成實錄。這樣一個來回還原的過程,對于修煉自己在課堂教學中“上得了天”——就是有思想,“下得了地”——就是有技術,幫助很大。我一直想學會這一招,可就是苦于把教學設計還原成教學理念,我感到無從下手。在這次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討中,我終于明白了教學理念的精髓——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也可以像大師一樣將教學設計還原成理念,學習名師教學藝術的精髓。在深入進行教學研究的過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每一次研究,每一次改動,都是辛勤汗水的結晶,研究得越深入,迷茫越多,待到云開霧散時,我有許多驚喜、許多收獲。
最后,在我們課題組老師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成果·激勵式五步教學模式”,這是我們全體課題組老師集體智慧的結晶。
在不斷努力下,我的文章也開始不斷地出現(xiàn)在報刊上,有的論文還獲得了國家級獎項?;赝约旱慕逃砷L之路,歷經風雨幾載,細思量,自難忘。從一開始的無所適從,到后來的漸入佳境;從一開始的抱怨連連,到后來的掌聲不斷;從一開始的消極、被動地適應,到后來的積極、主動地參與,可謂經歷了一個從無奈、到理解、到投入的過程。我的教師觀、學生觀、教材觀、教學觀等發(fā)生了全面的變化。此刻,我不敢說我在教育科研方面干過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不敢說已取得了什么顯著的成績,但至少可以說,教育科研伴我走過沼澤泥濘,幫我度過困惑迷茫,陪我找到問題答案,記錄我成長的蹤跡。我堅信,在教育科研這塊園地里,只要行動,就有收獲!俯首白云深似海,抬頭又是一重天。我將繼續(xù)滿懷詩意和激情,在科研這條幸福的道路上奮然前行!讓夢想在燈火闌珊處起飛吧!
(作者單位:安徽省宿州市碭山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