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博
語文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如何把握語文教育規(guī)律,彰顯語文教學特質,構建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新模式,是每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崇高責任與義務。近一段時間,我學習研究了王蘭老師語文教育思想,更堅定了對“走向學本的言語實踐”的探索。
一、 回歸教育本體,著眼于兒童的發(fā)展
教育的主要目標應當指向“人”,而非“知識”。小學教育更應當著眼于兒童潛能的發(fā)掘,心智的開啟,情感體驗的喚醒,美好心靈的塑造?!敖處熞獙W生充滿愛,要用寬容的心態(tài)對待學生的過失,用期待的心靈去等待學生的每一點進步,用欣賞的目光去關注學生的每一個閃光點,用喜悅的心情去贊許學生的每一點成功?!保ㄍ跆m語)小學語文是兒童的語文。兒童的語文應當是快樂的、有趣的、充滿真情,充滿詩情畫意的。小學語文,應當成為兒童幸福、美好的家園。
1. 妙趣橫生,讓兒童喜歡語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朱熹說:“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闭Z文教學,首先要讓兒童感覺有趣。只有趣味盎然、妙趣橫生,語文教學才能讓學生喜歡。王蘭老師在教學時就經常借助圖畫、幻燈片、情境表演、啟發(fā)想象、實踐活動等,讓學生在藝術化、情趣化的學習活動中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此外,她還充分挖掘教材內容中的趣味因素,讓教材的內容動起來、美起來,增強教學內容的感染力,讓兒童情不自禁地喜歡上語文。
2. 真情涌動,讓兒童愛上語文。教育,是愛的事業(yè)。沒有情感,語文教育就蒼白無力。王老師常常感慨地說:“還是泰戈爾說的好,不是錘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美。教師的責備,如同錘的打擊,往往扼殺孩子的天性;愛的賞識,猶如水的歌舞,能使孩子的潛能得到發(fā)揮?!彼赋?,教師要用自己的真情善待、呵護、關懷每一個孩子。
除了對兒童要充滿真情,語文本身也蘊藏著豐富的情感?!罢Z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教師要想法設法創(chuàng)設語文教學的情景,“用情感的棒槌去叩擊學生的心靈之鐘?!保ㄍ跆m語)當教師和學生一起深入作品之中涵泳品味、受到感染的時候,當師生的思想感情與作品的思想內容融為一體,并進而引發(fā)新的聯(lián)想、迸發(fā)新的靈感、產生新的感悟的時候,語文課就會成為師生互動的學習過程,共度的情感歷程,共創(chuàng)的人生體驗。兒童在不知不覺中就愛上了語文。
二、 擦亮語文本色,著力于語言文字的運用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睘槲覀儾亮亮苏Z文學科的本色,指明了語文學科教學發(fā)展的方向。關于這一理念,王蘭老師用60年的教學積淀和思考,作出了“學語言,用語言,長智慧”的重要論斷。
1. 關注表達,在品讀中內化。小學語文教材中,涉獵的內容很多:天文地理、自然風光、人文歷史,包羅萬象,其內容豐富,體裁多樣:有寫人記事的,有寫景狀物的,有抒情說理的,有寓言童話……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過多地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上,卻忽視對言語形式的揣摩與品味。文體是指文章作品在結構形式和語言表達上所呈現(xiàn)的具體樣式或類別。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言語表達風格,有不同的教學價值和教學目標。忽視文體的教學,上出的課可能會導致千篇一律,千課一面。語文教學,要關注言語的表達,引領學生走“循文——明像——體情——悟道”語文學習之路。
讓我們來看看王蘭老師當年執(zhí)教的《我是什么》課堂教學片段:
師:它變成了小珠子(雨)、小硬球(雹子)、小花朵(雪花)。它們下來時的情況又有什么不同?
生:雨是落下來的,雹子是打下來的,雪是飄下來的。
師:(板書:落、打、飄)看看雨落下來的情況(幻燈片演示),像什么?
生:(齊)像小珠子。
師:寫“雹子”用“打”不用“落”,為什么用不同的詞呢?
生:因為它是小硬球,比小珠子大而硬,所以寫它下來時要用“打”,不用“落”。
師:雪下來的樣子是這樣的(幻燈片演示)。用上什么詞語?
生:雪下來的樣子是飄飄悠悠的,所以寫它飄下來。
……
語文學習不是一個純客觀的認識過程,而是一種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與理性相統(tǒng)一的感悟過程。只有像王老師那樣引導學生潛心讀書,讓學生自己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的感情,發(fā)現(xiàn)語言文字的表達之妙,才能真正實現(xiàn)對語文的感知和領悟。
2. 注重實踐,在讀寫中提高。語言是人存在的精神家園,人存在于語言之中。語文課的實質——就是在教師的精心指導下,讓學生通過對典型“言語作品”的剖析、玩味和模仿,在豐富多彩的“言語實踐”中,不斷內化多種營養(yǎng),提升言語的運用能力和言語智慧。
王老師認為:學生言語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靠大量的言語實踐活動才能形成。因此,教師要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練習,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在寫作中學會寫作。在教學中,教師要牢牢抓住語文的韁繩,讓語文課永遠行走在言語發(fā)展的道路上?;谶@樣的認識,我通過以讀促說,以說促讀等語言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內化語言,培養(yǎng)表達能力。下面是我教《恐龍》一課的教學片段:
師:在這五種恐龍中,你最喜歡哪種恐龍?能不能抓住它的形態(tài)特點,按照下列句式給大家介紹一下?要想介紹得好,首先要把描述這種恐龍的句子讀熟、記住了。自己先練習。[出示:“我是龍,我長得(什么樣)”](生練說,然后選三個同學到臺上介紹)
師:先說你是什么龍,再說你長得什么樣,最后也可以適當介紹你的威力或者本領。
生:我是雷龍。我是個龐然大物,我的身體比六頭大象還要重,我走路的時候,每踏下一步就發(fā)出一聲轟響,好似雷鳴一般。你們不要輕易地碰我,要不然我會把你壓扁了。
師:介紹很清楚,如果在一邊介紹,一邊加進一些動作,我想會更精彩。下面的兩位同學可要注意了。
生:大家好!我是三角龍。(師插話:別看它可怕,還怪有禮貌的。)我的臉上有三只大角,一只長在鼻子上方,另外兩只長在眼睛上方,(邊說邊用手指)每只角都有一米長。我這樣的臉型,任何動物都望而生畏。你們要是惹惱了我,我就讓你嘗嘗三只大角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