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茂金
摘要:傳統(tǒng)美術課堂的不足是"見書不見人,人圍著書轉"。出現這種課堂狀況與執(zhí)教者的"師本"理念有關。師本教育一直以"師"為本,以"知識"為本,學生只是處于被動的客體地位。教師是設計者,學生是"待加工品",學生不具備自主發(fā)展的可能性,僅能被被動地改造、塑造和設計。這些都違背了教育的本義。生本教育認為教育教學的本質是推動學生有效地自主學習和提升,學習是必須依靠學生自身的生命機制才能得以發(fā)生的事情,任何外力都是無法真正代替。生本教育作為一種新型教學理念,提出教育教學的真正主體是學生,主張讓每一個學生快樂學習、主動學習,使學生活潑、健康地發(fā)展,把教育和人的生命發(fā)展緊密地聯系起來。
關鍵詞:師本;生本;創(chuàng)新;自主;合作;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9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22-0259-0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 (2010- 2020)指出:"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fā)展,尊重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為提供適合的教育就應該選用最優(yōu)化教學方法。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既有其優(yōu)點與長處,也存在著局限和不足,不存在 "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萬能教學方法"。效果最優(yōu)教學法的選擇參考如下:(1)依據教學目標和任務選擇教學方法。(2)依據學生實際和特點選擇教學方法。(3)依據教師自身素質選擇教學方法。(4)依據教學物質資源條件選擇教學方法。(5)依據教學方法自身的特點選擇教學方法?;谝陨衔鍌€依據,結合我校學生實際,慎選美術課程內容,有針對性和選擇性地開展師生角色互換生本教育教學活動。生本教育主張"教要皈依學,讓生命自己行動"的教學觀。改變師本的"先教后學"、"教多少學"、"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實行"先做后學、先會后學;先學后教、不教而教"。從師本的"教師設計好教學",轉變?yōu)樯镜膶W生自定步調的"自調節(jié)教育"。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師,而是要轉變教師角色,從"傳授者"變?yōu)?引導者""協(xié)助者",主要的工作必須是靠學生自己的思維、活動來完成。教師要從組織教學轉向組織學生的學習,從設計教學轉向設計學習。以生為本是當前教育改革不可逆轉的趨勢,作為一名高中美術教師,一定要遵循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進行教育教學。這里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一些做法和思考。
1.角色互換,還學生一個舞臺
傳統(tǒng)的美術教育注重的是知識的傳遞,即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由上而下的流動(填鴨式教學)由此形成師生之間一種"傳授--接受"的關系。輕能力之培養(yǎng)的弊端久為人所詬病。新課程明確提出:高中教育首先是人生發(fā)展的一個階段。高中階段的任務應定位于奠定高中生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學力,養(yǎng)成其人生規(guī)劃能力,培養(yǎng)公民基本素養(yǎng)并形成健全人格上。(《走進高中新課程》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在高中美術教育中,務必打破"教師一言堂"局面,還時間、空間于學生。我認為,師生角色互換是一種基于生本理念的有意義的教育教學模式的嘗試。在這種模式中,教師和學生從傳統(tǒng)角色定位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教師把課堂讓給學生,讓學生為學生上課。所以生本教育要求的不是折衷與改良,而是一場本體性的、旗幟鮮明的改革。它要求從與師本完全不同的出發(fā)點來思考教育,這個出發(fā)點和最大的依托就是學生的生命自身。老子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照我們的理解,這個"一"就是本體。尋求本體,也就是要撥開迷霧看清事物的本真面目。教育之道,在啟發(fā)潛能。人的潛能無限,這是我們的先祖數十萬年發(fā)展的積累,問題在于我們能否去保護和開發(fā)它。教育者不能代替學習者對他們自身的潛能進行開發(fā)。蘇格拉底說,教育者的這種地位猶如產婆。產婆也者,再辛苦,也只是助產,而不是自己生產。蘇格拉底的話形象深刻,讓人深切地認同:教育的本體是學生,而教師只是服務于本體的。教育最終不是為了發(fā)揮我們教師的聰明,而是要通過教師,去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聰明才智,啟發(fā)他們的潛能。因此在老師作為啟發(fā)者、引導者和組織者,讓學生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師生角色互換,還學生一個舞臺,盡可能地挖掘潛能發(fā)揮學生的才華。
2.小組合作,讓生命彼此激揚
人的大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 ,而是一支需要被點燃的火把 。 當今美術課堂教學挖掘學生潛能,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最大限度地展現他們的聰明才智 。教師是幫助、引導學生點燃想象與創(chuàng)造火種的人,并不是給予學生創(chuàng)新火炬的人。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學生,而是要引導、啟發(fā)學生獨立自主去思考、創(chuàng)新 。這樣才會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學生分析、講解、制作的課題才不會千篇一律,才不會呆板 。(1)選定授課內容 布置課前預習。以班級為單位分成若干組,選出各組的備課組長,組長的職責是負責組織、分工、安排、布置,并協(xié)調好本組各項合作活動的任務,組長也可以兼當其他的角色。選定課題和授課內容,布置課前預習與資料查找的準備。(2)確立授課人員,合理備課分工,應用既有效又有特色的教學手段融入課堂。每小組大約由六位同學組成,其中的角色分為:小組長、小老師、課件制作者、教學內容的設計思路者,以及2位資料查找者。針對本組課題內容查找包括圖片,文字,音樂、視頻等在內的資料。如果課堂上需要突出課堂的互動效果,備課組長要組織好本組成員做好課前表演的創(chuàng)意準備。如欣賞美術作品《赫拉斯兄弟宣誓》,學生模仿畫面內容,還原美術作品情景進行展示表演。學生的欣賞活動富有創(chuàng)意、情味盎然,有利于同學們融進畫境,對畫作印象深刻。在欣賞中外建筑藝術時,為了營造氛圍,讓學生欣賞中外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渲染建筑藝術的意境,使學生在具象與抽象的結合中、在客觀與審美的轉化中,去體會、去領悟建筑藝術與音樂作品中含有節(jié)奏和旋律變化相通之處,完成對中外建筑的鑒賞。如欣賞中國古代雕塑作品《擊鼓說唱俑》或《秦始皇陵兵馬俑》的時候,可以根據作品的表情與動作,引導學生想象、創(chuàng)意、編排出說唱、舞蹈表演的形式,增強課堂的互動性和趣味性。(3)認真審核"教學設計和課件",進入授課環(huán)節(jié)。對于學生備好的"教學設計",要求學生以書面形式交予老師,對學生制作的課件以電子稿的方式交予老師。老師應在課前對其進認真地審核指導,方可讓他們進入授課環(huán)節(jié)。在審核時,教師要著重看學生所備內容的重難點是否準確把握,教學設計是否合理。比如在教學內容上是否進行主次分明、詳略得當的藝術加工,在教材內容和課外拓展、延伸的關系把握上是否合理。有了課前的審核及溝通,在實際授課中,學生就可按照事先的教學設計,組員協(xié)調配合,充分發(fā)揮每個小組同學的長處,在多樣化的表現形式中,如:小品、唱歌、舞蹈、演示、游戲、比賽、展評、朗誦等,向班級同學展示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每位組員的能力與才華在得到充分展現的同時,又能協(xié)調合作突出課題內容,這有賴于小組合作的有序流程。如果沒有授課前組內的充分交流、思維碰撞、素材增刪,就絕不會有課堂的精彩呈現。在小組合作中,每個成員既要積極承擔個人責任,又要互相幫助,密切配合,發(fā)揮團隊精神。小組合作學習讓個體生命在融入集體,在集思廣益中不斷完善。
3.學科交融,讓學生綜合發(fā)展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中提出理解美術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并將美術語言運用于研究性學習之中。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學科間的滲透和融合,是現代課程改革的趨勢,在不同的學科中具有不同的審美因素,語文學科具有語言美,音樂學科具有節(jié)奏美,美術學科具有畫面美,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可結合語文、音樂、歷史、地理、等學科的知識 ,建立三維式課程結構。比如我在引導學生探究人美版高中美術鑒賞第十九課《漫步中外園林藝術》這課時,在課題導入、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這個環(huán)節(jié),采用播放經典民樂讓學生欣賞蘇州園林的片段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那巧奪天工、移步換景、詩情畫意、美輪美奐的園林藝術,接著以講故事的形式引導學生探究蘇州園林的地理環(huán)境和歷史背景,讓學生對蘇州園林的環(huán)境和發(fā)展脈絡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和認識。緊接著請出小組推薦的小老師組織引導同學們繼續(xù)深入地探究園林藝術。小老師為了營造學習氛圍采用了配樂詩朗誦的方式,點染并創(chuàng)造出幽雅的意境,讓同學們感受園林藝術與古典文學的深遠淵源,沉浸于園林藝術的濃厚文化氛圍。最后和同學們一起探究對比中外園林藝術的特色。老師在學科課堂教學中,能引導和啟發(fā)學生運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引導和啟發(fā)學生充分挖掘學科教學中的有利因素,促進了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和成長,個性也得到了發(fā)展。我班合作學習的小組長在生本教學的心得體會中談到:"在上課過程中,小老師以獨有的寬松、自由的方式為同學講解中國花鳥畫的基本常識--講解輔以視頻,將美術與文學、歷史相串,穿插"擊鼓傳花"的游戲環(huán)節(jié),在趣味盎然的游戲中,普及花鳥畫常識的同時,也將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俗話說如果你是廚師,你要抓住食客的心,而作為小老師,則要抓住同學的心。小老師以多學科知識的融合,游戲的穿插,豐富了課堂,活躍了課堂,顯然我們的小老師已經緊緊抓住同學的心了。
美術名作包含著時代、地域、宗教、民族風俗等等豐富內涵。唯有打破學科壁壘,融合文學、地理、歷史等相關知識,才能讓學生更深刻地欣賞美術名作??梢郧擅罾妹佬g與語文學科的聯系進行詩配畫,用文學的語言深化畫面內涵,用畫面的形象豐富文學的內容??梢越柚魳放c舞蹈的雙翅,在美術的殿堂里,充滿韻律感和節(jié)奏感地盡情遨游??梢越柚鷼v史的資料呈現繪畫流派的縱向演進。與其他學科溝通聯系的美術教學視野更加寬廣,在學科知識的相互滲透轉換中,讓學生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美術的情趣、意趣、樂趣,真真切切激發(fā)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明明白白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充分體現學習過程的多元化,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方式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培養(yǎng)了學生全面素質的發(fā)展,使學生得到更為全面的發(fā)展。
當今的時代,需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有創(chuàng)新精神全面發(fā)展的人。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從各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既讓學生學習知識,又讓學生保持天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聰明才智、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精神。這一切,生本教育的理念就迎合了現代教育的需求,適合現代教育發(fā)展的趨勢 。
4.多維評價,激發(fā)學生的潛能
新課程標準中講到美術活動表現評價主要是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以鼓勵的方式合理地評價學生的體驗探究能力,將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揮、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埋下希望的種子。在美術課上,我常采取以下形式,學生自評、小組評優(yōu)、同學點評、師生合作、共同評價等方法。每一個學生之間都存在個性差異,也都有各自的特點,老師要善于發(fā)現學生的優(yōu)點、閃光點,多鼓勵、多激勵、多肯定、多信任學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營造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更充分地發(fā)揮。為了讓學生在參與小組合作中體驗成功喜悅,我們可以應用"放大鏡"、找優(yōu)點、找亮點、找閃光點,發(fā)現他們點滴的進步,哪怕是有一點的創(chuàng)意構思、一次巧妙的回答、 一次合理的建議、一次對問題的質疑、一次有個性的想法、一次有創(chuàng)意性的說唱、表演和展評等。在評價發(fā)展過程中,除了學生的評價外,我通常采用以下三種評價方式。A、在過程性評價中,評價具有重要的地位,它貫穿于課堂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我們要重視在課中的評價與激勵,不要只是在課堂即將結束之時。美術教學評價既要面對小組合作探究結果,更要面對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對其在美術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fā)展予以評價, 突出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這是美術教師在課堂評價方面應努力的一個方向。課堂上我注重各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效性的評價,給予學生充分地肯定和鼓勵,充分挖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潛能。B、在階段性評價中,我通常采用獎勵的辦法來激勵學生的學習。比如在每個學期末,我會根據小組之間的分工與合作過程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評價進行小結,最后在學校電子屏幕公告欄上公布評選出結果,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設置的獎項如團隊獎有:最佳班級合作獎、最佳小組合作獎,單項獎有:最佳組織獎、最佳表現獎、最佳表演獎、最佳創(chuàng)意獎、最佳小老師、最佳課件制作獎、最佳設計思路獎、最佳寫作獎、最具上進獎、最具人氣獎等,并給予一些小獎勵,通過這種評價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C、"多主體評價"是新的課程評價觀念的體現,也是一種民主、開放和協(xié)商的評價方式,其中各方"主體"都能從中受益。《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評價建議的第2條提出:提倡多主體評價。采用學生自評、互評以及教師和家長對學生評價等方式,尤其應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通過生本教育的實踐,老師能聽到學生的不同意見或建議,從而重新審視并完善自己的課程和教學;學生能參與評價標準的研制和評價活動,成為學習的主體,使學習變得更自覺、更主動、更有目的性,提高學習效率。在我的生本教育的實踐中,我的做法是,先讓本組講課的小老師就本節(jié)課的課程編排設想、教學內容主次處理、師生與生生互動環(huán)節(jié)設置、課后拓展與延伸的范圍選擇等方面進行自評,然后由其他小組的代表針對小老師的課堂表現、課件制作情況、授課思路設計、課堂學習氛圍等提出意見或建議等。最后由老師進行點評與總結。通過多維評價,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潛能。
5.問題共對,促進彼此成長
生本教育在新班級開展時遇到的共性問題是師生角色互換帶來的學生學習習慣上的不適應。盡管以生為本是教育改革的趨勢,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傳統(tǒng)一言堂的教、學慣性在師生中普遍存在。為了解除這種慣性對生本教育教學的阻礙,我采取了如下做法:
5.1 思想對接生本教育。接手新班級的頭一個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課上課下的時間,就學習自主性話題與學生交流溝通,促使學生認識"行為知之始""知為行之成""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無疑則不進"的道理,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勇于交流及展示學習成果,是幫助自己和他人進步的有效途徑。
5.2 行動對接生本教育。接手新班級的頭兩周,教師積極的示范性授課,穿插往屆學長精彩的授課課件、視頻,給了學生極大的觸動。當學生躍躍欲試時,可以著手進行班級分組,引導小組分工與合作。在組員搭配上,我的經驗是美術素養(yǎng)高、中、低的學生組合成一個小組,兼顧學生性格互補,住宿生、走讀生適當配比。當然,實際操作中,很難達到這種理想的組合,但可以朝這個方向靠近。
5.3 課程對接生本教育。我個人的體會,并不是所有的美術課程都適合師生角色互換的教學,比如繪畫的技能和技巧,需要教師的講解,更需要教師的示范。我認為,鑒賞類美術課程可以讓學生嘗試小老師的角色。繪畫、雕塑名作,技巧高超、內涵豐富,在流派演進中往往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作用。學生通過小組分工與合作,集思廣益,最大范圍地查找資料,最大程度地挖掘繪畫、雕塑的意蘊,并通過小組創(chuàng)造性的展示,幫助班級同學鑒賞作品。比如鑒賞敦煌壁畫,學生表演"飛天"舞蹈,形象富有美感。鑒賞"擊鼓說唱俑",學生模仿雕塑的神情動作,說唱逗笑,賦予雕塑以濃厚的生活氣息。
思想達成共識,行動方向一致,課程精心選擇是師生角色互換生本教學順利開展的必要前提。生本教育實踐的過程中,個別小老師的心得體會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位小老師在心得體會中談到:"我當了小老師之后,更能夠體會老師課后付出的艱辛和努力。"誠然如此,我覺得,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臨場不懼的氣魄、口若懸河的好口才,還要注重學生收獲的程度。一節(jié)課真正的精華不在于你說了多少專業(yè)知識,而在于學生吸收了多少知識。在小組分工與合作的過程中,總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比如,總有個別同學依賴于老師"教",依賴于組員"喂"。對這樣的孩子,除了進行思想溝通,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尋找機會,體驗辛苦后的甘甜。教師的智慧有時體現在不露痕跡地創(chuàng)造這樣的機會。經營小組其實就是維護學生的成長平臺。
我校開展生本教學以來,涌現出許多優(yōu)秀的小老師,在口頭表達能力、活動組織能力、課件制作、課堂表演等方面,呈現出了優(yōu)良的素養(yǎng),在美術專業(yè)知識、美術專業(yè)技能等方面讓人看到了可喜的發(fā)展空間。"教學相長",學生成長、進步,日漸優(yōu)秀,無形中鞭策著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養(yǎng)。優(yōu)秀學生的亮點、長處,值得老師借鑒。小組對課程內容的創(chuàng)造性處理,也能給老師以啟發(fā)。師生互換角色,小組合作學習,成長的不僅僅是學生。
6.結語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師生角色互換教學模式還在摸索中,但學生的成長給了我們探索的勇氣。想起郭思樂教授的話:"教師是生命的牧者。"什么樣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呢?我想,不論怎樣的教育教學,只有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促使學生的生命蓬蓬勃勃發(fā)展,才是好的教育吧。新芽嫩綠新花放,和光春意滿課堂,這是我們渴望的教育生態(tài)!讓我們致力于給學生一個思維飛翔、智慧交流、才華展示的舞臺,投身于充分釋放學生的正能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充分激發(fā)學生生命力的工作中去吧!
參考文獻:
[1] 郭思樂著《教育激揚生命》再論教育走向生本P134 2006年
[2] 王大根主編《高中美術新課程理念與實施》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
[3] 郭思樂著《教育激揚生命》再論教育走向生本P165 2006年
[4] 郭思樂著《教育激揚生命》再論教育走向生本P134 2006年
[5] 郭思樂著《教育走向生本》 P220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