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昭云
摘要:新課程理念下,要求做到"以人為本",注重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而有效課堂的開發(fā)可以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的有效性尤為重要,特別是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教師,應樹立新的教學理念,運用風趣化的語言教學,給予學生人文關懷,突破課堂教學的畛域,從而提高高中政治課堂的有效性。
關鍵詞:高中政治;有效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20-0031-01"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標的核心理念,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對于青年教師來說,成長至關重要,而成長的關鍵在于新的教育觀念的植入:深入課堂教學之前,在頭腦中就應該樹立這種新的教育思想,使之成為自身的行為準則。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的政治教學如何做到課堂效果最佳對教師的成長尤為重要。有效課堂教學不僅指師生互動的課堂內教學,還應突破畛域,融入課堂外的因素,即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青年教師為了彌補教學經驗的不足,除了聆聽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授課、自己觀摩之外,更應注重課堂外的延伸教學,整合多方資源,構建有效課堂。
1.對人的興趣向對知識的興趣轉變
通過聽課、與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討論,筆者發(fā)現高中政治課堂最易呈現出兩種大相徑庭的現象:一是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二是學生會興致勃勃。其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對這一學科有無興趣或感興趣的程度如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幼非蟾w現新的教學理念。學生上第一節(jié)課,最先學到的不是政治課本知識,最先聽到的不是政治故事,最先看到的不是政治人物,而是拿著政治課本的教師,對教師的首印象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現在高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學生"喜歡"某個教師,就會對這個教師所教的學科感興趣。青年教師比較容易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展現個人的人格魅力,與課堂教育教學產生互動聯系,從而增加課堂的有效性。
2.教學語言風趣化
新教師剛走上工作崗位,備課很認真,有時候甚至把課本上的原話背得一字不漏,按照課本的內容照本宣科,是學生最不喜歡的政治課的上課方式。所以,教師為了提高課堂效果和提高課堂質量,有必要調整教學策略,改變教學方法,提高語言的運用藝術。例如,在講"征稅和納稅"這節(jié)課教學中有關違反稅法的行為時,筆者模仿抗稅者的語言加以表現,課堂上學生開懷大笑,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課堂氣氛,這樣學生既有興趣,又掌握了有關"稅"的知識點。
3.擺脫"差生"思維
不要用頭腦中的"差生"理念去淡化師生間的情感,正如鄭淵潔所說:"所謂'差生'是差老師和差家長聯手締造的"。作為教師要懂得換位思考,從學生的眼光和心理出發(fā)來思考問題,去透析學生的內心世界。筆者所教的班級里存在這種情況:剛剛讀高一的某同學政治成績比較差,找他談話,了解的情況是初中時代他就不愛學政治。但我并不認為他是差生,在教師的頭腦里,不應存在差生的概念。這位同學有遠大理想,想要成為一名國家干部。我對他說:"那你知道周恩來吧?他做過哪些事?為什么會成為偉大領袖呢?你要想成為國家干部,就應該多了解政治,多掌握政治知識。"此后這個學生對政治漸漸產生了興趣,每次上課也很認真,而且會努力提出很多問題。上述實例告訴我們,學生是需要鼓勵、引導的。要讓學生知道他們想要什么,想做什么,他們的理想是什么。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沒有理想的人,是不可能走得多遠。"一個學生無論成績如何,他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都有可開發(fā)之處,只是教師沒有發(fā)現而已。教師要擺脫頭腦中的"差生"觀念,多給學生一些鼓勵與信心,這樣才會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4.轉變教師的教學方法
新的教學理念要通過新的教學方法來體現,教學理念轉變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學方式轉變中進行。因此,新課改條件下高中政治教學方式、方法必須改革。傳統的高中政治課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教師講滿四十五分鐘,不給學生充分的主動學習和消化時間,這種教學方式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失去了學習政治的興趣。
要徹底改革高中政治課教學方式和方法,就必須徹底打破封閉、單項、機械、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注意努力做到:第一,結合新教材內容,有針對性地分析現實社會及生活中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現象或事例,尤其要善于將當今國內外發(fā)生的重大事件、時政熱點與書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論知識生動、形象地結合起來。第二,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想方設法讓他們動起來。比如,鼓勵學生在同學面前談自己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讓大家一起討論研究,從課本中尋找解決辦法。第三,結合新課程要求,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比如,除常規(guī)方法外,我們還可以運用圖畫演示、幻燈、錄音、錄像等教學法,把現代化信息技術充分運用到教學中去。第四,教學將群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結合起來,高中政治新教材內容和事例的設置強調體現學生的個性差異,這要求政治教學要針對不同生活經歷、性格氣質、興趣愛好的學生,進行多側面、多樣化的個別教育,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通過群體教育個人,給學生以溫暖和信心,使集體成員間互相激勵,促進個人的進步。
因此,為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我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發(fā)現、探索、研討等認識活動突出表現出來,關注學生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的差異,引導學生以質疑問難、動手實踐、調查探究、交流辯論、自主合作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甚至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向社會,選擇并逐漸形成自己的學習方式。以此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他們自己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成為他們經歷從問題的提出到自主設計方案解決問題并獲取結論的過程。并通過這樣的研究型、參與型、體驗型、實踐型的學習,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實現由被動接受性學習向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多樣化學習方式的轉變,并使學生在經歷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以及親身參與、發(fā)現和探究學習過程中,逐漸地掌握科學方法,培養(yǎng)科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