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
筆者在細細研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關于詩歌教學的目標要求后,提取了“誦讀詩文”“把握詩意”“展開想象”“體驗情感”四個關鍵詞,嘗試用“四讀”的方法,力求讓古詩學習有意思,有意蘊,有趣味,有價值。
一、 誦讀:讀出韻味
1. 什么是“誦讀”?“誦讀”是指用抑揚頓挫的聲調(diào)有節(jié)奏地讀。“課標”在第三學段教學要求提出:“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diào)、韻律、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語調(diào)、韻律和節(jié)奏都屬于“誦讀”的要點。
古詩詞的語調(diào)可分為字調(diào)與句調(diào)。字調(diào)的抑揚頓挫表現(xiàn)在古詩平聲和仄聲的調(diào)節(jié)上;古人將聲調(diào)分成平上去入四聲,平聲字為平,上去入聲為仄(在普通話中,入聲已經(jīng)消失,派入陰陽上去四聲中,是學習的難點所在。教學中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變通,用普通話的聲調(diào)讀)。平仄在一句中是交替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這樣不斷的交替對立,形成了抑揚頓挫的變化之美。誦讀詩句時,應注意每個音步的后一個音節(jié)的平仄,并按照平長仄短的規(guī)律誦讀。如“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本湔{(diào)則是通過對詩句的意義表達與情感變化而產(chǎn)生的抑揚頓挫。古詩誦讀的韻律感,來自于韻腳的押韻給人帶來的回環(huán)往復之美。古詩誦讀的節(jié)奏感,來自于古詩節(jié)拍的劃分上,五言詩一般是三拍,又稱三個“音步”,即二二一。如《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七言詩一般是四個音步,即二二二一。如《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p>
“誦讀”與“吟誦”經(jīng)?;煊??!耙髡b”是指按照字的音調(diào),拉長了聲音像唱歌一樣地讀。郭沫若先生曾說過:“中國舊時對詩歌本來有朗吟的辦法,那是接近于唱,也是無樂譜的自由唱?!薄罢b讀”與“吟誦”有許多相同點:都是用抑揚頓挫的聲調(diào)有節(jié)奏地讀(唱),都是表現(xiàn)音樂美的有聲語言,都按一定的腔調(diào)進行,行腔使調(diào)時都有一定的隨意性。同時,二者之間又有明顯的區(qū)別,如“吟”重音樂的節(jié)奏,“誦”重語言的節(jié)奏;“吟”時聲音拉長,樂感明顯;“誦”旋律不明顯,表意明晰;“吟”復雜難學,“誦”相對簡單易學;“吟誦”可用方言,“誦讀”多用普通話?!罢n標”中提出的是“誦讀”而不是“吟誦”,即是運用音步與平仄的變化,讀出古詩的節(jié)奏感與韻律感,感受古詩的美?!耙髡b”對于小學生而言,難度較大,一般不建議教學生吟誦古詩,如若教師有這方面的特長,可以指導學生作為興趣培養(yǎng)。
2. 小學三個學段如何教“誦讀”呢?首先應根據(jù)三個學段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與誦讀能力,確定各自的誦讀詩文要求,從易到難,螺旋式上升。第一學段:不添字、不丟字、不錯字,不重復,字正腔圓,在誦讀中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第二學段:在正確、流利誦讀古詩的基礎上,注意區(qū)分五言詩、七言詩的節(jié)奏點,讀出詩歌節(jié)奏,體驗詩歌所表達的情感。第三學段:正確、流利地誦讀優(yōu)秀詩文,通過古詩詞的語調(diào)(主要指平仄與句調(diào))、韻律(韻腳)、節(jié)奏(音步)等(五年級可以從平仄與句調(diào)方面著手訓練,六年級可進行韻腳相關知識的滲透),體味詩詞的內(nèi)容和情感。
總之,古詩教學中,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充分誦讀,讀出詩歌獨有的韻味,注意文學積累,發(fā)展語感,加深體驗和領悟。
二、 解讀:讀懂詩意
古詩詞屬于文言范疇,詩中用詞遣句與現(xiàn)代表達方式有著很大的區(qū)別,因此,小學生學習古詩要重視理解詩意。但是,如果追求逐字逐句理解,甚至將每首古詩翻譯成現(xiàn)代文,就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這不僅與“課標”中的“大意”和“大體”背道而馳,也會在機械翻譯中消解詩歌的美感。筆者認為,有的古詩平白如話,淺顯易懂,無需翻譯;有的詩歌有詞語、句式及結構方面理解的難度,需要著重把握。根據(jù)“課標”的要求、古詩的特點和學生的需要,我們可用解讀的方式,從以下兩個方面引導小學生把握詩意:
1. 掃清文字障礙,理解重難點詞語。有的詞語古今異義,如“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保ǔ填棥洞喝张汲伞罚┮痪渲械摹坝唷痹诠艥h語中是第一人稱代詞“我”的意思;有的詞語為特殊含義,如“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敝械摹扒辈⒎侵杆?,是“它”的意思。朱熹是婺源人,在詩中很自然的用到了婺源方言詞。有的詞語因互文而生新意,如“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币痪渲械摹盁o賴”一詞,因為“喜”而發(fā)生了感情色彩的變化,形容小兒的頑皮可愛之狀。有的詞語來自典故,如“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币痪渲械摹巴捞K”是指屠蘇酒,這其中蘊藏著一個傳說故事,后來慢慢成為元日飲屠蘇酒的習俗。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古詩詞語,可讓學生先自行理解、同學交流、提出疑問、教師有重點地指導,注意將重點詞語放到整體詩歌中去理解,保持意脈上的完整性和連貫性,而不必過于追求字字落實,句句翻譯。
2. 理清詩句意脈,把握內(nèi)容與主題。葛兆光先生認為:“詩歌意義的展開過程,或者換句話說,是詩歌在人們感覺中所呈現(xiàn)的內(nèi)容的動態(tài)連續(xù)過程?!边@就是詩歌的“意脈”。由于詩歌語言凝練,思維跳躍,表達擁有語序錯綜與成分減省的特征,會成為學生把握詩意的障礙。如何克服呢?(1)理清語序。我們平時說話和寫作的語流,一般是按照空間或時間移動的順序來思維和表達的。如,“我看到了美麗的牡丹花?!钡诠旁娭袇s常常出現(xiàn)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種意象的堆積;或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樣語序顛倒的詩句。語序錯綜變化可以凸顯詩歌意象,可以強調(diào)主體情感,并使得詩歌更具表現(xiàn)力和張力,因此常常是詩歌表達追求的效果。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調(diào)整語序的方法,幫助學生理清詩歌的語序,加強對詩意的理解。如“浣女歸(而使)竹喧,漁舟下(而使)蓮動”。(2)補充成分。朱自清先生曾說過:“詩歌是語言的精粹?!惫旁娪昧攘葦?shù)十字表達豐富的意蘊,詞句間的省略(主語的省略,或內(nèi)容的減省、虛詞的省略等等)是其主要的表達方式,并由此產(chǎn)生了陌生化的表達效果。如,“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北闶÷粤嗽娙恕拔摇币约啊拔摇睂ν诱f的內(nèi)容;“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中,便省去了本體與喻體之間的關聯(lián)詞語。因此,教學中,教師教給學生補充成分的方法,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閱讀經(jīng)驗,發(fā)揮想象,補充串聯(lián),由此及彼,推想內(nèi)涵,就不僅有助于他們順利地完成對詩意的把握,還能較好地悟得把握詩意的方法。(3)提取主旨。到了第三學段,教師應注意指導學生從標題、序言、關鍵語句、注解等處入手,通過人、事、景、物(寫作內(nèi)容)去探究情、理、趣(寫作目的),從而完成對詩意的把握。如教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一詩時,可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通過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關鍵要素,了解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六月西湖的贊美,以及對友人的送別之情。
三、 品讀:展開想象
詩歌由于極為概括和高度凝練,閱讀時需要運用想象的手段去理解、再現(xiàn)、補充、活化。在詩詞中,情思和景物的結合方式主要有三:一是借物言志,二是借物抒情,三是借物明理。因此,品讀就是要引導學生從詩中描述的“景物”入手,去品味感受詩人寄托、附著、融入在人、事、景、物上的“志”“情”“理”。第一學段,教師可以利用圖片、音樂、表演、對話、簡筆畫等輔助手段品讀詩句,想象內(nèi)容,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如學習《鵝》一詩時,教師借助插圖或視頻,通過對文字的品讀,引導學生想象鵝的姿態(tài)與動感的美。第二學段,教師可以利用圖片、視頻、音樂等輔助手段讓學生展開想象;同時要從語言文字中感受詩意,在品讀過程中發(fā)展想象。第三學段,學生可以通過品讀關鍵詞語、聯(lián)想等手段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如教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一詩,可以通過理解“碧”與“綠”在表達上的細微差別,聯(lián)想滿湖蓮葉像碧玉一樣油亮潤澤的生命力。可以抓住“別樣紅”,讓學生通過品味“荷花紅得像什么?”“為什么這樣紅?”去想象六月荷花開得最旺盛、最燦爛、最淋漓盡致的絢爛之美,感受作者的喜愛之情。
四、 美讀:體會情感
用美讀的方式去體會和表現(xiàn)情感,首先,要準確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diào)。第一學段學生體驗的情感比較簡單而具體,如在《江南》中體會采蓮的快樂,在《春雨》《春曉》中體會春天自然的美好。第二學段體驗的情感相對豐富,如同是描寫月夜之作,學生在《望洞庭》中,應體會出湖光秋月中的沉醉;在《楓橋夜泊》中,體驗到霜天寒意中的愁思。第三學段的情感體驗更加廣泛與深入,不僅有抒情,還有言志、明理;不僅有生活、自然方面的情趣與理趣(如《如夢令》《觀書有感》等詩),更有兼濟天下的抱負,悲天憫人的情懷,高潔脫俗的追求(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示兒》《石灰吟》《墨梅》等詩詞)。其次,要抓住表達情意的詞句,體驗每一首詩歌所傳遞的獨特而真摯的情感,并將之準確表達出來。如,“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一句中“畢竟”一詞,就表達了詩人對西湖六月直接的贊美之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中的“醉”字,則用擬人化的手法表達了詩人對早春含蓄的喜愛之情。同樣是表達喜愛之情,讀的味道卻各不相同。再次,要琢磨詩詞的格律、用韻等。朱光潛認為,詩是詩人用音樂性的語言傳達個人情趣與意象的作品。方智范教授認為,“當節(jié)奏、韻律與詩人要表達的情感協(xié)調(diào)一致,詩中輕松、歡快、沉滯、急促、昂揚、舒緩等節(jié)奏韻律變化,就反映了人的情緒的起伏波動的變化,表現(xiàn)的其實就是人的生命活動的節(jié)律”。如“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中,充滿動感的口語化的用詞,活潑靈動的句式,柔和明亮的懷來韻,都生動地表現(xiàn)出詩人的輕松、喜愛與快樂。
(作者單位:徐州市中小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