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諸葛亮伺奉了二朝君主劉備和劉禪,成為一代賢相,他的目標是上報君恩下安黎庶,結(jié)束三國鼎立的混戰(zhàn)局面,但窮盡一生終究未能實現(xiàn)這宏大的愿望,令無數(shù)英雄為其扼腕嘆息。縱觀諸葛亮一生,27歲之前他過著閑云野鶴般的瀟灑日子,27歲出隆中隨劉備東征西戰(zhàn),54歲病逝五丈原,完成了他壯觀而又悲劇的一生。其生可悲,其死可敬,一生壯觀堪稱一代人杰,本文中筆者就其悲情形象展開研究。
[關鍵詞] 三國演義;諸葛亮;悲情
一、諸葛亮形象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寫的一部長篇歷史主義小說,他以宏大的結(jié)構(gòu),精妙的構(gòu)思,豐富的人物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幅風起云涌的三國時代畫卷。諸葛亮無疑是這幅畫卷的主要人物,是千百年來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
1、雅士的諸葛亮
其內(nèi)心之優(yōu)雅,保持著“我本是臥龍崗閑散人”的灑脫;其居住環(huán)境之清幽,不富麗堂皇卻別有韻味;其結(jié)交之朋友,雖不為官卻對天下大事有著清醒認識;其題詩詠句寓意精妙高深,為臥龍先生的諸葛亮風采于此可見一斑。劉備第一次到臥龍崗就聽到有人吟詩“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榮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二顧茅廬時聽到“長空雪亂飄,改盡江山舊。仰面觀火虛,疑是玉龍斗。紛紛鱗甲飛,頃刻遍宇宙?!保ㄈ呋兀┰娋湟淮伪纫淮卧⒁馍羁?,從側(cè)面烘托出諸葛亮雅士之形象。此極言其雅士之風流。
2、賢臣的諸葛亮
自比管仲、樂毅,對蜀漢事業(yè)兢兢業(yè)業(yè),對劉氏父子一心一意。幫助劉備匡扶漢室、一統(tǒng)天下作為自己的畢生目標。為劉備制定“先取荊州為家,后取西川建基業(yè),以成鼎足之勢,然后可圖中原也”戰(zhàn)略決策。劉備死后對劉禪也是忠貞如故,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嘔心瀝血的幫助劉禪實現(xiàn)一統(tǒng)天下。諸葛亮為了劉氏父子奉獻了自己全部的熱血和青春,自己卻是這樣的勤儉節(jié)約,對后世兒女也是如此要求,他成為了后世賢臣形象的代表。
二、性格悲劇
1、用人不當?shù)男愿癖瘎?/p>
諸葛亮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補綴乾坤之能,在知人用人方面卻犯了二個大大的錯誤,致使 決定蜀漢命運的大好機會被錯過。
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是“先取荊州為家,后取西川建基業(yè),以成鼎足之勢,然后可圖中原也”。荊州是北伐曹魏南攻孫吳的絕佳戰(zhàn)略要地,劉孫為了荊州長期明爭暗斗,就連曹操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奪取的野心。大家都深知他的重要性,所以劉備在取西川時,諸葛亮留守荊州,關羽、張飛、趙云一并留下,荊州兵力遠比取西川的眾多和精良。但是,當龐統(tǒng)軍師戰(zhàn)死落鳳坡,劉備需要軍師時,便派關平給諸葛亮送信。諸葛亮當然明白劉備的意思是要關羽把守荊州。雖然諸葛亮深知關羽驕傲自大、目中無人、剛愎自用、缺乏謀略,對關羽守荊州頗為擔憂但還是交給了關羽,而不是最合適的人選趙云。諸葛亮之所以聽從了劉備的安排,可能是怕傷害了劉、關的兄弟之情,礙于劉備的情面,但是當君主的決策失誤時,作為臣子是一定要勸解的,而不能任其將錯誤發(fā)展下去。常言說“文死諫,武死戰(zhàn)”,諸葛亮作為臣子沒有盡到自己勸諫的責任,如果他對劉備分析了利弊那么或許劉備就會改變自己的主意。當關羽一步步違背諸葛亮臨走囑咐的八字原則“北距曹操,東和孫權(quán)”時,一步步破壞著諸葛亮一手建起來的“聯(lián)吳抗曹”原則時,諸葛亮不僅不及時制止相反迎合關羽驕傲自大的脾性,稱贊關羽為“美髯公”。到后來關羽怒罵諸葛瑾并且拒絕與孫權(quán)之子聯(lián)姻,諸葛亮才意識到荊州危矣,但他還是沒有采取果斷措施調(diào)回關羽,致使荊州失陷、關羽被殺。接下來的張飛被殺以及劉備傾蜀國之力討伐孫權(quán),劉備病死白帝城,都是由關羽被殺而引起來的,可以說是由于諸葛亮的用人不當而造成了這一系列苦果。
2、事必躬親的性格悲劇
諸葛亮自隨劉備出山后,一直兢兢業(yè)業(yè)、小心謹慎的做著自己分內(nèi)之事。伺奉劉備時,擔當著“軍師將軍”和外交說客,負責著后方物資保障工作,負責著外交締結(jié)聯(lián)盟,沒有直接參與軍事戰(zhàn)爭。在軍國大政上“事無巨細,咸決于亮”;在軍中事務上“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閱覽”;在人生信條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這種事必躬親的態(tài)度,使他身體每況愈下所啖之食,日不過數(shù)升。夫為治有體,上下不可相侵,若皆身親其事,將形疲神困,終無一成(《一百三回》)。抓大放小,統(tǒng)領全綱,才是一個將帥應有的作為,若事事都要親力親為,誰都不可能忙的過來。諸葛亮逝世時年僅54歲,恐怕和他事事親為有直接關系吧。
諸葛亮事必躬親的另一個嚴重后果就是導致蜀國人才匱乏,出現(xiàn)了“軍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嚴峻局面。在諸葛亮死后更是越演越烈,出現(xiàn)了蜀國后繼無人的情況,奸臣、宦官一味蠱惑劉禪,直接導致的結(jié)果就是亡國。出現(xiàn)這樣的結(jié)果只能說明諸葛亮對人才的教育不夠,沒有讓人才得到充分的鍛煉和發(fā)揮,沒有開發(fā)出人才的潛在價值。據(jù)歷史記載,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天賦很好,聰明伶俐、有膽有識,雖然不能和諸葛亮相提并論但也遜色不了多少,在當時也算是小有名氣。而諸葛亮一直忙于蜀漢事業(yè),沒有多少時間輔導和教育兒子,更沒有給兒子待在自己身邊進行鍛煉的機會,所以諸葛瞻的潛力并沒有被完全挖掘出來,在后來的領兵作戰(zhàn)中屢屢吃敗仗。諸葛亮一人獨支蜀漢大權(quán),而且又事必躬親,其他的文人武將沒有發(fā)揮才能的機會,魏延是一個有謀有膽的武將,屢次向諸葛亮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諸葛亮不但不采用反而說魏延有謀反之意。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提出兵分二路,由子午谷、斜谷進擊,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的大膽構(gòu)想,諸葛亮沒有采納,在以后的北伐中都沒有給魏延盡情發(fā)揮才能的機會,在自己死后還要安排人除掉魏延。諸葛亮在識人知人用人上不僅不加以培養(yǎng)還極力的排除異己,致使蜀國人才匱乏。
三、諸葛亮悲劇原因
時代悲劇
水鏡先生說諸葛亮雖得其主,不得其時,道出了諸葛亮的悲劇。諸葛亮出山時,劉備無寸土之地,但三分天下乃大勢所趨,諸葛亮和劉備如乘風破浪一般創(chuàng)下了兩川二世三分鼎立的基業(yè),這也是諸葛亮人生得意須盡歡的時候。劉備待孔明如師,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終日共論天下之事,相互之間亦臣亦友,言行舉止少約束。以關羽敗走麥城為界線,蜀漢事業(yè)走上了下坡路,關羽被殺,劉備為報一己私怨舉蜀國之力討伐孫權(quán)遭到慘敗,白帝城托孤,諸葛亮身份由軍師轉(zhuǎn)變?yōu)橄喔浮1M管表面上呈現(xiàn)三國鼎立的局面,但實際上國力對比的發(fā)展對偏守巴蜀的劉漢已是日益不利。曹魏的強盛不僅使滅“魏”成為一廂情愿,反而自身被滅的危機倒是越來越緊迫。嚴峻的態(tài)勢發(fā)展使諸葛亮不能不時時憂患蜀漢的前途,“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三分天下,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九十一回)。劉禪軟弱昏庸,諸葛亮受托孤之重,自身為相父,獨自支撐蜀漢大局,在當時時代,諸葛亮能做到的就是形成三國鼎立,如果硬要違背天道發(fā)展規(guī)律形成一統(tǒng)天下,這不是人謀就可以辦得到的,“人定勝天”的前提條件是要符合規(guī)律?!安僦g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五)。諸葛亮的智謀才華不在伊商呂望之下,但是終其一生只能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的結(jié)局,主要原因就是大漢氣數(shù)已盡,孔明“愿以只手將天補”是徒勞的,只能徒費心血耳。諸葛亮籌劃良久,想要在上方谷燒死司馬父子,結(jié)果傾盆大雨將滿谷之火盡皆澆滅,最后諸葛亮只能無奈的發(fā)出一聲“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的感慨。劉備集團占得是“人和”,也就是得民心,但并沒有實現(xiàn)“得民心者得天下”,相反不得人心的司馬氏卻三分歸晉使天下統(tǒng)一。六出祁山,諸葛亮舊病復發(fā),姜維建議用祈攘之法延長壽命,結(jié)果主燈被魏延撲滅。這都說明天命難違。
蜀漢偏居一隅,人才匱乏,國力空虛,東西左右都不得突圍,坐等滅亡和以攻為守都是一樣的結(jié)局,諸葛亮深知這一點,所以在后出師表中說“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yè)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九十七回)處于這樣不尷不尬的境地中,諸葛亮唯有把希望寄之于北伐僥幸成功,但北伐中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終究就是成功不了,而諸葛亮卻是為北伐傾注了畢生的心血,夙興夜寐,甚至為其搭上了性命。順應天命之人生活安逸,逆天命之人注定勞累卻并不能改變天意,諸葛亮不得其時至此一覽無余。
四、結(jié)束語
“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以一種“慣看秋月春風”的姿態(tài)看這世上紛紛擾擾的事情,以一種“一壺濁酒喜相逢”的心態(tài)和朋友把酒言歡,或許諸葛亮的人生也會是一種安逸和超脫,那么歷史上便少了一種激勵人心鼓舞士氣的英雄氣概,亦少了諸葛亮這樣一位悲劇英雄,那么我們中華民族就不再是一個頑強奮斗、自強不息的民族,我們民族的精神魂魄也將不復存在。
作者簡介:李景梅(1980—),女,赤峰學院文學院,碩士學歷,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