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軍 張霞
[摘 要] 作為沈從文的代表作,《邊城》不僅表現(xiàn)出令人神往的人性與人情美,其中也隱伏著深深的悲哀,蘊含了令人嘆惋的悲劇感。本文通過分析《邊城》美麗與悲哀的雙重意蘊,由此揭開其永恒藝術魅力的內在緣由。
[關鍵詞] 美麗;愛;悲劇色彩;緣由
一幅充滿著田園牧歌情趣的風俗畫,這是沈從文的《邊城》給人們的最初印象。它以翠翠和儺送的愛情故事為主線,講述了一個個充滿了愛和痛的悲傷故事,在一個情美、人美、風俗美、環(huán)境美的地方,卻讓人有切膚的痛,蘊含的悲劇色彩令人嘆惋。
一、邊城之美
《邊城》中的人性美?!斑@些人既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不知羞恥的城市中人還更可信任。”作者對邊城民風的這一評價,足可以看出邊城的人情之美和作者的“鄉(xiāng)下人”情節(jié)。翠翠的單純,老船夫的忠厚老實、重利輕義、古道熱腸,儺送父子的熱情好客、樂于助人,無不表現(xiàn)著邊城人的人性之美。首先,是老船夫和孫女翠翠的相依相愛所表現(xiàn)出的親情之美,老船夫知道自己不會陪伴孫女一生,也不想讓翠翠走上她母親的道理,所以十分關心翠翠的終身大事,并為之不懈努力;而翠翠從小受到祖父的影響,淳樸善良,也十分懂得替祖父分憂,老想著替祖父拉渡船好讓他休息,在端午節(jié)賽龍舟,即便自己想去看,但是祖父不去,她就在家里陪著;其次,是鄰里之間的互愛互助,船總順順雖然在前清營中混過,但仍是個樂善好施的人,老船夫去世之后他還收留可憐的翠翠,他的兩個兒子也十分樂于助人,見義勇為;楊馬兵也有一副好心腸,老船夫去世,他幫著翠翠料理船夫的后世,還陪她唱歌,希望她可以從悲痛中走出來。邊城的人性之美從青山綠水、草舍閣樓中不經(jīng)意地流瀉出來。
《邊城》中的愛情美。一個單純、善良、美麗、可愛、多情、敏感、細心、乖巧、溫柔、聰慧的情竇初開的少女,和一個同樣情竇初開的少年,翠翠與儺送的戀情可以說是人性美的升華。翠翠對儺送的喜愛與忠貞不渝,儺送違背父親意愿舍棄富家女而選擇渡船女的情感,兩人的情投意合,初戀情懷的純真與浪漫,并不沾染任何世俗之氣,“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的事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翠翠同她周圍的山水一樣,單純明凈,健康善良,她的愛情也沒有激蕩人心的情節(jié),卻充滿了少女情竇初開時的嬌羞與期待,其中也摻雜了她愛卻得不到理解與表達機會時的焦慮、孤單等復雜的心境。有人說:翠翠與儺送第一次見面就種下了情苗,翠翠和儺送是在端午節(jié)上初次相遇的,從此,少年與少女的心都被觸動了,后來每當看到迎親送喜得隊伍,翠翠凝望的目光中充滿了對幸福的憧憬,但是翠翠與儺送美好的戀情最后沒有獲得圓滿結局,凄婉而令人尋味。
《邊城》中的風情美。賽龍舟、求愛方式的風俗美,青山綠水的環(huán)境美將一個質樸又清新的,近乎世外桃源的鄉(xiāng)村世界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正月十五,“小鞭炮如落雨的樣子”,家家戶戶放鞭炮,出來觀看耍獅子、放煙火;端午節(jié),家家閉門鎖戶,去吊腳樓上看賽龍舟的比賽,獲勝的可以得到一枚小銀牌,去河中參加捉鴨子的活動,“不拘誰把鴨子捉到,誰就成為這鴨子的主人”;中秋節(jié),青年的男女在浪漫的月夜下用對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愛意;在這湘西山城特有的自然風光里,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的編制,散發(fā)著泥土的芬芳,顯示了一副牧歌田園般的詩情畫意。
二、隱伏的悲哀
從表層來看,文章表達的是人性與環(huán)境等美好的主題,但是深層次的挖掘,卻可以讀出作者所表達的對于現(xiàn)實無奈的宿命感。一方面,是親情中愛與痛的交織,翠翠母親悲情故事之后的意外去世,翠翠爺爺無奈逝世等事件均隱埋了親情中的悲哀。老船夫未婚先孕的女兒不忍心拋下父親與軍人遠走,所以二人先后自殺,留下女兒翠翠,女兒失敗愛情的前車之鑒,更加深了老船夫對孫女未來的擔憂,于是老船夫就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孫女翠翠的身上,一心操勞翠翠的婚事,卻事與愿違,痛失愛女的悲痛,小心翼翼的守護,無法掌控的現(xiàn)實和無法抗拒的死亡,孤獨一身的守船人,最終帶著無盡的遺憾離開了人世;順順偏愛小兒子,欲與王團總結成親家,卻忽略了兒子的意愿,最終兒子背井離鄉(xiāng),開始了不知歸途的旅程。
另一方面,是在愛情中愛與痛的糅合。翠翠那無人能懂的情懷,開而不全的情竇,愛情的希冀與幻滅,不可知的未來,戀人們的感情都是真摯的,但原本應該美麗的愛情故事卻因為各種無奈二不得善終,翠翠的父母相愛卻不能相守,最終雙雙殉情;翠翠與儺送亦沒能走在一起,一個不懂如何讓表達,一個因為不被感知的愛,內心的負疚而孤獨的出走,當明白這一切,翠翠就獨守渡口,在對愛人的思念中度日,相愛的人都沒有相守,由于種種命運、壓力與潛在的威脅,致使這些彼此相親相愛的人又都在愛與痛的糾葛中走向了悲劇。
參考文獻:
[1]沈從文.邊城[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2]劉劍平.愛與死的纏綿-《邊城》的生命文化探析[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2005.
[3]朱光潛.《邊城》的思想和藝術真實[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
[4]金介甫.沈從文傳[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0.
作者簡介:劉永軍(1985—),男,漢,籍貫江西,單位貴陽市興農中學,學歷本科,職稱中教二級,研究方向語文教學。
張霞(1981—),女,漢,籍貫四川,單位貴陽市興農中學,學歷本科,職稱中教二級,研究方向語文教學。